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昨天因為文林苑都更案拆遷王姓居民民宅的事件寫了篇雜感,也在自己常用的社群網站上轉貼了不少報導與文章。今天看到了更多的資訊之後,有些補充,有些感想。

首先,是有一位都市計畫系大三的學生張家祺寫了一篇文章「關於王家都更案」,就他的所學與理解來談他對這次事件的看法。簡言之,他的文章除了探討都更的本質之外,也認為這次的事件王家沒有採取法律上認可的反對措施表達意願(注意,這裡是指法律上認可的措施)並且消極的抗拒溝通(沒有出席公聽會),而建商由於已經預售,為了不願意損失之下援引法律要求政府出面代為拆遷。而市府雖然依法執行,但是也沒有扮演好溝通與教育民眾的角色,因此也遭受民眾的批評與攻擊。可以說這次的事件是個三輸的局面。這篇文章雖然獲得一萬多人的轉貼分享,但也遭到不少的批評,除了論點相左的意見衝突之外,不少人也認為這篇純以理性的角度「各打三十大板」對於事情本身沒有實際的幫助,純粹是書生之議。

但我個人是認同這位大三學生嘗試以其所知理性的發表意見與探討此案的。雖然一開始我也未必完全同意他的觀點,但是我認為唯有公民們樂於且勇於把對於社會、制度與法律的意見表達出來進行充分的討論,才會有助於整體社會成員與彼此理解共識之形成。所以也因此發表了以下這段感想「這幾天有關文林苑都更案的相關討論,我個人的感想是--1. 事情從來就不會是簡單的二元對錯 2. 討論與評論即便得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但都有助於觀念的溝通與思考的刺激 3. 要做到有熱情但不帶情緒,有立場但不把「持不同立場」的人完全視作敵人,而是共同追尋真理的夥伴,是一門功課」

而因為此案的判決書也有不少朋友轉貼分享出來,其中也對於本案為何最後如此執行提供了法律上的根據。由判決書上來看,王家在此案的確如上文中所提到,亦有瑕疵。在同情其遭遇的同時,亦不能忽略其因為「不知法」所引致的結果。正好有位朋友是律師,請教他對於判決書內容的相關說明,引用如下--

「主要的部分可以分成幾個部分:1. 公聽會程序只在參考,在法律上,不是沒有參加公聽會就輸掉,之後還是可以用存證信函等等方式,跟都審會表達「我不想都更」,通常都審會收到這種反對意見,而建商把反對住戶畫進來,通常會退回計畫案叫建商重新劃定。這件案子的其他鄰地,就是用這個方式,所以沒被圈地。

2.即使公聽會不以送達為要件,這個案子建商還是用掛號寄了通知給王家四兄弟(同一個地址),依法院判決,至少有一人有收到,其他三人因為拒收被退回。

而王家之後沒有再以任何法律上可以保留證據的方式,向都審會或建商表明「我不要都更」,而計畫都已經核定了,因此,計畫當然會被認定為有效。

4.其他的部分,王家顯然因為沒有請律師,所以都在爭執沒把其他鄰地畫入都更範圍不合法。但是,其他鄰地早就表明了不願意參加都更(用存證信函),法律上也沒有非一起都更的理由。所以,這點輸了。

簡單說,你可以寫存證信函到都審會,內容很簡單:「我是XX地號地主,目前進行之XX案件,本人不願參與」,這樣就好,不需大學學識。如果你仍然覺得對一般老百姓太困難,現在全台灣有三萬多個律師,法院有訴訟輔導處,縣市政府有免費法律諮詢,各縣市還有法律扶助基金會。如果一無所知,祖產這麼重要的事情,不該問律師嗎?免費法律諮詢又不會要你的錢。沒有人說這種事一定要自己處理吧。你生病會找醫生,電器壞了會送維修,因為你不懂電工、醫學。同樣的,你碰到法律問題,不找律師,把案子放在那裡長菇,問題就能解決嗎?

