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這星期難得每天天氣都不錯,所以下午多半帶著相機出門走走兼拍照。(這也算是無業人士難得的特權)

 

我自己覺得,在台北拍照有趣但也是困難的地方是--各種不同的時間/美學元素雜陳,如何抓到某種平衡進到畫面中,很有意思,但也不容易。

 

不過在非假日的晴朗午後,這個問題似乎變得簡單了些--就試著捕捉街景裡的天空、雲和光線吧。走在人不算太多的商業區,比起假日的壓迫感,心情感覺放鬆得多,甚至在按快門時有種「亂拍」的隨意與任性。

 

等照片沖出來,發現那天下午眼睛所看到的微妙光影與色彩,在底片的記錄上也許不及十分之一的豐富,所以今早在Twitter上我不禁有感而發--「覺得眼睛是世界上最好的鏡頭與感光元件,但是記憶卻是不可靠的儲存裝置...眼睛看得到的相機未必拍的出來,但是相機記錄下的常常比記憶可靠」

 

哎呀,也許只是因為我的拍照技術不佳而已,說這麼多。反正拍照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這樣就夠了。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上星期的某個午後,我又帶著相機去了一趟華山藝文特區,想說隨手拍些照片。

 

剛剛看了一下記錄,上一次比較從容的在華山藝文特區與周邊地區拍照時間是在2006年,時逢第一屆「簡單生活節」活動期間。之後雖然也因為參加活動的關係去過一兩次,但是拍攝的主體多半就是活動過程,比較少著眼在華山特區本身。

 

常覺得在台灣,類似「華山藝文特區」這一類有歷史的建築物或區域,雖然近幾年已經逐漸受到政府或民間團體的重視,許多也設法重新整理讓我們可以由其間一窺其過往的風情,但是始終感覺好像有某些地方不對勁。

 

也許只是一些小地方吧,例如直接讓新拉的電線橫亙在老建築的牆面上、或是不講究新設的照明燈具與建築物原始美學上是否融合、標識與佈告的設計,都讓我在想要拍這些老建築時微微搖頭嘆了一口氣,有時也只能捨下原本想拍的畫面不拍。

 

但有時想想也不能不拍啊,還記得之前曾去拍過的寶藏巖,除了當時留下的影像記錄之外,將來已經不可能再見到那種由時間自然累積與侵蝕而堆疊出的歲月痕跡。而眼前所看到的這些也許不起眼的景物,也許哪一天就拆光了、改建了、燒掉了、不見了。

 

所以,也許在很多人眼中這些看似沒有意義而被忽略的景象,仍然是我希望透過鏡頭捕捉與記錄的畫面,試著為某一段時空,留下一些記憶與證據。

 



 


 


 


 


 


 


 


 


 


Share
Tweet
Pin
Share
13 意見

 

 

在台中國立美術館看到這一件雕塑,很喜歡。

 

不知道這件作品的名字,像是一個人歪著頭,靜靜的在傾聽,又像在午後小憩片刻。

 

世界紛紛擾擾,很多時候,問題的答案也許就由聽到自己心裡的聲音而獲得了。

 

 

 


 



 

註: 後來查了一下,這一件雕塑是藝術家李光裕老師的作品 凝(I),  Concentration(I)1994

Share
Tweet
Pin
Share
6 意見

 

 

昨晚跟女友一起去看「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電影如期望般蠻流暢好看,而且意外驚喜是,也讓我對於最近和一些朋友在聊的「部落格是否會被淘汰了?」的議題有了些體會。

 

故事是根據兩段真實故事改編,描述年屆30 的茱莉(艾美亞當斯飾)在嘗試追逐寫作夢想失利後,過著一成不變的上班族工作。然而喜好動手下廚的她在閱讀傳奇女廚師茱莉亞(梅莉史翠普飾)的食譜《掌握法國烹飪藝術》後,決定用一年的時間,每天按照食譜書做菜,並把烹飪成果連同她的生活公布在部落格上。而當年茱莉亞之所以會鑽研廚藝,也是因為她隨著擔任外交官的丈夫外派巴黎,為了讓生活找到方向與樂趣,她報名烹飪學校學習法式料理,也因為朋友與筆友的鼓勵,把自己對於料理的熱愛透過撰寫食譜試著傳達並影響更多喜歡料理的人。兩個不同時空的女人,透過對於美食與書寫的熱愛,各自改變了自己的生命,也因此影響了更多人,甚至因為這樣而在相隔數十年的時空產生了交會。

