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不知不覺到11/27已經連續寫了三個月的部落格,一年已經過了1/4(可惜昨天斷了一天)。

 

當然,這90來篇文章裡自己覺得滿意的其實很少,讓我持續下去的是一句有關創作的名言「妓女不能靠性慾接客,作家不能靠靈感寫作」。倒不是我自己欠缺自知之明高攀了「作家」兩個字,而是既然替自己設定的目標是〝每天都要更新部落格〞,那麼同樣的不能依靠靈感之有無,每天就是要寫。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收穫?坦白說,我依然還是不太確定。與其說收穫來自〝寫部落格〞,我倒是覺得是〝每天持續〞讓我的獲得比較多。強迫自己每天要想出些能寫成文章的的idea,在忙碌中擠出時間寫,無可諱言絕對是一種精神方面的訓練。也許可以說,是一種不耗費體力的精神馬拉松。

 

我當然也會好奇到底看到這些文章的朋友們感覺是什麼呢?除了有留下回應的朋友讓我可據以得知之外,我其實是無從猜想的。這一點也更像是獨自一人跑在路上,旁邊沒有其他的選手可以作為對照的基準,我只是持續的往前,只剩下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自己給自己的考驗。我調整我的呼吸與步伐,試著一點一點的持續跑著。有些時候像是慣性的規律,有些時候則難免步伐沈重,有時候想索性就停下來吧,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思量,但是我盡可能排除掉那放棄的念頭,繼續一天一天的寫。

 

當然,一定有一些是自己也不滿意的點,我想應該就是可以用來寫部落格的時間不多,以至於有些需要靜下心思考或是找資料才能寫的題目總是放在待辦單上,甚至有一些也許過了時效性因此只能放下不寫,白白浪費了一個題目。接下來希望每個星期至少週末兩天寫的題目花多一些時間好好寫,不要只是雜感雜記。也在思考要不要挑一兩個主題長期經營呢?相機?網路觀察?還是模型或玩具?還沒有答案,也許再想一想。

 

上星期跟同事討論公事時談到部落格的定位,我說〝也許可以用類似「在部落格,我把自己秀給世界」的說法吧?不管那個世界是小到只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相同興趣但是素昧平生的同好,還是真的就是全世界。部落格像是〝我〞與世界之間的介質,靠它才可以讓我呈現在世界之前」〞

 

有本談寫作的書《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書名的含意是作者小時候有一年暑假,他哥哥一直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寫作業,其中的鳥類觀察讓他哥哥因為心急加上根本沒有認真,所以進度很慢且很焦慮。這時爸爸跟哥哥說「你現在只能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慢慢寫」,作者借這個小故事談「持續」的重要。我想,我也還是會〝一隻鳥接著一隻鳥〞的繼續下去。


 

Share
Tweet
Pin
Share
5 意見

 

 

昨天傍晚收到公司的員工公益基金會主席寄給同仁的mail,我們將在耶誕節前夕與育幼院合辦耶誕晚會,正在募集志工以及當天要送給孩子們(1歲到未滿18歲都有)的禮物。院方事前讓孩子們許下想要什麼禮物的願望,而由同仁贊助購買禮物的金額。

 

看了一下許願清單的檔案,在幾個欄位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過了一會基金會主席過來找我「老查你沒有填錯吧?」「應該沒有吧,怎麼了?」「你填了四項?是不是重複填了?」「沒有啊,我贊助的是三部MP4與一組外接低音喇叭組合」「我看你填了超過一項,以為你填錯或是存錯檔了,不把機會留給其他同事嗎?」我微笑「沒關係啊」

 

其實是在瀏覽清單時,發現其中有幾位孩子想要的是MP4或是喇叭,當下想起學生時代靠著一部平價卡帶隨身聽和平價的西洋音樂卡帶,渡過無數個獨自一人等車走路的寂寞時光。就決定滿足這幾位想要音樂陪伴的孩子們的願望。

 

記得當時我是用打工的薪水幫自己買了一部Toshiba的隨身聽,因為預算有限,所以並不是什麼精緻小巧的機型,而是大小直逼便當盒的老舊機種,不過雖然笨重,但是音質還是不差。那時自然也買不起代理版的錄音帶,所以無授權的「細胞」版就是我的最佳選擇(那時301條款還沒發佈,台灣尚未進入版權時代。)一捲$50,買多幾捲還有折扣,所以我儘可能存下吃飯錢多買些卡帶,喜歡的卡帶則是循環聽了又聽,甚至到磁帶都壞了才罷休。都在什麼時候聽呢?下課、公車上、打工下班後等末班公車的時刻、睡覺前,只要有空檔,我都會戴上耳機聽自己喜歡的歌。

 

如果你要問我對那個年代印象最深刻的聲音?Air Supply、A-Ha、Paul Young、Alphaville、Falco、Lionel Richie、Michael Jackson、Phil Collins…雖然不一定理解歌詞,但是至少牢牢的記下了旋律,也愛在身沒有人時跟著音樂哼唱。在那些夜晚裡,音樂像是提供了情緒的出口,讓我轉換了心情。

 

昨天在看到禮物清單時想到了這段往事,於是希望可以讓幾位少年因而得到音樂的陪伴,這也算是一種“向往事說Hi“的方式吧?

