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在入手了幾部中高階的消費級數位相機如Ricoh GR Digital, Canon G7, Panasonic LX-2, Nikon P5100, Sony H3, Ricoh GX-10 之後,開始想要有一部更輕巧的數位小相機,讓隨身的包包重量再輕一點(好啦,我知道這是藉口)。

 

原本想要試試看Sony 的輕薄小相機,不過始終覺得Sony 的相機貴得沒啥道理。而Panasonic 的輕薄相機除了廣角之外,在外型與功能上都只屬一般。而在慢慢研究不急著決定的過程中,Ricoh 也推出了它新的輕薄旗艦機—R8。

 

RICOH R8 從外型上就已經教人驚艷—鋁合金機身、極簡的直線融合了復古風、純黑與霧銀兩種選擇,讓喜愛老相機的我一下子就愛上它的外在。唯一的缺點則是“稍微大了一點“,但對於手比較大的男性來說,不至於造成太大負擔。甚至可以這樣說,RICOH R8 的外型與質感比起RICOH 的數位旗艦機GR 系列也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

 

不過RICOH R8 可不只是一部靠外型取勝的輕便消費級數位— 28mm ~ 200mm 兼具廣角與望遠需求的七倍光學變焦鏡頭、細緻度高出上一代R7 近一倍的LCD 螢幕(螢幕不夠細緻正是R7 一項致命傷)、類似其高階機種如GRD 2, GX-100 一般可拍攝1:1 長寬比構圖、臉部辨識對焦、可儲存兩組個人設定…都讓RICOH R8 成為同級相機中我的首選。加上水貨價格僅九千左右,比起Sony 居高不下的價格實在是物有所值得多。

 

我挑的是霧銀色,因為霧銀配色的感覺與我所喜歡收藏的古典相機風味近似。當正式入手把玩之後,RICOH R8 的質感與拍攝效果果然沒有令我失望。連部門裡的女同事借去玩之後甚至也拋棄了她的現役機Sony T2,成為RICOH R8 的主人。

 

若要問我最喜歡RICOH R8 的哪一點?也許應該是它方便操作的Adj 十字操縱桿,可以方便的移動AE/AF 的中心點對應到適當的位置。這讓我在過往拍攝時難以表現的想法現在透過R8 都可以輕易做到。像是下面實際拍攝照片中的西門町夕照、高架橋與高樓間的天空縫隙…用RICOH R8 都可以拍攝出我心目中想要的效果。

 

最近看雜誌發現RICOH R8 又推出了結合霧銀與深黑的Dual Tone 限量版,外型又更兼具現代與古樸之美。我相信手上RICOH R8 應該會陪著我好一陣子,因為它真的是一部好用的輕便數位相機。(好啦,我知道我每次都這樣說...)。而這篇文章的標題我下的是“可能是今年度最好的輕便消費級數位相機之一“,也許稍嫌武斷,但也的確代表我對RICOH R8 的評價。

 

 

看看RICOH R8 的實際拍攝效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39 意見

 

 

每年薩克斯風演奏家董舜文老師辦演奏會,我幾乎都會去聽。

 

一來是因為自己蠻喜歡薩克斯風的聲音,二來董舜文老師除了演奏的技巧超棒之外,他每次的音樂會,都以他自己創作的曲目為主。在台灣的唱片市場裡本地的音樂創作者除了主流市場或是已經蔚然成群的獨立音樂製作外,古典或是Jazz因為樂迷人數本來就屬小眾,很難透過發片的機會讓樂迷接觸到新的作品。因此想聽到這些創作,也唯有透過參加音樂會的方式。

 

昨晚,也一如往年的去中山堂聽了董老師的演出「董舜文 & Friends' 爵士時尚派對 Tung & Friends' Jazz Fashion Party」演奏會。

 

這次演出參與演出的樂手如下

Sax/Flute: 董舜文 
Guitar:      莊智淵
Bass:       山田洋平
Drum:       林俊宏
Piano:       呂聖斐

 

整場的演出裡,董舜文老師維持高水準的演奏,而其他演出者也都有精彩的表現,整體感覺相當的可圈可點,尤其是其中有一首以Bass為主角的“Marcus in the House “,Bass手山田洋平的彈奏相當令人激賞。

 

