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若提到“專業消費級數位相機“,應該沒有人會漏掉Canon的G 系列。Canon 將旗下的消費級數位相機分為PowerShot G 系列、S 系列、A 系列和Digital IXUS 系列等四大產品線,乃是依---專業玩家、時尚/商務人士、流行仕女、學生/家庭等不同族群需求所設計。而Canon G7 則是自從2004年推出G6 之後,暌違兩年(2006年底推出)G 系列最新作。

 

Canon G7 屬於1000 萬畫素等級的消費機,搭載焦段相當於135相機的35mm~ 210mm的光學變焦鏡頭。並且使用Canon目前最新的數位影像處理引擎DiGiC III。而在功能上則提供了近拍1cm、ISO 3200高感光模式、IS光學防手震、可選16:9 比例模式、支援SDHC高容量SD 卡、內建光學減光鏡(ND)、臉部辨識測光等進步的功能以及更輕量小巧的機身。但與前代G 系列比較,也少了RAW 檔格式記錄、翻轉式螢幕、F2.0 大光圈等功能。

 

不論是攝影相關雜誌,或是網路上看到的使用實測或評論,很自然都可以看到會把Canon G7 與Panasonic LX-2 來比較,甚至還看過一個討論串竟然壁壘分明的分成兩派互相透過文字叫陣。不過我覺得兩部相機雖然都屬於千萬畫素等級的專業消費機,但是定位上還是有所區隔的(G7 比較接近專業玩家的輕便隨身備機,而LX-2 則像是一般拍攝者的高階選項)倒也不必強分高下。

 

實際使用的感覺是,Canon G7 在手感、操作性,以及色彩呈現上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尤其是色彩方面,雖然沒有Panasonic 那麼艷與討喜,但也可以說是鮮明亮麗。除了我自己使用的經驗外、有一個打算開始經營網拍女裝的朋友在比較數款數位相機之後借了我的G7 去棚拍她的商品照片並且稱讚不已,表示G7 在顏色的呈現上兼具了準確與美。

 

說來慚愧,花在Canon G7 上的時間還不夠多,她的許多絕技還沒能好好發揮,不過拍了些照片之後,也越來越堅定了我不必敗DSLR 的想法,因為像Canon G7 這種兼具了攜帶性以及專業表現的隨身機,也許還更符合我隨手拍的拍攝習慣。

 

看看Canon G7的拍攝效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35 意見

 

 

在台北,想要拍真正的“古蹟“其實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倒不是說台北沒有古蹟,不過總覺得那些加上了導覽牌、修補、重製之後的古蹟,已經失去了某些歲月真實的質感與痕跡,站在那面前,我無法感受到真正的歲月與時間。

 

所以我反而喜歡在街頭巷尾尋找真正經過歲月洗禮的老房子。也許還有人居住,也許已經荒廢棄置,有的甚至已經被拆除只剩下片垣殘瓦。因為在那上面,我才真正讀到了時間寫在上面的痕跡。

 

我讀到了什麼?我也不知道。不過就是覺得眼前有著複雜質感以及不熟悉的美學風格線條的景象似乎訴說著某些事情。也許等著我們替它說出一個故事,為它在這時間有限的壽命裡留下些記憶痕跡。

 

所以比起拍攝人與人間戲劇性的張力與瞬間,我更喜歡從容的走在街頭巷尾尋找這些對我來說反而更有豐富想像意涵的景象。也許人間舞台上的故事隨處上演,但我想拍的只是那舞台。

 


 


 


 


 


 


 


 


 


 


Share
Tweet
Pin
Share
30 意見


(註:上圖非本次展覽之照片。為本人拍攝,地點為拆除前之寶藏巖)

 

在拍攝的題材上,我對於老房子,甚至是破落殘敗的遺跡廢墟不知怎地特別感興趣。

 

也許是因為古老陳舊的建築中,除了可以隱約窺見當時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美學之外,歲月所殘留下的痕跡以及豐富的質感,總讓我忍不住多看一眼。

 

寶藏巖、四四南村,或是散居於台北老區裡的老房子遺跡,總吸引我按下快門想要把眼前的景象透過相機留存。

 

