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以往對於音樂劇的認識,還是僅止於安德洛依韋伯的名作如“歌劇魅影”、“貓”、西貢小姐“等,加上”西城故事“、”芝加哥“、”屋頂上的提琴手“,差不多應該就是這一些了。因此當同事提到已經買了音樂劇”吉屋出租 RENT“的票時,一時間還不太了解這是齣怎麼樣的戲。

之後稍稍查了一下資料,原來如同“西城故事”是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為藍本改寫的一般,“吉屋出租 RENT”是根據名歌劇“波西米亞人”的故事改編。由Jonathan Larson編寫、Michael Greif執導,被眾多劇評家評為這十年來最傑出的、最富原創性的美國音樂劇,也是自1976年《歌舞線上》以來最受推崇的百老匯音樂劇。

不過因為這段時間正好迷上老相機、所以也沒分神去訂票,所幸繼音樂劇來台演出之後,“吉屋出租RENT”的電影版也在台灣上映,因此讓我有用便宜的票價(相對於音樂劇的門票而言)聆賞到這齣音樂劇的機會。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現代的紐約--在紐約東區的灰暗公寓裡,一群處於社會邊緣的年輕藝術家聚居此處集,包括有樂手音樂家羅傑(Roger),他因女友自殺而無法跨出自己的世界,而樓下的性感舞孃咪咪(Mimi)暗戀著羅傑,Roger的室友馬克(Mark)則是一直夢想拍一部電影,每天帶著攝影機到處捕捉人生百態。而同性戀的哲學教授湯姆(Tom)因為在街上莫名被襲擊,認識了鼓手男友Angel…,這群人因為繳不出房租,所以只能窩在這個房東隨時會斷水斷電試圖逼遷的老舊建築內…這群藝術家為了要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設法獲得社會的接納的過程中,還得面對貧困、疾病與愛滋病的挑戰。

“吉屋出租 RENT”電影版由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導演Chris Columbus所執導,美國也是在去年(2005)12月上映。因為沒看過“原版”的“吉屋出租 RENT”,因此不確定電影所改編的幅度有多少,不過相信至少在場景的運用變化肯定是比舞台來得豐富多變。而在演唱表現的部份,幾位演員的聲音表現都很棒,比起前一陣子看的半吊子的“如果.愛”(千萬別再說“如果.愛”是部歌舞片了,它不是)真的是不可以道里計。“吉屋出租 RENT”的音樂風格蠻多樣化,搖滾、靈魂、甚至一點點嘻哈,當然少不了繼承音樂劇的傳統。劇中我自己最喜歡的曲子是opening的主題“Season of Love”,其他如Roger與Mimi對唱的幾首情歌也不錯,還有Mimi的“Out tonight“、以及形容其中一位善變而花心的角色Maureen的”Maureen Tango”搭上舞蹈感覺也蠻有趣的,而眾人合唱歌頌波西米亞精神的“La vie Boheme“則是玩音樂元素玩得蠻瘋的一首,假如你聽音樂的口味很廣,應該聽到這首曲子會會心一笑。

看完電影之後,強烈的想找音樂劇錄音或是電影原聲帶來聽,雖然就曲子的經典程度也許比不上我最愛的“西城故事”或是“歌劇魅影”,但是此劇的音樂有他獨有的生命,值得一看。

又,因為劇中的角色之一是位想拍電影的藝術家(本來我忘了名字,謝謝網友unusual way 提醒那個角色是Mark),裡面他總是隨身帶著一台老式的8釐米攝影機拍下身邊的人事物,弄的我也很想去搞一台來玩玩...

P.S : unusual way也有一篇介紹"吉屋出租 RENT"的文章,寫的非常詳盡喔,請見這裡
 

Share
Tweet
Pin
Share
34 意見

一直有人說手機因為功能越來越強大、將會逐漸替代其他的隨身數位裝備如數位相機、PDA、MP3, 我個人是覺得這樣的結論還言之過早,不過發現如果有隻照相功能夠強的照相手機的確是方便的多,看到什麼隨手就可以拍下,且因為圖片品質夠好,還可以延伸運用。

這一張是我外拍時愛機LC-A沒底片時用手機Sharp TX-91拍的。看起來不太像是手機拍的吧!300萬畫素的等級其實洗3X5照片也OK,加上搭載2倍的光學變焦鏡頭,效果上也已經跟中低階的數位相機有拼了。

所以說我推薦的必敗夢幻"相機" ,就是Sharp TX-91,因為它“同時“也是一隻3G手機喔 (到拍賣上找Sharp TX-91的水貨SH903,應該可以省接近$10,000喔,哈)!

