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上個月在日本關西旅行時,突然有個對於旅遊網站的小想法。

 

我住的飯店附近有一間還不算小的便利商店,裡面除了一般便利商店可以買到的東西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甜點櫃陳列著不少各式各樣的蛋糕、布丁、奶酪等。而另一個冰櫃裡則是放著滿滿的Häagen Dazs喜見達冰淇淋,但其中有些包裝看起來是台灣沒見過的口味,猜想是日本特別販售的。每天結束行程之後回到飯店,我總會去那一家便利店逛逛,挑一兩樣甜點或飲料,帶回房間嚐嚐。

 

一般的遊記或是旅遊指南通常都會介紹當地的觀光景點、交通工具、美味餐廳、購物資訊等等,即便是部落客的旅遊記事,也多半類似。固然上述這些都是旅行裡很重要的資訊,但是我更想知道的卻是其他的事情,例如便利商店裡的甜點哪一種該買?某一罐罐裝茶是怎樣的味道,號稱期間限定販售的點心好吃嗎?

 

這些資訊想必不會是身為過客的“旅行者“可以提供的。因為即便我拍下了這次所嚐到的這些點心並且試著分享在部落格上,但仍然只是滄海之一粟。一來趕不上商店裡商品更替的速度,二來也太瑣碎到近似流水帳。我認為最適合提供此類資訊的反而應該是“旅居該地的僑民“,一來文字的問題解決了,二來因為僑民在判斷基準上仍保有故土的品味,在描述某些感覺時與旅行者有著共通基準。當然如果由當地的民眾提供此類資訊,也是不錯的參考。

 

所以我在想,如果有所謂旅遊的web 2.0網站,不妨把這部份包括進去 : 讓每個地區的會員提供當地的旅遊情報與“豆知識“,而非僅只設計讓“旅遊達人“提供推薦或資訊。

 

不料上述想法在瀏覽2007年華文部落格大獎的入圍名單時,發現已經有人做出來了,就是「到台灣找我玩,同志!」這個網站,入圍今年“年度最佳社群經營“獎項。

 

根據「到台灣找我玩,同志!」站上的簡介,這個網站的目的是:讓台灣民眾把台灣最精采、最有人情味、最有誠意的生活內容全部端出來,邀請內地的朋友們到台灣來玩,與台灣真正有意思的人、事、物交個朋友,藉此實踐兩岸交流、振興台灣觀光經濟。

 

我覺得這個網站的概念真是太棒了!因為它也涵蓋了我在京都宇治參觀「源氏物語博物館」時產生的另一個想法 : 就是要推展觀光靠的絕對不是政府的力量,而是web 2.0 社群的力量。「源氏物語博物館」是宇治為了推廣觀光,將「源式物語」裡「宇治十帖」裡描述的場景地點與情節整合在這個博物館裡,吸引喜歡或是聽過「源氏物語」這部作品的觀光客。如果把「源氏物語博物館」這個推動地方概念實踐在台灣,我想以現有政府在觀光與美學的程度,一定慘不忍睹。但想像一下若有個網路平台是以推動觀光為主題,在拉出主題(舉例如廖添丁、莫那魯道等)之後可以讓每個人都協助貢獻一些想法與點子,甚至分工協助作些東西例如設計、文案,再加上若有人整合以及找到資源,相信出來的成果一定比政府作的會好很多。或者主題不一定要是史料或傳說,以當地特產作為主題也是可行的元素(描述的有些簡略,不過因為只是初步的idea, 還沒完整發展)。

 

「到台灣找我玩,同志!」雖然仍以接近現有旅遊資訊的角度切入,但是在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的“熱心網民“的注意與參與之後,要發揮其他的可能性並非難事,也令我相當期待。畢竟“實踐想法“是對於idea最好的檢驗方式。而觀察這些想法的發展,對我來說是有趣的事。

 

 

 

去「到台灣找我玩,同志!」逛逛

(點選我的部落格邊欄“兩岸良民交誼機“也可以連結過去)

 


 

應該是日本特別販售的烤布蕾口味Häagen Dazs喜見達冰淇淋,上面有一層烤焦的焦糖

 

 

便利商店裡買的烤布丁,種類其實蠻多的

 


 

京都地區限定販售的罐裝茶“宇治茶“,為了“源氏物語“千年紀念發售

 


 

白蘭地口味的牛奶咖啡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今天晚上八點鐘,比平常略早一些離開辦公室,因為要赴一個神祕的約。約會對象?是一隻機械小恐龍,牠的名字叫Pleo。

話說朋友因為知道我喜歡玩具,問我想不想見識一下這隻有著人工智慧的機械小恐龍,我一向對於新鮮的玩意保持好奇,自然就一口答應。一方面心裡也在想“人工智慧?到底會有多神奇?“