也因此在收到知然堂藝廊Por Que Base 最新的展出訊息"remains"攝影展時,就非常想去看看這個展。

(以下引用知然堂藝廊Por Que Base 之介紹文字)

 

"remains"攝影展

本次將展出三位攝影者的作品,一位是台灣的陳伯義( BB Chen )先生,另外兩位是長年居住於洛杉磯的攝影師。

陳伯義先生花了數年的時間,拍攝了嘉義及中壢的廢棄眷村,還有從因高雄港的擴建,自民國五十七年即限建至今的紅毛港。

兩位洛城的攝影者,拍的是建於1913年,曾是名流聚集,卻後來廢棄的城中高樓," Hotel Eldorado "。

我們從他們的影像,讀到了很多東西。也從他們收集的廢棄物裡,看到了很多人生。

 

 

有關這個展的相關資訊,請見以下說明,也可以到知然堂藝廊Por Que Base 之blog查閱:

策展單位: Por Que Base
策展人:Syko Song
展期:3月24日(六)~6月3日(日)
地點: Por Que Base 知然堂藝廊
 
營業時間:週一~週四12:00~22:00
週五、週六12:00~23:00
週日 12:00~22:00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天母東路36-5號B1樓
電話:02-2874-9529
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porquebase-blog/

Share
Tweet
Pin
Share
16 意見

(請點此進入“連署反對興建蘇花高“網頁)

 

在此呼應James 的「請大家反對興建蘇花高」一文。

 

台灣的政客們在沒有其他建樹的情況下只能把所謂的“建設“作為政績,孰不知“建設“是只要肯砸下錢就可以有的,如果這個就可以說是政績,那我也可以幹總統或行政院長,要花錢誰不會?尤其是花錢不必擔心還錢(債留子孫),那更是不負責任。

 

已經懶得再去找過往新聞資料裡有關台中機場、各縣市閒置荒廢的“蚊子館“的報導了。不過那些雖然浪費了我們辛苦血汗錢繳的稅金,但畢竟還不至於為禍太甚。但是蘇花高對於環境的殺傷力已經不單只是浪費民脂民膏這麼單純,而是會讓台灣之美也許從此缺了難以彌補的一塊。

 

口口聲聲號稱“愛台灣“的政黨,執政了幾年除了把“台灣“兩個字當作是鞏固權力的盾牌與護身符之外,沒看過他們幹出幾件真正稱的上是“愛台灣“的好事。無德無能也就罷了,如果還要“無知“的把台灣的環境與美麗當作是權力遊戲的籌碼與棋子,就只好讓我們人民的聲音給他們當頭棒喝,以及在歷史上為這些小丑們留下應有的評價了。

 

4/22補充:

在聽到在世界地球日的今天,陳水扁所發表的談話:「如果環保不是那麼嚴重到交通建設都不能推動的情況,如果我們依然堅決反對任何建設與開發,進而限制甚至剝奪當地民眾追求繁榮與幸福的權利,這樣的思維與堅持,是不是也有商榷的地方?」,只好把這篇文章再置頂,希望看到的人可以寫mail去告訴陳先生,要騙選票也請不要用這種扼殺台灣環境與將來的方式騙,混帳!

 

以下轉載商業週刊 1008期「大建設,大崩壞」一文部份內容,完整報導還請買雜誌看看(在此幫這則用心的報導廣告一下,也請盡量連結網站原文)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5303&p=1

 

(以下為商業週刊1008期「大建設,大崩壞」一文之節錄)

倒數計時!  蘇花高最慢四月底可能拍板定案

現在只差一步,「蘇花高」就無人可擋了。

最慢在四月底,環保署將召開蘇花高「環境影響差異分析」第二次專案小組會議。這是一次關鍵會議,一旦通過審查,總經費高達新台幣九百三十億元的國道五號「蘇澳-花蓮段」(即蘇花高速公路)將確定開始興建。

 

你知道嗎? 十七個環境敏感區恐受衝擊

根據運輸研究所去年十月完成的「政策評估說明書」,蘇花高六項負面環境指標包括「污染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場站、交流道的數量」、「與生態敏感區之關係」、「路廊經過環境敏感區的數量」、「隧道湧水」。

