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能沒有你」試映觀後,編劇暨男主角陳文彬對現場的觀眾這麼說 :「這是一部貧窮電影,除了因為拍攝的條件極為匱乏之外,這部電影在訴說的是一個關於貧窮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在高雄,描述一個只用簡單的幫浦與輸氣管潛水從事清理港邊輪船船底粗活的男人,帶著與已經離開的女人所生的小孩一起生活,住在碼頭邊堆放雜物的倉庫。為了替已屆學齡的小女孩辦入學,才發現因為女孩的生母跟其他男人還有法律上的婚姻關係,加上出生時的登記不完整,因此身為生父的他,在法律上不能算是女孩的法定監護人。為了要讓女兒上學,以及以父親的身分跟女兒繼續生活,男人在不同的政府單位奔走、甚至北上到立法院陳情,但是種種原因,都讓他沒辦法跟女兒在一起生活—因為在法律的角度上,他跟女孩算是沒有關係的兩個人,而社會局才是該照顧女孩的單位。他不懂為什麼父女至親這麼簡單的事實,但那些公務員偏偏無法理解,硬是要把他們拆散。激動而絕望的他,抱著女兒站在天橋邊作勢要往下跳,藉以表達他不希望別人拆散他跟女兒的決心。最後,他們還是被強迫分開了,父親繼續透過各種方式希望爭回女兒的扶養權,而女兒從分開的那天之後就不再跟人說話了。一直到兩年之後,他們才有機會再見面...
陳文彬又說 :「雖然這是一個有關貧窮的故事,但是導演與我在拍攝時,一直提醒我們自己不要去消費“貧窮“ 」
所以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父女兩人在匱乏的物質環境下仍然設法好好的生活著,我們看到了父親與友人之間相濡以沫的情誼。在這部電影裡,在主人翁沈重幽暗的生活與處境中一直能夠看到一絲光亮,試著告訴我們貧窮是一種狀態,但是如何面對貧窮仍不放棄希望,是一種選擇。
「不能沒有你」的故事與人物有其厚度,不同於某些電影裡扁平的“類型人物“也許讓人津津樂道卻像口香糖一般不耐反覆咀嚼。這也許讓「不能沒有你」無法成為一部討喜而讓人廣為傳誦的商業成功作品,但是我相信電影裡的某段片段、某格畫面、某個表情,以及整部電影要傳達的感覺與氛圍,會讓看過電影的人日後在看到新聞報導裡某些事件時,回想起這部電影裡所敘述台灣某些地方、某些人所處在的環境。
假若卓別林的電影是試圖透過喜劇的轉化,使貧窮透過詼諧與荒謬的對照讓觀影者透過比較容易的方式下嚥(但也可能因此忘了自己嚥下的到底是什麼,只記得外面包的那層喜劇糖衣),那麼「不能沒有你」則沒有那樣的意圖,也許電影的敘事技法讓「貧窮」的原味不那麼酸澀,但仍然忠實的在畫面裡呈現出「貧窮」在生活裡的基調--灰濛濛的,如罩身四周的煙霧般驅之不去。
男主角陳文彬詮釋主人翁武雄的演出相當令人激賞,恰如其分毫不煽情的演技讓觀眾有“這是一部紀錄片吧?“的錯覺,你會以為你是跟著紀錄片導演的鏡頭實際目睹了真實的事件。而黑白片的呈現方式雖然抽去了色彩可能帶來的畫面情調或隱喻象徵,但是卻也讓畫面表現出更加純粹的情感與氛圍。
我個人覺得很幸運的是,在看這部電影的同時,可以聽到創作者之一陳文彬娓娓道來拍攝「不能沒有你」的心路歷程以及個中甘苦。雖然其間陳文彬一再為克難的拍攝條件下他覺得影片中“不夠到位“的部份向觀眾道歉,但是我個人覺得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像的背後,我看到了編劇與導演戴立忍的悲憫,以及如何在匱乏的資源下讓這部作品仍然如璞玉般散發幽幽光華的創作企圖心與才華。
不過,要記下「不能沒有你」的觀後感對我來說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整部電影的感覺很完整的透過場景、畫面、演員的演出型塑與傳達,沒有辦法經由擷取某段對話或情境分離的被描述。因此我沒有辦法透過事後記下的文字告訴其他人我在觀看時的感受,也讓寫這些觀後感文字顯得似乎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並沒有辦法確切的表達出這部電影所帶給我的感受)。不過我只是想試著透過上面的這些文字告訴有機會讀到的人,「不能沒有你」是一部值得你去看的電影。
雖然「不能沒有你」已經參加本屆的鹿特丹影展,但是在故事、主角都不屬於商業主流以及又是黑白片的情況下尚未排上院線放映的檔期,只暫定八月有可能會有機會上映。我希望除了既有的電影院系統之外,會有人用其他的方式例如地區影展、活動或任何可行的方式讓這部電影可以做收費的放映(因為陳文彬說雖然這部電影有拿到補助金,但仍然讓投資拍攝的他因此負債一筆不小的金額),也讓更多人可以有機會除了「海角七號」之外,多一種透過電影觀看真實的台灣的機會。
後記--第46屆金馬獎於11/28頒獎,在強敵環伺下,很高興獲得8項提名的「不能沒有你」囊括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年度台灣傑出電影」4項獎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