 

 

(昨晚因常居大陸的朋友回台,一起吃飯加上閒談大陸網路市場近況忘了時間,部落格沒能及時寫完,雖然知道也許沒人在意,還是要說明一下)


 

Share
Tweet
Pin
Share
5 意見

 

 

選舉後的第一天,看到有朋友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議題〝為什麼選前在網路上感受到的氣氛,與實際的結果大不相同?是表示網路與真實世界是兩個平行的存在嗎?所以即便網路操作的再成功也沒用?〞,對於這一點其實我有不同的看法,剛剛見到Twitter上有位朋友@puppydad 發了一段我蠻認同的話「此外,選後對於網路草根力量與選舉結果的落差,似乎有些失望與懷疑的聲音;此點請容我有不同意見。竊以為,網路在此次選舉過程裏,已經發揮正面的力量;而且,未來的力道只會越來越強、越來越重要,對於此點,我尤其樂觀」,就延續這一點稍微說說我的想法。

 

來看看幾個問題--

 

1.        在社群媒體上的操作,是否真的能產生影響?

2.        五都市長北藍南綠的局面看起來似乎沒有改變,難道這樣的結構真的牢不可破?

3.        雖然看到許多對現況的不滿,但是仍然幾乎都是原執政(黨)連任的情況,表示大家不滿歸不滿,但還是抗拒改變?

 

我想這幾個現象也許要更深的想幾件事—

 

1.        選舉結果贏一票也是贏,所以看似輸就一無所獲。但是得票數、得票率的消長,也許可以看出更實際的效應。

2.        社群媒體裡,由於每一個參與者除了傳遞訊息外,也同時產生訊息、為訊息加值,或減損/扭曲訊息,因此除了觀察訊息量之外,訊息的「質」也應該納入觀察,甚至「質」的影響效應會大於量。

3.        更進一步來想,在社群媒體上,是訊息重要,還是感受重要?

4.        感受會不會影響在社群媒體上的訊息流動?甚至影響參與者願不願意主動發送訊息?

 

寫的有點生硬隱晦,其實是不想要在這個時候太直接的舉例。不過我試著用一些情境來形容—假如我看到我的朋友們政治立場與我不同,我是不是一定願意冒著吵架的風險去表達我的看法進而溝通?假如我看到某些人用我不太接受的tone & manner傳遞某則訊息,會不會讓我根本不想聽或聽不進去?假如我感覺對方的姿態過高(例如讓我覺得他的意思是只有笨蛋才不同意他),心理自然產生的抗拒會不會阻礙我接收訊息?如果看起來像是小圈圈裡自己人的互相唱和,會不會反而難以影響圈外人?而在社群媒體上的互動,到底北風(爭執論戰)會贏,還是太陽(溝通影響)會贏?上述這一些也許會是我看這次選舉過程與結果時,更想細細思考的點。

 

但是我相信一件事,每一次的選舉過程與結果,都是台灣民主過程中很好的歷練,我相信這一切是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正如我今天在Twitter上回覆好友@kenworker 的一段「昨天不知怎地想起十幾歲時看到電視螢幕上朱高正跳上主席台的畫面時心裡的震撼,那時還有萬年立委國代。我不知道台灣走的算不算快,但是始終我們已經走到這裡,跟那個時代已經大不相同」

 

是的,我相信台灣,也相信同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每一個人會共同找出讓台灣更好的生活方式。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雖然比較早知道《官僚之夏》有日劇,但是反而先讀完了小說。

 

「官僚之夏」是日本作家城山三郎所著,原名「通產官僚們的夏天」,先連載於日本《周刊朝日》,一九七五單行本問世,1996年NHK首次將其拍成劇集,2009年七月日本TBS「周日劇場」重新搬上銀幕。

 

和《不毛地帶》類似,《官僚之夏》也是本自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開始經濟復興年代(大約1955~1973)的真實故事改編。描述通產省(通商產業省)的一群官員們,如何為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勞心勞力制定政策的經過。

 

比起《不毛地帶》,《官僚之夏》在細節的描寫與人物刻劃上是簡單了許多,不過透過對幾位主要人物的鋪陳,仍然讓讀者可以一窺在那個一切亟待復興的年代裡,有抱負與志氣的官員如何以一己之力推動國政的豪情與堅忍。雖然其中有些作法未必適合現在,但是也可以讓我們想想,在那個幾乎是百廢待舉的年代我們都可以走過來,奠定一段富庶時代的基礎,那麼雖然看起來眼前問題重重,但是人的素質高過當時,擁有的財富超過當時,科技與資源超過當時的此際,我們又為何需要擔心畏懼?