整個案子的關鍵,不在於多數決的問題,而是在於,今天王家前後完全不以法律方式表示意見。你當然可以說建商奸巧,明明知道王家不願意都更等等。但是,證據呢?法院上拿不出證據,變更計畫核定時你也不表示意見,都審會怎麼可能知道中間有這一段?」

也有其他朋友繼續探討都更法修法之議,而這位律師朋友對修法之議的見解是--「我想當初都更條例這樣的修正,是因為要取得全體人同意,有他的困難度,所以修法成為多數決。當然修法回到過去模式,不是不可行,但這樣子會不會讓都更在台灣成為不可行,讓老舊建築永遠無法拆除更新?這是另外一個需要思考的面向。這中間沒有對或不對,但是是一個價值權衡的問題。這就要透過更多的思辯,才能確定人民需要的是什麼。」

若就這位律師朋友的意見,我個人覺得正確的法治觀念與常識,是保障自身權益相當重要的依據。其中除了「知識」與「資訊」之外,還包括「對法律與法治社會的信任(不要覺得法律只幫有錢人,不要說「法院是OO開的」,不要以為「反正到時社會大眾會挺我,或者我可以訴諸媒體」,才不會到最後只能靠自己解決,或根本無法解決,或者受到傷害)

此外,今天媒體也免不了有台北市長郝龍斌對此案的談話,當然也引發許多不滿此案執行方式與結果的民眾批評。但是如果因此把本次事件的所有責任全歸責於台北市政府或者市長,我個人是不同意的。因為台北市政府的確可以在此案的執行過程做更好的協助(例如就法律方面給予王家提醒或協助)與溝通(宣導都更相關法律與正確觀念),但也不該說整件事都是郝龍斌的錯。因為這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或簡化整件事,對於未來避免類似問題再發生沒有太大幫助。

這次的事件,就我個人而言的感想有以下幾點--

1. 一個事件也許全貌是複雜的,唯有願意堅持去探究其中不同的面相與角度,對於自己或是群體來說才能夠得到切實的知識或教訓。

2. 在此刻的台灣,我們都需要了解、信任、支持與維護法治的力量。因為如果哪一天法律不再是維護個人權利的有效力量,那麼就只會往更壞的方向發展--由權力與金錢決定社會的規則,那麼對於弱勢者來說,只會是更加無助的。

3. 再貼一次上面提到過的感想--1. 事情從來就不會是簡單的二元對錯 2. 討論與評論即便得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但都有助於觀念的溝通與思考的刺激 3. 要做到有熱情但不帶情緒,有立場但不把「持不同立場」的人完全視作敵人,而是共同追尋真理的夥伴,是一門功課

我想我對於文林苑都更案的相關意見發表應該是告一段落了。希望這一次的事件,能夠為台灣邁向更加成熟的公民社會能夠種下一顆好的種子。


參考連結--


文林苑事件/學生觀點:三方小錯造成悲劇


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都市更新法令與推動實務
Share
Tweet
Pin
Share
25 意見




 



也許各位朋友在昨天有注意到一則新聞,台北市政府連同上千名警力,代替士林「文林苑」都市更新案的建商樂揚建設拆遷建築預定地上王姓居民六代定居並且有合法產權的房舍,並且強制其搬遷。

這個事件引發了許多民眾的關切,除了有數百位民眾與學生到現場希望阻攔此一拆遷行為,並且透過網路社群轉播現場狀況之外,也引發了網友們散佈與討論相關新聞與訊息。之所以此案會引起大眾關注,主要是因為王家從頭到尾都表示不願參與此一都更案,希望住在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與房舍中。但是根據現行之都更條例,他的意願不被尊重、他的居住自由不被保障、他的產權不被維護,而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一位人民身上。

這則事件昨天有相當多很詳盡的報導、評論與記錄,在此不多贅述(下面會整理一些重要相關連結),我覺得相當諷刺的是,這件事發生在3/28,而隔一天3/29,是青年節。

三二九青年節,是為了紀念廣州起義時殉難的革命志士,其中一位志士林覺民,有一封留給妻子的遺書「與妻訣別書」廣為後世所知。除了因為其中對妻子的深情之外,我想有一大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林覺民自述為何能捨下私情投身革命打動人心,他這麼寫的--

「然遍地腥羶,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
第以今日時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無時無地不可以死...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重圓?則較死為尤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

林覺民,希望以一己之力的投入,能夠推翻專制政權,讓天下人的人身安全、自由、尊嚴得以被保護維持,即便知道自己九死一生,此去也許就是永別,但是還是去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雖然他沒有成功,但是無損於他所做的事的價值。

當然,現在已經是民主法治的社會,與當時專制政權統治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昨天士林王家所遭遇的事情,卻也提醒我們,看似平常而無庸置疑的權利,有時不一定如我們所想是那麼理所當然的。人民權益的維護,需要所有人民共同警覺與努力。

你說這太小題大做?想想今年吧,政府計畫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隱匿禽流感疫情、甚至驗出我們所吃的國內肉品原來長期都含有瘦肉精、物價漲但薪水不漲...原本我們以為我們 投票了、 納稅了,選出來的民意代表以及地方首長,稅款聘請的各級官員應該幫我們所把關的、保障的、爭取的權利,卻原來是這樣被忽視的。我們看到新聞覺得不可思議,我們透過常用的社群媒體討論與發聲,我們看到媒體旋風似的密集報導之後,又去追逐更新的話題與新聞...我看著這一切,在想,除了讓自己看開想開,設法自求多福明哲保身,或是寄望有誰能改變這一切之外,甚至逐漸變得麻木之外,還能怎麼辦?