“第一次接觸“前當然要作一下功課,搜尋了一下,發現商業週刊有一篇Pleo 的發明人鍾少男 Caleb Chung 的採訪報導 ,知道生產的公司是Ugobe 之後,又找到Ugobe 的官方網站,而官網首頁正是大大的一張Pleo 照片,點進想看看Pleo 的介紹,有一段動畫表現了Pleo 的各種動作。但心想既然有機會摸到實際的Pleo ,也就不仔細研究網頁了。

到了真正摸到Pleo 的那一刻,第一個感覺還是“啊,不就是一隻玩具恐龍嗎?“,只是當照著朋友的建議開始撫摸牠的時候,有趣的事發生了: 牠真的會隨著我撫摸的方式、力道不同,而改變姿勢以及搖尾巴的節奏。甚至當我像撫摸一隻狗的方式撫摸牠時,牠的頭會磨蹭我的手,甚至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期間一度還像是因為太舒服而閉上眼睛持續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但是當我的撫摸暫停,牠又睜開眼直起身子看我,彷彿在說“怎麼不繼續摸?很舒服呀“。而如果把牠抱在身上,牠似乎也可以感覺的到腳已經不是踩在硬硬的桌子上,因此會彎下膝蓋靠著我,甚至就閉上眼睛“睡著“了。我也開始把牠當作是一隻活的動物般,開始模仿牠的叫聲逗牠玩(事後想像自己當時看起來應該有點蠢吧?)。

玩了一陣子之後,不好意思耽擱朋友太久,就先告退了。朋友說如果有興趣跟Pleo 多玩玩,他還可以再安排。而目前我看到的Pleo 還屬於非量產階段,所以也許下一次看到牠,又會有些不同也說不定。

我倒是很想看看,如果把Pleo 與真的動物放在一起,不知道會發生怎樣的事呢?而如果時間夠長的話,倒是想測試看看牠到底是不是如報導中所說,是擁有人工智慧的玩具。

(大部分照片是我用單手拍的,邊跟牠玩邊拍照難度還頗高...)




官方網站上的Pleo照片







用不同的方式逗Pleo, 牠會有不同的動作與神情

Share
Tweet
Pin
Share
31 意見

 

 

前一陣子留意到Sony 推出新的中階數位相機 DSC-H3,研究了一下規格,覺得這真的是一部很妙的數位相機。

 

怎麼說?因為我覺得H3 算是部“規格尷尬的很聰明“的機型,或者我可以這麼說,是一部“行銷先決“的數位相機。

 

Sony 在迷你消費機(以軍容堅強的T 系列為首)的市場上可說是稱霸武林,但是在中高階定位的市場就稍稍勢力單薄,以高檔的R 系列R1 與H 系列如近期的H5、H9 佔住偏高階的定位。然而隨著Panasonic LX-2, Canon G7、G9,Nikon P5000、P5100的推出,中高階小體積數位相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期望搶占“專業數位相機玩家的第二部隨身機“、“輕薄消費機用家想升級“這兩群消費者的荷包。相形之下H5、H9 稍嫌龐大的體積就難以與上述幾部競爭。而我認為H3就是Sony打算攻佔上述市場的奇兵,乍看覺得有點怪的規格應該都是計算過後的結果,怎麼說呢?

 

Sony DSC-H3 體積相較H9 迷你了許多,可以手動調整光圈快門,稍嫌跟不上主流規格的810萬畫素 1/2.5 CCD,搭載了38mm~ 380mm 10倍光學變焦的Carl Zeiss Vario 鏡頭、2.5”液晶螢幕,體積介於G9 與P5100 之間。第一次在店家處拿起H3時我不禁皺了眉頭心想“這Panel 品質差了點吧“,比起LX-2, G7螢幕的細緻鮮豔,H3的2.5” 11萬畫素顯示幕粒子明顯較粗,真的讓人搖頭。有一次有格友問我這部可不可以買時,我斷然推薦Nikon P5100而叫他別買H3。

 

不過後來卻被H3 它的10 倍光學變焦與低廉的價格(約$10,000)打動,心想正好要去日本旅行,38mm~ 380mm的焦段很適合旅行時應付各種不同的拍攝需要,加上直接隨機附套筒與遮光罩又可以省下一筆預算,想了很久還是敗了。而這也才了解Sony H3 的規格如此設計是有它的原因的—與其作推出一部與其他廠相同等級規格的中階相機硬碰硬甚至可能打到自己家推出沒多久的H9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還不如設法找市場的空隙切入,H3 切的兩個空隙就是價格與變焦倍數,訴求的應該就是玩消費級數位覺得不足而想升級的人。因為要便宜所以規格難免稍稍犧牲,但是10倍光學變焦鏡頭又給了消費者一個選擇的誘因(至少我就是因為這樣而買了),所以我說我認為H3 是一部“行銷先決“的相機—以行銷目標作為設計的主要考量。