 

下午讀完之後,我在Twitter上發了一則—

 

「讀完小說「官僚之夏」,在想不論是哪一個時代,什麼地方,總是有人懷抱著屬於自己的理想無所畏懼的活著,不管時代的巨風往哪個方向吹」

 

比起太過浪漫的英雄與傳奇,我反而更加認同這種靠一己之力做自己認同的事,無論是否真的建功立業,改變了時代與世界,但一生無悔的男人。

 

有意思的是,小說裡的官員雖然主要都是以通產省課長(後逐步升為次官(次長))的風越信吾為首,每天「無定量,無止境」工作,燃燒自己的精力與健康的官員為主,但是仍然有一位以追求生活與工作間平衡,無視其他人眼光的片山泰介作為對照。在小說的結尾風越派逐漸凋零(英年早逝或遭流放),片山則代表另一個時代的興起。但是,是否也預示了當那種拼搏精神雖然看起來在富裕年代已經不合時宜,但是始終在沒有了這樣的精神支撐之後,難免會盛極而衰?

 

總之,在這個略帶徬徨的年代,也許讓我們回望過往,或者可以從那個艱困時期裡,重新找到力量。

 

官僚之夏

作者:城山三郎
  • 譯者:許金玉
  • 出版社:新雨
  •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15日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人還在外面,看到Twitter上在傳連勝文遭槍擊的事。

 

當然不可避免的,在五都選舉前一夜發生這樣的事,除了吃驚之外,各種揣測或聯想也難免都因此而生,其中一種很自然的就是,這是選舉「奧步」。

 

坦白說,我自然無從得知事件的真相,我相信議論紛紛的人們當下也是不會知道實情為何的。因此我只希望回歸到人的本心與理性來看這件事。當下就在Twitter等常用的社群網站上發了一段:

 

「希望大家不要因為一顆子彈就輕易的改變了投票的決定,因為選票不該是基於義憤或同情。但也希望不要因為立場而失去悲憫之心,因為人心更加珍貴」

 

選票很珍貴,不應該因為憤怒和同情輕易的改變。

 

但是人心更加珍貴,人性的美好不應該因為政治立場而遭到沾污。如果你在聽到一個人不知原因被槍擊時會有不忍、悲憫之心,那麼為什麼要在原因不明時對於一個公眾人物被槍擊而而把整件事單純的以陰謀看待而失去了原有的本心?

 

唯有回歸人的本心與理性,才不會被這樣的事件被任何人操弄。也才會真正的讓這一類事件就此絕跡。也才能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會彼此猜疑彼此敵視,而有真正的信任。

 

雖然知道這個部落格沒什麼人氣,我還是希望借此做以上小小的呼籲。

Share
Tweet
Pin
Share
7 意見

 

 

昨晚熬了一夜,現在極度想睡。

 

坐在咖啡館裡猛打瞌睡其實還蠻好笑的。

 

前兩天有同事跟我聊起過勞死的話題,我半開玩笑的說「那也算是種幸福啊。」「怎麼說?」同事不解的問。「因為至少沒有經過什麼長久臥病在床的痛苦,一瞬間就過去了。」同事笑罵我神經病。

 

我想我還是先找個地方睡一覺,不然可能再一會我就會昏睡在桌上了…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我其實不太喜歡在眾人面前做簡報,但是偏偏因為工作或是偶而幫人上課的關係,常有需要上台簡報的機會,因此做投影片就成為我的苦差之一。經常都絞盡腦汁才能把簡報檔完成,每每有〝捻斷數根鬚〞之慨。

 

反觀同事裡或有簡報達人(還常開課教人如何做簡報),或者是〝一頁數梗〞的〝梗王〞,看他們簡報時如烹小鮮般揮灑自如,總是讓我好生羨慕。雖然也買了不少「如何做簡報」之類的書期望可以修煉精進,只是可能買的書境界太高,讀的時候雖然都深以為然,但是臨到自己要做的時候,好像還是回到老路子寫outline、套範本,總是不敢太破格。

 

有時寫著寫著,會像小時候抗拒寫暑假作業般開著電腦但是好一會毫無進度,最後還是得去散個步洗個澡,讓自己稍微抽離放鬆之後,也許才會有靈感繼續,想像若自己當時是個旁觀者,看到滿臉焦躁的自己,也許會啞然失笑吧。

