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我一直是科幻電影玩具的fans,因為喜歡設計師透過機械設計語彙所呈現的美感。而且比較偏好「機械感」比較重的設計,也因此這次要介紹的「Iron Man 鋼鐵人 Mark-1 」(Hot Toy生產)從在看電影時就很期待會有廠商推出它的玩具。

 

之前曾經買了6” 的「Iron Man 鋼鐵人 Mark-1 」,也稍微重新上色讓感覺不那麼玩具,但是「大小真的有差」,比較小的機體要呈現精密度雖然不是做不到,但是廠商通常不一定會那麼用心,因為成本也會相對高昂。但是這次Hot Toy所生產的「Iron Man 鋼鐵人」系列Mark-1~Mark-3 (實際發售順序是倒過來,由Mark-3依序到Mark-1)則是「收藏級」的玩具,不,應該已經超越了「玩具」,如果以其精細度與擬真程度,加上人型臉部的細緻雕工(由造型師T. J. Cha擔綱),應該已經算某種形式的「藝術品」了。

 

之所以我會偏愛Mark-1,主要就是它重重的機械感,加上獨特的造型線條,讓我這個「機械控」無法抗拒。因此當預購的消息發出時,我第一時間就預訂了,不料量產的時間似乎比計畫久,也因此多等了三四個月才收到。除了造型精緻之外,「Iron Man 鋼鐵人 Mark-1 」胸前的「方舟反應爐」也如電影般可以發光,整個逼真程度更進一步。

 

至於到底「Iron Man 鋼鐵人 Mark-1 」造型有多精美?不廢話了,看照片吧。

 

相關連結:

 

[模型] 鋼鐵人 Iron Man Mark 1 Action figure 6" 可動玩偶--自行塗裝版

 

更多「Iron Man 鋼鐵人 Mark-1 」實拍照片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上個月,在Twitter上看到有朋友Po了「點點印」相關的訊息,好奇點過去看看,「點點印」是提供「把數位照片印成實體印刷品(例如文庫本、小卡片等)」服務的網站。雖然這不算是新的概念,但因我從來沒有使用過這類的服務(之前只嘗試過把自己拍的照片透過網站製成T恤),所以看到「點點印」網站上有「文庫本首印會免費體驗」(限量50位)的活動時,還是懷著“碰碰運氣“的心理去申請。

 

 

 

 

7/31 收到了「點點印」通知我獲得了「文庫本首印會」的免費體驗資格,只要在8/12前完成編輯,「點點印」就會把我編輯的文庫本印好寄給我。當下就迫不及待的準備趕快編好我的小書。

 

「點點印」的文庫本大小是10.8 X 14.4 cm ,和日本出版品常見的「文庫本」尺寸相同,頁數則是32頁。那麼要編些什麼呢?想了想決定要把我在部落格的寫作主題之一「拍照不必在他方」作為這本小書的主題。

 

由於「點點印」透過open API 的界接可以把在flickr 或Picasa 網路相簿的照片拉過去做編輯,因此對所有照片幾乎都已上傳到flickr 的我來說就很方便。而編輯界面也不難用,左欄是讓使用者挑選該頁要放幾張照片的不同模板,中間則是編輯區(可以微調圖片位置及編輯文字)。只要依照步驟一頁一頁編輯,中間不要忘記存檔,花一些時間就可以編好(我自己的經驗是花了大約兩三天,每天各花兩三小時,因為我挑圖與試著把每個跨頁用主題編排調整了相當久)。編輯的過程裡比較花時間思考的部份在於設法為同一頁或同一跨頁的照片用“主題“的方式集合在一起,但也因為如此,一些我自己很喜歡但是未必能和其他照片結合為主題的照片就只好忍痛不選。

 

 

 

 

 