蘇花高對環境的衝擊,超乎你我的想像。這條路線共經過十七個生態、文化、地質的「環境敏感區位」,包括備受各界矚目的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峽谷,是大自然在台灣的鬼斧神工之作,以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是世界罕見的U型峽谷,錐麓大斷崖自溪底聳立達一千六百六十六公尺高,深度更勝於美國大峽谷(一千六百零二公尺),有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

但蘇花高將以一條長達十公里的長隧道,通過太魯閣國家公園,並以高架橋,穿越國家公園大門立霧溪口。「亞泥也不在國家公園內,但它在國家公園門口開挖,還是遭受壓力,必須噴漆綠化。」未來一個巨無霸橫過立霧溪,環保人士擔心,將影響太魯閣的申遺潛力。

除了太魯閣外,蘇花高還通過蘇澳鎮地下水管制區。

蘇澳地下水,是「天下第一泉」蘇澳冷泉的源頭。根據國工局計畫,蘇花高將在此開挖四條隧道。環評報告書保證,施工單位將「盡量不抽用地下水」。

但是,與隧道路線直接相交的九股山、蘇澳、A、B、C等高度風化的斷層,有寬達數十公尺的破碎面,裡面蓄滿了地下水。由於水脈相通,只要一開挖,隧道湧水發生,珍貴的蘇澳冷泉就會面臨浩劫。

「蘇花高隧道開挖的斷面,大約是北迴鐵路三倍,當初情形不好的,災害肯定更嚴重;」曾做過「蘇澳──花蓮鐵公路沿線地質調查」的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區域地質組組長張徽正指出,連當初情況比較好的太魯閣大理石地質部分,也不見得一定樂觀,還要看破裂面密度而定。「阿爾卑斯山早期開挖很順利,到後來開鑿公路隧道,也一直出問題。」

 

你知道嗎? 蘇花高效益評估竟一夕由負轉正

「益本比」,就是效益除以成本,當大於一時,代表該建設效益大於成本。國工局歷年計算的蘇花高益本比,從一.五到二.五之間,但是十年前交通部做「東部國道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和去年行政院國土規畫案中,蘇花高的益本比都只有○.七,根本賠錢。

同一條道路,還沒興建,益本比由不同單位計算,竟然可以從賠錢的○.七,「轉虧為盈」到二.五?中間的轉變,耐人尋味!

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林朝宗進一步質疑:「地質調查做得不夠,成本估算不精確,如何計算成本效益?」他舉永春隧道為例,當時開挖時,剛好碰到很深的崩塌地,隧道一直往下滑,光一條隧道,就多花了四十億元,不但增加成本,還延誤工期。

「國工局計算時,拚命將外部效益納入,卻不把環境污染損害及人潮車潮對景觀資源損害的外部成本計入,違反成本效益分析原則。」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指出,不能把觀光收入、工人消費也算作效益,因為觀光人潮來到花蓮,去宜蘭的就變少了。資源從甲轉到乙手中,整個社會的財富並沒有增加。

再以直接成本來看,這條經濟效益不及格的高速公路,更將拖垮財政。 


為了爭取社會大眾支持,在近年建材費用漲了三成之下,環境影響差異報告的最新版本所列工程預算,竟能「非常有彈性」的從原本的九百六十三億元縮水為九百三十億元。

國工局只解釋,「這是民國九十一年的幣值」、「這不是重點,等環評過了之後,我們會重新修訂計畫,報行政院核定。到時候該是多少,就是多少。」



你知道嗎? 預算夠讓花東貧童吃一千一百年午餐

國工局表示,蘇花高的資金來源,七八%來自「國道公路建設管理基金」,二二%由政府撥款補助,應不致造成政府預算之排擠。然而,錢就是錢。九百三十億元可以讓政府補助全國中小學繳不起營養午餐的孩子一百年,若只算花東地區,更可補助一千一百年。