幸好,現在的環境應該不需要我們像林覺民一樣拿命去拼,但是還是有些事是我們該做的。不是為了天下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昨天下午,我第一次寫信到總統府、內政部、台北市政府,因為想表達我對文林苑都更案的意見,雖然我想用處應該不大,但是比什麼都不做還是好一些。晚上在Facebook上發了一段感觸「今天士林都更的新聞和這一陣子美牛、瘦肉精等事,我想了很久有什麼可以改變這些事的,結果想到的是日本漫畫「聖堂教父」,要改變這個國家,唯有有識之士積極從政,不要把政治看成吃力骯髒的事,而是設法去扭轉改變現況」,後來我也補充「除了從政之外,切實的關心法令丶制度等議題,監督自己所選出的民代和各級首長,都是值得我們多投入心力的事。」


但我其實知道,這說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以下--

政治既然是眾人之事,代表的就是有各種不同的理解、聲音、意見。溝通與同理心,耐性、尊重甚至自制都是參與政治時必須要有的,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否願意或意識到這些該有的自我約束與彼此尊重,也許都還是一個需要慢慢發展的過程,而過程中的摩擦、衝撞,卻又會抵消人們持續參與政治事務的意願。

當官員、民代不足以信任,媒體不足以期待的此刻,要能夠讓眾人之事妥善運作,就必須靠我們自己去了解議題、法律與制度等實際在運作的情況,進而為自己與大眾發聲,監督我們所選出的民代與政府。這些知識、資訊,需要在各個領域有所專精的公民們一起透過互動與資訊分享,讓真理越辯越明。這意味著一定程度對公共事務的關心與參與,而不是大家做好自己的事,過自己的日子就可以憑空獲致的。就像昨天士林王家的事件,看到報導才知道相關的條例在2007年及之前就已經通過,但是大部分人卻對這既違反憲法也有可能損害我們的居住自由的法例一無所知,等到有實際案例的時候才只能感嘆「惡法亦法」。

而重要的議題需要的是專注且持續嚴正以待,但是在過程中會有太多的枝節、權宜甚至情緒引發的脫軌讓力量無法集中。以都更條例而言,也許最需要做的是釋憲與修法,但是實際上有人可能會把政黨力場扯進來,把對某一位政客的好惡扯進來,甚至把許多發洩情緒的行為也扯進來,讓力量無法集中,甚至過一陣子就自然疲乏,這也是為何類似的事件似乎週而復始的發生的主因,因為真正的議題沒有被解決與處理,社會的力量耗費在枝微末節之上。

還有,如果當大部分考公務員的人心裡想的是「安穩的工作、鐵飯碗」而非「我想盡己之能為公眾做點事」,而有志氣、有才華、有能力的人想的都是「創業、在大企業裡發展賺大錢」「不要碰政治,那太吃力、複雜、骯髒了」時,我們又能怎麼期待政府可以用積極的心態甚至創意去解決人民的問題?

我想,要改變這一切,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是意識到這一切,意識到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公民的參與,開始了解、參與、溝通、行動,也許才能夠逐步的扭轉我們所不滿意的現況。

我想我會做的也是,讓自己用自己覺得可以做到的方式,去關心,去參與,去行動。這是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做的事。

補充:後來得知,王家原可以循法律方式保障自身權益,但不知是因為疏忽或不明法律所以錯失此機會,請見

關於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一些補充與感想   一文



士林文林苑都更案--參考連結


請連署支持廢除都市更新第25-1條和36條,以及36條補充規定

三分鐘破解文林苑都更案

警方驅離群眾 士林王家陷落 - 新頭殼 newtalk 

政府強拆士林王家!看懂文林苑爭議 - 天下雜誌

文林苑爭議 建商透過都更欺凌弱勢? - Yahoo!奇摩新聞

當政府變成強盜,人民更要自強 |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文林苑案 網友串連越燒越烈 - Yahoo!奇摩新聞

