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圖片來源)

 

如果你已經看過電影「社群網戰 The Social Network」,你會發現「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所描寫的是另一個稍稍不同版本的臉書故事。

相信很多人已經蠻耳熟能詳Facebook從以哈佛學生為主的線上名錄起始的創業故事,也許不少人也對於Facebook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起伏如「Beacon廣告服務」事件、改版引發的爭議、對於使用者隱私權的態度與設定調整、平台化與開放策略等略有耳聞。「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用一種”Once upon a time…”的口吻把Facebook發展的歷程,讓讀者對於「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網站之一」的Facebook如何由馬克祖克柏個人的小實驗開始,到今日已經連接了七億以上不同國家網路使用者的龐大社交王國中間的每一次轉折有一窺始末的機會。

 

 

不過如果只把「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視為一部企業傳記則又未免太簡化了此書。我認為閱讀「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可以給讀者一個〝思考自己與Facebook可以有怎麼樣的關係〞的機會,因為就如祖克柏自己對於Facebook發展的想像,Facebook是一個「平台」,不僅只是狹義的讓使用者自行運用各種功能的平台,而是像電腦的作業系統般,讓各種創意與想透過撰寫程式與連結既有功能而得到發揮的廣義化平台—

  • 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只是Facebook的使用者,很單純的運用著平台上各式各樣的功能與朋友(不管是真實生活中的朋友,還是因為Facebook的種種推薦與連結而認識的網友)聯繫與得知他的新動態。但也必須習慣傳統觀念中的“隱私“逐漸透明化,個人言行必須謹慎為之的新變化。
  • 對於企業來說也許把Facebook是為一個建立與顧客間的各種連結—包括品牌印象、廣宣與促銷等活動。但也必須面對直接與消費者對話所伴隨而來的溝通模式與對組織產生的影響。
  • 對於程式開發者來說也許則是如何運用Facebook的各種open API以及已經深植其上的「社交圖譜 Social Graph」去撰寫各種應用程式,進而思考自己在Facebook生態圈中的定位。
  • 對於網站經營者而言,Facebook提供了「社交流量」,讓網站與網頁不再只是網路中的孤島等著被探索,而可以更主動的與使用者產生連結,同樣的必須思考如何善用“Facebook生態圈“的力量。
  • 對於有理念想透過溝通與傳播和大眾溝通的人來說,Facebook繼部落格所給予每一個人的〝發表權〞之後,進一步的給予我們更有力量的〝傳播力〞。但是也得避免一切的行動也僅在按“讚“後結束,必須實際產生行動。

而除此之外,是否還有什麼是可以運用Facebook這越來越有力量的社交平台可做的?正等著每個人自己去思考。

另外,也想談一下創業者可以從「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的臉書故事裡得到什麼樣的啟示,筆者認為也許有以下幾點—

  1. 如果你的創業點子有機會改變這個世界,千萬不要把它做小了—Facebook原本很有可能在做到某個程度就停下來開始收成(無論是從營收或者是投資人),但是直到今天為止,Facebook仍然持續的維持對於成長的企圖心,而把其他事情都放到一旁。
  2. 當你已經想好了退場機制,註定就一定會以退場收場—在Facebook之前或者之後,也許也都有其他網站有機會、有資格成就類似的霸業,但是也許就是因為創辦人已經想好了退場機制,最後就註定了自己的退場。由書中可以得見,Facebook並非也是一直無所畏懼,他們也不免為接下來的發展是否能如預期而擔心。甚至筆者之前也曾經聽過太多次「以Facebook燒錢的速度,大概就快(完蛋/賣盤)了」的論調,但是時至今日,這應該越來越不是Facebook需要擔心的事了。
  3. 不要被其他人(尤其是資本市場)的眼光影響了自己—一項事業就是創業者個人意志的延伸,從Facebook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祖克柏一直避免因為上市或賣掉網站而失去主導權,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麼事,而不需要被其他人對於「成功」的定義或標準而影響了他繼續去完成的可能性。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不是另一本教你如何運用Facebook成功的操作手冊,但我相信讀者可以從這本書裡得到更多的啟發。而對於去理解還在發展與變化中的Facebook而言,「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是一個好的開始。