 

相較於寫簡報時的焦慮,上台簡報對我來說是整件事的終點,因此心情反而比較輕鬆,反正內容好壞當下已經無法再改變了,硬著頭皮講完就是。所以有時也會讓人誤解我好像簡報時都很開心,應該是蠻喜歡上台,非也非也,我的開心都是因為〝講完就解脫了〞,哈利路亞,善哉。

 

古語說「文如其人」,但我覺得簡報也許更代表一個人的風格,包括如何切入、如何安排節奏與起承轉合、如何鋪梗…,因此拿到別人的簡報稿未必可以講的好,就是因為簡報其實是個人風格很強烈的表現方式,甚至可以說是某種個人秀,所以拿到了腳本未必就可以詮釋得好角色。

 

唉呀,不能再扯了,我得回到我的簡報草稿去,想著想著要開始焦慮了起來,阿彌陀佛。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下個星期公司就要搬家了,從古亭搬到南港。

 

坦白說,我對於新辦公室的位置、格局、裝潢完全沒特意去留意,頗有種〝傳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心裡想〝不管怎樣,總是要搬了,是好是壞也不必太煩心,還是先管眼前的事吧〞

 

同事總是半羨慕的說「你住內湖,到時就方便了」,我則會苦笑「我也熬了八年多啊,之前幾年都還沒捷運呢」

 

附近的店家則是陸續探問「你們什麼時候搬呢?」「十二月初」「之後我們生意應該會差很多」「不會啦,還是有新的公司會租這裡啊,到時也是你們的新客人」「你們公司人比較多啊,而且加班的人也多,可以多做一餐你們的生意」(這...)

 

而對於搬家,除了統籌的管理部門,以及住得離南港遠的同事,大概就屬我最發愁了,望著桌上的雜物與玩具,還不知道該怎麼收拾起好。不過這也算自作孽,怨不得人。

 

雖然在這八年多來,換座位就換了七八次,加上上次離職,打包整理對我來說也算是司空見慣,但是每次收拾時「To be or not to be」留著?還是捨棄?,總是個大問題。

 

總之,下下星期開始,就要在新的辦公室繼續上班生涯了,而上圖的風景,也許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只剩照片留念。

 

莎呦那拉,古亭,先提早說聲再見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這兩天因為亞運女子跆拳道楊淑君遭取消資格事件引發“反韓“風潮,我對事件本身因為所知有限,不敢妄言,但是對於“反韓“這件事,倒是讓我想到一件往事,進而有些感想。

 

大約20年前,我跟當時的女友有一次因為一件事情幾乎冷戰了半年。事情的起因是,有一天我請她去吃當時算還蠻新鮮的「聖瑪琍」(那時是有餐廳的),在湯剛剛上來時,我順口說了句“你知道聖瑪琍原來是日本的連鎖餐廳嗎?“,聽到這句話,我女友當下說“我不吃了“,我很訝異,問她“為什麼?“,她說“我討厭日本人“,我更奇怪“為什麼討厭日本人呢?““因為他們侵略過中國“她答,我就說“我覺得你這樣很沒有道理,一是現在開餐廳的這些日本人跟當年的戰爭也許都已沒有什麼關係。二來,我想你家裡的Panasonic電視、象印熱水瓶與日立冷氣也都是日本的廠牌甚至是日本生產的。我不是說因為這樣你就不能討厭日本人,而是,既然你在其他的產品上會肯定日本產品的品質,那麼為什麼在吃飯上會有雙重標準呢?而且如果是這樣,大概國與國之間應該都要鎖國不相往來了“沒想到這一說惹惱了她,加上我也是個倔脾氣,所以後來就冷戰了好一陣子。

 

我想我當時只覺得“把某些人的過錯延伸到整個民族甚至是他們的子孫共同負責“是說不過去的事。如果真的要這樣記仇,那麼這世界上大概沒有哪幾個國家可以和平相處了,要不曾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要不就是曾經交戰,或者是A國透過革命而推翻B國統治獨立…,甚至以這樣的邏輯,中國應該與主要的大國都誓不兩立才是,因為曾被八國聯軍攻打。若真如此,人類的文明不可能因為交流而進步,反而該會陷在不斷的仇視與征戰中。

 

這一次的亞運事件之所以會引發“反韓“,一部份原因當然是韓國人過往在運動賽事所長久累積讓人無法認同的做法(就像在電視裡我們看到一些以往有類似遭遇的領隊或選手的經驗分享),再加上楊淑君當天所受的委屈透過轉播讓國人親眼共睹,是可忍孰不可忍?我絕對贊同要討回公道,替楊淑君出口氣,維護台灣的尊嚴。但是如果延伸到去蛋洗韓僑學校泄憤,或是要韓國人滾回韓國去,或是把所有韓國人視為仇寇恣意謾罵批評,似乎就是因為楊淑君受到不公道的待遇,因此就要讓其他與此事無關的韓國人也要受到不公道的待遇才行,我想台灣人一向以自己的文化水平、人情味自豪,在這件事上似乎該想想這是不是台灣人應該有的表現與作為。