看看TX-91拍攝成品


(上圖)TX-91折疊時正面的線條很簡練,鋼琴烤漆質感也不差

(上圖)背面有種簡單的DC感(大鏡頭,橫式),與前一代SH902比,902感覺就太像數位相機了

(上圖)TX-91拍攝的界面感覺很像數位相機吧!而且螢幕顯示品質真的超棒喔!

 

 

 

 

 

Share
Tweet
Pin
Share
9 意見

我想玩相機的人對幾個廠牌像是Leica(徠卡)、Hasselblad(哈蘇)、Rollei(祿來)應該都會有特殊的感覺,因為那代表了相機工藝的頂級境界。雖然我不算是相機玩家,但在開始玩傳統相機後,被好友Chade耳濡目染,難免也受影響。因此在拍賣上尋找獵物時,也會看看這幾個廠牌的相機,不過總覺得不可能花這麼大一筆錢去買單一一台相機。

不過有一天在找簡單的街拍機時,看到了一台Rollei 的35B,Rollei 35系列也算是135相機裡的名機之一,35B算是其中的簡易廉價版,在新加坡生產。看看價格不算太高(比起現在已經價格飆漲的LC-A還便宜一半有多),於是就忍不住出手下標…等了三天,啊,得標了!

收到相機後,發現自己不太瞭它的操作方式,又怕自己粗手粗腳弄壞了,正在摸索的時候公司裡的攝影社社長正好經過我位子,看到露出了詭異的笑容說“開始玩Rollei咯,很好很好…“(社長大人,你搞錯了,我真的沒有入了“敗名牌“的魔道啦 )

稍稍研究之後,搞定,完全明白了!原來鏡頭是所謂的“沈胴式鏡頭“,要拍攝時才拉出固定,平時是收納進機身裡的。而迴片桿與閃光燈熱靴為了縮小機身寬度,是做在機身下方。

Rollei 35B本身具有測光表,所以外拍算相當方便,加上體積超小(大概跟一包香煙差不多大,厚一點)所以雖然我還是超愛我的LC-A,但的確也讓我稍稍有些動搖想把Rollei 35B當作是隨身相機。不過說起使用方便當然還是LC-A,所以暫時Rollei 35B應該只會是我的遊伴之一,不會替代掉LC-A的地位。

因為才剛剛入手,還沒有35B的作品,有機會會再貼上來。

鏡頭完全拉出的樣子

 

機身上方,有測光表與捲片桿


機身下方,閃光燈熱靴與迴片桿做在這,不知道對打光有無影響

想了解Rollei 35嗎?請看  相機的小巨人--Rollei 35 series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11 意見

 

在開始在拍賣上找老相機的過程裡,除了常見的135機型之外,也會看到一些120中片幅的相機,不免因為手癢也會下標看看,有時就意外的得標了(這算是玩拍賣的樂趣也是要注意的地方—別太手癢!)。所以我的收藏品裡,也因此多了幾台不太一樣的相機。

AGFA的兩款120相機—Isolette, Clack

這兩款都是有50年以上歷史的老相機了,機構其實算是相當簡單,因此對我來說賞玩的成份大於實際拍攝,簡單介紹一下:

1. AGFA Isolette I 120中片幅蛇腹相機

約1951~1954年左右問世。使用120型底片,片幅 6 X 6 cm,搭配AGFA Agnar 85mm f4.5鏡頭,光圈 f4.5~32,快門速度有B快門、1/25 、1/50、1/200sec,焦距 1~10m及無限遠,測距式目測對焦,純機械式,金屬製。有閃光燈座,外接閃燈接點、快門線接點等設計。體積收起來時大約 9 x 14 x 3.2cm。


