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從農曆到現在,五個月的時間裡,發現自己竟然也拍了過千張底片。

當然這是個意外的旅程,由一部古董拍立得開始收集老相機,而為了確定相機的性能開始拍照,進而變成一面收集相機,一面迷上拍照。

就初學者的隨手亂拍來說當然數量是沒什麼意義的(要謀殺底片還不簡單嗎?),我覺得有意思的反而是問我自己,到底拍照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是為了記錄不同的景物嗎?但是我最常拍的是身邊的景物,星巴克、通勤的路上、常去的信義誠品。地點與角度,常常都是重複的。

是為了鑽研攝影的技術嗎?但是我愛的相機幾乎都是定焦的老RF相機,即便有幾部單眼,鏡頭也不齊備,器材方面的侷限性,加上我享受的只是按快門的過程,也沒怎麼去研究相關的技術,連底片與沖洗都不太在意,不只是隨性,應該說是隨便。

我發現好像連我自己也搞不太懂,我為何而拍、想拍的是什麼,我只知道在某個時間的某個場景裡,有些什麼無聲的呼喚著我透過按下快門這個動作去接觸、感知、保留,甚至不能說是保留,因為當快門按下後,那一切就已完結,照片只能說是“遺跡“或是“屍體“。

記得在一篇荒木經惟的訪談裡讀到,他說他的攝影哲學是:「…在思考之前先動你的手指與腳,把動腦擺在後頭。行為反映出你的精神,思考是接下來的事。反芻是屬於文字的世界。在影像前先有行為,行為再被影像牽引影響。…攝影基本上是行為的報告,當我想說明一件事時,我使用相機並賦予它一種附加價值。… 」

 

他也說:「一張照片必須拍出前一刻的過去,以及後一刻的未來…與其說我是在拍空間,倒不如說好像是在為時間裱框一樣,想把時間拍攝下來… 」(載自《荒木經惟》,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1999)

也許,我的拍照有點類似這個,照片對我來說,不是目的,而是目的的產物。我想做的就只是拍照本身。甚至有沒有照片也無所謂,在觀景窗的構圖框裡鎖定某個空間、某個事件、某種感覺時的那一瞬,這件事已經完成。照片,只是為了傳達那瞬間的感覺給其他的人的載體與媒介。技巧只是為了讓這傳達的過程更精準、更完整,當然不排除技巧也會成為訊息之一,但是就如每個拍攝者想要傳達的感受與訊息不同,因此沒有絕對的技巧規則。

不過當然這段經歷到目前沒有那麼單純,我自己的行為也難免自身干擾與矛盾,就像我免不了也被自己的收集癖而干擾,花了不少時間在尋找與收集、整理相機上,甚至對相機的渴望會讓原來的目的受到混淆—“好想要那一部相機,想看看它拍出來的照片“,這樣的念頭不時的在這幾個月裡出現,但是實際上,那只是收集欲在作祟罷了。(正如我自嘲時所說,是種失心瘋)

想到這裡稍稍讓我心安了點,因為在這幾個月裡,總疑惑著自己這樣拍到底是為什麼,有何意義?(這大概是處女座的神經質吧)。我一直試著找到答案。

相信拍照對我來說,還會是個需要繼續去進行、嘗試、摸索的行為。當然免不了也總有一天我必須去更認真的去研究攝影技巧(就像寫東西一定要磨練修辭與敘事能力一樣)。荒木經惟在同一篇訪談的尾聲結尾這麼說「對攝影家來說,不斷的拍攝或許是對於捕捉瞬間的一種助力與練習。只要你肯做,有一天這個瞬間會自然的出現在你面前。…攝影行為就是努力的去拍一張照片的過程,它就像努力的去接近神、佛祖、死亡一樣。活的夠長就可以成為攝影家、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沒有達到那境界就作古了。 」

我不期望自己成為所謂的攝影家,但衷心的希望自己繼續的一直享受這過程。(還有要警告自己,別再亂買相機了 )

Share
Tweet
Pin
Share
32 意見
假如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所謂的“收集狂“,也許可以這麼說--收集狂相信1+1>2。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收集狂,而所謂的系列與關連性,常常是促使我去收集的動力。而今天要介紹的這兩部收藏品,某個程度上跟我的這習慣算是有些關連。

RICOH 的GR1s, 與R1s,兩部我覺得手感很好的輕便相機。

會動念買這兩部相機,主要是因為雖然讓我著迷的是古董相機或是日系的RF老相機,不過畢竟重量與大小不適合隨身帶著街拍。手邊現役的LC-A已經越來越熟練好用,但是偶而忘了切換焦距也常造成遺憾,就像上次在香港,有一張很棒的景,但是因為我忘了把焦距切對,完全的毀了。所以也開始動念想找一部自動對焦的輕便相機。