 

假如說這兩個女人是因為對於美食的熱愛而讓生命因此而變得不同,那麼在她們的故事裡還有一項魔法元素,那就是「書寫」。茱莉亞花了八年的時間寫下厚達700多頁的法式食譜,茱莉則花了一年的時間完成她的部落格寫作任務。正因為「書寫」這件事,讓她們的熱情、技藝與夢想與其他人有機會產生連結與交會,過往的世界裡需要透過出版,而現在,就如茱莉的老公對她說的「你不必透過出書,只要開一個部落格,你寫的東西就可以被人看到」。

 

邊看電影也讓我想到,昨天下午我嘗試把幾個隨身硬碟裡的資料作些整理與集中,過程裡因為要重新分割磁區的關係,技術外行的我似乎把一個硬碟搞壞了,雖然讀得到設備,但是無法存取。我只好在網路上搜尋類似情況的解決方式,最後嘗試了一位網友在他的部落格寫的方式,成功的重新格式化硬碟,讓我那種「手癢把東西弄壞了」的懊惱心情因此而得以消解。正是因為有這麼多人願意透過部落格書寫,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想分享出來,讓生活裡的種種疑難,得以更容易被解決。

 

所以,雖然我們有了越來越展現其威力的「Social Network社交網絡」服務,但我相信部落格不會因為這樣就被淘汰掉,因為對於書寫的渴望、對於分享的熱情始終應該會是某些人生命裡重要的部份,而這些熱情與渴望必須要有個舞台或載體讓人可以看見,那不會只限於我們的「朋友」圈裡,而會是像詹宏志在第二屆「華文部部落格大獎」頒獎時所說的一段話--寫部落格有點像是在寫一封「瓶中信」,你不確定誰會看到,甚至不確定有沒有人會看到,但是你期待會有某個人看到了,而且也觸動了他的某些感覺。而這種「who ever found this, I love you」的微妙心情,也許正是這人類史上最巨大的書寫潮的成因。

 

所以,也許我會是部落格的死忠擁護者吧,不論有多少新的網路服務推出,人與人的溝通與社交有哪些新工具與新變化,但是我始終相信部落格也許就像是我在網路上的一個家,當出門跟其他人交流倦了,始終會要有個地方可以回來,看看自己在某段時間的某些心情,以及寫下自己不足為外人道的某些想法與期盼,然後等待有某個人看到了,也許他也有某些感覺,甚至因此而跟我討論了起來,套句某部老電影的對白,也許「會是一段美好友誼的開始」,就像電影裡透過食譜而神交的Julie & Julia一般。

 

 

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

 

上映日期:2009-10-16

片  長:2時03分

導  演:【神仙家庭】諾拉伊佛朗

演  員:【媽媽咪呀】梅莉史翠普、【曼哈頓奇緣】艾美亞當斯


 

Share
Tweet
Pin
Share
41 意見

 

最近Facebook, Plurk 等社群網站在台灣成長的相當快,Facebook 在台灣的會員數由年初的不到100萬,到剛剛根據www.checkfacebook.com  的統計,台灣地區的facebook 會員有近323 萬。而Plurk則估計約有68萬會員(多謝網友fOx更正),在媒體注目度、成長速度與會員數甚至超越了許多耕耘很久的本土社群網站。如果說今年台灣網路圈的焦點就集中在這兩個外來的網路服務上,似乎也不為過。

 

因為之前的工作的關係,一些朋友總會跟我聊起這個話題「你覺得facebook/ Plurk 在台灣成長這麼快,會不會就把OO 或XX 幹掉了?」,因為實在被問太多次(相信不是因為覺得我有什麼真知灼見,而是因為大家或多或少也對此現象有所關心),所以乾脆也寫篇文章來說說我的想法。

 

 

社群網站的確有其演進,但不一定是演化

 

如同我剛開始用網路時流行的「聊天室」、「討論區」、「BBS」,到後來的「交友」、「部落格」,以至於「社交(人脈)平台」、「微網誌」,自然社群網站有隨著網路環境(頻寬、網站技術)與網友對網路的熟悉程度而呈現某種演變,但是以台灣而言,也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社群服務共存共榮的現象,PTT(BBS)與Mobile 01(論壇)仍然各自雄霸一方,並不受後來的新興服務而起興替。

 

 

根本邏輯不同,固然交錯重疊,仍各有其生存空間

 