士林王家一夜小記:震驚、清醒與告解

少數服從多數合理?惡法逼王家人搬家|焦點新聞|中時電子報

【都更】樂揚建設「文林苑」案 - M&E - 無名小站

民主社會的少數權利—以台北市文林苑都更案為例 - 超克藍綠 - 無名小站

蘋論:都更條例違憲侵權 | 頭條要聞 | 蘋果日報

【文林苑現場直擊】中產階級不得不知的「變形都更」 - 李雪莉部落格/天下雜誌主筆 

Share
Tweet
Pin
Share
10 意見



我喜歡買書。

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喜歡閱讀,不過喜歡讀書與愛買書未必需要畫上等號--可以到圖書館借、可以去租書店看,甚至如果不怕辛苦的話,在書店把書K完也不失為一種省錢的作法。不過對我來說,如果想看的書,基本上我都會選擇用買的。

當然會養成這種習慣一定是有原因的,學生時代因為半工半讀手頭不是很寬裕,那時我也會在學校圖書館借書,或者找個週末在書店站/坐一整天看個過癮。不過圖書館的書總有股霉味,難免也會脫頁,遲還了還要記申誡。而在書店看白書,則總是搞到自己腰酸背痛腿硬手麻全身不舒服。那時就暗暗立志將來有錢之後,絕對不要再讓自己受這種折騰,喜歡的書就帶回家舒服的慢慢讀。所以等到自己經濟算是小康之後,每次逛書店就簡化成「找書」與「買書」兩個步驟,不知不覺的也讓自己的房間越來越像是個小型圖書室,或者說,書倉庫。保守估計,家裡的書連同長期收藏的雜誌,應該有2,500~3,000本,還不算之前已經處理掉沒留下來的。

書買多了,儲放自然是一個傷腦筋的事。也許你會說「讀完不要的書就可以送人或捐掉啊」。是沒錯,但是問題來了:1. 我覺得讀書選書是很個人的事,因此我自己讀了覺得喜歡的書,未必其他人也會喜歡。甚至自己讀什麼書有時也有某種程度的「私趣味」在裡面,也不一定適合大喇喇的公開。2. 當初會想買下,就表示對這些書有一定程度的喜愛,因此如果送給了朋友卻未獲珍惜,難免會覺得有點難過。3. 有很多書其實是在重讀時又會有另一番體會的,如果送掉了,就少了這種可能性。4.有些具資料性質的書,總會有「將來也許會有需要翻查的機會」,所以就非得留在手邊。5. 有些書編輯、裝禎相當精美,就算當做是藝術品留著也賞心悅目。總之,總有個理由讓書留下,就只能看著房裡能堆放的平面與架子上都堆滿了書,層版都壓彎了。

今年過年,光是整理書又整理了兩天,這一次終於告訴自己需要面對現實了--如果以我買書的速度,明年房間裡勢必堆無可堆、放無可放。所以今年一定要把書做些整理,不能再阿Q鴕鳥的覺得「啊,總是有辦法的」。所以決定今年起開始要鐵了心把讀完預計不會再讀以及不是那麼用得上的書讀完之後就送掉,不再留在手邊。

怎麼送呢?既然這是個社群時代,就送給在社群裡與自己有互動的朋友們吧。這一篇文章長期固定就是我送書的公告欄,要送出去的書就不斷藉由更新添在文章中,一來讓自己最後可以看看自己到底送出了哪些書(做個警惕),二來也歡迎有書想送人的朋友也來這裡交流交流。所以,最早在這篇文章裡回應的就是理所當然的得主,想要哪一本書,請在回應(公開回應或隱藏回應都可以)裡註明--

    1. 您要索取的書名(一人以一本或一套為限)
    2. 您的收件地址,收件人姓名與電話(這樣我才有辦法寄給您)

我就會把書寄給您,郵資就當我謝謝您願意收留這本書,不需要收了。

不過也希望這個舉動可以結更多的緣,因此希望拿到書的朋友可以做以下兩件事中的任一件--

    1. 如果您讀完了沒有打算留在手邊,也請您同樣的把書送給另一位需要的朋友。
    2. 如果您想收藏這本(套)書,那麼就請您發表一篇讀後感在您的部落格或網站上,把文章連結透過這篇文章的回應告訴我。
    3. 還有,就是拿過書的朋友兩個月內請先不要再來索閱,把機會讓給其他的朋友們。



雖然還沒有好好整理,不過就陸續把看到的書拿出來送吧--

 

3/27贈書 (已結束)


1. 《WOW! Zappos 不思議 - 傳遞快樂,讓顧客願意回購的神奇法則》 × 3  本  已送出

這本可是剛剛出版的新書!以賣鞋起家的購物網站,十年來業績成長至10億美元的Zappos的成功經驗為主。因為我有推薦此書,所以出版社麥格羅希爾送了我4本,當然要把多的拿來送給喜歡讀書的朋友咯!


