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首先必須說,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有點言過其實了。

 

當然,「搜尋」越來越不再是我們找到資訊的唯一管道,資訊的爆炸,Spammer的擾亂,都讓搜尋對於使用者的效益因而減損。但無可諱言的,目前搜尋仍然是引導我們到達某個網頁的重要途徑。

 

然而本書作者史蒂芬羅森鮑姆想藉由本書表達的是—人工智慧再怎麼進步,也許仍然還是略遜「工人智慧」一籌—當然,指的是經過人所具有的經驗、聯想力、品味,為資訊與內容賦予價值。

 

作者用的是「Curation」這個詞,要準確的翻譯出作者的意義有點難,中文版用的是「策展」,算是可以表達出作者用意的翻法。也許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所謂的「策展」為「內容」帶來的效益是什麼。大約在十年前,一位朋友到東京旅行,回來送了我一個上面有著「蒙娜麗莎的微笑」圖案的手機吊飾。我好奇問他去東京為什麼會買這個送我?他說他去看了一個有意思的展覽,展覽的主題就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有趣的是展覽中除了沒有達文西的原畫之外,其間所有來自於不同博物館的展品都跟「蒙娜麗莎的微笑」扯的上關係,不論是改作、漫畫化、立體造型…,其中甚至有一幅畫畫得是一個爸爸在客廳打頑皮的小孩,你可能會問〝這跟蒙娜麗莎有什麼關係?〞,有的,因為畫中客廳的牆上就掛著一幅「蒙娜麗莎的微笑」。而照例的這個展覽除了要收門票之外,也有周邊商品販售,所以我的朋友就買了個手機吊飾當伴手送我。

 

在上面的例子裡,展覽中單一的展品在單獨展出時,可能都只會被視作為「蒙娜麗莎的微笑」的仿製品或向其致敬的作品而不被特別注意,但是當有一個熱愛「蒙娜麗莎的微笑」且持續有留意相關藝術作品的策展人把這些作品齊聚一堂時,就產生了加乘的吸引力,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有趣的展覽(以及帶來門票收入與周邊商品販售的商機)。

 

是的,除了博物館裡的藝術品之外,在網路中各式各樣的內容同樣的也可以透過「策展」的動作,產生不同的價值,甚至非此不可,因為需求者不再滿足於片段零碎且散亂的資訊與內容。這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觀念。

 

在《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書中P.20:「策展是關於人們賦予任何蒐集、組織而得的事物「定性判斷」,從而增加這些事物的價值。…策展是商業、編輯和社群領域的核心轉變,需要極其優質的人力(策展人)介入,策展關乎〝選擇〞、〝組織〞、〝呈現〞與〝發展〞(evolution)」

 

「(在未來)個人可以透過挹注個人熱情與擁有利基的專業知識進而增添價值的方式,重新刺激自己的熱情與知識並發表之。「策展」是在你和這個被每天繞著我們打轉的大量內容壓垮的世界之間,設立一道〝人類過濾機制〞,以清晰取代無用訊息」

 

P.33:「內容策展人他們的工作不是創作更多內容,而是讓其他人創造的內容有意義,即為〝找出最佳與最相關的內容,然後以最適方式呈現之〞」

 

意思是,不只是內容產生者能夠產出價值,即便你只是一個內容消費者,只要你可以因為你個人的知識、經驗、品味、聯想力,把你所吸收的內容經過你的揀選、呈現、重組而賦予更多意義,你也創造出了新的價值。因此我覺得《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可以說是接續《長尾理論》之後探討因為網際網路所釋放出的內容創作力如何發揮更大效益的另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問「好吧,這意思我懂,但是要透過什麼方式進行呢?」

 

想像一下—

  • 如果在第一屆「星光大道」一開始,你就因為看到楊宗緯的歌唱潛力而幫他成立了第一個粉絲部落格?
  • 如果你是蘋果的忠實使用者與粉絲,因此每天透過Twitter或者Facebook粉絲團把你所看到與蘋果相關的新聞、文章、秘技轉推轉貼,因而吸引了很多人關注你?