(本文同時發表於Inside)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由於喜歡老相機的設計、材質、手感,因此我收藏了一百多部底片老相機,也因為自己是從收藏底片相機開始跨入攝影的領域的,所以對於透過觀景窗取景有種親切感。但是畢竟已經進入了數位時代,底片拍攝的質感雖然是最棒的,但是受限於“一捲36張“的單位以及後續沖片、掃描的投資等,讓我在拍攝時難免有難以盡興的遺憾。

 

我喜歡拍攝的題材是城市,常常帶了相機隨意的在台北市到處拍攝,而體積太大的數位單眼感覺就不太方便,也會引起別人的戒心,因而無法從容的隨拍故非我所愛。而一般的小相機雖然攜帶方便,但是只能透過液晶螢幕取景始終少了老相機那種透過觀景窗看世界的意境,且影像品質也難免有所欠缺。

 

所以在知道Fujifilm要推出X100時,在研究了一下規格後,就已經決定一定要把這部相機納入我的收藏當中。實際拿到並且使用X100做拍攝之後,更加讓我覺得X100的確是愛好傳統底片相機的攝影玩家會喜歡的好相機,原因有幾點

 

1.       充滿相機工藝之美的機身,不論是設計、細節、材質,完全重現老相機那種優雅的品味。

2.       兼具「光學觀景窗」與「電子觀景窗」的Hybrid觀景器效果讓人訝異—光學觀景窗取景時框線旁可以帶入重要的拍攝資訊,而電子觀景窗的影像品質則好得讓我一下子錯覺以為是光學直接取景的。而切換的順暢也絲毫沒有任何不便。

3.       等效135底片35mm的焦段堪以應付大部分拍攝場合,事實上在底片輕便相機時代,35mm的焦段就是大多數輕便相機所採用的,也是我個人偏愛的焦段。

4.       富士因為累積了生產底片與沖印的多年經驗,因此在成像色澤的設定上相當精準,提供近似於底片拍攝的色調,不至於太“重鹹“,喜愛底片拍攝調子的朋友應該會喜歡這種味道。

5.       APS-C片幅的CMOS搭配富士Super EBC鍍膜鏡頭,成像品質相當優異。

6.       大小適中,隨身攜帶拍攝也不至於負擔太重。

7.       可以自行手動調整的選項很多,加上有多組「自定設定」,讓拍攝者可以隨著自己喜好的方式調整,但是又不會在切換時太過繁複

8.       重要的設定項目直接做在機身上,操作相當方便

 

雖然只是在天氣好的週末的下午帶著X100出門很隨意的拍攝,但是已經讓我喜歡上Fujifilm X100,不過這也是一部需要花時間好好相處琢磨的相機,相信接下來還會有更多讓我滿意的照片。

 

下面是去參加Fujifilm X100發表會的影音記錄(感謝數位影像坊的ANAN),雖然我自己不太喜歡看自己上鏡頭的樣子(平面與影音都是)所以沒有看,但是對Fijifilm X100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Share
Tweet
Pin
Share
11 意見

 

 

在3/12 Inside 的發文「關於日本地震相關訊息在社群媒體上的小觀察」中,Fox提供了他對於幾個社群媒體上有關日本震災的相關訊息與討論的觀察,的確社群媒體已經成為第一時間訊息能夠直接且快速流通的媒介。在這個星期,隨著媒體後續的持續報導相信大家也越來越了解相關的情況,但是也慢慢浮現出兩大議題:

  1. 媒體是否真的可以切實且及時的反應各災區的現況與需求?此處的疑問除了來自於媒體是否被許可進入災區採訪之外,也包括是否媒體會基於種種考量有放大或淡化事實?
  2. 除了災情新聞之外,若希望對於相關的資訊,或是可以運用的資源、採取的行動等做全面的了解,似乎欠缺好的管道。

 

事實上,政府理當對此應該要提供比較完善的資訊平台,但同時也大概可以了解一件事—除非在平時已經作好相關的規劃與準備,否則在急難當時百廢待舉的時候,通常沒有辦法速成出這樣的資訊平台。而對於鄰國、其他國家而言,即便提供多種語言版本,大概也難以做到即時的更新,畢竟要服務的對象一定是以本國人民優先。

 