(說到存檔要特別提醒一下,一定要等到存檔中的小時鐘跑完才可以關掉頁面。我就是因為這樣損失了我在咖啡館裡編輯的七八頁內容,而且事後自己一直覺得沒存檔的那幾頁編的比較好看,但我已經忘了當時怎麼編的)

 

 

 

 

 

編輯完成之後,就可以出版了。根據「點點印」網站上的資訊印製時間大約需要七天。收到成品時打開覺得包裝的不錯。拆開後對於印製的品質也很滿意,不論是色調或是墨色的飽和度都很不錯。唯一我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就是紙張有點硬,由於頁數少的關係翻閱起來不太容易。但我想應該是為了讓前後頁內容不至有“透“的關係,用紙比較厚一些。

 

 

 

 

看到其他參與這次「文庫本首印會」的作品也都各有各的主題與巧思,相當有趣。我覺得若以這樣的開本與頁數(和價格),「點點印」也許可以加強主打「禮物書」市場,不論是情人節、結婚、生日、畢業、送別,應該都可以在這樣的篇幅裡編輯出一本富有心意的小書。甚至可以為禮物書作一些特殊的頁面效果或layout,以及簡化編輯流程或提供更詳細的指引,應該會對推廣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很多愛拍照的同事看到我的小書之後也起了去編一本的念頭,你是不是也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作品集呢?

 

 

 

相關連結:

 

「點點印」網站首頁

 

「拍照不必在他方」網站預覽 (歡迎來看看,給我一些意見 )

 

「點點印」文庫本首印會書展

 

Share
Tweet
Pin
Share
7 意見

 

請大家把以下的訊息散佈出去,讓這次莫拉克颱風受災地區與民眾可以得到援助!

 

目前「數位文化協會」的朋友們已經熬夜製作了「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讓受災區域或鄰近區域的網有可以把當地即時的災情與待援事項透過twitter或Plurk傳送集中在此一頁面,也讓有能力提供援助的單位可以在這裡看到需要援助的地區與項目,因此請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幫忙散佈相關訊息給更多人知道。

 

1. 請把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 的連結 http://typhoon.adct.org.tw/  及 莫拉克災情資料表 (表格式,容易閱讀)連結http://typhoon.oooo.tw/  傳播出去

   

 

2. 假如您有部落格,請一起來參與貼紙串連,讓這個訊息可以持續透過您的部落格傳播出去。請複製以下語法,貼在您的部落格上--

<a href="http://stickeraction.com/taiwanfloods/go" title="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img src="http://stickeraction.com/taiwanfloods/sticker" alt="""""""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 border="0" /></a>

或是到這裡 http://stickeraction.com/taiwanfloods 取得貼紙語法

 

3. 另外大家也可以參考網友 永遠的真田幸村 這一篇 莫拉克颱風水災嚴重,網路充分發揮情報交流與支援,裡面有更多網路上已經有人整理的災區待援資訊。

 

另外,假如你想捐助物資,請參考 物品捐助資訊

如果想要捐款的朋友,也許可以參考搶救莫拉克颱風水患線上捐款-世界展望會   或 紅十字急難家庭協助方案 -「莫拉克颱風緊急救助金」的捐款專戶,紅十字會手機小額捐款:遠傳、中華電信和台灣大哥大使用者請直撥55135,有100、300、500元等三個選項可選,所捐助費用會記在當月電話帳單中。若您有心協助但無法就近支援或捐贈物資,可以慷慨解囊!

 

你的舉手之勞可以幫助這次風災受災的同胞,請大家幫忙讓更多人知道這些訊息,謝謝大家!

