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一位也玩相機的前輩朋友有一次勸我可以考慮直接買徠卡M機,他說“越是沒有什麼錢的人若預算許可越應該一步到位直接買有一定品質的好東西,因為可以省掉中間嘗試錯誤所花的錢與時間“。我覺得他說的不無道理,不過一來因為我的取向是收集相機而非成為專業攝影師,二來從以前學生時代半工半讀時就養成一個習慣:喜歡用克難的代用品達到同樣的效果甚至更好。因此總是不肯乖乖的去敗人人推薦的好物,就是要搞怪。

 

今天要介紹的福倫達Voigtländer R 3A , 正是我用來代替Leica M機的最佳選擇,因為它也是採用與Leica M系列相機相同的M卡口(M Mount),但是機身價格比起M系列目前發售中的主力機M7大約是1/5不到的價格。即便與二手的M6相比,大概也是1/3不到。

 

也許你會質疑“一分錢一分貨“,便宜難道會有好東西嗎?也許我可以做個比喻,就像我們都知道勞力士手錶與賓士車的品質絕對毋庸置疑,但是難道除了勞力士與賓士就沒有其他的好手表或好車了嗎?當然不是。而我看待福倫達,就像我戴的精工表或Casio G-Shock一樣,屬於我覺得價格合理且品質同樣值得肯定的選擇。

 

福倫達Voigtländer本來與Leica一樣是德國的相機製造商,1756年成立(剛剛滿250週年)。而我收藏的古董相機中也不乏昔日福倫達所生產的相機。在1999年,福倫達將商標的使用權,以及相機、鏡頭的生產權利授權給日本相機製造廠Cosina使用,自此之後的福倫達相機就是由日本Cosina生產了。

 

福倫達的RF相機與鏡頭與Leica M系列相機規格(M卡口)相容,所以機身與鏡頭均可與Leica M機互換使用。而Leica 早期的L39鏡頭只要加上轉接環也可以裝在福倫達相機上,但是福倫達的機身比起Leica M系機身便宜許多(全新的Bessa R 2A / R 3A約為一般中古Leica M6的1/3~1/2價格,如果與同樣是全新的Leica M7比較,則約為M7的1/5)。也因此有部份Leica玩家把福倫達機身作為備用機。所以如果想要體驗Leica的光學表現而想省些預算的話,可以考慮先買部福倫達機身來用。目前福倫達M規格相容機型的主力機種是Bessa R 2A與Bessa R 3A。兩者均為電子快門(最高速度為1/2000),而差異點在於觀景窗視野率/倍率,R 2A是87%/0.7倍,R 3A是85%/1倍。另外為了紀念福倫達250週年,福倫達也在2006年7月推出了R 2M , R 3M兩部限量機種。採用的是純機械快門,兩種機型總共生產2,500部(R 2M 1000部,R 3M 1500部),並搭配一顆同是250週紀念版的Heliar 50mm, F2.0的鏡頭(Kit)。

 

我先把Bessa R 3A接上蘇聯的Industar 61L試拍了兩捲,個人感覺是R 3A的觀景窗相當明亮,因此在取景對焦時覺得還蠻順暢容易的。而若採光圈先決程式決定快門速度的自動模式,觀景窗內會顯示快門速度,相當方便。電子快門的聲音雖然比Leica的快門聲大一些,但以街拍為主的我倒也還好。不過拍了兩捲的感覺是Bessa R 3A的自動測光感覺稍微曝光過度一些些,似乎要減0.5甚至1格才會剛好,不過這也許是我個人感覺,僅供參考。

如果想要體驗RF相機的獨特魅力,或是已經被Leica鏡頭毒到的攝友們,可以考慮一下先從Bessa R 2A / R 3A開始。機身省下來的錢用來敗Leica鏡頭,也許不失為一個明智的方式。

 

 

好像不能免俗一定要來這麼一張各部細節圖


 

由上方“軍艦部“俯瞰機身,左邊的是配合鏡頭切換框線(手動設定)


 

機身側面

 

接上蘇聯Industar 61L的拍攝效果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47 意見

 

這部蘇聯FED-4,是之前介紹過的FED-2的後繼機型,差別在於

1.       快門速度多了1, 1/2, 1/4, 1/8, 1/15秒等速度可選擇,且增加了自拍計時器

2.       加上了機外測光機制(光電池測光),也因此體積較FED-2又大了一些。

3.       鏡頭使用的是新設計的Industar 61L(52mm, f2.8)鏡頭

    (據說此鏡頭的鑭系光學玻璃含有放射性,但不知與生產時期或批次是否有關)

4.       對焦基線較FED-2稍稍縮短

 

雖然他有內建測光,但是超過30年以上的歷史(FED-4於1976年停止生產),其測光還是供參考吧。所以我也是加上了接在熱靴座的測光表作為拍攝時決定光圈、快門的依據。