為高鐵聯外道路找經費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麗瑛發現,國道基金雖然原本有來自中山高三十年來過路費總計二千六百五十七億元的收入,但自政府興建二高後續工程、北宜高之後,債務目前已達一千九百多億元。再建蘇花高,估計要多收六、七年國道通行費,直到民國一百二十六年,也就是整整三十年後,才能損益平衡。

「現在國工局根本沒有資格說要建蘇花高,至少要等過去的投資完全回收,再來提,否則就是以債養債。」她斬釘截鐵的說。


成本被低估,以效益來看,「蘇花高不是永續,道路蓋完,錢就花完了,再來當地就自生自滅了。」做過多年太魯閣國家公園地質研究的陳文山說。

為什麼大建設的迷思,一直屹立不搖呢?


和日本一樣,我們也有一個「工程永續」的共犯結構。台灣經濟起飛五十年,蔣經國總統的「十大建設」是大建設的典範,也確實為台灣經濟轉型做出巨大貢獻,在歷史上,留下正面評價。後來兩黨政治興起,為了贏得選舉,大建設變成討好選民,換選票的「支票」。



從日本經驗看到什麼? 短期GDP提升,長期造成泡沫經濟

「第一,建設的成果馬上就看得見。第二,建設會投入錢,而且立刻會看到很多機會,介紹勞工啦,承包啦,所以政治人物喜歡做建設。」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坦白表示。

再來,就是經濟要成長,需要投資;私人投資不足,就靠政府投資。大建設變成執政者衝高經濟成長率的工具。「坦白說,這幾年都是用開發提高GDP。我當了院長才知道,原來GDP這麼簡單,我們來弄個兩千億元,GDP就增加了。」

日本沒有效率的郵政儲蓄,為官僚的種種不當或虧損工程提供了資金;台灣也有一個「國道建設開發基金」,讓建設「生生不息」。

早期,台灣需要大建設階段,為了不讓國道高速道路的興建費用受到其他財政支出的排擠,在一九九四年成立國道基金,以保障國道建設財源的穩定,目前每年通行費收入超過兩百億元。

過去十年,交通部以發行建設公債,以及向金融機構借款兩種方式彌補基金的資金缺口,避開立法院監督。交通部甚至研究以發行受益憑證方式,籌集蘇花高資金。

「這麼多年下來,其實台灣值得興建、應該興建的高速公路已經蓋完了,卻煞不了車。」蕭代基指出。工程界的人要永續生存,當然要給政府施壓,台灣工程界在政府多年來大建設的餵養下,根本沒有培養出像三星一樣,到杜拜蓋世界第一高樓的跨國競爭力。

為此再建蘇花高,絕不是台灣永續,而是工程永續,債務永續。

看看“反對蘇花高“的相關搜尋結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83 意見

 

這一次的作業主題是「直線延伸構圖」,不過我一直記成「直線構圖」...剛剛去查班長晴天娃娃的作業,才發現

差別也許在於,「直線延伸構圖」是要拍出那種“延伸、透視“的感覺,而我想的卻是“切割、分隔“的感覺...

anyway, 還是要交作業

第一張拍攝的地點是公館台大對面的星巴克,從洗手間走出來抬頭看到的屋頂

第二張是內湖成功星巴克二樓的天窗

第三張是我家陽台望出去對面公寓,喜歡那種斑駁的質感

第四張是台北美術館一角

第五張是誠品信義的外牆

第六張是仁愛路上的富邦大樓夜景

第七張是我家巷子,發現這張雖然直線是隱藏的,但是反而“延伸感“很足...

(附註:後來聚會時發現,其實我沒有記錯,“延伸“兩個字不影響主題,重點還是“直線“,真是小小烏龍)
 

 


 


 


 


 



Share
Tweet
Pin
Share
22 意見


“我要先跟你說明一下,這部M3 的布簾快門之前有些漏光,所以我用了專門的修補塗料修補過,因為送回原廠更換布簾太貴了,要兩萬多。不過我可以保證修補後就完全沒有漏光了,你確定這樣你不介意嗎?“