 

我想說的是,受到不公道的待遇不該是讓我們做出不公道的事的理由或藉口。我們無法替別人決定他的水準與作為,但是我們絕對可以決定自己的水準與作為,這才是真正身為人的尊嚴。

 

我想這些雜感也許在某些人看來會不太中聽,我只想說「但憑你的良心判斷與行事」,如果在你的良心評斷後還是會讓你有想找人泄憤的舉動,我亦無言。


 

Share
Tweet
Pin
Share
10 意見

 

 

我雖然有一段時間因為工作的關係,與「設計」這個行業沾上了邊,但是一來時間太短(僅一年),二來我所做的是文案與企劃的工作,因此對於「設計」的認識大概也只比門外漢好一點點,但是仍然喜歡讀些與「設計」有關的書,不管單純是欣賞那些綜合了線條、色彩、造型的美,或是長些知識,都好。

 

原研哉的《請偷走海報》嚴格的說比較不算是〝設計書〞,而是〝一名設計師的隨筆〞,固然書的內容裡「設計」仍然佔了大部分,但是寫作的方式有點像是〝就讓我借此稍微談一下我的工作吧〞的感覺,敘述與心情的描寫比觀念的整理來得重一些,也因此除了適合本身是學設計的或做設計的朋友們讀,即便像我這樣的門外漢讀起來也不覺得艱澀難懂。書裡除了有原研哉對於當時經手的工作的回憶,也有許多他對於周遭事務的觀察與評論,坦白說是本易讀的㪚文集,適合閒暇時讀個幾篇,可以刺激腦子裡一些新的想法。

 

書名〝請偷走海報〞的意思是他在接到美術館展覽海報的委託時,對方總是說「請設計出會招來很多觀眾,也會被偷的海報吧」,不過話雖簡單,但是真的要兼具美感與宣傳效果的設計有時候真的不容易。我在想原研哉會把這句話當做書名,應該也是想表達在他的設計工作裡,始終也是不斷的在這兩者(美感與實用)間求取平衡的過程吧。

 

在這陣子因為作家張大春一篇對於文化創意產業批評的文章,引發了一些討論,在讀《請偷走海報》時部分篇章也讓我想了一下這個議題。我想我可以理解張大春先生在目睹許多〝不學無術〞的所謂文創產業人士靠著組合概念堆砌名詞來混飯吃甚至開始對創作者品頭論足指指點點起來的深惡痛絕,但是也必須說在商業社會裡,徒創作本身未必可以接觸到閱聽者,的確需要以分工與各司其職的方式形成產業後,才有辦法把規模做大。而《請偷走海報》裡原研哉在很多篇文章裡都提到「設計」如何在各種產業中扮演溝通與傳達的角色,讓商品或服務、活動的精神與概念得以讓消費者理解。我相信在「文化創意產業」裡,也許只是還需要更多一些做實事的人,以及設法把案例透過累積與歸納形成扎實可供理解與複製的理論。批評與論戰會是刺激思考的方式,但是不該只停留在這,而是設法找到可行的做法與方向。(這一點算是外行人語,見笑了)

 

在《請偷走海報》裡有一章讓我印象蠻深刻,原研哉回想在他剛當上藝術指導的一次提案,因為他沒有準備好足夠的資料,導致完稿員沒有辦法畫出他要的畫面,而當他說出「這女孩子可以畫得再可愛一點嗎」的同時,完稿員無聲的撕毀了即將完成的原畫,不是為了抗議,而是知道既有的作品無法修改,準備立即重來一次,在那一刻他除了感覺到自己在專業上的不夠成熟之外,也讓他深深感受所謂「專業」的要求是多麼嚴苛而不容疏忽。

 

另一篇「大人的樓頂」裡,原研哉從一個設計師的眼光,藉由回溯百貨公司的樓頂的發展演進,進而思索「到底樓頂還可以怎麼樣進化,找到新的使用方式?」這一章也讓我想到一位朋友昨天在Plurk上的一句牢騷「為什麼信義購物區2/3的面積都只有百貨公司?而且還大多是同一家經營的」,其實,這個城市也需要更多人一起來想想有沒有新的使用方式,不是嗎?