 

此次日本關西行我雖然另帶了兩部輕便相機—Fujifilm Natura Black, Leica Minilux zoom,但是全程幾乎都是用Sony H3 捕捉眼前的畫面。畢竟把相機換來換去挺麻煩的,而且有些美景也深怕沒有拍好,能夠預覽畢竟比較安心。而Sony H3 也沒有讓我失望,第一次上場就有不錯的表現。同行的同事為此行特別向朋友借了Canon G7 拍, 回來後看到我的flickr, 一直說“奇怪,怎麼G7 拍出來的好像還比不上H3 來的漂亮?“

 

如果目前是使用一般輕型消費機但是對於一切由程式決定覺得不那麼彈性,希望可以嘗試手動調整,或經常旅行喜歡拍下所見所聞的拍攝者,如果你不是“規格主義“信奉者的話,真的建議可以試試看Sony H3,畢竟它的價格比Sony隨便一部T系列的輕薄機還低,是物有所值的選擇。

 

 

 

 

 

 

 

 

 

 

 

 

 

 

 

 

Share
Tweet
Pin
Share
61 意見

 

 

日本關西行的最後一天,雖然是自由活動,但是不想走太遠。在Lobby 用NB 整理了一下記憶卡裡的照片後,就往飯店附近的ATC (Asia Trading Center)的海邊走走。

 

隨意用相機拍了些海岸與船的照片,下午要在海邊演出的樂團正在彩排著,一個人走在稍嫌強勁的海風與冬陽下,享受這趟旅程最後的放空。

 

抬頭看到上方的欄杆上掛著許多鎖頭,好奇的走上去一看,發現原來是到此一遊的戀人們,把希望戀情永固的心情寫在鎖上,掛在欄杆。

 

不知道這是誰想到的主意,附近沒有賣鎖的鋪子,看來應該不是商人為了做生意的點子。也許是某一天,有一對戀人來到這裡看海,不知道為什麼掛上了第一把鎖,之後,一把、一把、又一把的,傳開之後,甚至該有人是專程帶著鎖來,越來越多人把對於愛情的願望掛在這欄杆上,希望冥冥中能有股力量為他們守護這段感情。

 

會作這樣的事的應該都是些年輕人吧?我這麼猜想。也許隨著時間以及很多變化,來許願的兩人最後並不會一直在一起,他們還會記得曾經有一天,他們一起在這裡掛下的這把鎖嗎?

 

或許,這些鎖最終守住的並不是這一段段的感情,而是某段回憶,某段也許連都本人都已遺忘的回憶。

 

 



 


 


 


 


 



 

Share
Tweet
Pin
Share
15 意見

 

 

果然在Punch Party活動進行時相當嚴格的遵循著“每人7分鐘“的規則,我因為是第一個報告,所以主辦人在我超時時多給了一分鐘,但是其他的簡報者就都在七分鐘時不管內容進行到哪裡都要結束。

 

當天的內容相當的多樣化,我準備的主題是拍照(冏),永遠的真田幸村是分享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網站或社群網站的族群分野觀察。tenz 則是介紹Google推出的手機作業系統平台Android。Ailce 分享她寫blog以來的心得與收穫。阿吱介紹知名音樂人張培仁的“生平“與理念。XXC 聊的是「遊戲」逐漸成為圖書館中另一種被閱讀的主體。V怪客 一本廣告行銷人本色,把流行3C商品 GPS 好好的剖析與定位了一番。喬敬不離本行介紹有關網域的相關知識。Schee 談他參加在日本舉辦的 Web 2.0 EXPO 之前他做功課的過程與活動期間的見聞。神祕嘉賓 Xdite 的部份不受時間限制,以真實且勁爆的「案例」談規劃一個網站會犯的錯(這部份我只能說當天沒去現場的人實在太可惜了,因為完整簡報內容應該不會在有公開的機會...我現場錄的影片已經當場整張記憶卡交給主辦人凱洛)。

 

對於當天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閱Schee 在會後整理的相關連結。

 

結束後,一眾講者現場合影,大家起鬨說不要用一般排排站的老套方式,要拍類似「商業週刊」或「數位時代」風格的照片,結果就留下了以上這張不太像「商業週刊」,反而比較像港片「古惑仔之戰無不克」電影海報風格的合影。

 

據說Punch Party一月份會舉辦第二場,有消息再放上來跟大家報告吧。

 

(照片引用自凱洛的fickr)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星期天,參加了一個蠻有意思的活動--Punch Party