本來是打算買Olympus的miu II,但在尋找的過程裡發現拍賣上有部RICOH的GR1s,賣家註明是故障機(觀景窗液晶有裂痕,快門也不太正常)要價$5000,買者須自己修理。RICOH 的GR系列向來算是輕便相機中赫赫有名的銘機之一,所以看到著實還蠻心動的。想說反正平常已經整天在拍賣上撿便宜買老相機回來送師父整理維修,賭賭看吧!有看到其他在賣的賣家都索價$10,000~$12,000,假如修理費只要兩三千,就也還是划算。

送修的過程有些曲折,本來先送到平日常去的全泰,不過礙於沒零件又拿了回來。寫mail問台中老賴,回信也是“GR1s缺零件不再收件“。最後只好送四海,終於修好了,算一算也花了三個星期,不過修理費只花了$1,400,算起來這部GR1s撿到便宜了。

在這等待的過程裡,我還是一直在找跟GR相關的資料想多了解這部相機,有關GR家族的顯赫聲譽我想就不必我多說,幾乎所有找到的介紹都極力推崇其鏡頭的品質以及方便輕巧的機身設計。而在誠品翻到一本介紹GR Digital的專書裡,除了主角GR Digital之外,也不忘了介紹GR的系譜,那時留意到,在GR1之前,還有一部R1s,看起來機身與GR系列的機體設計相當近似,不過顏色不太相同,是香檳色。雖不懂日文,但猜想意思應該是說R1s是在GR1系列之前的機種。

回到家透過網路找了一下R1s的資料,發現R1s雖然定位上比較像是傻瓜相機(沒有需要調較的機能,簡單的操作方式),但是拍攝的效果仍然有一定的水準。既然當時我的GR1s還在“生死未卜“的狀態下,一咬牙就標下了R1s,因為覺得有種「系列收藏」的感覺。

論起質感當然塑膠機身的R1s沒辦法跟鎂合金機身的GR1s比,不過「寬景模式」卻是R1s的獨門武功。兩部相機由於系出同門的緣故,操作的方式大同小異,主要的差別是GR1s除了程式曝光外還可以光圈先決,以及調整曝光補償,且在未開機時即可調整閃燈模式(切換式,不會隨關機而須重調)。使用28mm/F2.8七片四組的GR鏡頭,普遍傳說是由德國著名的鏡頭廠商施耐德製造(或者是設計的)的。R1s則多了寬景模式可以選擇,當切換為寬景時鏡頭由原來的定焦35mm/F3.5,由4片4群鏡片切換為24mm/F8,鏡片增為6片6群。所以他的「寬景模式」並非只是畫面上下裁切而已,實際上也真的是比較廣。

為了使GR鏡頭盡可能地消除雜光的影響,發揮得更淋漓盡致。GR1S竟然附贈了一個可在鏡頭上裝卸的蓮花式遮光罩。這在同類袖珍相機中是極罕見的,也表現了RICOH對GR系列的用心。

我不是攝影老手,不敢在此品評這兩部相機,但覺得RICOH的鏡頭拍出來的顏色比較“冷“,很有寫實感,而且感覺細節表現相當棒,如果用來拍黑白照片相信會很不錯。
結果一不小心又多了兩台收藏,看來我拍照的速度似乎追不上買相機的速度...唉

GR1s規格簡介
英文  http://www.ricoh.co.uk/35mmCameras/gr1s.htm
日文  http://www.ricoh.co.jp/camera/gr1s/
R1s規格簡介
日文  http://www.ricoh.co.jp/camera/r1s/

延伸閱讀:

【玩物志】THE LEGENT OF "M" 徠卡M之傳奇的起點--LEICA M3 連動測距相機
【玩物志】“窮人玩LEICA“的選擇--LEICA MINILUX 高階輕便相機
【玩物志】單眼名機LEICA R4 的同母異父兄弟--MINOLTA XD-5
 《SHOPPING DESIGN》專刊「德國設計」對談LEICA 相機小記