而在最後安可曲的時候,董舜文老師也邀請了在台下欣賞的周華健一起上台演唱“Fly me to the moon“,整個氣氛相當High,而周華健也特別幫董舜文老師以及其他的音樂人打氣,台灣的樂手實力與創作上絕對不輸給其他地方的音樂人,一定有機會讓更多愛好音越的樂迷聽到。

 

因為台北只有昨晚這一場,錯過的也許要等明年了,不過南部的樂迷還有機會,7/26 下星期六在台南誠品書店的藝文空間還有一場演出,請參考兩廳院售票系統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上星期五到學學文創找查理王談事情,在學學的門口看到這一部由藝術家洪易彩繪的Vespa 機車。

 

全白烤漆的車身上,畫家用靛藍色的顏料細細繪上了繁複的紋樣,乍看之下有類似青花瓷的感覺。

 

因為是公益義賣,故定價是$500,000。我想買到的人應該會當作藝術品陳列,真正騎上路的機率不高,否則騎著這樣一部結合東西方藝術之美的機車在路上跑,應該也是蠻屌的一件事吧!

 

洪易老師的個人網站

 

洪易老師「彩繪Vespa速克達機車」介紹網頁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昨天參加一個網路圈朋友的聚會,席間大家又聊起最近一些部落客朋友們在熱烈討論的一個話題—部落格行銷。既然自己身為部落格平台的工作人員,本身亦是個從2000年寫新聞台開始至今不斷仍在書寫的部落客,故也來整理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想除了有強烈反商情結,只認同“文以載道“而否定“文以載貨“的人之外,原則上部落客為產品、服務、廠商代言應該屬於其言論自由的範疇之一。因為既然部落客可以寫宅文、哈拉文、開箱文、日記文、無病呻吟文、搞笑文、政治文...,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寫代言文?而若在部落格邊欄放廣告是可以被接受的部落客商業化,那麼受邀寫稿為何不可以?我想這件事之所以會引發一些討論的原因主要還在二個點:

 

一、   部落客有沒有“濫用“他的閱聽者對他的信任

二、   部落客代言時,有沒有什麼「原則」是應該遵守的

 

以上兩點之間其實互有關連,後者也許正是為了前者而生的。但我個人對於這件事持一個比較開放的態度,因為幾個原因 --我們並不會經常去質疑偶像天后家裡是不是真的用她所代言的本地電視機、是否騎她拍廣告的機車代步,那是因為我們閱聽者習慣名人廣告代言這種形式,心中已經有衡量這些事的方式。也許部落格因為比起大眾傳媒多了些“親密“與“信任“的屬性,我們彷彿透過回應與留言,與螢幕那一端的書寫者有了某些聯繫與默契。以及部落格原本不是以商業的目的起始,因此在商業力量開始進入部落格的同時,讀者也面臨到一些衝擊—這些與產品有關的內容還仍然值得我付出信任與認同嗎?不過我想那是每一個讀者自己該決定的事,應該不需要其他人以一個較高的姿態代為判斷。

 

而換一個角度來看,正如林肯說的“你可能可以短暫的欺瞞所有人,也可能長久的欺瞞一部份人,但是你無法長久的欺瞞所有人“。如果“信任“與“認同“正是部落客藉以產生影響力,讓他可以因此得到廠商邀請代言的重要資產。那麼部落客如何經營、保護他的這項資產,也應該是他個人自由的一部份,似乎也不需要其他人指點他應該怎麼作。因為他如果沒有善加維護這個部份,那麼最終他自己會身受其害(失去了讀者,也沒有廠商再來找)。而受到誤導影響的,也許就是 一兩 次不夠愉快的消費經驗(因為一些較嚴重的領域如與人身健康有關的部份,目前仍然受到相關法律的監管,此處先略下不表),但是仍是因為消費者自己的判斷造成的,部落客的影響力,並不會比其他的媒體或資訊來源有更高的影響力。加上現在網路上表達意見、提供資訊的人如此之多,一個認真的閱聽者,自然可以找到足以協助他判斷的資訊,不必太擔心。

 

