由台北設計月「設計角落」想到「公司街道」與地緣社群

by - 晚上9:58

 

 

今天中午因為辦會員聚會的緣故,到中山北路二段靠近捷運中山站到雙連站之間巷子裡的「Orange 公寓Café」餐敘。

 

有一陣子沒有到那附近晃盪,因此也還蠻訝異那裡開了不少特色的餐飲或服飾店。正好拿到一本「2010台北設計月」的小冊子,翻了一下,其中「設計角落」的部份讓我想起很久以前在詹宏志的《城市人》裡讀到的「公司街道」的概念。

 

2010台北設計月」裡的「設計角落」提出的概念是把當地商圈裡的數家特色店家,透過由設計師團隊進行外觀的改造與美化,去營造出不同的風格,也有一定程度的整體性。

 

姑且不論這項計畫的經費來源與合理性(例如市府為什麼選擇這個區域與這些店家來運用經費改造),但是這種〝一條街道上的店家用整合的概念經營,讓分散的個店變成整合的市集,進而吸引消費者與觀光〞的想法,我自己的印象裡像是台中市的精明一街就是很好的例子。事實上也的確可以在消費者心中建立比較鮮明的記憶與印象。只是當然也有些不完全算是成功的案例,像是各地常見的「OO老街」市集,太過近似的操作手法與差異不大的店家類型反而淡化甚至喪失了當地獨有的特色,雖然仍然會吸引一些觀光客,但是以印象深刻度與後續回訪的機率相信是低的。

 

我常會想,如果網路社群由「完全不受地域限制」的特性,慢慢發展到「各地也有各地的地方網路社群」,讓雖然地緣上接近但反而不一定有交流的居民們透過線上社群可以有互動和討論甚至激發創意的管道時,對於台灣的地方發展與觀光會不會帶來一些新的發展可能呢?(當然也許這樣的想法有個前提是,各地的上網率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所以也許這只是我這“城市土包子“想當然耳的不切實際想法)

 

說真的我沒有什麼答案,不過因為長期從事社群平台經營的相關工作,自然會希望網路社群可以讓我們所處的世界變得更好,也許真的可以辦到,只要多一點想法以及開始去實踐。

 

假如要為你所住的地方規劃出一條「公司街道」,你覺得那會是怎樣的方向與特色呢?


 

You May Also Like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