GR1s的外觀沈穩而有質感

R1s在傻瓜相機裡算是外型簡練有致

GR1s拍攝實例

R1s拍攝實例

Share
Tweet
Pin
Share
32 意見

既然講到學生時代愛聽西洋的流行,那怎麼能不順帶提一下當時國語流行呢﹖在回想心愛的歌手與歌曲之前,應該要先懷念一下兩個名字:“滾石“,以及“飛碟“。我想這應該是五年級以及六年級前段班都很印象深刻的兩家唱片公司。當時國外的大唱片公司還沒進軍台灣,滾石與飛碟一來代理了國外各大唱片公司的專輯在台發行,其次對於台灣本地的流行樂發展的影響既大又深遠,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這兩家唱片公司創造出一種與全世界比較,很獨有的一種流行樂生產模式,包含企劃、文案、包裝、行銷,型塑出一種很特別的唱片“規格“,甚至唱片的包裝(創意、設計、文案)已經可與其中的音樂分開來獨立的欣賞。這是你在買其他國家的唱片時很少看到的。我記得我以前好愛讀滾石或飛碟的歌詞文案,提供我在音樂之外另一種感情的投射與轉化。

說懷念,是因為飛碟早已結束(好像是被華納買下了吧﹖飛碟電台與飛碟唱片是沒有關係的),而滾石在各大跨國唱片強勢入侵,加上2001年9/17水災雪上加霜,影響力也大不如前。往日這兩大唱片就幾乎與整個國語流行歌壇劃上等號的盛世已不復見。

我想如果還記得80年代的流行音樂的朋友,應該會記得那美好的旋律氛圍,無論是歌詞或是旋律創作的質與量,當時的音樂人試著在創作與市場間努力的找到平衡點。也許你會說那是我中年男子無可救藥的懷舊心理使然,不過我還是認為那是國語流行的黃金年代。你可以想像,一張專輯可以銷售超過86萬張(印象裡這是張學友的“吻別“突破的記錄)的景象。當然,你會說那是因為今天有盜版、MP3的問題,只是我們當年也有雙卡錄音機啊(一笑),盜版問題也不是今日才獨有的,當時著作權的觀念也才剛萌芽,更何況當年的學生比現在更窮。

在這裡只想簡單的回憶一些名字,是他們陪伴了年輕的我渡過那些青澀而強說愁的年代:李宗盛、陳昇、齊秦、張雨生、陳淑樺、潘越雲、周華健、趙傳、庾澄慶、優客李林、張信哲、王傑、羅大佑、黃大煒。我始終會記得,也許在打完工拖著疲憊等著車要回家,或是在深夜未眠的夜晚裡,一首一首的歌陪著我,藉由音樂,好像一切也都變得比較容易忍受。

有時候還是會試著在網路拍賣上找一些熟悉的名字的專輯,不一定會買下,只是看著那些熟悉的唱片封面,回想某些記憶裡的片羽吉光,呵呵,也許人到中年,都會做類似的事吧,記憶裡隨著時序移轉,有著一片美好年代的私領域,等著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反覆探訪。

而五月初去聽的“李宗盛理性與感性演唱會“,有太多當時熟悉的歌曲一首一首的經過李宗盛的歌聲慢慢重溫,突然間,好像整個年輕時光一下子從封印的魔瓶裡湧出似的,那種感覺很難言喻。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千萬別以為我扮有氣質只聽古典樂,我認為好的音樂不該是侷限在某種類型的,所以也瘋狂的愛聽西洋流行樂。也許是因為自己也唱高音,所以對於清亮的男聲特別有偏好。專二時超喜歡的樂團是Air Supply﹐記得那時班上的同學接了對喇叭在教室﹐下課放的帶子裡﹐總是Air Supply的歌:“Lost in love“、“I can wait forever“、“All out of love“、“Two less lonely people in the world“…也許有些人會覺得Air Supply缺乏內涵啊編曲沒有特色什麼的﹐不過我就是喜歡他們的旋律。

寫這篇的同時﹐我也正在放”Air Supply”﹐一首首熟得不能再熟的旋律又由桌前的喇叭流泄而出﹐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終夜不寐﹐抓著一本心愛的書聽著音樂的單純時光。其實能讓打動人的經常就只是這麼的簡單﹐也許是一首好聽的歌、一本好看的書、一杯好咖啡﹐如此而已。

還記得那個年代﹐音樂著作權還沒有像現在這麼這麼嚴謹規範﹐有一些廠商會出一些“Billboard 排行榜精選“之類的帶子。我想我這個年代的人應該都還記得“細胞“吧?淺藍色的側標﹐那幾乎是窮學生聽音樂的必經歷程。“細胞“除了出精選輯之外﹐也會出一些樂手或樂團的專輯﹐我也是因為這樣﹐才接觸到一些一開始可能不會去聽的音樂﹐因為“細胞“的帶子一捲只要$50(後來漲到$80)﹐想說聽聽看無妨。某個程度上﹐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無形的推廣﹐像有些當時因此而聽﹐進而開始喜歡的像Bruce Springsteen、Bruce Hornsby…等樂手我現在持續還是會買CD﹐不過我想唱片公司一定不同意這種觀點啦﹐呵呵。