 

《請偷走海報》雖然頁數稍微多了一些,但是請不要擔心這會對閱讀是個負擔,相反的當我讀完一遍之後,反而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打算再重讀一遍,放慢速度好好思索一番。推薦給設計、創意、行銷相關領域的朋友們,值得一讀。

 

請偷走海報!:原研哉的設計隨筆集

作者:原研哉

出版日期:2010 年09 月 10 日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今天難得沒有什麼活動,打定主意懶在家讀買了許久但沒機會讀的書。

 

成績是讀完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的隨筆文集《請偷走海報》。

 

讀的過程裡對書的內容當然有蠻多的感想,不過也許留在另一篇介紹這本書的文章再細說吧(因為打算還要再細讀一遍)。但是有另一個與書的內容不太有關的感想,隨著閱讀的過程一直浮上心頭。

 

那就是,我覺得如果因為微網誌和Facebook的風行而讓人因此越來越少寫部落格,或是讓某些人誤以為部落格的影響力已經消失,所以從始至終只覺得需要有微網誌或粉絲團就好,那真的是件太可惜的事。

 

之前其實讀過類似論點的文章,原本想引用一下裡面的論點,尷尬的是,當時我只在Twitter上順手把文章標題與連結分享出去,沒有把讀後想法寫下來,因此剛剛花了30分鐘想找回那篇文章,但是一無所得,這就是微網誌與Facebook目前對我來說還是不夠完整的地方,許多在上面分享過的東西,事後難以有效的回溯。

 

而為什麼讀原研哉的隨筆會讓我想起部落格與微網誌呢?主要是在序裡原研哉有提到,這本書裡收錄的文章是他在三十五歲左右時為「小說新潮」所寫的專欄(1991~1995年)集結,在《請偷走海報》所收錄的專欄文字中,原研哉看似很隨意的記下當時正在作的工作或是一些雜感、見聞,但是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他對於設計的熱情、想法、品味與思索的過程與精華。其後這十五年間,他就再也沒有持續以類似的節奏發表文字作品的機會。在十五年後結集出版時,除了可以回顧剛出道時自己的想法之外,也讓他有機會再寫了三篇文字加進去,令這十五年的空白如同設計的留白般產生了對照的效果。

 

我邊讀邊想,如果原研哉有寫部落格的習慣,那麼我們也許就不會只有這樣的一本書,而是數倍於此的好文章可讀了。進而想到,如果各行各業的達人們都有寫部落格的習慣,那麼為這世上留下的好內容,又會多出多少倍呢?

 

常看到一些知名的部落客,在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之後,也許開始接廠商的代言委託,也許慢慢轉移以微網誌或是粉絲團作為與其讀者更即時互動的管道,純粹的「文章」創作卻是少了。總覺得那雖然可以說是網路社群行為的一種變化(我仍不確定是否可以稱為“演化“),但是心理仍然覺得有種淡淡的可惜。這當然是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想,但是即便從一個分享者甚至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我仍覺得部落格與微網誌、SNS該是彼此互補的組合,而非相互替代的關係。

 

總之,還是希望有更多人回過頭開始寫部落格,在這個微網誌與SNS已經蓬勃發展的時代,一篇文章的影響力與擴散效果絕對是比起還只有部落格的年代來的巨大,我期待看到明年也許會是“部落格文藝復興“的一年,希望不只是我的妄想而已。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也許是因為喜歡做模型的關係,我對於物品的材質與質感總是特別在意,而尤其是金屬質感的物品,一直都是我很愛的。原因之一也許是因為在做模型時,金屬的質地與色澤是最難透過塗裝模擬出來的。

 

在換了iPhone4之後,除了蠻喜歡它的金屬邊框設計,很自然的也在想怎樣找到適合它的保護殼。偶然在某一期GQ雜誌裡看到美國的Vapor金屬iPhone保護框,馬上就被它的金屬感吸引了。在拍賣上找了一陣子,價格都不便宜。後來發現有台灣的廠商仿其型制做的金屬框,價錢便宜了一截,有些心動。

 

之後又看到部落格上介紹有人做了金屬質感的iPhon 4背蓋,自己就可以更換,突然想到〝如果把金屬框加上金屬背蓋,不是很有整體感嗎?〞當下就決定下標。

 

等了一兩天,先收到了金屬背殼,很快的就自己換上了,搭上iPhone 4原有的金屬邊框已經相當不俗。隔天再收到金屬框之後,一裝之下更是覺得像是原來就搭配好的設計。

 

想起常看到科幻電影裡的通信器或袖珍電腦和之前很熱門的「鋼鐵人」,覺得還蠻有種「未來電話」的感覺,也幫他取了個花名叫Iron Phone,同樣簡稱iPhone。

 

的確這樣改下來是得花些預算,不過既然是每天隨身的物事,讓它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且又獨一無二,一樂也。

 

(又,如果喜歡「鋼鐵人」配色的,邊框與背蓋也有金屬紅與金色的配色)

 

 

金屬邊框的盒子,設計有點簡單

 

取出金屬邊框,是由左邊的大ㄈ字型框與右邊的直邊組成的,還附上組裝用的六角起子

 

組合好,跟我的鋼鐵人MK-II合照一張,是不是配色很像呢?