Facebook 的原生邏輯是「人際關係網絡」,部落格的原生邏輯也許可以說是「個人媒體」,但因為「經營人際關係」時必然可能會產生「個人內容(如照片、心情小語、見聞雜感)」,而「經營個人內容」時難免也會吸引有相同興趣的人互相結交,因此兩種類型的服務就在「社群」上交錯了。故我在偶而出去上課時都會用下面這張圖說明我的想法--

 

 

有人也許會說「那麼facebook 既可以放相片又可以寫文章,部落格不就完蛋了嗎? 」,個人對此並不完全認同,因為部落格是一個公開的環境,所以「可以被搜尋的到」是其根本特性之一。而原生於「個人人際網絡」概念」的facebook,它的「內容」是不易被搜尋到的。不論是facebook的塗鴉牆或是微網誌,也許吉光片羽式的在當下互相觸動交流不難,但是如果要找出某年某月某日印象裡自己或朋友講過的某具有意義的話,只要曾經試著找過的人就知道那有多難。

 

在創世際九月份所作的「網路社群(部落格)小調查」其中一項結果「微型部落格是否會對你原本經營部落格產生影響」中,仍有62.5% 的受訪者回答「不受影響」,而Plurk 即便在今年眾多名人與媒體的強力推波助瀾下,會員數也仍尚未突破百萬,正可以說明微網誌與部落格並不是直接相關互相替代的關係。

 

因此不論是希望「成一家之言」或是只是希望自己創作的內容能夠被其他人在任何時間方便搜尋瀏覽的人,部落格就目前來看仍然還是一個好用且不被替代的服務。就像還是不少人會因為「媽,我今天上了OO的首頁了」的自我滿足與實質流量挹注而開心,但是微網誌或是facebook 卻沒有「公共首頁」讓人可以揚名立萬光宗耀祖(笑),所以不至於因為facebook 或微網誌的興起,就讓部落格平台面臨被替代的窘境。

 

 

相輔相成發揮個人影響力

 

無可諱言「人際網路」能夠產生的散播效果絕對毋庸置疑,因此也對於很多不論是因為任何理由「有話想說」的人不再只能默默等著終有一日被人搜到點到自己的文章(或其他內容),而可以透過自己的人際關係以及他人的人際關係,讓想表達的東西可以傳遞出去。在facebook 上經營社團、透過微網誌發訊,都是很好的方式。

 

同樣的在人際關係的經營上,除了每天問早安午安晚安之外,能夠把一些有趣有用的內容傳遞給親朋好友,也絕對是廣結善緣的方法之一。而這些內容不需要都是自己創作,轉貼自己在部落格看到的文章也是很自然的(轉寄信與轉貼不正是從網路普及以來悠久的傳統嗎?)所以對於部落格平台而言,固然發展自己的社群功能是重要的,但是設法與其他人際網絡平台過open API 接軌,也絕對會是一個需要思考的策略。

 

(剛剛文章寫到一半,朋友在線上跟我說她看過ARO的一個數據,台灣整體網路使用者的time spend是有增長的,所以套句俗話,facebook的熱絡不一定是分餅,而是把餅作大了,這一點等找到相關資料後再補上連結)

 

 

過熱代表平衡尚未出現

 

當一件事處在某種「過熱」的狀態時,通常表示真正的平衡會在稍後才發生。在現在「言facebook 必稱偷菜」的階段,我不認為這是facebook 真正該在台灣被網友接受與使用的狀態,但當然是非常好的「招募與教育」網友使用平台的切入點。也許再隔一段時間,偷菜的新鮮感與趣味逐步消逝,或者有新的遊戲替代,或者沒有,但都會讓已經啟用會員的網友真正從自己的需要與個性去使用這個平台,而屆時才是論斷facebook 在台灣的力量適合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裡,其他的社群平台業者當然也不能閒著,怎樣從facebook 因為open 所產生的力量這件事學到與找到自己的策略,也會是台灣網路圈下一個階段板塊如何分布的影響因素之一。

 

當然這篇文章掛一漏萬,還有很多面相沒有討論到,但我只是想試圖從一些簡單的角度來聊聊自己對於近來社群平台發展現象的看法,也期待藉此拋磚引玉,引出更多好的觀點。

 

 

 

註: 第一張圖也是我在偶而出去上課時會放在投影片裡的,想要表達的是,人與人以及人與資訊之間,透過各種網路社群,會產生各種連結與傳佈


Share
Tweet
Pin
Share
13 意見

 

 