有時﹐一下子得到太多好東西﹐反而會讓我們沒辦法細細分辨與了解好在哪裡﹐我想當時的我就是如此。囫圇吞棗的聽了很多﹐但是反而沒有什麼太深入的感覺﹐一直到蠻久以後﹐我才試著去分辨不同的風格﹐也試著找出以前覺得“好聽“但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也許是某一段和聲編曲的渾若天成﹐也許是某一段過場樂手的揮灑自若。之後﹐每次聽到精彩的段落﹐就會不自覺的會心微笑﹐彷彿發現一個別人未必知道的小祕密﹐是曲子在偷偷地告訴我些什麼似的。

如果要在那段日子裡選一首印象最深刻的歌﹐我想跟我同年代的應該都還記得一首歌“Every time you go away“﹐演唱者是Paul Young。記得那一兩年(應該是1985, 1986吧)到處都可以聽到這首歌。我當時也把這首歌聽的爛熟﹐連間奏的旋律、時間都記得﹐幾乎已經到可以默唱而與原曲的時間一分不差的地步。有意思的是﹐Paul Young好像也只有這一首歌大紅﹐之後就沒有特別留意到他的什麼作品了。也許就像安迪沃荷說的“每個人都有他15分鐘成名的機會“。突然想起自己好像沒有Paul Young的專輯CD(以前都是聽帶子)﹐順手在Yahoo!奇摩拍賣搜尋到﹐買了一張他的精選輯﹐也算是為當時的記憶留個紀念。

Share
Tweet
Pin
Share
11 意見

如果說參加合唱團為我打開了一扇音樂的窗,那麼真正讓我開始熱中於聽各類型的音樂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打工了。專科時家裡的環境不是很好,所以每天晚上我都還得打工賺學費。當時工作的地方是新學友書局敦南店,店裡除了賣書之外,也有錄音帶的櫃位。因為員工買書或錄音帶都可以打七折,所以我也因為這樣開始買卡帶來聽。

當時台灣剛剛進入音樂的版權年代,無論是古典音樂領域的福茂(代理Decca)、齊飛(代理Grammophon、Phillips)、喜馬拉雅(代理CBS),或是西洋流行音樂的滾石、飛碟、喜馬拉雅,都引進了許多很棒的專輯。我還記得當時每晚我只買一片蔥油餅(10元)當晚餐,其他的錢就省下來買卡帶。而拿來聽音樂的設備只是一台跟便當盒差不多大的卡帶隨身聽,談不上什麼音質好,能夠正常運轉不絞帶就是了。所以在多年之後,雖然我的經濟能力也許已經負擔的起我買好的音響設備,但是我還是只用比較簡陋的器材欣賞喜歡的音樂,因為比起當時聽了好幾年的隨身聽,已經算是好太多了。

因為自己練男高音的緣故,所以買得最多的還是男高音的錄音。免不了以“三大男高音“為主,當時我整體來說較偏愛多明哥,因為覺得無論在音色與聲音的表情,整體度是最好的,但是帕華洛帝當然不負其“Hi C天王“之名,高音的力度無人能出其右。當時記得包括歌劇、合唱曲、男高音的獨唱,只要是聲樂的東西我幾乎都會找來收集。

除了各種類型聲樂的錄音,另外也對於不同種類的樂器的獨奏有種特殊的收集癖,記得那時齊飛和喜馬拉雅都有很多冷門的樂器專輯,例如巴松管、西塔琴、尺八、鬼太鼓…我都至少會買一張來聽聽。這似乎也反應了我個性裡的一個怪癖—收集好像已經不只是一個過程,而是一種目的。這自然是不足為訓,不過的確也豐富了我聽音樂的口味。

如果你問我“當時記憶最深刻的專輯是哪一張呢?“,我會選李泰祥的“錯誤“,原因有二:
1. 全張專輯均以我最愛的詩人鄭愁予的詩作為詞,再由李泰祥譜曲而成。
2. 李泰祥本身除了曲譜得好之外,自己也是一個好的歌者。

我當時幾乎每夜都會聽一遍“錯誤“這張專輯才入睡,對年輕的我來說,鄭愁予詩意裡傳達的滄桑與淡然,是一種陌生又帶著稍稍憧憬的感覺。也因此這捲卡帶耗損的特別嚴重。可惜的是已經買不到了,只要是經過二手唱片行,我都會試著找一找,但是也許是因為當時發行的張數本來就不多,流到二手市場的可能性就更低了。除了後來發現在李泰祥的精選集裡有收錄了其中的四首歌“錯誤“、“情婦“、“旅程“、“野店“外,其餘都就此無緣再聽一次了。(如果讀到這篇文字的朋友您手上有“錯誤“這張專輯又願意割愛或分享的,請務必與我連絡)

