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提起古典RF (Range finder連動測距)相機的歷史,當然要從Leica 徠卡說起。而在Leica 以M系列雄霸RF相機領域之前,Leica III系列相機應該算是當時RF相機的經典。不過其他相機製造廠在當時也不讓Leica專美於前,像是Zeiss Ikon 的Contax I  (1932~1938), II與III(1935~1945)系列就以更長的對焦基線(對焦窗與觀景窗的間距)與Leica堪稱一時瑜亮。而Nikon有款相當有名的老RF機Nikon S系列也可以看出受到Contax II 影響極深。

 

基本上Contax II 與III 差別只在Contax III 有測光功能。Contax 的RF 相機鏡頭卡口與Leica的L39 並不相容,因此鏡頭也無法直接互換使用。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一部蘇聯Kiev 4 RF老相機,正是完全Copy Contax III的影武者。

 

Contax RF有個特色在於他的對焦是可以以右手食指撥動一個齒輪進行對焦,而不像Leica系列是直接旋轉鏡頭對焦。我手上有一部Contax II, 在直接比較之下發現Kiev真的把Contax抄了個十足十,不但機身設計與手感幾乎完全相同,連對焦方式與鏡頭的卡口方式都與原版Contax完全一樣。Kiev 4搭載的Jupiter 8M 50mm /f2鏡頭也是仿照Contax Sonnar 50mm /f2鏡頭設計。

 

就我看到的行情而言,目前Kiev 4 的價格與原版Contax III 相比約是1/3~1/2之間,如果想體驗一下老RF 的魅力,Kiev 4與之前介紹過的蘇聯FED系列都是蠻不錯的選擇。拍了黑白與彩色各一捲,自己的感覺是就銳利度來說有一定的水準,而色彩則不像之前用過的其他蘇聯鏡頭有種獨特的色偏,這顆Jupiter 8M 的成色有種清冷的調子。

 

看看Kiev 4 + Jupiter 8M 50mm /f2的拍攝效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24 意見

 

雖然因為顧慮會沈淪於敗鏡頭的無間地獄而一直不肯嘗試數位單眼,不過我倒也有幾部M42規格的老單眼相機如EXA-1B, EXA -1C , EXAKTA VX-500等,因為一來老單眼相機的工藝之美很吸引我,二來M42規格有不少物美價廉的好鏡頭,包括了東德製的Carl Zeiss Jena鏡頭,少少預算就可以體驗“蔡頭“的光學表現,自然要試試。這一部Zenit-E則是蘇聯生產的M42規格單眼相機。

 

所謂的M42規格係指是指內孔口徑42mm,螺距1mm的鏡頭接環(所以也被稱為M42x1),M42幾乎是50年代鏡頭接環的代名詞,當時不管大小廠只要有生產SLR幾乎都是M42接環,而各家相機鏡頭廠商也都生產M42規格的鏡頭。因為是共通規格,所以不管用什麼牌子的機身都可以任意換接鏡頭,因此在劇烈的競爭下M42不乏優質的好鏡頭。不過螺紋卡口有個缺點就是更換鏡頭的速度較慢,因此在各大廠商分別開發自己的“刀狀卡口“規格後,M42規格的鏡頭就逐漸少有新品了。

 

這部Zenit-E有內建光電池測光,但快門速度最快僅至1/500稍嫌不足。而厚實的機身質感與簡潔樸實的設計讓這部相機有種與眾不同的獨特味道。考慮到光電池老化的可能我捨掉機身的測光功能接上了福倫達的VC Meter II作測光用。處女秀拍攝,鏡頭則是用同屬蘇聯生產有“蘇聯煎餅“(因為鏡身很短近似扁平狀)暱稱的Industa r-50-2   50m m/f3.5 (Tessar 天塞結構)。原因是之前使用蘇聯的FED-2 + Industar 26M拍攝效果讓我驚艷,所以想試試這蘇聯小煎餅是否也是物超所值(鏡頭價格僅NT$900)。

 

裝了黑白底片到信義誠品附近隨意拍,沖出來的結果發現有“鷹眼“稱號的天塞結構鏡頭果真在銳利度上有蠻不錯的表現,下次則該試試看彩色底片拍攝的色澤。

 

看看Zenit-E +Industa r-50-2   50m m/f3.5 的拍攝效果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16 意見



 

星期天與好友相約到聞名已久的「四四南村」去拍照。之前看了Twin’s Daddy, LaLa, Wen等幾位格友在四四南村拍的好照片,對四四南村懷著相當高的期待。

 

到了現場,發現與想像中不太一樣,原來四四南村已經只剩下一小部份作為保存眷村遺跡,而且也許文化局為了營造“景觀“所需,不但屋頂上加了天窗,且在建築本體上也加上許多投射燈具,因此已經不是原有的眷村風貌。

 

當天一些景比較好的角落都已經被網拍賣家佔據拍攝Model與商品(算算共有五組人馬),加上手邊只帶了兩部底片相機分別接了35mm與50mm的鏡頭,取景時常會有新建物或是現場其他拍攝團隊穿幫入鏡的情形,所以只稍微拍了一些就離開了。

 