至於看到一些網友在討論的“真實揭露原則“,我個人認為那是部落客表現自身風骨與贏得尊重與信任的方式之一,但是也不應是一個至高無上的鐵則,因同理可證—如果我不會去問周小天王或麥可喬登如果廠商沒有邀請他代言的話他自己會不會因為需要去買那些產品,或者他代言的條件,那麼我也不應該認為部落客就得需要要主動揭露這一些。但是當然如果部落客願意告訴我有關這些事的細節,他會贏得我更多的尊重與信任。

 

也許你會說,那麼為什麼新聞媒體就有一些原則予以約束呢?我個人認為是,因為新聞媒體在過往的時代裡,幾乎是資訊主要的來源,無從被平衡,因此新聞從業者約定以這樣的方式節制自身擁有的力量以及建立起行業的倫理,維持閱聽者對其的信任(抱歉我對新聞學一竅不通,以上純屬自己亂想)。

 

當然,如果你要問我“那麼「部落格行銷」就只有“部落客代言“這樣的方式了嗎?“,我的答案會是“當然不只這樣!“。現在看起來廣告主或是廣告公司、公關公司仍停留在“部落格行銷就是找知名部落客寫代言文,或者就是把部落格邊欄當作螞蟻雄兵式的廣告版位,亦或是以SEO的考量希望把連結置入眾多部落格中“這幾種玩法而已。不過若要探討由“部落格行銷“演化至“部落格經濟“那一部份範疇就更廣了,此處不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舊文  “我相信「部落格經濟」才正要開始而已--讀工頭堅“期待一個《部落客經濟》的時代“ 裡有約略提及我的一些想法。

 

耶穌說“讓上帝的歸上帝,凱薩的歸凱薩“,換句話說,上帝並不想多做談論凱薩那部份的“業務範疇“,我個人認為一些相關的論點交換或激盪絕對是好的,但是應該也不需要引發太激烈的反應,畢竟這是多元社會,每人心中自有一把尺,包含部落客與其讀者都是,不是嗎?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上星期到學學文創參觀《我的第一部》影展-2008學學第一屆紀錄片班成果發表會時,同時也看了林育賢導演的新作品《種樹的男人》,記錄嘉義「綠手指計畫」發起人藝術 家盧銘世 先生在社區與環境美學營造所作的一些努力。

 

盧銘世所發起的「綠手指計畫」,主要是希望邀集嘉義地區的社區民眾共同打造結合自然、藝術與人文美感角落。因此在《種樹的男人》中,就記錄了盧銘世在四股所發起的「歡歡喜喜迎鳥式」活動(迎接冬季南棲的候鳥的遊行節慶),以及在後寮地區發起的「東後寮夢公園」(結合地 方的老 太太們在一些已經荒廢殘敗的角落清理後做出彩繪),以及「嘉義女兒節」(由地方民眾集會一起為當年度滿16歲的女孩慶賀祝福成年,已舉辦六年),盧銘世在談起這些活動時說“如果我是小朋友,長大後我一定會記得這樣的一件事,而記得這件事,也許就會對他未來的生活產生一些好的影響“、“這些活動不求大,但求能夠累積,也許在十五、二十年之後,這就變成了嘉義地方所獨有的一個地方節慶“ 。在看到片中地方民眾參與這些活動時開心的表情,我認為這是很讓人羨慕的事。

 

除了致力於社區的美學營造之外,盧銘世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是—沿著北回歸線經過的地域,在其上種滿樹林。會有這個想法是盧銘世在1999年閱讀了法國暢銷小說家尚‧紀沃諾的著作《種樹的男人》,敘述一位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成對環境的大愛,持續卅四年每天種下一百顆橡實,最後造就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為綠樹成蔭的桃花源的故事。在盧銘世親至法國普羅旺斯旅行感受書中描述的景色後他又轉往巴黎遊歷,而得知巴黎的青年藝術家們正在籌備由巴黎一路種植樹木到巴賽隆納,希望成為迎接千禧年的地標。刺激他想到沿著經過台灣的北回歸線種滿林木的想法。而這個真實故事也感動了紀錄片導演林育賢,跟著盧銘世上山下海把他實現夢想的過程拍成紀錄片,就是這一部作品《種樹的男人》。

 

我個人很喜歡在片中盧銘世所講的幾句話—

 

“我希望能夠去作一些我能力所及但是又充滿想像的事“

 

“我想我已經找到人生可以一直走下去的方向,不必再思考自己要走什麼路,只需要一直作下去。因為我可以作的來,大家也好像很喜歡。但是只苦於時間也許不夠用“

 

