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如果你已經看過電影「社群網戰 The Social Network」,你會發現「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所描寫的是另一個稍稍不同版本的臉書故事。
相信很多人已經蠻耳熟能詳Facebook從以哈佛學生為主的線上名錄起始的創業故事,也許不少人也對於Facebook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起伏如「Beacon廣告服務」事件、改版引發的爭議、對於使用者隱私權的態度與設定調整、平台化與開放策略等略有耳聞。「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用一種”Once upon a time…”的口吻把Facebook發展的歷程,讓讀者對於「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網站之一」的Facebook如何由馬克祖克柏個人的小實驗開始,到今日已經連接了七億以上不同國家網路使用者的龐大社交王國中間的每一次轉折有一窺始末的機會。
不過如果只把「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視為一部企業傳記則又未免太簡化了此書。我認為閱讀「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可以給讀者一個〝思考自己與Facebook可以有怎麼樣的關係〞的機會,因為就如祖克柏自己對於Facebook發展的想像,Facebook是一個「平台」,不僅只是狹義的讓使用者自行運用各種功能的平台,而是像電腦的作業系統般,讓各種創意與想透過撰寫程式與連結既有功能而得到發揮的廣義化平台—
- 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只是Facebook的使用者,很單純的運用著平台上各式各樣的功能與朋友(不管是真實生活中的朋友,還是因為Facebook的種種推薦與連結而認識的網友)聯繫與得知他的新動態。但也必須習慣傳統觀念中的“隱私“逐漸透明化,個人言行必須謹慎為之的新變化。
- 對於企業來說也許把Facebook是為一個建立與顧客間的各種連結—包括品牌印象、廣宣與促銷等活動。但也必須面對直接與消費者對話所伴隨而來的溝通模式與對組織產生的影響。
- 對於程式開發者來說也許則是如何運用Facebook的各種open API以及已經深植其上的「社交圖譜 Social Graph」去撰寫各種應用程式,進而思考自己在Facebook生態圈中的定位。
- 對於網站經營者而言,Facebook提供了「社交流量」,讓網站與網頁不再只是網路中的孤島等著被探索,而可以更主動的與使用者產生連結,同樣的必須思考如何善用“Facebook生態圈“的力量。
- 對於有理念想透過溝通與傳播和大眾溝通的人來說,Facebook繼部落格所給予每一個人的〝發表權〞之後,進一步的給予我們更有力量的〝傳播力〞。但是也得避免一切的行動也僅在按“讚“後結束,必須實際產生行動。
而除此之外,是否還有什麼是可以運用Facebook這越來越有力量的社交平台可做的?正等著每個人自己去思考。
另外,也想談一下創業者可以從「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的臉書故事裡得到什麼樣的啟示,筆者認為也許有以下幾點—
- 如果你的創業點子有機會改變這個世界,千萬不要把它做小了—Facebook原本很有可能在做到某個程度就停下來開始收成(無論是從營收或者是投資人),但是直到今天為止,Facebook仍然持續的維持對於成長的企圖心,而把其他事情都放到一旁。
- 當你已經想好了退場機制,註定就一定會以退場收場—在Facebook之前或者之後,也許也都有其他網站有機會、有資格成就類似的霸業,但是也許就是因為創辦人已經想好了退場機制,最後就註定了自己的退場。由書中可以得見,Facebook並非也是一直無所畏懼,他們也不免為接下來的發展是否能如預期而擔心。甚至筆者之前也曾經聽過太多次「以Facebook燒錢的速度,大概就快(完蛋/賣盤)了」的論調,但是時至今日,這應該越來越不是Facebook需要擔心的事了。
- 不要被其他人(尤其是資本市場)的眼光影響了自己—一項事業就是創業者個人意志的延伸,從Facebook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祖克柏一直避免因為上市或賣掉網站而失去主導權,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麼事,而不需要被其他人對於「成功」的定義或標準而影響了他繼續去完成的可能性。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不是另一本教你如何運用Facebook成功的操作手冊,但我相信讀者可以從這本書裡得到更多的啟發。而對於去理解還在發展與變化中的Facebook而言,「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是一個好的開始。
(本文同時發表於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