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樂之旅--之二
因為民歌而萌生的對音樂的喜愛,在國中時期應該算是被聯考壓力的陰霾籠罩著而進入黑暗期。加上因為搬家,那部大而無當的音響也被丟棄了,所以國中三年,印象裡沒有聽什麼音樂。
但是命運有意思的是,分班時被分到軍樂班,所以反而因此學了生命中唯一會的樂器。由於身高的緣故,我被分派到的樂器是伸縮喇叭(隊伍的最前面),伸縮喇叭不算是樂隊裡的主角,因此當別人在苦練指法時,我就輕鬆多了。反而常跟同學借小鼓來玩,因為喜歡敲擊時的節奏感。
因為是軍樂隊,所以練的曲子都是進行曲,什麼分列式進行曲、雷神進行曲…因此當卸任交接給學弟之後,自然沒有什麼繼續學的興趣。等到多年之後我開始聽爵士樂,才後悔那時沒有繼續練習。
上了五專之後,因為當時心儀的同學社團活動選的是合唱團,因此我也跑去報了名。別誤會,不是你想的那種青春愛情片裡常出現的搖滾Band,而是聲樂形式的傳統合唱團。命運之神的幽默感又再次展現:我成功的通過試音加入了合唱團,但是…合唱團在那一年首次招收男生,我是唯一一個通過試音的男生,因此,我是唯一的男團員…。所以社團老師就半開玩笑的叫我“團寶“,一個男生參加全部都是女團員的合唱團能呆的下去嗎?幸好社團老師有帶光武工專的男聲合唱團,因此兩個團也會一起練一些男女四部混聲的曲子。當在學校裡練女聲合唱時,我必須用假聲唱Alto(女低音),和光武一起四部混聲我則是唱Tenor(男高音)。
當時剛開始練的曲子是一些音樂劇的曲子或是西洋老歌改編成的合唱版本。“The Sound of Music真善美“、“West side story西城故事“、“Fiddler on the roof屋上提琴手“、“Scarborough fair 畢業生“…我想是老師考慮到我們這些新生的接受度,因此從一些比較通俗且旋律優美的曲子開始。之後就開始練一些中國音樂家的合唱作品,例如黃自的“長恨歌“,輔以一些如法國香頌等小曲子,慢慢的才開始練比較難的古典聲樂合唱曲例如Orff的“布蘭詩歌“,或是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快樂頌“,這也讓我開始接觸不同形式的音樂。
學姊們為了讓我們這些新生能更進入狀況,常常帶了不同類型的聲樂曲錄音到社團教室辦音樂欣賞,也常約大家一起去聽音樂會。記得當時國家音樂廳還沒落成啟用,台北市主要的演出場地還是國父紀念館大會堂。經常大家都是聽完音樂會,一起再到光復南路上的“牛奶大王“(現在已經變成麥當勞了)去喝木瓜牛奶邊討論剛剛的演出。那種感覺真的很讓人懷念,一種屬於年輕才會有的激情、狂熱與對美好事物的渴望。
4 意見
沒參加過合唱團.不過參加過詩歌朗誦......好彆扭~~
回覆刪除"Fiddler on the roof屋上提琴手" 這個我挺喜歡的
to 路易:
回覆刪除其實一些音樂劇的曲子都相當好聽,說起來,忘了買票去看最近在台北演出的“西城故事“的
我也參加過詩歌朗誦團呢,不過現在回頭想想朗誦時那種“誇張“的表現方式...還蠻好笑 :))
呼~
回覆刪除BESTGUY蠻多才多藝搭!
合唱,我也練了九年說。所以你講的真善美的曲子,我也練過呢!
啊,詩歌朗誦比合唱彆扭吧??
to 我不會告訴你我是誰:
回覆刪除我想當時學姊們應該是很擔心我這唯一的男生呆不住嚇跑了吧...
to LaLa:
原來你也玩過合唱啊,哈。「真善美」真的是蠻經典的,不過個人認為「西城故事」更加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