 

是的,部落格與社群平台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策展工具,你只要把你所熱愛與關注的內容透過這些管道整理與分享出來,你就是一位「內容策展人」,將來需要這些內容的人,都會因而找上你,關注你,跟隨你。

(本文同時發表於 Inside )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我都算不上是一個攝影師,不過,我很愛拍照。

 

也因為這樣,對於選擇什麼器材、具備什麼技巧、在什麼場合拍什麼東西對我來說是完全不受限的。雖然我收藏相機也愛把玩相機,但是基本上這個行為(收藏相機)與我的拍攝可以完全分開,很多時候我只是單純想要享受拍攝所帶給我的樂趣,那時不管手上有什麼相機,甚至沒有相機只有iPhone也都沒有關係,想拍,拍就是了。

 

過年的這幾天假期,除了陪家人之外,難免偷空一個人在台北市裡亂逛,雖然包包裡還是放了一部相機,但是我都沒有拿出來,反而只用褲袋裡的iPhone 4s 拍下了一些畫面。

 

的確,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that with you,想拍照的時候,手上拿的那一部就是最好的相機,就用力的拍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前兩天在逛誠品敦南時,留意到進了一片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的訪談紀錄片「≒森山大道」 (Near equal Moriyama Daido),當下毫不猶豫的就買了。

 

清代鄭板橋因極愛明代文人徐渭(號青藤)的詩與畫,曾自刻「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一章表達仰慕之情。我從玩相機拍照以來,也把森山大道的拍攝作品與對於攝影的文字當做是自己觀摩學習的對象,只要是能找到的森山大道攝影集或者文集都收集了。不過自己程度離大師差的太遠,連以「門下走狗」自況都還不敢,只是單純的粉絲而已。

 

影片一開始,藉著日本攝影博物館研究員笠原美智子的評論,點出雖然與森山同期的荒木經惟與篠山紀信知名度較高,但是從美學和攝影史的角度來看,森山大道的影響力也許更加深遠。接著也訪問了另一位大師荒木經惟,他說:「森山大道是新時代的開拓者,一點也不誇張,不僅是在日本國內,他的影響力遍及全世界」

 

片中森山大道回顧他攝影的起點這麼說「最初在使用相機拍攝時像是在玩玩具,玩心和直覺主宰了行動」,他小時候的願望是當船長,成年後繼承父親原本是在做印刷與設計相關的工作,但某一次與攝影工作室的合作,開啟了他步上攝影師之路的契機。

 

從他的攝影集處女作「日本劇場寫真帖」開始,森山大道作品中明顯的晃動丶脫焦、模糊的風格就因此確立。雖然後來也很多攝影師模仿這種拍攝手法,但是畢竟只是形似。而紀錄片中,森山大道只簡單在腰包裡裝了幾卷底片,就不帶笨重的器材手持一部Ricoh GR1v出門拍照,你看他悠然的散步在新宿,在看到感興趣的畫面時就舉起相機拍攝,可以發現他的拍攝就和呼吸、走路一般自然不刻意,他是這麼說的—

「我心中的世界多元又神秘,攝影師要補捉那些神秘碎片,複製到手中的相機,然後再去反思相片的意義。單純還原事實沒意思,虛無的美學也很無聊,攝影的使命兩者皆非,而是藉由複製重述,找出虛實中更重要的東西。攝影沒有原創性可言,拜託別把原創和藝術掛在嘴上,只要有相機在手,就能複製影像,這並非專家的特權,人人皆可拍照,一般人拍的不見得劣於專家,有時甚至比專家更好,可惜日本的業餘攝影界充斥著向專業前進的風氣,他們流失了本質,顯得陳腐不堪。」

 

和一般攝影師重視手中的器材不同的是,森山大道完全不在意手上的是什麼相機,甚至他的相機都是借來或者人家送的。而他也覺得相較於昂貴笨重的器材,簡單的輕便相機(傻瓜相機)也許更適合他的拍攝。片中引用荒木經惟的說法:「攝影師長久以來被相機奴役,不斷追求好相機好鏡頭,攝影師淪為硬體的奴隸。然而反過來駕馭相機,我說誇張點,推翻相機論的第一人就是森山大道。相機不等於照片,雖然一定不能沒有相機,比如寫一篇文情並茂的情書一定要用到筆,但用鉛筆、原子筆都可以,道具不是重點,而森山正是顛覆概念的人。」

 

森山的拍攝不拘泥於主題,他覺得鏡頭前的萬物皆等價,不論是美女或者是牆上的海報都一樣是值得捕捉的景象。不過他最愛拍攝的仍然是城市,尤其是東京新宿,他說:「新宿是我內心的風景,包括感官和視覺,當你撞見我心中的新宿,你會發現它是獨一無二,別的城市所沒有的景象。」而我發現某個程度上,台北對我來說,也有類似的意義。

 

荒木經惟認為森山大道作品的巔峰是1972年的「攝影再見」,顧名思義,當時森山大道借這本集子向他所心愛的攝影提出了告別,甚至玩笑的說「不要單眼,只要肉眼」,開始質疑起攝影的意義何在。自此進入了長達七、八年的低潮期,甚至因此嗑藥。但是他說雖然他不再像之前一樣拍照,但仍然一直在思考攝影這件事。一直到有一天,他信步進到一家二手商店看到一部舊Pentax相機,戲劇化的他買下了這部相機,回家把玩拍攝院子裡的景象,因此而重新的燃起對拍照的熱情,也從因為嗑藥的脫序生活恢復正常。始終,他還是無法向攝影告別。

