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有一天在文章的回應裡看到這樣的一篇訊息:

hi~你好

我是Claire

是以前的魔岩慧琳介紹我來你的blog^^"

我們最近要辦一個小小的LOMO展

很期待玩LOMO的人能參加

不知道你願意考慮一下嗎?

如果有其他人願意參展我們也很歡迎

你可以參考我們的活動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quotes

所有相關資訊和最新消息都會在上面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能有和玩LOMO的朋友們交流認識的機會

辦展很有趣也很辛苦~尤其是不收錢的展^^"

但是我們希望能繼續做下去

大家的參與是我們的動力

期待你的回音:)

Claire

我雖然覺得自己拍的鴉鴉烏﹐不過對於參與跟LOMO有關的活動還蠻感興趣的﹐於是膽粗粗就去報名了。

說來慚愧﹐從確定要參與到今天要交照片﹐其間因為忙、家裡的雜事、以及天氣(真的!)﹐沒能好好的拍參展的作品﹐而且﹐向來喜歡隨意拍攝的我﹐對於有一個主題去按快門﹐心裡總是抗拒。

不過答應人的事一定要履行﹐所以想了個偷雞的主題...是什麼?當然要賣個關子。

由於在作品的裱板上需要有個“標籤“﹐於是我在公私兩忙的窘況下﹐今天特地起了個早﹐來作標籤。

成品就是上面這張圖啦﹐我是用Power point做的﹐把東西lay out上去﹐值得一提的是畫面中間的小icon﹐這可是我一手一腳用power point的繪圖工具自己畫的喔!LC-A 的user應該就看得出來﹐是觀景窗裡的構圖框

在這裡也幫忙宣傳一下﹐請看以下連結

The Summer of LOMO   有關展的介紹與參展者報名頁

引號咖啡館的地圖與地址  展出地點在這裡喔

 

大家去看展的時候﹐千萬別找我的作品﹐因為怕你看完會說“切~真遜“


 
Share
Tweet
Pin
Share
13 意見

偶而總會遇到有朋友問我“你那麼喜歡看書,那介紹一些好看的書吧“

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會看一下對方是否認真,如果只是想打發時間的,我會隨口介紹一下手邊正在讀的當時的新書。如果感覺對方是認真的想找些書好好讀一讀,我總會介紹勞倫斯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系列探案“

“啊?是推理小說喔?好看嗎?“多半下一個問題對方會這樣問。

我總會說“你讀了就會知道,因為我也不知從何說起“

通常會推薦他從《八百萬種死法》與《酒店關門之後》這兩本開始,假如喜歡的話,就可以照著這系列作者寫作年表的順序來讀。

還是簡單介紹一下這系列吧,書裡的主角馬修.史卡德,一個因為追緝現行犯而非過失誤殺一個七歲的小女孩而辭職的退職警探。在法律與道德上,他都沒有犯錯。就像他說的“我還因此而得了個獎章“ ,他只是沒辦法處理在一切看起來都沒有錯的情況下,為何無辜的人會因此死去?他以往所相信的是世事自有其秩序與正義,彷彿都變成一個惡作劇。

所以他自願選擇離開了工作,也離開了家庭。和妻子與兩個孩子分開,獨自一人住在一個小旅館裡。不繳稅,也不拿任何執照。他刻意的排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原因?他自己也弄不明白。他只是不想再繼續用老方法生活下去了,因為這世界的荒謬。

意料之外的二十年生命探索之旅,也就此開始了。

他開始酗酒,日子過一天算一天,他沒有問任何問題,當然也沒有人給他任何答案。

靠著之前受的訓練,他以幫人查探事件維生。很隨性的方式,隨便開價、不保證一定會查到什麼,你付的費用,買到的是他的時間與偵探技巧。他不負責仲裁與執法,他只是去找出事情的真相。

事件背後,總隱藏著我們所不習見但的確存在的惡與罪。

因此,罪與罰的議題,始終離不開他的生命。

透過一件又一件的案件,史卡德也慢慢的換了一個角度去看這世界。當知道一切均非偶然或必然時,我們的疑問,也不成為疑問了。沒有問題,當然也沒有解答。只有經歷才是重要的。