最近在參加一些活動認識到新朋友時,因為已經沒有工作上的名片,都只能尷尬的說「抱歉,我沒有名片」,然後事後再把自己的連絡方式mail 給對方。

 

昨天想想,乾脆自己來弄張名片吧,研究了一下網路上代印名片的網站,雖然有些公版可以套用,但是始終不合心意。如果請人設計,有看到設計費要收$1,500的,雖然很精美,但似乎也還不需要做到這種程度。所以還是發揮DIY的精神,自己動手。

 

先去下載了一個名片編排程式Visual Business Card 的試用版,裡面已經有一些基本版型,挑了一款把資料編排上去,然後心想「既然沒有logo ,乾脆把自己的手繪頭像放上去好了,以供識別」

 

這個手繪頭像是之前下載了一個iPhone小程式在公車上無聊自己亂畫的,原本畫的比較草率,所以昨天用小畫家以及Notebook 的觸控板稍微修了一下,為了「符合現況」,所以臉修的胖了一點

 

而Visual Business Card 的試用版在存成tif 或jpg 時會有「Sample」的浮水印,也用小畫家一併修掉,就可以把檔案透過網路上傳發印了。

 

一些朋友看過都覺得設計的很有趣,反正至少能達到「連絡」的用途,如果因為漫畫頭像還可以建立一下印象,就實用上來說應該算是及格了,呵呵。

 

有些朋友覺得名片還蠻可愛,問說可不可以要一張,當然沒有問題。順便幫自己打一下廣告,下星期三我在學學文創有個活動,如果有朋友剛好那天經過,歡迎來相認一下 

 

網路社群美麗新世界—幾本一定要讀的書【閱讀社群】導讀系列課程 10/14, 10/28 

 

 

我們這次讀這幾本書—

 

《群眾的智慧》—這是我在2005年開始在Y!奇摩拍賣開始擔任社群經營工作時替自己找的一本“參考書“,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對於“社群“與“群體“產生了信心,也一路相信到現在。

 

《商業裸體革命》—目前為止是我覺得所讀過談部落格行銷最好的一本書,也成功的讓我與我的同事建立了很好的工作基礎。

 

《海星與蜘蛛》—雖然是探討「組織」的一本書,但是也提供讀者了解「社群形組織」(也就是書中的海星形組織)的構成與力量很好的一些參考。

 

《部落-一呼百應的力量》—如何在這個「網路社群時代」發聲與發揮影響力?你一定要讀讀這本書。

 

《網客聖經-成功擄獲人心的社群媒體行銷》—是我最近讀了覺得完整的針對企業該如何與網路社群對話以及產生良性交互作用的一本理論與實例兼具的好書,雖然我才剛讀過第一遍,但是已經覺得是我會想掏腰包買來送給同事甚至老闆的一本書。

 

 

後記:

 

從自己開始動手設計到今天早上收到宅配寄來的成品,前後剛好三天,用的是一般的白卡,連宅配運費五盒總共$ 445。長怎樣?有圖有真相--

 

 

 

 

Share
Tweet
Pin
Share
30 意見

 

說起來,我的工作生涯裡除了工作本身之外,某些很不錯的體驗是來自於讀書會。

 

在我的第一份工作—出版社行銷企劃的階段,當時跨出版社之間有一個「出版行銷企劃人聯誼會」,由同是擔任出版社行銷企劃的朋友們共同組成,每個月會聚會交換心得,而記得有一次在討論到「讀書會」對於書的行銷可以扮演的角色時,其中一位前輩說「不如我們自己也來組一個讀書會,實際體驗一下讀書會的運作與進行的情況」,於是就組了名叫「二二」的讀書會。名字的意義是因為這個讀書會是在“每二個月的第二個星期二 “聚會。這個讀書會持續了大約兩年多才中斷,而也因為參加了「二二讀書會」,我才體驗到“一群人一起讀書“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為雖然閱讀是一個很“個人化“的行為,但是不同人共同讀一本書時,可以藉由分享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得到更多的思考刺激與體會。也因此,我讀了許多原本我不會讀的書,以及學到了許多「如何讀一本書」不同的方式。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我選了讀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不知道原因為何,當晚只來了一位朋友,但是我們兩個聊的相當開心,除了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之外,也暢談村上的其他作品,到目前為止算是我參加讀書會的歷史裡人最少但也最盡興的一次聚會經驗。

 