 

點這裡看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

 


 
Share
Tweet
Pin
Share
27 意見

 

 

最近常常看到新聞上報導越來越多政治人物開始經營微網誌(如Plurk "噗浪"、 Twitter "推特"、嘀咕)﹐或者跟網友會面辦網聚﹐而今天的新聞也提到馬英九繼「治國週記」影音之後﹐可能也會開始經營微網誌。

 

聽多了這些新聞﹐我總會想「他們(政治人物、媒體)真的有搞清楚重點嗎?」

 

別誤會﹐我並不是不認同政治人物運用社群平台跟選民互動(事實上我相當贊成)﹐不過在最近這些報導裡﹐我自己的感覺是—

 

1.        某些政治人物似乎把微網誌(或社群工具)想像的太“神奇“,抑或是「誤用」了這些工具

2.        媒體似乎把這些事件當作是「政治秀」般在報導(不過沒辦法﹐也許是近期這些事件的本質之一),而不是其中真正的意義

 

根據調查機構「創市際」在7月發佈的研究資料中顯示﹐微網誌「Plurk」六月份的到達率9.83%(指每100位上網人口中造訪的比率),不重覆使用人數約124萬(對照資料—在同月份社群網站無名小站的到達率為81.1%﹐不重複使用人數約為1,028萬),而Plurk創辦人自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Plurk在台灣大約有30萬會員。所以如果從社群工具的功能性與接觸廣度來說,微網誌固然可以說是一個成長快速的新工具,但是未必是唯一或最有力量的工具(當然這些政治人物或多或少也有經營部落格)。所以政治人物開始運用微網誌,並不能說是什麼「神奇的祕密武器」。而當我看到新聞裡強調的仍是「粉絲數」、「回應數」、「誰有用誰沒有用」等,或者是某黨把對手政黨的名稱都先申請了ID佔下,不讓對手有機會方便的運用此工具時,我不免產生疑問是,某些政治人物是否只是把社群工具當作是「線上造勢晚會」這樣來運用呢?而媒體真的了解當政治遇上web 2.0時真正的力量嗎?

 

也許你會問「好,那你覺得重點是什麼?」

 

我自己的想法是,透過微網誌等社群工具來互動,真正要的不是「發聲」、「取暖」或「尋求喝采」,而是讓自己有機會進行更多、更好的溝通,支持者的掌聲固然重要,但是嘗試對反對或誤解自己的人作意見的討論或者至少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也許更重要。

 

也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只要政治人物開始進入社群,而且有心好好經營(而不是只透過助理或小幫手),這樣的工具也許會使他們產生「質變」也不一定。

 

我剛剛去看了一下蘇貞昌與謝長廷的噗浪(雖然沒有每則點進去看其中的互動與回應),覺得蘇、謝兩位的發噗固然仍有「消息發佈」、「造勢」的成份在,但是也看到他們在隨手記下某些想法或感覺時,隱然呈現的思惟。固然也許有些人會說「公眾人物早就習慣對外塑造形象的方式了,不一定能當真」,但是我還是相信當他們得到網友們的回應之後,會真正發現人們心裡認同的是什麼、關心的是什麼,而真正有心的政治人物,就會懂得自己該怎麼作。

 

所以,假如如同新聞所說的,馬英九也即將開始經營微網誌,或者打算搭上這股微網誌熱潮而開始運用這項工具的其他政治人物,我真心的希望,不要去作一個僅透過發言人團隊或是助理所作的「偽微網誌」,而是真正的去讓對話發生,無論得到的是喝采或是咒罵,設法去好好的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傾聽以及回應。那麼,也許他們會發現,這不只是一個譁眾取寵的工具,而是讓「政治是服務眾人之事」真正有機會更好的被實踐的途徑。

 

我想正在運用這些工具的你我,真正希望看到的也應該不是「黨同伐異」,而是真正的溝通與互動在其間發生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6 意見

 

在大約兩個星期前的星期一,我寄出了「辭職信」給我的主管,也許暫時會脫離上班族的生涯,休息晃蕩一下。

 

那天早上出門上班前,我坐在客廳望著陽台,突然這個念頭變得異常清晰--「也許該離開現在每天幾乎朝九晚十的工作,嘗試一下生命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了」。於是我如常的出門,到了辦公室,開始寫給我主管的mail,告訴他我的這個決定。