 

如果您也是攝影的愛好者,向你推薦這一部「≒森山大道」,相信你會感到有些意思,也許也會刺激你去思考攝影對你的意義何在,森山大道有他的想法,但那絕對不會是唯一的答案,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答案是什麼。





















(圖片均為翻攝螢幕所播出的畫面)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即便現在透過網路分享攝影作品已經相當的方便,也許可以這麼說,網路相簿就像是一個永遠也看不完的虛擬攝影藝廊。但是,想要深入的欣賞一位攝影師的作品,實際去看他的攝影展或是收藏他的攝影集還是必須的。

 

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螢幕色彩效果各有差異,但是透過沖印或是印刷出來的攝影作品,在經過攝影師本人的調較與確認色彩下,也許才是他所想要表達的原貌。而實際去觀賞攝影展又比收藏攝影集更加能夠感受到一幅攝影作品想傳達給觀者的感覺,因為畫面的大小、因為空間的純粹,因為當你站在那幅作品前你的專注,讓你與作品之間有了獨特的互動,即便作品只是靜靜的掛在那裡。

 

「Stairway to Heaven 蜷川實花 ╳ 阿信 │天堂│影像書 同名展」是我最近去看的一個攝影展,顧名思義,是由日本攝影大師蜷川實花拍攝五月天主唱阿信的攝影集中挑選出超過70幅作品展出。

 

我自己在拍照的過程裡對於攝影的體會是--攝影師透過相機與鏡頭,把他眼中的世界以他的想法萃取出來成為照片,去傳達出他的眼與心中的世界。而不同的攝影師所萃取的世界因為其獨特的想法與是也有所不同,即為攝影師的風格之所在。在觀賞蜷川實花的作品時,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她的風格。也因此雖然我自己喜愛的拍攝主題與調性與蜷川老師有很大的不同(是說根本無法與其相提並論,但只是想表達差異性),但是我還是相當興奮有可以近距離觀賞蜷川老師的作品的機會。也幸好因為認識展出單位STAYREAL的朋友,因此可以在現場做些簡單的紀錄(展出現場的地下室主展區是不能拍照的,我也有被要求不能對著單一作品拍攝,僅限記錄展出現場)

 

根據之前讀到蜷川老師來佈展時的訪談,這本攝影集想要傳達的主題有一大部分是「逃離」。我猜想也許是逃離現實生活的紛擾、單調、無聊。一本蜷川老師的風格,所展出的影像中有著濃郁華美的色彩,而蜷川老師作品中重要的主題之一「鮮豔的花朵」也大量出現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據STAYREAL的朋友說,所展出的作品都是蜷川老師在實際到展出場地勘查之後所特別挑出他覺得適合在該場地展出的作品,且佈展的方式也全都是蜷川老師所規劃安排的,因此是相當可以表達其創作想法的一次展出。

 

很抱歉這篇文章整理的太晚,展覽在2012/1/29就要結束(還剩三天),也許一些朋友來不及去看。不過如果您正好住在台北,不妨趁年假的尾聲去現場觀賞。由於整個展覽的作品挑選與佈展都是根據展場的場地特色所規劃的,因此聽說雖然有不少單位爭取接續展出的機會,但是轉換場地展出的可能性並不大,因此如果您是蜷川實花的攝影迷,千萬不要錯過了。

 

補充--謝謝朋友告知,原訂在1/29 結束的展覽時間延長到3/11,如果你對於這個展覽有興趣千萬不要再錯過了

 

 

「STAIRWAY TO HEAVEN 蜷川実花 X 阿信|天堂|影像書」同名寫真展

展期:2011年12月22日-2012年3月11日

時間: 1100 - 2200

地點:STAYREAL Café /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177巷21號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你的熱情與知識越來越有價值–《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書介
      • 過年的iPhone 4s 隨拍台北 -- 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二十八)
      • 一窺攝影大師的創作生命與想法--紀錄片「≒ 森山大道」 (Near equal Moriyama D...
      • 近距離面對蜷川實花攝影作品--「Stairway to Heaven 蜷川實花 ╳ 阿信 │天堂│影...
      • 什麼是行動應用(APP)的鉤子? -- 2011台灣超人氣APP大賞 評審小記
      • 選後雜感--台灣的民主又揭過了美好的一頁
      • 重讀《大亨小傳》
      • 讓我們一起來改變世界--《蜻蜓效應 - 最新社群行銷致勝策略》推薦序
      • 生活不該是在「有一天,我要...」-- 2012的第一天雜感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