而我們跟著這十六部作品,也彷彿跟著馬修一起慢慢的經歷了人生不同的階段,他慢慢的老去(而不是像一般書裡的主角一樣永遠不老不死,數十年如一日),發生在真實生活裡的911事件,也在他的故事裡留下了些微痕跡。甚至在《每個人都死了》,卜洛克讓馬修的情婦、老友都因為捲入他另一位好友的私人恩怨中而驟然喪命。我們跟著馬修一路經歷他對生活、生命、正義、死亡、聚離…等不同的困惑與疑問。很多時候這些問題馬修也沒有找到答案,他只是理解了、接受了,或試著忘記。

是啊,很多時候,對於人生諸多難解的問題,我們也只能理解、接受,或忘記。

臉譜出版社選擇了他這趟個人探索之旅的中間站《八百萬種死法》作為引介這一系列作品給台灣讀者的起點。因為在這一部作品裡,他開始認真的戒酒,選擇清醒的面對這世界帶給他的一切,不逃不避。

我有時會跟我的朋友說,一個夠清楚的人,始終會有一天需要去面對他個人與這世界間的關係。

你就會發現,這個思考的過程,沒有人可以給你任何幫助。也沒有任何地方供你逃遁。

跟著馬修的探索(我相信也是作者卜洛克的人生探索),彷彿讀了一部人生之旅的旅遊記事。

讀遊記不等於自己也去過那裡,甚至遊記裡所描寫的也許與你親身經歷也有很大的不同。

不過,好的遊記,還是值得一讀的。

當生命之旅的旅人前輩們捎來了他旅程的見聞,也許可以讓沒還沒出發或是仍在路上的我們有開始的勇氣。

勞倫斯卜洛克簡介以及作品列表

Share
Tweet
Pin
Share
23 意見

 

包括LOMO LC-A在內,我擁有的大部分老相機都是定焦鏡頭且無法更換。這對於已經習慣了數位相機很方便的Zoom in Zoom out(我連照相手機都是挑有光學變焦功能的SH903)的我來說,著實是花了些時間去適應,也難免在構圖時總有“啊,就差一點點“的遺憾。甚至報廢的大部分照片也都是因為硬是按了快門拍下之後﹐照片沖出來還是覺得不滿意構圖所以就廢了。

當然也不太可能天天隨身帶FM2或是EXA-1c等SLR搭上變焦鏡出門,所以找台隨身的變焦底片機是解決方案之一。本來也可以考慮Olympus的Miu系列變焦機型,不過不知道為什麼,覺得Olympus Miu系列變焦機型的外觀都好醜…,與他的定焦款的簡練線條不能相提並論。所以在尋訪了半天之後,挑到了這一部PENTAX Espio 120Mi作為我的底片變焦隨身機。而且不貴,約2000大洋(比起LC-A算是超便宜的)。

PENTAX Espio 120Mi的焦段是38mm~ 120mm,最短對焦距離是0.65M(全域,包含38mm與120mm時),別忘了LC-A的最短對焦距離是0.8m﹐而且不能zoom in。因此這部PENTAX變焦機應付各種街拍的情境應該都很夠用。另外PENTAX Espio 120Mi與我另一部愛機RICOH R1s一樣也有寬景模式(類似寬螢幕效果)。所以除了她是使用底片之外,基本上便利度已經與一般的隨身數位相機差不多了。鎂鋁合金的機身質感也相當棒,唯一的缺點就是體積稍大。不過想想因為要配合底片的大小(總不可能比一捲底片還薄吧)與伸縮鏡頭,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找了一天帶著PENTAX Espio 120Mi到信義華納威秀附近晃蕩了一整天,試著Zoom in一些建築物的樓頂,發現的確在構圖取景比定焦方便的多。而在夜晚手持拍攝時的感覺也都不錯。照片的銳利細緻也不因是變焦鏡頭而受到影響。如果有機會去旅行,我想我會把這部PENTAX Espio 120Mi列為隨身配備之一。