 

 

2. AGFA Clack 古董120相機

約1954年左右問世,使用120底片,快門有B快門及M兩種,(M是相對於B快門的機械快門,1/100 sec),焦距有1~3m及3m~無限遠兩種。特色是造型非常可愛,有點像是胖胖版的相機或是鬧鐘似的,體積約11.1 x 10 x 9.2 cm。

 

 

LOMO系的兩部120相機—Lubitel 166, Holga

這兩部的外型與上面介紹的AGFA的古典曲線風格可以說是對比,走的是極簡實用風格的路線。Lubitel 166還是今天早上跟好友Chade吃早餐時得到的意外禮物:“我翻抽屜時找到的,你拿去玩吧“,不過因為鏡頭有些許黴絲,還得清理一下。

以下介紹引用自復活.蛋所整理的LOMO相關資料:

1. LOMO Lubitel 166

說起前蘇聯的中片幅雙鏡反射式相機,目前比較容易找到的就屬Lubitel系列,由於是塑料機身,重量非常輕,感覺上就是一部玩具照相機,雖說是一部〝玩具照相機〞(Toy Camera),但是在成像品質上倒也還不含糊,在光圈置於8以上的時候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對於這樣一部相當廉價的120 TLR來說,硬要在成像品質上挑毛病的話,就屬他的變形控制不佳了,但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與其他純手動的相機一樣,從測光、調整光圈快門組合、對焦等,全部都得自己來,雖然有明亮的觀景窗,但是對焦卻不是非常容易,須要使用觀景窗裏的放大鏡. 建議不使用最大光圈以便能獲得較長的景深,彌補對焦不確實所引起的模糊。 

此外,由於進片機構本身獨立運作,鏡間快門也獨立運作的情形下,可以無限次重複曝光相當容易,但也正因如此,最好養成一定的操作步驟,以免忘了捲片與否,浪費了底片或是意外的重複曝光。整體來說,前蘇聯雙鏡反射式相機Lubitel是一部輕便簡單的120相機,也是一部能夠帶來拍照樂趣的相機。

 

 

2. LOMO Holga 120 GN

HOLGA 120有數種不同的機型,其中誠品有賣的HOLGA 120SF是內建閃光燈版,而我所擁有的Holga 120 GN則有提供閃光燈的架座(熱靴)。

Holga 120系列可能是全世界價錢最低廉且又是使用 120mm 底片的中型相機。

它能選擇照出 60x45 mm 長方形或者 60x60 mm 正方形的格式。HOLGA因為是塑膠機身的關係,重量非常輕,但體積卻像一台單眼相機,這雖然使它的攜帶性大大降低。但它的便宜也讓人在攜帶外拍時感覺毫無壓力與負擔(丟了壞了也不怕)。上片的齒輪因為沒有 lock,放在包包時常會不小心就轉動,  造成照片重疊的現象,也因為上片齒輪沒有 lock的關係, 所以可以提供無限次的多重曝光。除了使用120底片之外,也有專供Holga 120使用的『拍立得機背』,可以讓Holga使用拍立得底片,只不過拍立得機背的價格卻是Holga的兩三倍以上:

Holga 120提供了所謂陰天/晴天兩種光圈模式, 晴天的時候用的是 F11, 陰天用的是F8. 而快門是利用彈簧在裡面來驅動, 彈簧外形十分兒戲. 而速度只提供1/100 秒單一速度。可能你會覺得Holga 120只是一台廉價的玩具相機有什麼特別?其實在國外有比較多的人在玩Holga 120,其中不乏專業攝影師和藝術工作者。它之所以能吸引人就是因為它構造簡單,使用中片幅的 120 底片,不必也不能去調整一大堆的設定。使用者充其量最多只是決定用所為的f/8 或 f/11,選擇對焦標示,然後就是直接按下快門(定死在1/100)而Holga 120機身與鏡頭的組合讓照片會有邊緣朦朧甚至失光的缺陷藝術美(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隧道效果“)加上數也數不清的創作可能。是他深受藝術攝影家所喜愛的原因。 