從開始收集相機時不知為什麼就有一種想法:老相機一定要裝黑白底片試試,味道才對。不過因為沖洗照片來說彩色的通常既方便又快取到件,加上手邊的老相機也多半沒有測光功能,所以這個念頭也一直沒有付諸實行。這一次正好可用黑白底片來試試看蘇聯老鏡頭的效果。使用的底片是在拍賣上找到相當便宜的大陸製「公元黑白底片」,想說在不熟悉黑白拍攝的重點時,作為測試用成本也比較低廉。

這次拍攝的主題與上次用FED-2時又大不相同,且本次多半都是夜拍,因此就“比較Industar 26M與Industar 61L鏡頭的差異性“來說是沒有達到目的。沖洗後的結果也讓我頗覺得好奇—似乎與之前我用其他廠牌的黑白底片頗有差異(反差較大)。到底原因是因為相機(鏡頭)、曝光控制、底片、沖洗?似乎還需要多拍幾捲以及控制某些變數後才能確定。

也有朋友說“這種冷門的底片也許沖洗業者不太熟悉沖的條件,你還是用比較主流的底片業者比較有經驗,沖出來效果會較好“,看來我的如意算盤似乎打錯了,唉...存貨還有好幾捲怎麼辦...

 看看FED-4 + Industar 61L鏡頭的拍攝效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47 意見

 

朋友聊起他星期天去拍孔廟的感覺“覺得好失望,完全沒有古蹟該有的細緻,粗糙的補漆讓整體的質感完全喪失了...“,然後聊到其他國家對古蹟文物的重視以及那種“怎麼拍都很美“的歐洲街景。聊著聊著我說 :“其實我最想拍的還是台北,即便台北在很多人的眼裡是個醜陋的都市,但是我還是希望在我的鏡頭下呈現的台北能有種不一樣的感覺。就像香港很多地方也不美,但還是有不少攝影師能拍出獨特的香港。而我想拍的就是台北,畢竟去拍“怎麼拍都很美“的歐洲已經有太多人在幹這樣的事。“

拍攝台北的起點在哪裡?當然就是我每天會經過的巷口了。二十年來我每天都會沿著巷子走去公車站搭車,開始全新的一天。如果這都還不是我該拍的台北主題,那未免也說不過去。

La vie est d'ailleurs ,有人說,當週遭的生活是如此地庸碌平淡,真實的生活似乎總是在他方。但是我認為拍照這件事,卻不需要由他方起始。透過鏡頭的萃取,就能讓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致。

當然,在其他人眼裡也許這幾張照片只是很普通的公寓建築,也談不上有什麼美可言。不過反正這個blog本來就不是以專業攝影為標榜的,看官就忍耐一下我的任性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276 意見

PDA, Fujifilm PIVI拍立得以及輸出的相片

 

今天在把送修回來的PDA重灌一些軟體時,突然想到,之前在 手機也是拍立得 那篇裡有人問到“假如手機的照相功能不佳(畫素不夠)或是沒有紅外線,不就不可以用Fujifilm PIVI了嗎? “ 事實上,只要有紅外線傳輸功能的設備(例如Notebook, PDA)理論上也可以傳輸檔案到Fujifilm PIVI MP-100上。

所以想說就來做個實驗吧!我把用GR-Digital拍的一張照片透過記憶卡轉存到我的PDA上,再用PDA的紅外線傳輸功能與PIVI MP-100連線,步驟我就不贅述了 (請參考 手機也是拍立得 的過程示範)。結果...可以!

換言之,不論是數位相機拍的或是底片拍攝後掃描的電子檔,也都可以透過Notebook或PDA立即印一張出來了

我還是要重申一次,這一篇真的不是要勸敗喔!畢竟輸出後的顏色還是比不上好的印表機Print out或是沖洗照片的效果的...,不過就是好玩罷了


 

輸出的拍立得照片與電腦螢幕的對照

 

 

 Fujifilm PIVI MP-100 輸出的拍立得照片特寫,細節的表現還蠻不錯的


Share
Tweet
Pin
Share
19 意見

 

才剛介紹完Kiev 35A這部蘇聯製的“影武者“,馬上又試拍了另一部鼎鼎有名的“影之家族“FED-2,這一部的“原版“來頭可是不小,Leica 徠卡II 型是也。

1932年,徠卡發明配有可與鏡頭連動測距(Rang finder)的Leica II,(也稱Leica D)。而同年蘇聯的FED 就仿照Leica II做出了第一批的原型機。次年(1933)就推出了FED-1,FED-1一直生產到1955年才由其改良型FED-2 所取代。Fed 2 大概是前蘇聯早期一些較簡單相機中設計與品質最好的了,它的原型在二次大戰前就出現了,結合CONTAX RF 的 67mm長對焦基線,並將機身修改為可拆式機背,使底片裝卸更容易。當然這種Copy的方式並非符合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原則,不過蘇聯當然不理會這些,大量生產了FED-2 投入市場,總產量達2,000,000台以上。在FED-2生產期間也於1958年推出FED-2的簡化版Zarya(取消疊影對焦,改為估距對焦),而1964也推出了小改版的FED-3(縮小機身尺寸)。FED-4 (加入測光機能)、FED-5,蔚然成為一個系列。