當時不只是光囫圇吞棗的聽,也常在店裡翻介紹古典音樂的書,試著了解更多有關古典音樂的知識,像是歌劇至少也要弄清楚裡面的故事與人物,才不會發生像“穿越時空愛上你“裡那個想藉由聽歌劇顯示自己有品味但反遭羞辱的慘劇。而了解一些曲式的演變,也可以幫助自己更深一層的體會音樂裡作曲者的巧思。升到專三時,我有時會在社團裡分享自己收藏的帶子,順便對學弟妹們介紹一些聽音樂的心得。而到畢業那年,CD已經開始漸漸普及,我也慢慢的把一些喜歡的專輯另買一個CD版。想想接下來應該會以CD為主要收藏的類型,於是一咬牙,把收集的幾百捲古典音樂卡帶都捐給合唱團當作收藏,不知道那些卡帶是不是也讓一些學弟妹們像我一樣藉此而領略音樂之美呢?

Share
Tweet
Pin
Share
26 意見

因為民歌而萌生的對音樂的喜愛,在國中時期應該算是被聯考壓力的陰霾籠罩著而進入黑暗期。加上因為搬家,那部大而無當的音響也被丟棄了,所以國中三年,印象裡沒有聽什麼音樂。

但是命運有意思的是,分班時被分到軍樂班,所以反而因此學了生命中唯一會的樂器。由於身高的緣故,我被分派到的樂器是伸縮喇叭(隊伍的最前面),伸縮喇叭不算是樂隊裡的主角,因此當別人在苦練指法時,我就輕鬆多了。反而常跟同學借小鼓來玩,因為喜歡敲擊時的節奏感。

因為是軍樂隊,所以練的曲子都是進行曲,什麼分列式進行曲、雷神進行曲…因此當卸任交接給學弟之後,自然沒有什麼繼續學的興趣。等到多年之後我開始聽爵士樂,才後悔那時沒有繼續練習。

上了五專之後,因為當時心儀的同學社團活動選的是合唱團,因此我也跑去報了名。別誤會,不是你想的那種青春愛情片裡常出現的搖滾Band,而是聲樂形式的傳統合唱團。命運之神的幽默感又再次展現:我成功的通過試音加入了合唱團,但是…合唱團在那一年首次招收男生,我是唯一一個通過試音的男生,因此,我是唯一的男團員…。所以社團老師就半開玩笑的叫我“團寶“,一個男生參加全部都是女團員的合唱團能呆的下去嗎?幸好社團老師有帶光武工專的男聲合唱團,因此兩個團也會一起練一些男女四部混聲的曲子。當在學校裡練女聲合唱時,我必須用假聲唱Alto(女低音),和光武一起四部混聲我則是唱Tenor(男高音)。

當時剛開始練的曲子是一些音樂劇的曲子或是西洋老歌改編成的合唱版本。“The Sound of Music真善美“、“West side story西城故事“、“Fiddler on the roof屋上提琴手“、“Scarborough fair 畢業生“…我想是老師考慮到我們這些新生的接受度,因此從一些比較通俗且旋律優美的曲子開始。之後就開始練一些中國音樂家的合唱作品,例如黃自的“長恨歌“,輔以一些如法國香頌等小曲子,慢慢的才開始練比較難的古典聲樂合唱曲例如Orff的“布蘭詩歌“,或是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快樂頌“,這也讓我開始接觸不同形式的音樂。

學姊們為了讓我們這些新生能更進入狀況,常常帶了不同類型的聲樂曲錄音到社團教室辦音樂欣賞,也常約大家一起去聽音樂會。記得當時國家音樂廳還沒落成啟用,台北市主要的演出場地還是國父紀念館大會堂。經常大家都是聽完音樂會,一起再到光復南路上的“牛奶大王“(現在已經變成麥當勞了)去喝木瓜牛奶邊討論剛剛的演出。那種感覺真的很讓人懷念,一種屬於年輕才會有的激情、狂熱與對美好事物的渴望。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其實說起來聽音樂聽得蠻早的,從小學就開始了。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部音響—黑膠唱盤、卡式錄音座與匣式錄音座(沒錯!年紀輕一點的應該就不瞭這是什麼了吧)三機一體,也聊備一格的準備了幾張唱片和卡帶,包含買音響時附贈的“貝多芬田園交響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匣式卡帶。和一套兩張“梁山伯與祝英台“全錄音唱片(註1)、「天才與白癡」、「半斤八兩」(註2)電影原聲帶唱片。

基本上小學五年級以前,這套音響的裝飾性大於實際作用(就那幾張聽都聽膩了),一直到五年級重新分班,班上有位同學家裡是開唱片行的,並提供“代客錄音“服務。所謂的“代客錄音“,並不是幫你錄下你的聲音,而是客人可以到唱片行挑選想聽的歌,唱片行會幫你把歌錄在卡帶裡,酌收工本費與服務費。對,你說得沒錯,就是音樂的“大補帖“啦,還是客製化的喔!