雖然 HOLGA 120的機構是最基本的使用簡單,但是要拍好卻不容易,拍出來的效果也非常難以控制。就藝術角度看來,出色的藝術照不一要有犀利的對焦或者微美的還原色。HOLGA 120的可塑性其實是很大的。

看看這幾台相機的其他照片

Share
Tweet
Pin
Share
9 意見

在LOMO LC-A入手之後,當然要好好熟悉她,與她培養一下感情咯!所以趁著過年期間,帶著小LO出門隨處拍照。

照片之前就已經放在部落格相簿上,也許一些朋友已經看過了。而同事看到的反應如下:

“老查,看得出來你過年真的很無聊“ (是還蠻無聊的)

“你當時應該是呈現一種“放空“的狀態吧,還真的是隨手拍啊!“

(其實在放空的背後實情是手忙腳亂,因為跟LOMO真的不太熟,一下子忘了調焦距,一下子又忘了捲片)

“拍照不是應該有些主題嗎?你的主題是什麼?“ (你覺得“台北的天空“或“無人的台北“如何?)

“拍的還不錯啊,不過有幾張構圖還可以再改進” (構圖?那是什麼?)

“第一次拍這樣不錯啦,算還成功咯!” (其實是三四捲底片才挑出這一些…)

Anyway, 說起來用LOMO拍照除了當場無法知道洗出來是怎樣的之外,基本上我的心態與用數位相機拍照時沒什麼兩樣,帶著種無所謂的隨意,純粹是想記錄下一些讓我有感覺的角度與畫面。

取景的邊界與焦距,雖然算是視線的一種限制,但也讓這被濃縮切片了的景象,產生其獨一無二的趣味。

拍了五六捲下來,心得是,LC-A真的是一部很有趣的相機,不只是因為她獨有的呈相色與“暗角”,而在於她方便自在的使用方式,只要目測好距離設好焦距,幾乎你就可以毫無忌憚的按下快門,雖然失敗的風險不小,但是在那當下,你是隨性而自由的,在照片洗出來之前,你都可以懷著期待。而在照片洗出來之後,你也許會因為意想不到的呈相效果而感覺驚喜。

玩哈蘇相機的好友也許對我這樣的隨性有點不太適應,因為在他精心構圖與取景還拍不到一捲120底片(12張)時,我已經幹掉一捲36張135底片。“我是film killer!”我自我解嘲的說。

“有個日本攝影大師叫荒木經惟的你有聽說過嗎?”好友問

“沒呢,怎麼樣呢?”

“我帶你去看他的攝影集”

到了誠品信義的日文書店,發現竟然有十來本荒木經惟的攝影集,翻開一看,發現這位荒木先生…其實也拍的蠻隨性的嘛!隨意捕捉的構圖,稍稍晃動的影像,我這外行人實在看不出來其精妙之處。

“我只能說,你這種拍法,也許就是荒木經惟的路線吧,搞不好你也有機會變成什麼大師之類的”朋友不知道是認真還是開玩笑的說。

“我看我比較像是櫻木花道那種亂來型的吧,荒木經惟…你還是別挖苦我了”

不過,我自己玩得開心就好了,不是嗎?又何必太在意有沒有章法、合不合法度呢?呵呵。

 

看看我的LOMO隨手拍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19 意見

這是LC-A更換蒙皮後的樣子,很贊吧!


由於我沒打算深入鑽研攝影技巧,只是喜歡隨手亂拍,享受那種“記錄“與“創造“的過程,因此,一台輕巧方便的街拍相機是一定免不了要敗的,玩攝影的好友推薦我Ricoh 的GR1V, 或是Minolta的TC-1,“那都是一代銘機,經典啊!“,朋友一邊摸著他的Ricoh GR1V一邊說。

一問之下,GR1V要一萬多(而且不容易買到),TC-1更貴,絕對要接近三萬!一句話,辦不到。怎麼可能去買這麼貴的街拍機 ?