FED-2 採用與徠卡相機的橫走布簾快門設計,因此最高快門速度只到1/500秒。疊影對焦,無測光設計。1955-1956 產的FED-2 配備的鏡頭為INDUSTAR 10 50mm, F3.5 縮胴式鏡頭,1956-1970則改為INDUSTAR -26M 50mm, F2.8(我手上的就是這一顆)。

說起來FED-2 是我蠻早就入手的一部相機,不過因為他需要另行測光,所以對不是那麼嫻熟估算曝光值以及喜歡隨手街拍的我總是覺得一邊要手持測光表一邊拍攝相當麻煩。一直到最近入手了一個可以接在熱靴座上的小型福倫達測光表之後才解決這個問題。雖然還是有點小小不便,但是已經不會手忙腳亂了。不過由於FED-2 的熱靴座設計太低,因此還是花了些工夫與道具才把測光表裝上FED-2(見圖,測光表的支架非原相機設計,是我自行加上的)。

昨天帶著FED-2 邊散步邊隨手拍了一捲,沖出來的照片讓我又見識到蘇聯相機獨特的鏡頭設計思惟,與我之前習用的日系相機還蠻不相同的是,覺得它的焦點似乎相當集中,因此有些時候其“立體感“相當明顯。看來是可以好好去研究運用的一部相機,而且價格相當低廉,手上的這一部$1,700 就買到了,比起徠卡可以說是1/10 不到的價格,想要體驗老式RF相機風情的朋友可以考慮。


機身上前方的就是小型測光表

看看FED-2 + INDUSTAR -26M 的拍攝效果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51 意見

 

如果常翻一些比較“生活攝影“走向的日本攝影雜誌,大概經常會見到今天要介紹的這一部RICOH Auto-half的倩影。看似正方形的機身、小小的鏡頭,讓人覺得是部很Cute 的相機,不太像傳統印象中相機該有的樣子,反而有點像是部老電視或是收音機的感覺。蠻能體現當時產品設計的美學潮流,在今日看來則覺得有種old fashion 的美感。雖然外觀與大小似乎有些“娘“,不過對於愛收集各式特殊造型相機的我來說,自然是目標之一。

說真的,RICOH Auto-half 還真的不太容易見到,不過兩週前在拍賣上發現了一部,是屬於所謂的“貼牌“的情況,由RICOH生產但使用Ansco的商標在美國販售,型號也改為Ansco Memo II。(跟Canon Dial 35也有美國販售版本的情況類似,不過Dial 35屬於Canon 與Bell & Howell合作,但是Auto-half應該單純屬於“貼牌“),因此下文我還是沿用其原名Auto-half。

RICOH Auto-half與Canon Dial 35的過片機制有點像,都是採用“發條動力“的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拍攝張數多了一倍,擔心使用者過片過到手軟),全機也同樣是以金屬打造。但是RICOH Auto-half 的功能簡單的多,只需要決定光圈,而光圈調到”A”則是由程式決定(內建光電池測光)。對焦距離也只有C (close), N (near), F (far)三種。因此的確是蠻“生活攝影“的感覺—簡單、輕巧。

RICOH Auto-half似乎也不只出了一個版本,我在雜誌上有看過像我這部只有單純的快門,也有見過除了快門還有自拍定時器的機型。而後期生產的RICOH Auto-half似乎也改為塑鋼機身,甚至有與Olympus XA類似的“側接閃光燈“設計。

半格相機雖然是蠻方便的設計—一捲底片可以拍出多一倍的照片,但是似乎與我不合,上一部介紹的Canon Dial 35拍了一捲之後就也沒再動過。主要的原因是,當一捲36張變72張之後,反而覺得有種無形的心理壓力“怎麼還沒拍完啊“,而觀景方式與一般相機相反(水平持機但畫面是直立的)也讓我在構圖時常要把相機轉來轉去覺得不順手。所以看來這幾部半格相機,對我來說也許“收藏“的意義大於實際拍攝。

看看RICOH Auto-half的拍攝效果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32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玩物志】平價Leica M 代用機--福倫達Voigtländer Bessa R3A
      • 【玩物志】蘇聯徠卡之二--FED-4 古董RF相機(黑白試拍)
      • 【主題】我家巷口--拍照不必在他方(之一)
      • 【玩物志】相機(數位相機)變身拍立得!Fujifilm MP-100
      • 【玩物志】有“蘇聯徠卡“之稱的FED-2 古董RF相機
      • 【玩物志】造型特殊的半格相機 RICOH Auto-half
      • 時尚版的職場寓言--穿著PRADA的惡魔
      • 【玩物志】蘇聯影武者--KIEV 35A
      • [主題] 蒼涼的華麗--廢墟之美
      • 【工作隨意讀】--《微軟,重新啟動》
      • 台北也有星巴克之小李飛刀與武林百曉生--回應色彩喵“台北還有腳踏車“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