因為跟這位同學還算要好,所以也常到他家的唱片行聽音樂,那時記得他還會略帶炫耀的放一些像是“火燒摩天樓“電影原聲帶之類的西洋唱片,不過我有興趣的不是那個。我真正想聽的是民歌。

對,五年級的共通記憶—民歌年代。李建復、施孝榮、黃大城、王夢麟、包美聖、蔡琴、齊豫…

“
出塞曲“、“橄欖樹“、“歸人沙城“、“黃山“、“木棉道“、“七月涼山“、“今山古道“…就是這一些歌,打開了我的音樂之窗,我一次又一次的以剛要變聲還不夠成熟的嗓音,模仿著、唱著那些我似懂非懂詞意的歌曲。好像藉此而讓自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也因此慫恿爸媽買了幾張金韻獎的黑膠唱片,還有那時流行的瓊瑤電影插曲,放了學的我由於那時家裡管的也嚴不准我跟同學到處去玩,回家一個人沒事就放唱片聽。

也因為這些記憶,讓我後來在讀到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阿始每天到島本家聽唱片的情節,會覺得那麼親切熟悉。



註1:就是把劇中的對白和黃梅調完全收錄,除了沒有影像之外基本上就是完整的電影聲音記錄

註2:香港喜劇泰斗許冠文導演的喜劇片,固定班底是許冠文、許冠英、許冠傑三兄弟

Share
Tweet
Pin
Share
3 意見

讀《達文西密碼》與《天使與魔鬼》時,很自然的會連想到安伯托.艾可的幾部作品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擺》。因為主題同樣有天主教會、中世紀的祕密結社與信仰太深所產生的偏執。

不過當然安伯托.艾可在作品背後隱藏的企圖深得多,丹布朗的這兩部作品感覺起來意圖比較單純,主要是把中世紀與天主教作為懸疑元素佈局的引子,就像間諜小說裡一定要安排足以毀滅世界的重大陰謀一般,丹布朗運用了天主教廷、神祕的社團、宗教史上的迫害與鬥爭,吸引讀者往下探究。會這麼說,是因為丹布朗的第一部小說作品《數位密碼》正是一部以情報與駭客為主題的懸疑小說。因此我覺得天主教歷史與符號學,不過也只是丹布朗在寫作上運用的另一個懸疑元素,所以虔誠的天主教徒們也真的不必太緊張讀者會全然信以為真,就像我們在看007電影時也不會真的相信英國情報局裡有一位祕密幹員James Bond已經成功阻擋世界被各種各類的組織毀滅數十次一般 。

我自己覺得《達文西密碼》與《天使與魔鬼》除了情節讓人不忍釋手之外另一個值得一書的特色是,主人翁羅柏.蘭登在這兩部作品中,一直都是保持著一種客觀的態度去看待所謂的宗教、信仰與歷史。而這樣的態度更凸顯了他所遭遇的事件中“偏執“所帶來的謬誤與禍害。不論是在《達文西密碼》裡試圖抹煞聖杯真相的主教與隱修士與過於期待聖杯真相得以公諸於世人面前的提賓爵士,或是在《天使與魔鬼》裡執意要讓天主教與科學劃清界線希望人們重新以中世紀的態度信仰神的總司庫,都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是的偏執,做下惡事犧牲了人命。

也許除了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關於天主教與藝術的奇聞軼事外,我們還可以在《達文西密碼》與《天使與魔鬼》裡讀到的是,探索歷史,真正的意義不是把過去當作一個追討或報復的對象,而是讓人可以從過往人類所做過的事,無論是對的,或錯的,去學到未來我們應該怎麼做。如果發現人類過去的愚昧犯下了過錯,今天的我們不是去設法朝著『過去』報復,而是真正的了解其愚昧所在,而設法讓我們不要再重蹈覆轍。寬恕不是遺忘,而是我們選擇正面去面對未來所必經的。算是題外話,這一點也許也可以給每每因為選舉而撕裂族群的所有臺灣人們,一個思考的角度