PENTAX Espio 120Mi配備了變焦鏡頭

 

PENTAX Espio 120Mi拍攝效果

看更多PENTAX Espio 120Mi拍攝成品

Share
Tweet
Pin
Share
50 意見

假如不是確定《天使與魔鬼》的確是丹布朗於《達文西密碼》之前的作品﹐難免會有“這應該是丹布朗為了化解天主教徒對於《達文西密碼》裡“耶穌有妻子“說法的抨擊﹐向天主教示好之作。“的錯覺。因為《天使與魔鬼》的主角正是天主教會。

身為《達文西密碼》的前傳﹐《天使與魔鬼》有幾項“血統成份“是確立的—主角蘭登教授、中世紀宗教文物、神祕結社、符號學、有待解開的神祕謎題…,《達文西密碼》裡吸引讀者的元素,本書中一樣也沒缺。

簡單的敘述一下情節:在梵諦岡即將選出新任教宗的前夕,收到了來自看似已經絕滅的天主教宿敵組織「光明會」的威脅,揚言梵諦岡將在一夕間夷為平地。而教宗候選人也離奇失蹤。這一切,牽扯了歐洲最龐大的科學研究組織裡一位科學家的被殺,而唯一可以解開這謎題與危機的,只有來自哈佛的 符號學 教授羅柏蘭登…。

就如《達文西密碼》裡把達文西、牛頓扯進祕密社團「錫安會」擔任盟主一般,在《天使與魔鬼》裡天文學家伽利略搖身一變成了「光明會」的頭目。而創作了無數天主教藝術品的藝術家貝里尼也成了「光明會」潛伏於教廷的內應,而解謎的線索散居於已經存在數百年的藝術品與建築中。有別於推理小說系譜中以解開歷史中的懸案的「歷史推理」一系(代表作品有約瑟芬鐵伊作品《時間的女兒》),丹布朗的作品是把眾人熟知的歷史、文化元素作為設計謎題的因子。也讓讀者參與解謎的樂趣加了一重:“到底這些藝術品裡是不是真的藏著不為人知的歷史大祕密?“。疑惑著的同時,讀者也就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著繼續往下讀。就有如歷經一次紙上版的「古墓奇兵」般,讀者們熟悉或一知半解的歷史與文化元素,變成這一趟紙上解謎冒險沿途的風景。

而愛讀金庸武俠的讀者勢必對此舉並不陌生,無論是《天龍八部》裡的宋遼之爭,或是《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的宋元大戰,甚或是《鹿鼎記》裡的康熙大帝、天地會、三藩之亂,還有…,不外乎都是借用深植於讀者心中的歷史、掌故、軼事,作為引導讀者忘情往下細讀的引路人。

讀完《天使與魔鬼》,可以確定你對於「反物質」會有基本的認識、了解教宗推舉的程序與儀式、知道藝術家貝里尼的部份作品,除了這些片段零星的知識碎片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進行這趟冒險之旅的同時,你也不自覺的體會了“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善意鋪成的“、“過度的信仰往往會演變為偏執“…。太嚴肅了嗎?丹布朗的說故事技巧絕對不會讓你感到乏味枯燥。相信我,筆者正是這樣不自覺的,一口氣讀完,才發現已經是凌晨四點半了…

註:

上月底因為在PC Home雜誌的朋友臨時被人“脫稿“,緊急要我幫忙寫《天使與魔鬼》的書介1000字左右,所以坐在星巴克兩個小時內趕出這篇。本文同時載於2006.06之PC home Life別冊,於徵得PC home的朋友同意後也放在這裡給大家看看。


 

Share
Tweet
Pin
Share
20 意見

上次提到原本想找Olympusμ[miu:] 2 的情況下標到RICOH GR1s,本來在銘機到手後應該已經可以不必再買輕便隨身相機了,不過玩網拍常會遇到的一種情況就是“一時手癢“,在看到有便宜的好貨色時難免會想下個標,而經常結果就是—“恭喜你,你成功標到了OOXX…“,今天的主角之一Olympusμ[miu:]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得來的,得標價$1,001。