不過既然是要隨意拍、隨手拍,其實在到處逛了些攝影網站時,已經看到很多也是以隨興拍攝為主的網友都會提到他使用LOMO LC-A的經驗與樂趣,所以,LOMO LC-A自然是我應該要試試看的一部相機。(而且它也算得上是“一代名機“,不是咩 )

以下先抄一段LC-A的相關介紹:

“LOMO是俄文Leningradskoje Opitiko Mechanitscheskoje Objedinenie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的縮寫。它於西元1914年成立為俄國沙皇軍隊提供光學儀器的單位,後來轉成替蘇聯在光學、軍事、醫學和太空探索領域器材的研究開發組織。1982年聖彼得堡LOMO總部受到蘇聯國防部的要求,試圖設計出一款全功能全天候,且使用簡潔方便攜帶堅固耐用以供情報人員使用的相機。設計者便以日本COSINA CX小型相機做為藍本,進行改良設計。並採用當時已經發展成熟含有低輻射高透光率的的航太光學玻璃作為鏡頭鏡片。讓情報人員在低照度下也能拍攝。並且交給ZENIT工廠生產。沒想到設計出來的成品在重量(全機金屬)與大小上仍然不符需求,遭到情報單位拒收的窘境。

為了解決成品無法消化的問題,蘇聯國防部便下令,將LOMO轉為一般商業用途,同時也將這台相機一併介紹給越南、古巴和東德的共產主義同志,希望他們能共襄盛舉,造成LOMO百萬台的銷售狂潮。這下子果然解決了庫存的問題,但過沒多久,蘇聯滅亡,ZENIT停止生產LC-A。從此LC-A走入歷史。之後,在1991年,有幾個奧地利學生去布拉格渡假,在一間不起眼的照相館裡發現LC-A,廉價輕便,再加上他們年輕隨性的自由拍攝方式,讓他們邊喝啤酒狂歡邊從頭拍到腳,從臉拍到屁股。本來以為這一陣胡鬧會得來一卷曝光不足的膠卷,沒想到LC-A特殊的鏡片,竟然拍出平常相機拍不出來的特別色彩,這下子樂壞了這幾個小夥子,決定把他們的喜悅跟其他人分享。他們在維也納成立了Lomographic Society,並不斷地推陳出新,這些重新生產的相機都把LOMO作為品牌。“

也許是因為上述的這段歷史,因此我在拍賣上找到的LOMO LC-A也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有標示ZENIT的、標示LOMO的(還分成有小人頭版跟沒有小人頭版)、標示俄文LOMO的(L字的寫法類似Π),不過反正我沒有要考據LC-A歷史的意思,所以也沒去追蹤它的發展沿革與先後順序。

LC-A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就是它獨特的呈像色彩以及“暗角“,原本都是鏡頭設計的“瑕疵“,但反而成為LC-A獨有的特色。而在用LC-A拍攝時,前輩們的建議只有九字箴言“隨便拍、隨時拍、隨地拍“,不要想太多、光圈撥到A、大致注意焦距、放膽按下快門就對了!這就是『LOMO精神』!

趁著過年幾天天氣好,於是出門拍了三捲,也許是我跟我的LC-A還不夠熟,其中第一捲根本沒有過片成功,第二捲算最成功的,第三捲則因為沒注意到電池沒電(關係到快門控制,LC-A是電子快門),只拍出兩張…,不過讓習慣用數位相機的我至少學到兩課—要注意底片有沒有裝好,以及觀景窗的測光燈是否有正常亮起。


以下是另外幾款網拍上找的到的LC-A:

圖一:這是原始生產版本,標註的是原生產廠ZENIT

圖2:這是另一款標注俄文LOMO的LCA

  圖3 我的另一台Lomo LC-A

點這裡看我的LOMO處女秀

在Yahoo!奇摩拍賣找LC-A

Share
Tweet
Pin
Share
34 意見

我喜歡吃好吃的東西,也常因為吃到美味的料理而感動著,但是我卻不是對吃很挑剔的人。只要是把食材的特色與做法的特性充分發揮出來的料理,對我來說就是好吃的料理。

以往自己做料理僅止於中式的家常小炒,因為自小耳濡目染老媽的一手好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一次因為在看了Discovery頻道的一個各地美食介紹的節目,讓我的“私料理“範圍跨出了一步,一跳,跳到西班牙去了,登登登等~西班牙海鮮飯。