Share
Tweet
Pin
Share
19 意見

再讀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突然覺得也許這是目前台灣社會大家都該讀一讀的一本書。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個人的感覺是,在政客的誤導與操弄之下,台灣逐漸失去了「認真思考」的能力。肯「認真思考」的人,也許被戴上帽子、貼上標籤,或是被迫要陷入無窮盡的筆仗或口舌辯論,除了少數具有強烈熱情或是精神強度夠堅韌的人之外,一般人逐漸的放棄了「認真思考」,選擇了忽視、漠視,因為這樣日子會比較easy一點(我必須坦承,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不過且讓我先少發些議論,還是先回到這本書來。

在第一章裡,大前研一就已經先highlight出一般人在思考時常犯的兩大錯誤—“把假設當成結論“、“把現象當成原因“。就從前一陣子媒體喧囂一時的“卡奴風波“來看,其中就不乏犯了這兩項錯誤的意見、政策或報導。拉回工作的場域,在會議裡經常也會碰到類似的情形,因此這兩點是我們應該深記在心,隨時檢視自己思考的過程裡是否有犯此錯誤的。

但是即便避免掉這兩項錯誤,接下來還有一個最大的關卡就是—如何確實的解決問題?除了 “實地找出問題現況(實證主義、現場主義)“外,大前先生強調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能作為解決對策的就不算是結論」,例如在知道銷售業績無法成長問題不在商品,而在業務員的銷售方法時,這一點並不能當作是結論,結論應該是具體提升銷售業績的方法。但許多時候,我們常常會在這裡就停下來認為已經得到結論,或是就欠缺了繼續往下發展解決對策的行動。

在第二章裡,大前研一針對如何提案與說服做了比較詳盡的說明,此處不贅,重點在於p.97所提到的「金字塔結構法」,簡言之,就是要把與該問題有關的所有原因、現象、推論,依“不重疊、不遺漏“的原則,分層分類排列出類似金字塔的結構。最後金字塔的頂端,就會是此一問題解決對策的結論。

接下來的篇幅裡,大前先生舉了幾個日本企業界或政經界的案例,來闡述所謂的錯誤的思考方式與正確的思考方式間的差異。讀者也可以試著以台灣的案例自己試著做類似的分析,相信所得會更深刻。而在p.161裡大前研一觀察到所謂的“U形管現象與J形管現象“,的確是組織裡經常發生的錯誤溝通方式,而歸根究底的原因還是在於沒有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的做法,僅止於“隨便想想、隨口說說“就以為問題可以解決了。這一點也是現階段的台灣很需要深思的,要解決現有的亂象與頹勢,絕對不是只靠“OX會“或是媒體爆料就可以的。

接下來的幾章中,大前研一透過了自身經驗、案例與分析,強調藉由讓自己暴露在刺激下經常讓自己設法產生新構想,再藉由思考去讓構想被磨礪成形。不過大前先生認為掌握思考的方式只是起點,重點還是在於自身的態度以及是否有確實運用思考的技術不斷的進行思考。

最後,在專題訪問裡,大前研一以他自身的觀察,對於台灣的未來與兩岸關係提出了他的意見。先不論大前研一的論點是否就代表兩岸問題的解答,值得深思的應該是假如像大前研一這樣一位日本學者都針對台灣的未來能夠切實而認真的思考。身為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之一的我們,不是更應該好好的想一想到底台灣的未來應該是怎麼樣的嗎?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與其他大前研一的著作不同的是,有些大前研一的書也許讀過一次,了解其觀點與意見就可以了。但是“思考的技術“卻是值得作為案頭書之一,隔一段時間就重讀想一想的一本書。大前研一在書的最後諄諄提醒“頭腦就如同西部荒野中槍手的槍,每天都要作好決鬥的準備,讓自己成為神槍手,才能在多變化的世界裡保持競爭力存活下去。“,正是知識經濟時代,工作者必須時時提醒自己的事。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自從數位相機換了Kodak V570之後,就深刻體會廣角鏡頭的妙用(可見我真的是一個蠻菜的拍照新手 )

上個星期在拍賣上亂逛,竟然讓我看到給手機用的廣角鏡頭!想到我的Sharp TX-91優異的拍照功能,於是決定幫TX-91提升一下功力。

這顆外接的手機廣角鏡頭是用磁鐵固定的,所以很好拆卸,也不會影響手機的外觀,不過要注意的是,因為它的固定環是圓形,所以如果你的手機鏡頭外框是方的或是凹入機身內,也許就會無法裝上。