在“不小心“標到Olympusμ[miu:]之後,本來覺得不需要再標μ[miu:] 2了(又是“本來“)。但是女友在被我傳染拍照熱之後,也打算找台輕便的隨身相機,我便極力向她推薦μ[miu:] 2,因為μ[miu:] 2的體積更小也更輕便。而在幫她物色拍賣上的商品時,又看到不少便宜的好貨,於是,又一個不小心…除了女友標到一部之外,我自己也得手了μ[miu:] 2,得標價$1,000,而且賣家還多送了一台故障(電池蓋不見了)的μ [miu:] 2 讓我當零件機,真是賺到了 。

我自己的感覺是,Olympus在生產相機時常常有他獨特的想法與風格。像1991年推出的 [miu:]μ就是,採用“滑蓋式“設計,流線而符合人體工學的外型(即便到今天來看,也不覺得過時),搭配優質的f3.5 35m m廣角鏡頭,在當時是極暢銷的機種。而1997年推出的Olympusμ[miu:] 2,體積變得更小,外型依然流線,鏡頭的設計更優(光圈改為f2.8),還加上了生活防水功能,因此更適合旅遊時攜帶拍攝。

不論是μ[miu:]或是μ[miu:] 2,基本上拍攝都是像傻瓜相機一樣只要按快門就好。而除了定焦版本外,μ[miu:]與μ[miu:] 2也都有變焦的版本,像是μ[miu:]有Zoom 70, Zoom 105,μ[miu:] 2也有Zoom 80, Zoom 115, Zoom 140,因為都還是歸在μ[miu:]的系列下,相信有一定的水準。

因為我的μ[miu:] 2機身有些小刮傷,在研究如何遮瑕的時候靈機一動,反正μ[miu:] 2的外型像是流線跑車,索性仿跑車的模式用貼紙或是Deco去遮蔽比較嚴重的刮傷,所以在貼紙與光碟筆的加工下…Yahoo!特別仕樣版的μ[miu:] 2誕生了 !

Olympus μ[miu:],相當流線

鏡頭滑蓋開啟時

Olympus μ[miu:]2, 很像跑車吧?右上角是用光碟筆+轉印紙做的

Olympus μ[miu:]2 鏡頭比第一代更棒

是不是有點像古董跑車( μ[miu:] )與現代跑車(Olympus μ[miu:] 2)並列?

 

相關評鑑:

Olympus μ[miu:]    的相關介紹

Olympus μ[miu:] 2 的相關介紹

拍攝成品:

Olympusμ[miu:]     隨手拍 

Olympusμ[miu:] 2  隨手拍

 

哪裡買的到?

拍賣上的Olympus μ[miu:]系列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46 意見


 

昨天重讀了卜洛克的《屠宰場之舞》,想起有一次有朋友問我“除了馬修之外,你最喜歡馬修史卡德系列裡的哪個角色?“

“他的太太伊蓮“

“為什麼?“

“因為伊蓮甚至比米基巴魯或吉米法柏這些老哥們更了解馬修,更重要的是,她是個聰明的女人。“

朋友接下來就問起我對巴魯的看法,所以這個話題就轉彎了。不過重讀了《屠宰場之舞》,發現伊蓮真的是個善體人意且不自以為是的好女人。

在這裡要簡單的為沒有看過馬修史卡德探案的朋友介紹一下背景:馬修史卡德是探案的主角,一位沒有牌照的私家偵探,原來是一名警察。他在一次追捕搶匪但跳彈誤殺七歲女孩的事件後辭去警職(不是因為過失,正如他自我解嘲的說“我還因為這件事(追捕歹徒)而得到一枚獎章“),離開家庭(妻子,兩個小孩)開始了自我放逐的生活。伊蓮是他在擔任警職時認識的應召女郎,由於善於理財伊蓮很早就不需要靠接客維生,但是她也覺得應召生活沒有什麼不好(她自己說“畢竟那是我最擅長的事“)。兩個人有過一段關係,但是在馬修探案系列的中段,因為一個過去被馬修緝捕入獄的變態殺人狂出獄來找馬修尋仇,並揚言要“先殺完跟你(馬修)有關的所有女人,再殺你“,讓馬修與伊蓮在逃避狂徒復仇的過程裡發展出感情。在系列的後段作品裡馬修與伊蓮結婚了,但是在這一本《屠宰場之舞》裡,他們還只算是“交往關係“。

