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假如你想要跟某個人溝通,想跟他表達自己的某些想法。請問比較直接的方式是是打電話或寫mail給他,或約他出來談,還是,辦個記者會?

 

前兩天我服務的單位有部份功能因為使用的頻率很低,為了精簡系統讓資源可以集中,因此從四月底就開始公告這些功能會在五月底結束服務。然後在結束服務的次日,就有某協會召開了記者會,對於我們的功能調整表達不滿。

 

後續當然我們是由公關部門統一回應記者的詢問以及提供相關說明,但是我心裡隱隱約約覺得整件事有些怪怪的,但是又說不上來是哪裡奇怪。

 

剛剛想說今晚涼風徐徐,決定出門散散步,巷口有家麵包店也賣冰淇淋,嘴饞的我於是就去買了兩球。買冰淇淋的過程裡一個店員跟另一個店員說 :「你去跟師父講土司作太多了啦。」「你怎麼不自己跟他講?」「我不要跟他講話啦!」

 

買了冰淇淋,我坐在店門口的長椅上吃起來,美味的手工香草冰淇淋裡還看得到香草籽,正在品嚐好吃的冰淇淋時,我突然想通了我覺得那件事哪裡奇怪。

 

(是說美食原來會刺激人的腦部運動嗎?)

 

就是,在這一個月的公告預告期間,我們其實沒有接到這個協會直接來電或來信表達相關的意見,以及,他們舉辦記者會的時間是服務正式下線之後,而非之前。因此如果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希望我們不要終止這些功能,顯然時間的選擇也有些讓人不太明白之處。

 

今年一月份,我因為陳豐偉醫師的邀請,參加了一場電影「不能沒有你」的試映會,試映會的場地正好就是這個協會的辦公室。電影播映完之後,因為想說既然是網路界的前輩,也許日後會有連絡請教的機會,我也特地跟協會的會長主動交換了名片。

 

不過也許會長一時找不到我的名片也說不定,又或者會長事忙,根本忘了我有根他交換名片,所以雖然我名片上印有我的工作單位與電話、手機、e-mail,但是在記者會前也沒有接到相關的聯繫或指教。

 

我也問過公司相關的同事,同事給我的答覆也是事前並沒有接到協會來的相關信函或電話。

 

所以我剛剛想通的一件事是,原來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不想或不能直接跟某個單位直接溝通時,其實是可以辦一個記者會的,這樣對方就有機會從媒體上看到了。

 

原來,記者會是可以這樣用的啊,又學到了。

 

 


 

Share
Tweet
Pin
Share
24 意見

(攝影--小恩恩)

 

Punch Party 不知不覺已經是第11次了,每一次幾乎都會碰到新朋友在互相認識之後,接著說「我沒有想到這個活動這麼有意思…講員的分享很棒,而且還有啤酒可以喝…竟然還有好吃的水煎包(雞蛋糕)可以吃」(註)

 

對於經常參加PP 的老朋友來說,聽到這樣的話應該反應都會是「對啊,很棒吧,其實每一次都很不錯」(微笑)

 

說真的,我猜想很難得有一個“無固定主題“、“無特定中心思想“、“無具體目的“、“無共通情感投射對象“的集會,可以像Punch Party 一樣,不僅持續舉辦,有固定的參與者,報名反應熱烈(猜猜下一次會在多短的時間名額爆滿?)更特別的是,這個活動不是免費的(收取的費用支付講員車馬費,場地費用則由無名小站固定贊助)。我偶而因為工作的關係,會到學校講有關「社群經營」相關的主題,裡面總會先提到「網路社群」的定義是「一群人,有某件事有共通的關注或情感,在虛擬的網路空間溝通與互動,並且發展出人際關係」,而假如Punch Party 算是一個由網路起始發展的社群的話,那麼這個社群看似沒有共通的關注主題或情感的一群人們,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連結在一起呢?

 

我猜想,答案也許是「熱情」。

 

「熱情」?我似乎看到了一些人眼中的疑惑「不是每個參與PP的人都是熱血派的啊,很多人都是靜靜的來,聽完也靜靜的離開」

 

的確是,參與PP 的朋友們個性各自不同,就像我在活動中一來職責所在要顧著錄影,二來本來個性就是低調自閉所以多半很少與人哈拉交談。而每一位熟悉的朋友們感覺上也各有各的鮮明性格,不一定能夠歸類在某種類型。但是我相信參加過PP 且喜歡這個活動的朋友們,骨子裡都應該有著某種「熱情」--也許是對人的熱情,也許是對新事物的熱情,也許是對世界的熱情,也許是對原則的熱情…。這樣的熱情讓這些人在生活裡有所堅持,也會希望藉由互動與碰撞互相交流彼此的熱情。所以在Punch Party 裡,我們也都嗅到了、感受到了這個活動裡「熱情」的氣味與成份,所以我們來了,而且一來再來。