昨天晚上接到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徐挺耀(史萊姆)的來電,提到他在日本震災發生之後的週二與友人戴開成討論到對於是否要對於「在日台僑」與「在台日人」提供一個較完整全面的資訊平台,基於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兩年前莫拉克颱風時架構「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很遺憾的這個網站因為某些原因目前無法瀏覽)的經驗,徐、戴兩位想到如果可以彙整社群媒體上的最新資訊或由現場傳出的訊息,並號召志工整理與翻譯,再加上相關的新聞與討論,以及防災救災相關知識等,至少就可以滿足上述族群的需要,也可以讓台灣關心日本震災的網友們有個可以完整了解相關資訊的地方。於是在分別找翻譯志工以及號召開發者,進行規劃平台內容架構等工作之後,東日本大地震災情網路中心經過約三天的協作開發,在週四晚上正式上線。

 

東日本大地震災情網路中心除了直接拉Twitter等社群媒體的訊息之外,也把重要的資訊如「最新消息」、「災害通報」等翻譯成中文,讓「在日台僑」或是台灣有親友在日本的人可以了解情況適時提供給親友。另外也附上了與震災有關的各種相關連結以及捐款資訊等。至少已經滿足了對於災情、防災救災知識、重要資訊等的需求。而在網站上線後甚至接到了仙台市市長奧山惠美子的來信,提供仙台市災區這幾天來的情況。

 

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這項行動筆者認為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網路公民行動主義」,在這次的日本震災後,在社群媒體中很常看到的討論會是「這樣的災變如果發生在台灣,災後的應變會怎麼樣—政府行不行?媒體行不行?」,但是包括兩年前的莫拉克,上周的日本震災,固然有些大規模的救援行動或資源調度必須要政府來執行(畢竟民眾沒有能力去處理像是核電廠災變這麼嚴重的問題),但是在資訊的傳佈、小規模的資源募集,其實透過網路社群都有辦法集結與展開行動。

 

也許讀者會有疑問「台灣數位文化協會至少能找到人寫程式做平台,一般人如果沒有程式開發的知識,又能怎麼辦?」,其實筆者認為“平台“也許只是工具之一,發動行動、號召參與、組織分工才是真正的關鍵,就算是當下僅只運用部落格的內容匯集與呈現功能加上微網誌、Facebook 的散佈這些簡單的工具,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也許可以預期,網路社群除了已經改變網友們的資訊取得方式、社交生活之外,「網路公民行動主義」也會是進一步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發展方向之一。“為人民服務“不再需要透過選舉、取得政權,而是你我都可以做到的事。

 

相關連結:東日本大地震災情網路中心  http://gbjp.tw/

 

(本文同時發表於inside)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宮城縣外海的8.9級地震與引發的海嘯,讓日本東北地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災變當中,除了天災之外,也因為地震所引發了福島核電廠反應爐爆炸意外,剛剛看到的消息是,由於風向導致輻射塵飄散方向飄往東京,因此東京已被列入紅色旅遊警戒地區。我個人衷心祝禱日本能早日脫離這次災難的影響,也希望所有身在日本的人都能平安無恙。

 

 

之所以談日本震災不是也要湊熱鬧學新聞媒體,今天想要探討的主題算是跟這次地震有點關係—在日本宮城震災之後,立法委員黃昭順的助理趙志勳在Facebook上發表仇日言論,包括像 “為什麼要援助日本?釣魚台先還來再考慮一下“,或者說要進攻東京等等。這些言論除了被網友砲轟之外,消息鬧上了媒體也導致趙志勳被解除職務,甚至這件事還被網友翻譯成日文,登上日本雅虎版面。而這個事件也適足以提醒在社交媒體越來越普及的此刻,工作者如何不至於因為在社群的不當發言而影響自己的的前途甚至工作?

 

 

我想,不管是否使用本名或全名、隱私設定如何仔細、篩選朋友多麼嚴謹,在社交媒體如部落格、微網誌、Facebook發表言論時,最好先做出“我是在對一群人公開發言“的心理準備。因為也許你在某次沒特別注意的情況下加了一位不熟的朋友,或者剛好在你發言的這件事上你的朋友跟你觀點極度不同(或極度相同),因此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你的發言就透過轉推/按讚/爭論…等方式給散佈了出去。而即便你事後後悔刪除了你的發言,但是散佈出去的言論仍有可能存在於網路社群中。

 

 

也許你會想「我不是代表公司經營微網誌官方帳號/粉絲團的人,在自己的社群地盤隨便講講應該不會怎樣吧?」,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只要你的職務與服務的企業可以連得上你,某個程度上你就也成為你所服務的企業形諸於外的形象的一部份。想像一下如果你看到某間餐廳或者商店的店員在私人休息時間蹲在店門口抽煙或者旁若無人大聲喧譁談笑,會不會稍微也影響你對那家店的觀感與印象?而你的同事或主管在看到這些言論時,又會不會因此推論或擔心下次你會有更勁爆的驚人之語?