在看完節目之後,自己嘗試過兩次自己做來吃,不過因為是自己做自己吃,也不知道算不算得上美味,只覺得應該還可以吧。今天適逢家母生日,特別做給家人吃吃看,也算是“市場調查“一番。

Paella De Pescado西班牙海鮮飯其實算是西班牙的一種平民節慶料理,在家族或親友聚會時一起享用的,因此好像也沒有什麼“絕對正宗“的做法。網路上其實就可以找到好幾種西班牙海鮮飯的食譜,除了使用的米必須是長米(比較硬)之外,重點在於炒與高湯燜煮的過程。因此在食譜中總會強調高湯的做法。但由於自己在家弄,就一切從簡。我的做法如下:

首先準備材料,包括米、墨魚、蝦、淡菜、雞丁、紅黃椒、大蒜、洋蔥丁、我自己的做法還加了些小銀魚增加鮮味,另外要準備白酒提味用。鍋子記得要用平底鍋(材料見下圖)




接下來,就開始咯:

步驟1:用平底鍋熱橄欖油,開始把切碎的洋蔥、大蒜一起用中火炒(下圖)

步驟2:接下來放進雞丁,炒一會之後起鍋,先放一邊備用(下圖)

步驟3:加一些油,把生米放進鍋裡,拌炒到到稍稍呈現透明(下圖)

步驟4:加入黃、紅椒丁再炒上一會(下圖)

步驟5:再把墨魚、蝦、貝類,加上剛剛放到一邊的雞肉下鍋,放一些白酒及番紅花一起炒提味(下圖)

步驟6:一邊慢慢放入高湯,一邊拌炒,均勻的拌炒過一遍之後,蓋上鍋蓋燜煮大約10分鐘,掀開鍋蓋就大功告成了!

 

照節目裡介紹是用雞與海鮮如蝦、貝類、魚來熬湯,把海鮮高湯加進米裡,作為燜煮飯的水分來源,另外,在食譜裡強調最重要的還是番紅花,番紅花是西班牙料理中最主要的香料,它會使飯帶點黃色。也會讓西班牙海鮮飯有其獨特的風味。

上述加高湯的過程要注意的是,記得要分批加,目的是能讓米儘量吸收湯液,所以湯汁收得差不多的時候再加,陸續要加個三四次吧,看你的鍋與材料的份量。西班牙飯和義大利麵一樣,都不能煮得太熟,六、七分熟就可以,如果吃不慣,所以也可以燉到八、九分熟,入口時有一點硬才像是西班牙飯。

成功的關鍵與否在湯汁的份量與加入的時間,要是飯熟了,還剩下一堆湯汁,就成了“西班牙鹹粥“,但要是太乾,又會焦過頭。不過鍋底帶點焦是西班牙飯的另一特色,咀嚼起來另有一番特殊口感。

我用了五杯的米,做出來約是八人份。其他依自己的口味隨意。畢竟不是大廚,寫不出什麼幾公克幾茶匙的食譜,順自己的口味即可。

等到大家吃完之後,問了一下評語,得到的答案是“算是可以拿出來賣的水準啦!“,看來還蠻成功的,呵呵。

決定再繼續研究一道義大利麵的做法,如此一來就可以靠一飯一麵走遍天下。偶而請些好友到家裡吃飯,鬍子佬親自下廚。萬一以後中年失業,可以去買個快餐車,搞不好還可另創事業第二春也說不定。如果哪一位“bestguy通信“的讀友腸胃夠強健不怕一試,也可預約到府外膾,九折優惠。一笑

Share
Tweet
Pin
Share
72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電影”吉屋出租 RENT”觀後
      • 【玩物志】我的夢幻推薦"相機"--Sharp TX-91
      • 玩物志--迷上老相機(之五)Rollei 35B
      • 玩物志--迷上老相機(之四)120中片幅系列
      • LOMO隨手拍記事
      • 玩物志--迷上老相機(之三)蘇聯製 LOMO LC-A
      • 私料理--西班牙海鮮飯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