 

至於什麼是Punch Party? 以下是發起人凱洛的說明--

 

說來慚愧,我可能一開始就沒搞清楚凱洛的意思,她在邀請信上是這樣寫的--

 

           1.我們都有太多想法需要找地方(與找人)發洩
           2.每個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分享正在做的事情
           3.每個人都可以與台下進行互動
           4.人數不用太多,才能有對談的時間與空間
           5.禁嚴肅、要歡樂

      因此,重點來了,收到信的各位,我很冒昧的想邀請你們,一起來分享一些網路上的胡思亂想。

            1.每人請準備20秒x20張slide
            2.總長度不超過七分鐘 
            3.主題:沒有。因為這場是測試水溫,可說是會前會、第0屆...
你愛講什麼就講什麼

 

(我應該是沒接收到重要關鍵字是“一起來分享一些網路上的胡思亂想“裡的 網路 兩個字)

 

結果,我準備的題目是--“透過鏡頭捕捉看不見的城市“ (冏)

 

其實在看到下面的講者名單時我就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場網路人的聚會,怎麼可能主題跟網路無關呢?

 

講者名單:

1.bestguy:bestguy通信 http://tw.myblog.yahoo.com/bestguy-express 

(排第一個上台是因為我竟然不怕死第一個報名)

2.ivan:永遠的真田幸村 http://yblog.org/ivan/

3.tenz:西瓜的滋味: Tenz's blog  http://wp.tenz.net/

4.alice:愛麗絲夢遊部落格仙境 http://www.askareiko.com/

5.阿吱:阿吱, Lomo, 傻瓜相機, 音樂, 影像與生活 http://blog.roodo.com/lomographer

6.xxc:XXC@Blog http://www.xxc.idv.tw/blog/xxc/

7.V怪客:v 怪客的電子商務怪談 http://talkec.blogspot.com/

8.喬敬:CCB 2.0 老喬流水帳 http://www.chiao.typepad.com/

9.schee:Schee.info - http://www.schee.info/

10.神秘嘉賓

 

在準備簡報時本來我的想法很簡單,想說把平常喜歡在台北隨手拍的習慣套進要講的題目裡即可,概念是生活攝影,材料則是過往這一年多拍的照片。不過後來的一個想法卻讓我陷入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複雜過程裡---我打算套用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一書的架構。原本覺得這個想法可以為簡報添一些“學問“與趣味,但是真正在執行時發現,要為每一個主題在書中找一段引文其實不太容易,而要把我在拍攝時隨著興之所至任意拍攝的照片套進這個架構裡,更是困難...

 

在做時我不僅快速的重讀了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還在我已有的三四千張照片裡根據10個主題挑出了一百張左右放進20頁裡。結果一直到要出門前的一刻我才把簡報定稿,在頁面安排上就沒辦法太細緻,而且簡報的檔案竟然高達23M!這也讓我幾乎沒辦法在會後透過e-mail或是上傳到群組中分享簡報的內容,後來祇得想出一個笨辦法--把每一頁簡報用print screen的方式存成一張一張的圖,丟到網路相簿上才能分享。

 

看看“透過鏡頭捕捉看不見的城市“簡報內容

(請用投影片模式播放)

 


而當天活動的過程,請看下回分解。(待續)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京都除了名山、名剎、名城之外,市街也頗有古風。

 

不過這趟多半都是去各神社與寺院、古城參觀,因此反而沒有太多時間體驗京都的市街之美,只有在某一天的傍晚時分到了祇園以及京都車站附近走走。

 

祇園傍晚時分正是藝妓要開始工作的時間,因此觀光客都在花見小路路邊等著希望可以一睹藝妓的風采。這一次可惜沒見到藝妓,不過卻好像碰到拍電視劇,只是也沒見到大明星就是了。

 

而京都車站已經佈置了數層樓高的聖誕樹,現場看真的有“火樹銀花“的華麗感,也可惜沒辦法把那種璀璨風華完全拍下來。

 

看看京都車站的聖誕樹

 

京都隨手拍

 

 


 


 


 


 


 


 


 


 


 


 



Share
Tweet
Pin
Share
10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酷網站】因為旅行而有的一些想法 + 有意思的網站--“到台灣找我玩,同志!“
      • [酷玩意]人工智慧的機械小恐龍-- Pleo
      • 【玩物志】10倍光學變焦準專業旅遊隨身機--SONY DSC-H3 數位相機
      • 在大阪海邊看到的“戀人鎖“
      • [活動]參加第一屆Punch Party -- 之二
      • [活動]參加第一屆Punch Party -- 之一
      • 浮光掠影遊京都--拍照不必在他方--出張篇三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