 

 

又或者你會認為「我的發言只要不是太瘋狂或偏激,應該事情不會那麼嚴重吧?」在這裡要提醒你的是,在真實世界裡,你發言時聆聽的對象通常都是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如同事朋友等,基於情誼也因此即便偶有失言,也不必太擔心後續的效應。但是網路上你的言論可能會被完全不了解你也跟你毫無關係的人讀到,如果是不妥的言論,輕則被視為“白目“,重則如前述的例子甚至因此而引發程度不定的風波。

 

 

所以,哪些言論在發表前需要審慎思考?其實也不沒什麼特別的,不外乎需要注意以下這些議題—

 

  1. 帶有歧視性的言論—這應該不必多做解釋吧?
  2. 批評任何宗教—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且信仰對於人的影響力相當大,無須因為自己的信仰而讓自己與不同信仰的人為敵。
  3. 政治色彩太過強烈—有人說「政治在某些時空下就跟宗教一樣,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雖說真理越辯越明,但如果你發現討論已經淪於意識形態或意氣之爭時,適可而止也許是好的選擇。
  4. 洩漏機密—發表有關公司機密的言論除了可能直接帶來某些損害之外,至少也會讓人為你戴上“嘴巴不牢“的帽子,有害無益。至於機密的範圍有多廣?建議也許可以想想“假如是競爭者的員工發佈這樣的資料,我覺得如何?“
  5. 表達對老闆的不滿或者嘲弄同事—你可能會想“難道我在我的部落格/微網誌發發牢騷吐吐苦水也不行?“。通常這些牢騷最適合聆聽的對象會是你的親人朋友,既然你不會用公開演說的方式吐苦水,甚至你現在的老闆或同事與將來的老闆或同事都有可能是聽眾時你更不會如此做的話,請記得在公開的社交媒體上也大可不要這麼做。
  6. 損害公司形象—判斷標準除了視你所處的企業的文化(例如對於“幽默感“的接受尺度)之外,仍然提醒你想想,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或者你常消費的企業的員工在社群媒體發表這樣的言論,你會怎麼想?

以上算是一些原則性的提醒,另外也可以參考Inside之前的文章「員工使用社群媒體守則範例」,裡面引用的來源原文整理了100家不同的企業或單位對於員工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的規範,不論是作為自己的參考,或者據以制定公司裡的社群守則,都很有幫助。

 

(本文同時刊登於Inside)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雖然因為身材的關係不常買Uniqlo的衣服(沒辦法,我比日本人的體型足足大了不只一號),但是還是蠻喜歡他們家的宣傳品平面設計與品牌的概念,因此當同事傳訊息給我說Uniqlo在四四南村舉辦U.T的特展時,還是專程去看了一下。

 

去到的時間已經接近傍晚,但還是蠻多年輕朋友排隊等著進場。而Uniqlo用簡單的海報把四四南村佈置的蠻有味道,所以把佈置物當做背景拍照的人也不少。

 

等到終於進到會場,發現在不算大且頗有侷限的環境裡,Uniqlo還是做出不錯的陳列效果,自然參觀者幾乎每個人也都是相機不離手的猛拍,再想想後續這些照片在部落格、網路相簿的散佈效果,其實也是另一種媒體宣傳。

 

喔,對了,這次的展覽主要是為了Uniqlo的網路商店在3/25即將開幕的造勢,而3/21~3/23則是在粉絲團限量一萬件搶鮮開賣,至於多快會被台灣的消費者〝秒殺〞?大概又會是一個話題。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一窺網路社交王國傳奇 -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 中文版書介
      • 【玩物志】橫跨古典與現代相機工藝之美的風雲機 -- Fujifilm Finepix X100
      • 「網站介紹」東日本大地震災情網路中心,以及一些想法
      • 從趙志勳事件談起–如何避免社交媒體不當發言的負面效應
      • Now! On T-Shirts - Uniqlo UT 2011 Taipei in 四四南村 照片集
      • 假先知、焦慮與網路泡沫–對於新時代的一些雜感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