“夢想是可以即知即行的。把樹種下去,我覺得是最划算的,因為你把樹種下去,不管你是在上班還是睡覺,它都會成長。它不會依賴你,它就一直長…。所以不管什麼時候,把樹先種下去就對了…。“

 

盧銘世老師的夢想是種樹,林育賢導演的夢想應該就是透過紀錄片去記錄生活與世界裡讓人感動的人與事。在看著他們實現夢想的過程時,相信也會提醒我們去想想,什麼才是我們自己的夢想。

 

 

點此線上觀賞紀錄片【種樹的男人】

 

 


Share
Tweet
Pin
Share
22 意見

 

星期天下午,去了一趟學學文創,看《我的第一部》影展-2008學學第一屆紀錄片班成果發表會。

 

說真的,我一直不是紀錄片的觀眾,也許是小時候看了太多什麼八二三砲戰、古寧頭大捷、南海血淚之類的紀錄片,因此對於紀錄片一直有些刻板印象如“嚴肅“、“沈重“、“悶“。因此也從來沒有去找來看。即便之前很多朋友有大力推薦「翻滾吧、男孩」、「無米樂」等紀錄片,但是因為心裡的刻板印象太強烈,所以最後也是沒有找來看。

 

但是昨天的小型影展則讓我改變了先前錯誤的認知,看完幾位學員發表的作品,我才發現紀錄片其實是可以相當貼近生活的,而也解答我心裡的另一個困惑,不過這稍後再敘。先把昨天發表的作品列一下:

 

放映作品


    侯千絹《第三者》
    陳敏佳《給小祥的信》
    吳姿瑩《生命的結構》
    陳淑芬《圍城-記憶中的上海》
    吳芳綺《給姊姊的一封信》

 

其中《第三者》是一位母親記錄「電玩」進入到她與兒子間的生活時,她的感受、實際發生的事以及心態轉化的過程。《給小祥的信》則是創作者想藉由拍攝、記錄自己十多年的好友的日常生活,一方面作為給好友的生日禮物,二方面想告訴這位好友,其實生活的一切都是有選擇的,而他所作的選擇並不像他自己認為的那麼負面。《生命的結構》則是透過拍攝家附近的水族館以及洗衣服的泡泡(像是細胞),以一種「影像詩」的方式讓想法與影像相互補充詮釋。《圍城-記憶中的上海》則是把創作者在上海客居工作的心情與照片記錄,加上對幾位同是由外地赴上海工作的朋友的訪談記錄,試著傳達一個外來者在感受上海所帶給她的氛圍與感覺。《給姊姊的一封信》則是透過偷偷拍攝姊姊的生活以及姊妹間的互動,藉以表達對姊姊的愛與姊妹親情。

 

常看這個blog 的朋友就知道,我很愛拍照。但是我卻對於“拍影片“有種莫名的心理障礙。因為我不知道我要拍什麼、怎麼拍。我只能針對“畫面“按下快門,但是卻無法對於連續的時間藉由影片去串連與記錄,甚至回溯。在觀賞了這五部短片之後,解答了我心裡長久以來的一個困惑—假如我想用影片去記錄些什麼、表達些什麼,該怎麼拍呢? 我在這幾位創作者的作品裡,彷彿看到了模糊的出口,也讓我會想去嘗試看看。

 

在發表會一開始時,紀錄片班的指導老師林育賢導演說“每一個人一生當中,都應該為自己拍一支紀錄片,也許記錄自己的生命,也許記錄自己最重視的人、最關心的事…“。在這個拍攝器材、剪接軟體、影音平台已經相當普及的此際,也許“拍一支紀錄片“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困難而遙不可及。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可能是今年度最好的輕便消費級數位相機之一-- RICOH R8
      • [活動]記 董舜文 & Friends' 爵士時尚派對 Tung & Friends' Jazz F...
      • 學學文創--藝術家洪易「彩繪Vespa速克達機車」
      • 讓凱薩的歸凱薩--也談部落客代言行銷
      • 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林育賢「種樹的男人」紀錄片觀後小記
      • 每一個人一生中,都該為自己拍一部紀錄片--看《我的第一部》影展-2008學學第一屆紀錄片班成果發表會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