 

索性把桌面圖案也換成「方舟反應爐」,哈哈

 

 

Share
Tweet
Pin
Share
11 意見

 

今天在Inside發表了一篇介紹有關Facebook在日前發佈將在未來推出整合了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的新的訊息系統。而相關評論主要著墨在這項新的功能挾Facebook全球超過5億用戶之勢,有沒有可能取代e-mail,甚至傳說中這項功能在Facebook內部的代號叫「Gmail殺手」。

 

拙文的標題是「不只是兩雄之爭,而是習慣與心理的演化–談Facebook推出整合性訊息服務」(有條列式重點整理,方便還不清楚此一新功能的朋友們快速掌握重點))。因為在看這項新服務時,除了它因為整合不同訊息傳遞方式而提供的方便性、與「社交關係圖譜」連結對每個人的高關連性,以及Facebook所向披靡的氣勢對email、即時通訊其他業者的衝擊外,我思考的仍是,到底這樣的工具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人性與需求?

有很多時候,看起來明明很不錯的發明,但是卻得到市場冷淡的對待。感覺很方便的功能,但實際上卻很少人用。在某些地區很成功的企業,但是在某些市場卻又吃憋。會造成這樣的現象的原因,通常都不在於邏輯、功能或產品本身,也不在於運氣,通常都是因為消費者的習慣與人性。

我在文章裡問了幾個問題—

  1. 在既有的Facebook朋友清單裡,有多少比例的人是你覺得需要用這麼即時的方式互相連絡的?又有多少比例的人是你希望最好不要這麼即時被連絡上的?
  2. 在既有的e-mail通訊錄上的連絡人,有多少比例是你不太希望讓他進到你的Facebook圈子裡的?
  3. 對於剛認識的人,你會不會介意讓他看到你的Facebook動態?而如果他當下就跟你要你的「Face訊」時,你會馬上答應的機率有多高?
  4. 你是不是有在運用不同的電子郵件帳號或是其他通訊方式去作親疏或群組的區隔?例如工作用的連絡帳號與私人用的連絡帳號分開,或是因應不同性質的朋友給不同的email。
  5. 你會不會覺得正因為email不那麼即時,因此讓你在處理各方來的訊息時有了些喘息與緩衝的空間?你有沒有用過或會不會接受別人以「抱歉我還沒看到email」作為沒有即時回覆的理由?
  6. 你是否習慣了透過email主旨去管理特定的“話題“或“事項“?當一切訊息沒有了標題與主旨,會不會反而難以回溯特定事件?

並非因為我對於這些問題都有答案,但是因為這些問題,讓我對於這項新的訊息工具是否可以替代掉電子郵件產生了疑慮。事實上我還用這些問題也問了兩位朋友與我老弟。得到的答案裡都還是有許多猶豫與不放心。我會覺得要改變某些心態與習慣,會需要一段時間。甚至就是會有人就是無法或無意願改變。所以Facebook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在談及自家這項服務時,也用比較保守的口吻「或許在六個月、一年或兩年後的某一天,使用者才會開始認為這是未來趨勢。」

也因此讓我想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網路泡沫化後說的一段話「人們都高估了網路在這兩年的影響力,卻低估了它在十年後的影響力。」而這也正是參與發展中的趨勢相關工作時,最具不確定性與最有趣之處。而唯一能依靠的,是對於人性的解讀與判斷。所以有句著名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正是因為如此。

也歡迎您分享對於Facebook這項新訊息工具的想法。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不知怎地,只要人在香港,就很喜歡到尖沙咀,隔著維多利亞海峽望對岸的香港島。或者就搭一程天星小輪過海,享受那種海風吹拂的感覺。

 

有一種夾雜著華麗與蒼涼的心情,特別是一個人的時候。望著那似乎伸手可及的繁華燈景,卻又很清楚自己只是個局外人

 

是啊,局外人。

 

1993~1995,我人生中最孤獨,卻又最快樂的兩年。那時,我在香港工作,除了做模型的同好之外,一個朋友也沒有。香港雖然是我的故鄉,但卻不是我生長的地方。雖然我能說流利的廣東話,但是從語法和辭彙很清楚的就能知道我不是本地人。那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先生,你廣東話講的很好啊“,每次總覺得有種好笑的感覺。

 

不過,有時回想起來,卻很享受那種無須要記掛任何人,全然自我的生存著的感覺。

 