“喔,因為我之前買過不少老相機,知道幾十年的東西難免一定會有些歲月的痕跡的,只要拍起來沒問題就OK 了。“

“所以你不是要拿來收藏,是要實拍的機器嗎?那這樣就沒問題了。“

以上的對話是賣給我這部Leica M3 的賣家在交易前的不放心再跟我確認意願時的對話。

沒錯,我也終於敗了Leica M之傳奇的起點—Leica M3。

也許有些朋友會好奇“可是Leica 不是還有M1, M2,怎麼說M3是M之傳奇的起點呢?“

事實上M3的確是1954年Leica 推出M系列的第一部,而之所以命名為M3,我在書上看過一種說法是因為M3的設計觀景窗具有50mm, 90mm, 135mm三種框線,故名之。而M2 是1957 年推出,算是M3 的簡化版--觀景窗倍率縮小,取消自拍器(但後期的M2又有加上),以及觀景窗框線改為35mm, 50mm, 90mm。Leica M1 則是1959 年推出,觀景窗框線僅剩35mm 與50mm 兩種,同樣無自拍器。

Leica M3 之所以能開創Leica M 型相機雄霸連動測距(Rangefinder)相機界頂點的局面,是因為她首創幾項劃時代的設計:

1.       首創多組觀景窗框線可對應鏡頭之焦段變化(之前的相機在更換鏡頭後需外接finder構圖取景)
2.       省創鏡頭採“刀狀卡口“固定於機身的設計,更換鏡頭速度較快
     (之前的相機都是以螺紋將鏡頭旋入機身,更換鏡頭速度較慢)
3.       過片方式由旋鈕改為扳手,過片方便且速度快
4.       兼具“牢固“與“方便“的上片方式(背掀式機背+底開式底片室)

這些設計除了為後來的各代M 型相機樹立了標準,而且也影響了之後的相機設計,所以Leica M3 不只是Leica 史上的經典,也可以說是相機史上的經典。當然也成為喜愛相機的我一個重要的收藏標的。不過Leica 的價格真的不是普通的高,所以長期以來也只能望機興嘆。

只能說是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讓我找到一部價格感覺還算負擔的起的老M3,雖然賣家很誠懇的把機況的一些毛病據實以告,但是並沒有讓我打消念頭(不過倒是讓臉皮薄的我有了可以議價的理由,所以成交價格又稍降了一些,在此再度感謝賣家黃先生的寬容大度)。多少錢?只能說比起市面上任何一部數位單眼相機都低上一大截,所以算是相當超值。而我這部是M3 裡的第一代,特徵是過片扳手為“雙撥式“(要撥動兩次才完全過片,之後的M3則改為“單撥“)、快門速度的區隔採“歐規“,為1 sec., 1/2, 1/5, 1/10, 1/25, 1/50, 1/100, 1/250…、無框線預視撥桿(一般有的位置會在機身右側觀景窗下)。

除了相機之外,賣家還搭配了一個Leica 原廠接在熱靴座上的測光表。設計上與M3是連動的(轉動調整測光表時快門速度也同時調整),不過我還是接了我之前買的福倫達VC Meter來拍,比較輕巧。而這一部 Leica 測光表說起來也已經有五十年左右的歷史了(使用內建光電池非裝電池的設計),但是與福倫達的測光結果對照,也還蠻準的,真讓人佩服Leica 的品質。

雖然Leica M3並沒有35mm 的框線,不過我還是幫它找了一顆35mm 的Leica M 鏡來搭配—Summaron 35mm / f3.5。這顆鏡頭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搭配了專屬的“眼鏡“,可以讓M3 裝上之後觀景窗呈現的就是35mm 的框線。而這外接的“眼鏡“除了讓取景對焦方便(視線無須游移於疊影對焦與外接finder 間),也讓外觀看起來多了些獨特性。

因為急著確認是否有漏光問題,加上這幾天天候欠佳,所以這一捲處女拍坦白說拍的很差。當然拍照技術不會隨著手上拿了Leica 銘機就立刻昇段,所以希望我的M3若有知請稍稍給我一些時間,我會好好加油的,希望可以早日拍出足以匹配其傳奇地位的好作品。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30 意見

 

和女友去看了一直蠻想看的電影「K 歌情人 Music and Lyrics」

 