《屠宰場之舞》裡,伊蓮仍然偶而在家中接一些熟客人,馬修知道此事,但也沒有立場要求改變現狀,因為他也還沒介定清楚他希望發展的是怎樣的關係。反而伊蓮已經意識到她自己對馬修的感情,只是也怕更進一步對馬修來說是進展太快。有一次馬修在伊蓮家,伊蓮暗示等一下“有客人要來“,馬修只得離去,之後他們談起此事,伊蓮先問起馬修對她繼續接客的事是否會覺得不舒服,馬修也坦承有時會,但是他又不希望在要求伊蓮停止接客後她會怪他(因為伊蓮之前也曾尋求過“生涯轉型“的方式,但是都失敗),之後伊蓮突然說了一句“如果我們結婚的話,我就不幹了“。

一陣沈默。

伊蓮接著說“如果你假裝沒有聽見,我就假裝沒有說過。我們連那個 L 開頭的字都沒有說過,我不應該直接跳到那個 M 開頭的字。…我應該學著只說那個 F 開頭的字,那是屬於我的地方。我才不想結婚呢,真希望事情不要改變,為什麼事情不能一直維持原狀呢?…我不會哭的,不過你可以抱我一下嗎?你這老狗熊,過來抱我一下吧。“

之後馬修與伊蓮終於還是結婚了,在結婚前她其實已經停止接客好一段時間,但是卻不特別告訴馬修,因為她不希望此舉會造成馬修“負責任“的壓力。婚後伊蓮還特別跟馬修說他無須因為結婚而做任何改變。之後有一陣子馬修與另一個女子(伊蓮也認識)有肉體上的關係,伊蓮雖然知道但是也裝作不知。直到《每個人都死了》裡,與馬修有外遇的女子意外喪生,伊蓮才問起:

“你跟麗莎兩個人很親近,是嗎?“

“親近?“

“嘿,行行好,好嗎?跟我說閉嘴別囉唆,滾一邊去。“

“我不會這樣跟你說話“

“我真希望你會“

“要問什麼直接問吧“

“跟你睡的人就是她,是嗎?“

“答案是,沒錯“

之後伊蓮說了一番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看《每個人都死了》第190, 191頁,恕我此處不贅。我認為那段話是只有最了解男人的女人,或是最誠實的男人(畢竟作者卜洛克是男的,我們不得不懷疑是他的想法)才說得出來。最後伊蓮跟馬修說,她因為麗莎的死覺得很難過,感覺好像喪失了一個家人。

我之所以會覺得伊蓮是個聰明的女人,不是因為她耍了什麼心機,而是她很清楚她愛的男人的個性,也很清楚知道她愛她的男人哪一點,更知道要試著去改變一個人是困難的,而她不去做那吃力不討好的事。她只是坦率的去愛、坦率的去接受她的男人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以及讓她的男人知道她可愛、值得愛的一面。

我必須這樣說,雖然我一直沒有打算結婚,但是如果遇到像伊蓮這樣既聰明,又懂得她愛的男人,而且還有善良本質的女人。我會希望她成為我的妻子,應該說,那是男人夢想中的妻子。

當然,我知道我自己不是女人夢想中的老公(脾氣硬,自以為是又沒什麼錢),所以這種夢還是有時做做就好,不必太認真。 

Share
Tweet
Pin
Share
29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活動介紹--這個夏天很LOMO
      • 隨意讀--馬修.史卡德系列探案
      • 玩物志--PENTAX Espio 120Mi
      • 隨意讀--丹布朗《天使與魔鬼》
      • 玩物志-Olympus μ[miu:] 系列相機
      • 讀《屠宰場之舞》想到理想的女人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