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在「不能沒有你」試映觀後,編劇暨男主角陳文彬對現場的觀眾這麼說 :「這是一部貧窮電影,除了因為拍攝的條件極為匱乏之外,這部電影在訴說的是一個關於貧窮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在高雄,描述一個只用簡單的幫浦與輸氣管潛水從事清理港邊輪船船底粗活的男人,帶著與已經離開的女人所生的小孩一起生活,住在碼頭邊堆放雜物的倉庫。為了替已屆學齡的小女孩辦入學,才發現因為女孩的生母跟其他男人還有法律上的婚姻關係,加上出生時的登記不完整,因此身為生父的他,在法律上不能算是女孩的法定監護人。為了要讓女兒上學,以及以父親的身分跟女兒繼續生活,男人在不同的政府單位奔走、甚至北上到立法院陳情,但是種種原因,都讓他沒辦法跟女兒在一起生活—因為在法律的角度上,他跟女孩算是沒有關係的兩個人,而社會局才是該照顧女孩的單位。他不懂為什麼父女至親這麼簡單的事實,但那些公務員偏偏無法理解,硬是要把他們拆散。激動而絕望的他,抱著女兒站在天橋邊作勢要往下跳,藉以表達他不希望別人拆散他跟女兒的決心。最後,他們還是被強迫分開了,父親繼續透過各種方式希望爭回女兒的扶養權,而女兒從分開的那天之後就不再跟人說話了。一直到兩年之後,他們才有機會再見面...


陳文彬又說 :「雖然這是一個有關貧窮的故事,但是導演與我在拍攝時,一直提醒我們自己不要去消費“貧窮“ 」


所以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父女兩人在匱乏的物質環境下仍然設法好好的生活著,我們看到了父親與友人之間相濡以沫的情誼。在這部電影裡,在主人翁沈重幽暗的生活與處境中一直能夠看到一絲光亮,試著告訴我們貧窮是一種狀態,但是如何面對貧窮仍不放棄希望,是一種選擇。


「不能沒有你」的故事與人物有其厚度,不同於某些電影裡扁平的“類型人物“也許讓人津津樂道卻像口香糖一般不耐反覆咀嚼。這也許讓「不能沒有你」無法成為一部討喜而讓人廣為傳誦的商業成功作品,但是我相信電影裡的某段片段、某格畫面、某個表情,以及整部電影要傳達的感覺與氛圍,會讓看過電影的人日後在看到新聞報導裡某些事件時,回想起這部電影裡所敘述台灣某些地方、某些人所處在的環境。


假若卓別林的電影是試圖透過喜劇的轉化,使貧窮透過詼諧與荒謬的對照讓觀影者透過比較容易的方式下嚥(但也可能因此忘了自己嚥下的到底是什麼,只記得外面包的那層喜劇糖衣),那麼「不能沒有你」則沒有那樣的意圖,也許電影的敘事技法讓「貧窮」的原味不那麼酸澀,但仍然忠實的在畫面裡呈現出「貧窮」在生活裡的基調--灰濛濛的,如罩身四周的煙霧般驅之不去。


男主角陳文彬詮釋主人翁武雄的演出相當令人激賞,恰如其分毫不煽情的演技讓觀眾有“這是一部紀錄片吧?“的錯覺,你會以為你是跟著紀錄片導演的鏡頭實際目睹了真實的事件。而黑白片的呈現方式雖然抽去了色彩可能帶來的畫面情調或隱喻象徵,但是卻也讓畫面表現出更加純粹的情感與氛圍。


我個人覺得很幸運的是,在看這部電影的同時,可以聽到創作者之一陳文彬娓娓道來拍攝「不能沒有你」的心路歷程以及個中甘苦。雖然其間陳文彬一再為克難的拍攝條件下他覺得影片中“不夠到位“的部份向觀眾道歉,但是我個人覺得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像的背後,我看到了編劇與導演戴立忍的悲憫,以及如何在匱乏的資源下讓這部作品仍然如璞玉般散發幽幽光華的創作企圖心與才華。


不過,要記下「不能沒有你」的觀後感對我來說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整部電影的感覺很完整的透過場景、畫面、演員的演出型塑與傳達,沒有辦法經由擷取某段對話或情境分離的被描述。因此我沒有辦法透過事後記下的文字告訴其他人我在觀看時的感受,也讓寫這些觀後感文字顯得似乎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並沒有辦法確切的表達出這部電影所帶給我的感受)。不過我只是想試著透過上面的這些文字告訴有機會讀到的人,「不能沒有你」是一部值得你去看的電影。


雖然「不能沒有你」已經參加本屆的鹿特丹影展,但是在故事、主角都不屬於商業主流以及又是黑白片的情況下尚未排上院線放映的檔期,只暫定八月有可能會有機會上映。我希望除了既有的電影院系統之外,會有人用其他的方式例如地區影展、活動或任何可行的方式讓這部電影可以做收費的放映(因為陳文彬說雖然這部電影有拿到補助金,但仍然讓投資拍攝的他因此負債一筆不小的金額),也讓更多人可以有機會除了「海角七號」之外,多一種透過電影觀看真實的台灣的機會。

後記--第46屆金馬獎於11/28頒獎,在強敵環伺下,很高興獲得8項提名的「不能沒有你」囊括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年度台灣傑出電影」4項獎項