覺得這是部蠻用心拍的小品—包含一開頭“過氣天團「爆小子」“的MV、情節裡藉由幾個角色的塑造對娛樂圈生態的溫和嘲諷,以及主角修葛蘭為了詮釋角色而練習彈奏鋼琴以及“親聲“演唱等,這些小地方的營造都讓這部電影“說故事“的效果發揮的很好。

 

如果你也是屬於“故事導向“的電影愛好者,「K 歌情人 Music and Lyrics」會是部不錯的選擇。

 

除了情節的鋪陳之外,主題曲與插曲也都有水準以上,甚至讓我看完電影很想去買這張電影原聲帶(很有可能是修葛蘭“空前絕後“的歌聲演出喔!)。(P.S: 已經買了,正在灌進我的iPod裡)

 

不過看完之後,覺得有些感覺一直縈繞不去。

 

假如是這樣的場景—人生的巔峰看來已經過了,過去的成績對照現在的生活是最強烈的對比。生活看起來只能一直往下坡走。年華逐漸老去,未來看起來已經沒有任何改變的機會,每天的日子裡只剩下平凡與挫敗。這樣的情境該如何自處?

 

當然每個人也許都會有不同面對的方式,而電影裡修葛蘭所飾演的艾利斯選擇的是接受且掙扎求存。他沒有動不動的把當年勇掛在嘴邊,甚至很認命的去主題樂園與農產展銷會表演,台下的觀眾也許都只是和他一樣年華已老的過往Fans,每一聲歡呼看起來都像是他現在境遇的諷刺,但是他也坦然的接受並且自我解嘲的讓自己可以面對身邊也許持續存在的嘲諷。

 

電影把這樣的故事包裝的比較有趣且點到為止,但是我忍不住的會思考也許每個有點年紀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會面對這樣的情境—也許單純的只是發現自己不再年輕但年少時曾有的理想抱負看來都沒有實現。或者是真的已經過了人生的高潮,想要再做些什麼卻欲振乏力。也可能是困在每天日復一日的生活壓力裡無法逃脫。該怎麼處理這樣的感覺,是忽視、麻木、告訴自己其實日子就是這樣了,還是儘可能的去嘗試,但也許將是一次又一次的面對失敗?

 

這樣的問題自然不是一部電影甚至 一兩 次的思索就能夠被解答的,只能慢慢的去找到答案。

 

另一個想提一下的是,像這樣的愛情喜劇裡,通常不太一定需要好好交代男女主角為何相愛或是之後怎麼了。但是在「K 歌情人」裡對此有稍作著墨—男女主角之間除了“天雷勾動地火“的兩性相吸之外,彼此相互吸引的地方,也許是對於對方某些優點的了解、認同以及欣賞。而維持這種欣賞與肯定,也讓愛情的層次可以更豐富。就像結尾裡導演用場景切換連結的方式,比喻男女主角接下來的生活除了感情之外也在彼此的“專業“上持續有交集以及合作,而能夠有“琴瑟和鳴“的樂趣。

 

找到一個能夠彼此欣賞的伴侶,以及持續的能有生活中共同的交集點與關注的事物,也許是讓真實生活裡的愛情跳脫“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快樂的生活“這樣一句話帶過,而成為人生裡切實的體驗與實實在在的感覺的重要關鍵之一。

 

因此我的感覺是,「K 歌情人」是一部與其他愛情喜劇相較,還多“說“了一點點的好看電影。

 

「K歌情人 Music and Lyrics」電影介紹


 

Share
Tweet
Pin
Share
56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玩物志】專業消費級數位相機的旗艦--Canon G7 數位相機
      • 【主題】老屋.廢墟--拍照不必在他方(之六)
      • 【資訊】知然堂藝廊Por Que Base 最新展覽--"remains"攝影展
      • 請響應反對興建蘇花高
      • 【主題】色彩喵攝影學會彩色組作業之三「直線延伸構圖」--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 七)
      • 【玩物志】The Legent of "M" 徠卡M之傳奇的起點--Leica M3 連動測距相機
      • 比愛情喜劇還多了一點點的小品--「K歌情人 Music and Lyrics」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