2. 《從 Brand 到 Icon  文化品牌行銷學》 已送出

如何讓品牌如何昇華為一種「圖騰」?重點也許在於塑造出「文化」與「神話」,怎麼做?讀這本書就對了


3. 《Click 網路行為的關鍵報告》已送出

藏在數以億萬計的點選背後,人類行為的真實面貌是什麼?從流量的升與降結合時間與事件又能看出什麼樣的心理因素?讓這本書來告訴你

 



3/20贈書(已結束)

 

1. 《一個矽谷鬼才的告白--別讓科技統治你》已送出

      平日我們所習慣、倚賴,看似理所當然的網路、電腦與科技,受到其初始設計時的技術限制、思考不夠完備等理由,持續的沿襲著某種缺陷而存在。而當我們毫無質疑不假思索的依靠、重度使用這些科技時,也許正一點一點的將人類(我們自己)的未來主導權交到這些不完美的科技手中...

 

2. 《第一次開複合式酒吧就賺錢》已送出

      這系列我幾乎都買了,有圖解有訪談有重點整理,適合想開店或者對店的經營有興趣的朋友。為什麼要送出?因為我多買了一本 :P

 

3. 《IKEA的真相》已送出

      作者在IKEA工作超過20年且擔任「高層」職務,從他記錄裡的IKEA感覺就跟任何一家企業一樣,有其不為人之的一面,至於好不好看?你看了就知道

 

4. 《不需要回答》--宮部美幸 已送出

      日本國民女作家宮部美幸的推理短篇集,在案件的背後藏著的是都市裡人心的失落感

 

5. 《雨天的海豚》片山恭一 已送出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作者的另一作品,四個各自獨立的短篇但其中人物又彼此產生關連

 

 

3/15贈書(已結束)


1. 《時生》東野圭吾 :已送出

      有點類似「回到未來」的劇情,來自於未來的兒子設法扭轉老爸的人生。

 

2. 《為自己爭氣--群聯電子十年318億的創業故事》:已送出

      顧名思義,群聯電子創辦人暨CEO潘健成談自己的創業故事



3. 《官僚之夏》城山三郎:已送出

      以日本戰後復甦時通產省的一群官員如何為振興日本經濟而努力,有拍成同名日劇



4. 《打工族買屋記》有川浩:已送出

     以打工維生的主人翁,如何因為想治好母親的憂鬱症而立下決心自立,進而扭轉了自己的人生的故事,獲得日本「達文西雜誌」Book of the Year的殊榮,並拍成同名日劇



5. 《雨天的海豚》片山恭一: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作者的另一作品,四個各自獨立的短篇但其中人物又彼此產生關連



6. 《Anywhere--引爆無處不連的的隨處經濟效應》:已送出

      探討網路與行動時代,因為人與網路「連結極大化」所產生的效應與機會



7. 《淘寶網--倒立者贏》(簡體版)已送出

      中國最大的C2C網站「淘寶網」的創業故事



3/12贈書(已索取完畢)

《三體》1~3集(全):

無庸置疑的「三體」是一部有史詩感的科幻小說巨作,由外星文明對地球發動的侵略宣言開始,縱貫數千年的地球興衰史。書中除了科幻的成分相當重(不是假借科技元素的奇幻小說)外,對於人性的描寫也相當深刻。有相當多有意思的點子是我在讀的時候相當激賞的--像是「宇宙黑暗森林論」與「面壁者」與「執劍人」的設計都很有意思。不過也誠實的說,我應該不會再讀第二遍了(不是書不精采,是自己懶,比竟這是一部三冊的大作),所以送出。

《網路讓我們變笨?》

從大腦神經元運作的原理切入,談因為網路與社群工具蓬勃發展,導致人類在吸收資訊與思考能力所產生的變化


Share
Tweet
Pin
Share
20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關於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一些補充與感想
      • 從士林文林苑都更案強制拆遷民居談起--公民積極參與政治才可以改變社會
      • [ 第四波贈書來了 ]「書到存時方恨多」之好書與好朋友分享贈書活動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