 

有什麼非離開不可的理由嗎?嚴格的說沒有。當然最近因為工作壓力與工作時間太長所以引發身體的持續的疲憊感以及不適會是決定的原因之一,但是倒也沒有到完全無法負荷的程度。工作上既沒有太大的不愉快,也沒有發生什麼突發的事件,所以整個決定其實是很「個人」的決定,沒有太大的外在因素。

 

我在twitter上這樣寫「  想想這次提離開,有點像是“ 邊喝啤酒邊看棒球,突然覺得,啊,去做點不一樣的事吧 “那樣的心情,就把信寄出去了」

 

提了離職當然主管一定要找我談談,我除了表達主要是因為身體已經亮起警訊,也藉這個機會表達了我對於現在組織內一些現況的看法與建議,同時也很清楚的說明我純粹是想要休息一段時間,不是因為對待遇或工作有什麼不滿,也不是被人挖角(事實上應該也沒有人會來挖)。休息的這段時間裡目前沒有具體的計畫,也許會作一些我想了很久但是一直沒有具體實行的事,例如好好的整理一下已經亂到不行的房間、把答應要寫的相機收藏的書寫完、以及嘗試接一些案子,讓自己在工作的領域上有其他的磨練或發揮的機會。

 

如是跟三位不同的長官聊過之後,開始慢慢有不少同事耳聞,當然一定會有不同的版本流傳,我也因此跟我部門的同事做了一次清楚的溝通。逐漸的,我進入了「倒數計時狀態」。

 

以下是一般常見問題與解答--

 

1.     作的好好的,為什麼要離開?

答: 因為太累了,想讓自己休息一下。

 

2.     休息一兩個月會再回來嗎?

答: 坦白講沒想那麼多,到時看情況再說,也許到時公司不要我回來也不一定呢?

 

3.     接下來的計畫呢?

答: 沒有計畫,純粹就是休息,也許接一些案子來作,以及作一些我想作很久但沒作的事,像是整理我的房間、拍拍照,作模型…等等。

 

4.     會有興趣到其他的公司嗎?

答: 還沒想那麼多,但不排斥,只是希望還是先休息一段時間再說.

 

5.     是因為OO或XX才會讓你想離開的嗎?(OO或XX泛指各種人事物)

答: OO或XX也許都是我考慮的原因之一,但是都不是絕對的原因,唯一的原因真的只是我想要休息以及希望生活有些轉換。

 

坦白說,雖然講起來這個決定似乎很輕鬆,但是我心裡還是有兩件事放不下—沒有固定工作與收入怎麼辦?以及怎麼跟母親解釋這件事。因為老一輩的總是會覺得有分固定工作比較穩定。

 

(不過我想到了,可以用「之後就有空幫她開始經營網拍」當作一個說服她接受的方法,家母自製的XO醬、粽子、餃子、鳳梨酥、起士蛋糕口味都相當不錯﹐也許做個食品賣家會是不錯的方向)

 

所幸從提出離職到現在,陸陸續續一些朋友在我的微網誌知道我即將有這樣的異動,也因此主動跟我連絡或介紹一些機會給我,對於熱心的朋友們我要在此表達誠摯的感謝,因為讓我安心不少,至少讓我不怕將來斷炊。

 

不管怎麼樣﹐在一個月之後﹐我就要變成「自由業」人士了﹐到時要請各位朋友有零工要找人作的不吝賞口飯吃啊 。


 

Share
Tweet
Pin
Share
41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收藏級玩具] 機械控必蒐--鋼鐵人 Iron Man Mark 1 Action figure 1...
      • 我的“第一本書“--「拍照不必在他方」點點印文庫本編輯小記
      • [請散佈此一訊息] 請大家一起協助莫拉克颱風受災區域與民眾
      • [閒話] 也聊政治人物的微網誌熱潮
      • [心情] 我辭職了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