在2008 年初我由Yahoo!奇摩拍賣轉調到無名小站擔任社群經營的工作時,我所帶的部門正面臨任務轉型的階段,為了讓我的部門在面對新的任務與我這個新的主管時能夠聚焦以及使彼此的認知逐步調成一致,除了例行的部門會議與一對一會談之外,我決定用讀書會作為部門的溝通工具,當時我們花了大約半年的時間,每個星期四中午透過午餐會議的方式,選定的書是「商業裸體革命」,由我逐章先列出討論題綱,透過討論的方式,慢慢的把一本書讀完。當這本書讀完,除了學到書裡的知識與技巧之外,其中的討論因為我們也大量的把工作上遇到的情況與過往的案例拿出來探討,讓這個部門成功的建立了某些共通的認知,在溝通時也多了許多可以援引的例子。

 

也因此,在接到學學文創提出邀約希望我能夠開兩堂有關“社群經營“的導讀課程「網路社群美麗新世界—幾本一定要讀的書」時,雖然覺得有點不自量力,但還是接下了這份邀約。因為希望可以重溫那種「一群人一起讀一本書」的樂趣。而且某個程度來說,社群經營是我這幾年來的工作主軸,希望藉由挑選與導讀這幾本書,搭配我自己的些許經驗,提供給一起讀的朋友某些切入的角度。

 

在這裡幫學學文創以及我自己打一下廣告,如果您正好對「社群經營」這個主題感興趣,又或者是您已經讀了或正打算開始讀這幾本書,歡迎您一起來參與--

 

 

網路社群美麗新世界—幾本一定要讀的書【閱讀社群】導讀系列課程

 

 

我們這次讀這幾本書—

 

《群眾的智慧》—這是我在2005年開始在Y!奇摩拍賣開始擔任社群經營工作時替自己找的一本“參考書“,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對於“社群“與“群體“產生了信心,也一路相信到現在。

 

《商業裸體革命》—目前為止是我覺得所讀過談部落格行銷最好的一本書,也成功的讓我與我的同事建立了很好的工作基礎。

 

《海星與蜘蛛》—雖然是探討「組織」的一本書,但是也提供讀者了解「社群形組織」(也就是書中的海星形組織)的構成與力量很好的一些參考。

 

《部落-一呼百應的力量》—如何在這個「網路社群時代」發聲與發揮影響力?你一定要讀讀這本書。

 

《網客聖經-成功擄獲人心的社群媒體行銷》—是我最近讀了覺得完整的針對企業該如何與網路社群對話以及產生良性交互作用的一本理論與實例兼具的好書,雖然我才剛讀過第一遍,但是已經覺得是我會想掏腰包買來送給同事甚至老闆的一本書。(這本是今天才臨時請學學加進去的)

 

有點可惜的是,進行的時間是非假日(10/14, 10/28)的下午,也許一些要上班的朋友們就沒辦法來參加,但還是希望可以多些朋友一起來,讀讀這幾本我覺得蠻不錯的書,相信你不會白費這兩個下午的時間的。

 

 

點此看課程相關說明與報名


 

Share
Tweet
Pin
Share
10 意見

 

 

印象裡從中學畢業之後,應該就沒有再踏入自然博物館裡了。

 

所以這趟屏東行,行程之一是參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對我來說算是蠻新鮮的體驗(真遜)

 

已經不像學生時代那樣需要去記憶什麼樣的魚生活在怎樣的海域裡,所以我反而像是個好奇的孩子一樣,只是去看魚。

 

單純的只是站在那一大片水族箱玻璃前,看著魚游來游去,心情自然的就放空了。

 

當然海洋生物博物館不只是讓人看魚而已,詳盡的導覽、豐富的水族生態、實際體驗養殖的細節、夜宿的趣味...都值得去看看,不過那就容後再記。

 

就先別管太多,看看魚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6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隨拍】午後漫步--拍照不必在他方(之八)
      • 【主題】華山藝文特區與周邊隨手拍之二--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二十三)
      • 像正在聽著什麼-國美館雕塑作品-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二十二)
      • 因為「書寫」而發生的魔法 - 電影「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觀後小感
      • [淺見] facebook會把誰幹掉?
      • 我的DIY名片
      • [自推] 跟老查一起來讀讀書-- 學學文創「網路社群美麗新世界—幾本一定要讀的書」導讀系列
      • [屏東行] 在海生館,看魚
      • [屏東行] 屏東 LC-A印象-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二十一)
      • [屏東行] 屏東 黑白印象-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二十)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