我想這也是因為我的拍攝比較隨意,因此當情緒已經很明顯有失望時,感覺的頻率已經與現場無法共鳴,自然提不起勁好好拍攝,想想這也是業餘者與專業攝影師的差異。

 

我覺得固然台北市政府保留四四南村的部份建築並改建為文化會館是樁美事,但是也希望將來此類的改造可以更注意建物原始外觀的保存(例如燈具不要大喇喇的在外牆上到處都是,或是就算要加天窗也可以稍稍注意與原有屋頂質感的調和等),相信更能留存傳達老建築的原貌給參觀者。



 


 


 


 


 


 


 


 


 


 


 


 


 

 


 


 





Share
Tweet
Pin
Share
42 意見

 

有朋友覺得奇怪,我玩相機一段時間了,為何沒有開始涉足數位單眼DSLR領域?一來是因為畢竟數位單眼相機的金額所費不貲,而且也是怕後續花在鏡頭上的預算會難以控制。

 

不過不可諱言,一般的消費型數位相機在影像的表現上已經難以符合我的期望,而雖然愛機之一RICOH GR Digital 讓我相當滿意,但是定焦鏡頭畢竟侷限甚大,所以不時的都還是會有個念頭“或者買一部價性比(C/P)高一點的數位單眼kit 機吧?“

 

這個問題終於在前一陣子得到解決,Panasonic 推出了LUMIX DMC-FZ50,事實上FZ系列從FZ10, FZ 30開始就是很不錯的高階數位相機,只是過往我沒有注意到,但是FZ50由於有另一個掛著Leica 徠卡商標的版本V-Lux 1 配合Leica M8 同時發佈因此吸引了我的注意。

 

LUMIX DMC-FZ50 裝載光學12倍變焦(等同於傳統135相機35mm~420mm)鏡頭『Leica DC Vario-Elmarit ASPH』與MEGA O.I.S. 光學影像防手振系統,光圈F2.8 - F3.7,鏡頭結構含有非球面鏡片3片和ED鏡片1片共10群14片。感光元件使用1/1.8英吋有效1010萬畫素CCD,最大影像解析度3648 X 2736像素,支援用JPEG以及RAW攝影格式、最高ISO感光度是ISO1600(啊,不覺染上講出一堆規格的壞習慣了)。

 

當我發現到FZ50與Leica V-Lux 1 除了掛的商標不同但是規格完全相同,但價格卻相差了約$13,000(意思是在這部相機上,Leica的紅色圓標值$13,000)之後,心裡不免起了一種微妙的化學作用“啊,以不到一部低階數位單眼的價錢就可以買到Leica的數位相機耶“,加上FZ50不可更換鏡頭的設計除了不必擔心入塵除塵與在鏡頭上無止境的慾望可能之外,35mm~420mm的應用範圍已經相當廣泛,加上Leica鏡頭的高水準保證…種種因素似乎都可以替代掉我原本想買的DSLR,所以當逛到家附近的家電賣場發現有十二期免息分期時,一咬牙…買了。

 

畢竟我的拍攝還是以隨手拍為主,因此雖然FZ50已經入手了一段時間,不過一直借給好友拿去拍,直到昨天才帶著FZ50到台大校園去散步,且因為隨身還帶著另兩部尚未拍過的底片老相機,因此花在FZ50上的時間不多,只拍了寥寥十數張,今晚則又試著用FZ50拍攝夜晚的街景。

 

FZ50在外型上與DSLR相當類似,連在拍攝操作上其變焦也是採用裝設了『手動對焦環』與『手動變焦環』二個獨立操作環的操作方式,讓使用者能夠完全體驗到使用手動掌控的樂趣。除了2.0吋可旋轉調整角度LCD外,FZ50 的0.44英吋23.5萬像素的EVF電子觀景窗也讓在光線太強或是高倍率拍攝時的取景構圖更加方便。

 

昨天在拍攝時還有一件趣事,好友想要拍攝台大圖書館旁的鐘樓,但是有三隻鴿子一直停在鐘樓屋頂上干擾了屋簷原有的線條,在他等待鴿子飛走的過程中,我反而用FZ50 的420mm特寫拍下了遠處屋簷上的鴿子,對於少用高倍率特寫的我來說算是還蠻有趣的經驗。

 

看看Panasonic LUMIX DMC-FZ50的拍攝效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94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玩物志】蘇聯Kiev 4 RF相機--100% 仿經典老RF Contax III 的影子騎士
      • 【玩物志】蘇聯Zenit-E SLR單眼相機--承繼巨大鏡頭遺產的M42規格
      • 【主題】見村已不是村的四四南村--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四)
      • 【玩物志】體驗Leica光學表現--Panasonic LUMIX DMC FZ50 數位相機
      • 【看電影】人間一瞬的剪影--「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
      • 【主題】施工中--拍照不必在他方(之五)
      • 攝影二問
      • Think Diffrent--一篇短文引發的一些思考
      • 請一定要去投票,無論你想投誰
      • 【主題】華山藝文特區與周邊隨手拍--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三)
      • 【玩物志】失落的機器人玩具--無印良品馬口鐵機器人
      • 週末活動記事--放手放心攝影展 / 2006 Urban Simple Life 簡單生活節
      • 【玩物志】內外皆美的金屬風輕便小相機--Fujifilm Tiara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