那時常自己一個人走在大街小巷,看著和台灣既似且非的街景與人群,看著這個既陌生又熟悉,既是異國,卻又是我的出生之地的地方。

 

那孤絕的兩年,對我來說也許是種福氣,因為我反而可以冷眼旁觀,一個人在這花花世界修行那無所用心。

 

每一次回到香港,不管是短是長,是獨自一人還是與朋友一起,總是會讓我回想那兩年的時光。

 

1993~1995,我從一個對未來茫然迷惑的青年,透過一個人在香港跌跌撞撞的工作與生活,從操著半鹹不淡的憋腳粵語的自卑自閉,到熟練的負責此地分公司營運,我建立起對人生的信心。

 

回想起這些既酸且甜的日子,我心裡的感覺,又怎麼能三言兩語說個明白?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在香港還沒有歸還給中國前,有人說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比喻九七大限前英國治理的的時光只是過渡,這樣的形容總讓我覺得有種悵然的浪漫。

 

對旅人來說,旅行的當下,其實也像是活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

 

無論如何,旅程要結束了,唯一剩下的大概就只有腦裡的記憶與拍下的影像了。記憶會日漸模糊,而影像在現代科技下卻能常保清晰,這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諷刺呢?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去了充滿歷史感的老餐廳,意外闖進一場嘉年華會,見識了真正的歲月角落與仿製的時光走廊。豐富的視覺饗宴仍然在每一個角落等著人們透過慧眼發現。

在這一期的MPW,封面專題試著留下西環在新的交通設施落成前最後的經典影像,而這一些歲月感,也許在居民看來習以為常,但在旅人的眼裡總覺得是動人的意象。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對我來說,香港迷人之處,也許就在其華洋雜處、新舊並陳的獨特風味。

 

走在香港街頭,就像漫步在一場豐富的視覺饗宴裡,放眼四顧,總有些吸引目光的景象讓我駐足良久,忍不住想一拍再拍。

 

有時想想也很矛盾,到底該放下相機好好體驗當下的景象,還是該把握機會把影像留在照片裡?沒有答案。

 

我想,還是秉持我一貫的原則,隨性就好。

 

PS: 這些照片與昨天的一樣,都是iPhone拍攝,經過instagram處理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我應該可以說是個懶惰的旅人。

 

很少做事前的詳盡規劃,也沒有什麼〝今生必遊〞的景點清單。去什麼地方旅行也都把隨興作為最高指導原則。甚至常常就很隨便的就決定出去走走。 

 

所以我未必會留下什麼特殊的記事,只習慣把眼睛所見的當下觸動我的景象,透過照片留下吉光片羽。因此對於哪些辛勤做記錄的旅遊落客與美食部落客通常相當敬佩,因為他們除了享受自己的旅程之外,也花了相當的精力去整理遊記分享,讓其他的旅人可以輕鬆的按圖索驥。

 

的士站、飯店大堂、商場、路旁,我隨意的拿出手機拍下那一刻,沒有什麼理由或邏輯。

 

也因此,這些影像對其他人來說未必有什麼意義就是了,呵呵。

 

 

(因外遊之故,11/12~11/15發文時間配合精神與當時網路狀態稍作調整)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1/4年的馬拉松 --「每日一博」滿一季了
      • 向往事說hi
      • 五都選後小感
      • 懷抱理想無所畏懼的拼搏著 - 小說《官僚之夏》讀後
      • 回歸理性與人的本心 - 寫在連勝文遭槍擊之後
      • 睏...
      • 惱人的簡報
      • 搬家前夕
      • [雜感]由楊淑君事件引發的“反韓“風潮想起
      • 輕鬆易讀的設計大師隨筆--原研哉《請偷走海報》書介
      • 讀原研哉隨筆集《請偷走海報》想到部落格寫作
      • Iron Phone 全金屬質感 iPhone 4 改造計畫 - 自行換裝金屬背蓋與金屬保護框
      • 科技始終“該“來自於人性--談Facebook即將推出的訊息工具 拙文的標題是「不只是兩雄之爭,而是...
      • 既是歸人,又是過客
      • 懶惰旅人的第四天影像記錄
      • 懶惰旅人的第三天影像記錄
      • 懶惰旅人的第二天影像記錄
      • 懶惰旅人的第一天影像記錄
      • 年度回顧
      • 無言
      • 主管難為
      • [ iPAD app] 好用的手寫筆記程式 - Muji Notebook
      • 買書
      • 值得參考的iPhone 攝影工具書--《iPhone攝影極意 特效軟體 X 濾鏡配件完全解析》
      • 有關開會
      • 傳統
      • 對「教部函PTT 「加強管理」八卦版言論!」之我見
      • 莫忘初衷
      • 夜之西門町(二)--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二十四)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