 

  延伸閱讀:

  不能沒有你官方部落格

  台北的最後一夜,不能沒有你

  《不能沒有你》一個父親

  黑白的電影,貧窮的尊嚴--不能沒有你

  [不能沒有你]--黑白的縫隙中,一線貧窮的尊嚴

  《不能沒有你》:預告與期待

  不能沒有你 黑與白的辛酸淚




 


 


 
 
「不能沒有你」電影預告
Share
Tweet
Pin
Share
59 意見

 

 

或許是收藏的相機多半是輕便相機(Compact camera)或是不太笨重的RF相機,加上沒有正式學過攝影之故,我一直都是走隨性亂拍的路線,帶著相機任意捕捉觸動我的畫面。


也因如此我所收集的攝影集也多半是此類的作品,而日本攝影家森山大道的《新宿》(2000~2004)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納入藏書的。


在下面這段影音訪談中,森山大道談他拍攝《新宿》時使用輕便相機(就訪談畫面判斷應該是Ricoh的GR1V)的一些想法--「當你使用單眼相機時,你很自然會注意對焦、構圖等細節,那麼在拍攝時也許已經錯過了那個觸動你的時機。但是使用輕便相機,你就可以隨著你當下的念頭與想法任意拍攝。...而且在新宿的街頭,假如你拿出單眼相機要拍人,對方會把頭轉開。但是輕便相機就不會這麼顯眼讓人排拒,甚至你可以在不看著觀景窗的狀態把相機對著想拍的標的(人)拍攝而不讓他察覺。」(大意)


影片的後半段訪問了另一位日本攝影大師荒木經惟,他這麼說--「相機對拍照來說不是最重要的,當然意思不是說不需要相機。就像你要寫一部浪漫愛情小說,你還是需要筆跟稿紙,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創作者的意念」(大意)


其實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在拍攝時的感覺。也許對於別人來說,喜愛收藏相機的我說出“其實拍照時用什麼相機不是那麼重要“有點欠缺說服力(假如相機不重要,那你買這麼多相機做什麼?),不過我誠心自問,我從來沒有過“因為少了某一部相機(鏡頭),所以我沒辦法拍出我要的照片“這樣的想法,會收藏這麼多項機純粹是因為我喜歡收藏造型與材質特殊的各種物品(像是模型、玩具、造型文具,甚至3C商品),相機碰巧是我收藏的領域之一。但是在拍照時,只要是用的順手的相機,都可以拍的很開心。甚至前一陣子因為剛入手iPhone 3G,因此那段時間的拍攝大多是用手上的iPhone進行,也不會覺得200萬畫素的手機就無法拍出我想要的感覺。


有趣的是訪談後半,森山大道的朋友提到他經常都不需要帶相機,而是順手跟友人借相機來拍。讓我想到我反而是經常借相機給人,也許跟我借相機的友人們都像是森山大道一般“不役於物“的大師也說不定?呵呵。



 

Share
Tweet
Pin
Share
7 意見



 

說起來我對於Nikon的P系列高階消費機算是有緣無份,之前的P5000,  P5100 都轉讓給了朋友沒有留在手邊。反而更早買的Canon G7, Panasonic LX-2都還繼續在手邊服役。某個程度來說,也許是因為P系列對我欠缺了某種獨特的個性與吸引力,因此才會在朋友想買相機時轉讓出去。

 

但當2008年8月 Nikon 推出了新機P6000 時,“內建GPS接收器“ 與“可連接網路直接上傳照片“的這兩項特色讓我又心動了。雖然入手後發現P6000 的網路功能並非如幾個攝影器材網站所報導的是透過“無線網路直接上傳“(實際上是有線網路,機身底部有網路線的插孔)有點可惜,但是28~112mm 的焦段與在功能上的改進--在相機上直接裁剪照片構圖、D-lighting 暗部補光、可設另兩組客製化設定藉機頂旋鈕快速切換(就可以把其中一組設為1:1構圖)等讓我對Nikon P6000 另眼相看,也許可以這麼說,Nikon P6000 在我心目中感覺已不再是Nikon 為了補齊高階消費機產品線的“me too“ 機款,而建立起屬於它自己的獨特個性。

 

去年11月去東京旅遊時帶了Nikon P6000 隨行想試試性能,整趟旅程拍下來,除了覺得望遠端112mm 的焦段略嫌不足之外,Nikon P6000 的大小與重量(僅240 g),以及把手的設計都蠻適合長時間手持拍攝,而有光學觀景窗的設計在必要時也可以關閉液晶螢幕省些電(這一點在旅行時格外重要),拍攝的效果則一本Nikon在色彩上飽和紮實的風格,頗為忠實的記錄當下的光影。

 

總括的感想是,我想我應該不會再把Nikon P6000 轉手讓給朋友,會讓它一直保留在收藏清單之中。

 

 

 

 

 

 

 

 

 

 

 

 

 

 

 

 

 

 

 

 

 

 

 

 

 

 

Share
Tweet
Pin
Share
14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幽暗中的微光 貧窮中的人性尊嚴--電影「不能沒有你」觀後小感
      • [影音訪談]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談輕便相機隨拍
      • 【玩物志】內建GPS、網路直接上傳的個性旅人機--Nikon P6000 數位相機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