到手之後,發現還是有些小問題,如果在沒變焦的情況下裝上廣角鏡頭畫面會有暗角(換句話說我的手機也可以拍出「LOMO感」的照片咯?),但是在2倍變焦之後,畫面就正常了。也許看官會問,幫手機裝了廣角有何用處?如果臨時要大合照但是又沒人帶相機,那麼裝了廣角就不怕畫面塞不下啦,哈哈(好像用處也不大嘛…)。

到哪找?一句老話- -什麼都有什麼都賣的Yahoo!奇摩拍賣咯! 手機用廣角鏡頭



裝上廣角鏡頭後的TX-91 


還沒裝上之前的樣子,是用磁鐵固定的,所以不會破壞手機外觀


單獨一顆鏡頭的樣子,蠻小的


沒裝廣角鏡頭前看到的畫面範圍


裝上廣角鏡頭前看到的畫面範圍,的確取景比較廣,但是有暗角的情形


Share
Tweet
Pin
Share
21 意見

人生有很多事值得好好的感謝,其中之一是來自對於“美“的感動。而在今晚聽完李宗盛“理性與感性“演唱會後,特別有這樣的感覺。

啊,李宗盛,好久不見。

從很小的時候聽他與鄭怡對唱的“結束“,就隱然對歌詞裡所描寫感情中的無奈有種模糊的體會。接下來,不管是李宗盛自己演唱自己的作品,或是他為其他歌手所作的詞曲,可以這麼說,是李宗盛的歌陪伴著我的慘綠少年時期。在學生時期因為家境問題必須半工半讀的我,一次又一次的聽著他的“和自己賽跑的人“,告訴自己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只要自己堅持不要放棄。

而在1994年推出“李宗盛的音樂旅程—不捨“專輯之後,李宗盛就沒有再出過個人專輯,連詞曲作品也都少了。慢慢的,“李宗盛“變成我記憶裡對於年少時期的座標之一,不再像是生活裡的元素。

今晚,聽著他沙啞而略帶激昂的嗓音,我的思緒,也跟著飄回了一個記憶的年代。

情歌年代。

(你說哪個年代沒有情歌?你不懂。總有一個時期對你來說,情歌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那就是屬於你的情歌年代)

李宗盛的詞,總是很準確的捕捉到情之為物,必然有的無奈與滄桑。

想起他的“為你我受冷風吹“

    但願我能從此放下往事管他過去有多美,
    不盼緣盡仍有慈悲,雖然我曾經這樣以為,我真的這樣以為。“

想必很多人會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喟嘆。

而“鬼迷心竅“裡(可惜今晚沒有演唱這首),他這樣寫著—

    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 平靜的心拒絕再有浪潮
    斬了千次的情絲卻斷不了 百轉千折它將我圍繞
    有人問我妳究竟是哪裡好 這麼多年我還忘不了
    春風再美也比不上妳的笑 沒見過妳的人不會明瞭

如果你曾經有過沒有結果的深愛,相信你很難在聽到這幾句歌詞時不為之動容。



李宗盛的詞,不需要太多的詮釋。因為他已經表達的如此精確,你,只需要隨著吟唱,隨著懷想。

另外很訝異的發現,今晚的演唱嘉賓之一的梁靜茹,在演唱李宗盛寫給林憶蓮的幾首作品“為你我受冷風吹“、“誘惑的街“、“夜太黑“時聲線竟然相當近似,讓同時也是林憶蓮歌迷的我稍稍彌補無法聽到本尊現身詮釋的缺憾心情。

在國語歌壇,相信已經很難再出現像李宗盛這樣創作的質與量如此可觀,而自身又是好歌者的音樂人,今晚我竟然有幸可以再一次重溫年少時期因為他的歌所曾有過的喜悅、悵然、會心與感動、可以說是人生的至福之一。中間有幾首歌,忍不住會隨著李宗盛一起低聲的唱起來。就像一開場聽到張艾嘉的口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的歌“。“沒錯“,在心裡我默默的回應著。

衷心希望今晚的演唱會只是李宗盛再度活躍於國語樂壇的開始,之後能夠有機會聽到更多他的新作品。

 

Share
Tweet
Pin
Share
26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關於拍照這件事...
      • 玩物志--RICOH GR1s, R1s輕便相機
      • 我的音樂之旅--之五
      • 我的音樂之旅--之四
      • 我的音樂之旅--之三
      • 我的音樂之旅--之二
      • 我的音樂之旅--之一
      • 隨意讀--《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讀後
      •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讀後
      • 手機也可以裝廣角濾鏡!?
      • 好久不見,李宗盛--“李宗盛 理性與感性演唱會“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