 

當然這個活動的因子很大的一部份來自於主辦人凱洛,正是因為她的「熱情」(否則你怎麼解釋在沒有實質具體利益的情況下,為什麼她會一次又一次的召集好友們把這個活動辦出來而且不斷的玩出新花樣),才讓PP在看似隨性自由無組織的基礎下一次又一次的舉辦,而且叫好又叫座。但是參與的朋友們,不論是工作團隊,或是固定捧場的「觀眾」們,也都各自用各自的熱情來豐富了這個活動,不論是在現場張活,活動前的奔相走告,各自提供分享自己有的資源,都讓PP因此與其他的網路活動或聚會產生了微妙的差異,也型塑了PP的獨特個性。

 

雖然我知道將來還會有無數場的Punch Party,我大概也還會寫下無數篇的PP後記,但是我已經忍不住會開始想說,假如20年之後,我們都還每隔一個半月左右在PP 碰面,甚至帶著我們的後輩一起來參加,這真的是他媽的很屌的事啊!

 

人生裡不一定經常有機會做很屌的事,我希望至少「參加PP 20年」這件事我會有機會做到。

 

然後我就可以更屌的跟人家說「你知道嗎?我是PP 史上第一個講員喔!」(雖然角色近似暖場的,因為很多人陸續才來報到…)

 

相關連結--

Punch Party官方部落格

Punch Party 11超級懶人包(內有大量參與者之文字與影像記錄)

 

(註: 北台灣麥酒 的創辦人溫先生從PP 1 開始贊助PP 啤酒,生態綠咖啡、班大貓與阿猴、墨嗓等也分別曾贊助咖啡、雞蛋糕、水煎包等食物)

    又,因為已經很多朋友已經寫了有關PP11的記錄文,所以這一篇純粹就寫感想)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通常廢墟中可以看到的顏色,都已經過時間洗刷而褪色。

 

此次拍攝翡翠灣太空屋時,因為所處的位置是海邊,鮮亮的藍天碧海,與廢墟棄景相映對比,讓殘敗的景象感覺不那麼陰森,只是透出一種濃濃的寂寞感。

 

查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翡翠灣太空玲瓏屋是在1980年代初期興建的,當時搭配「海灘休閒」與電視節目的宣傳,一棟要價300萬元(但帶隊的朋友說是30萬),成為許多富豪購置的渡假小屋。後來逐步遭到棄置(也許是因為碳化纖維的建築不易改建?)但是仍有少數住戶維持的很好且持續有在使用。拍照當天的確也發現有一戶維持的不錯,且戶外停有一輛賓士轎車,應該有人在內。

 

同行的朋友也開玩笑說「假如不貴的話也想買一戶來整修一下啊,你看一開門面對著整片海景,多美啊!」

 

一個抽離日常生活的地點,美麗的自然景色,加上用當時最前衛的建築語彙設計與興建,打造出不一樣的夢幻之屋,我想「太空屋」也許就是這樣的一種浪漫企劃吧?只可惜這樣的一個夢境並不長久,於是留下了這片廢墟,讓後人如我有機會見證某個時代的夢想遺跡。

 

 

 

看其他翡翠灣太空玲瓏屋彩色照片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很久以前寫過一篇「蒼涼的華麗-廢墟之美」,就有提到我喜歡廢墟在鏡頭裡呈現的那種異樣的美。

 

似乎說著「全世界都已經把我遺忘了,歲月也以不同的速度在我身上流逝,但我還在這裡」,有一種寂寞的美感。

 

不過,生活周遭偶見的破落建築,與一整片廢墟群,視覺上所帶來的感受又不太一樣,當觸目所及皆是廢墟時,那種巨大的寂寥感,會讓人有種踏進了異世界的感覺,彷彿侵入了某個不同的世界,窺探著,發掘著。

 

上個週末,跟朋友一起到翡翠灣的「太空玲瓏屋」廢墟一探,對我來說,算是個難得可以好好拍攝廢墟的機會,因此雖然朋友提醒要「輕裝」,但還是在Domke 的小相機包裡塞了五部輕便相機,分別有數位與底片、黑白與彩色,希望好好記錄下眼睛所看到的景象。

 

透過鏡頭,抽離色彩,那些已經幾乎被遺忘的棄景,繼續吟唱著無聲的時間之歌,靜靜的。

 

看看其他的「黑白.太空玲瓏屋廢墟」照片

搜尋「廢墟拍攝」的相關資訊 


 


 


 


 


 


 


 


 


 


 


 


 


Share
Tweet
Pin
Share
7 意見

 

 

入手iPhone 3G之後,有時看到想拍的畫面但相機不在手邊時,很自然的就把iPhone 當作是應急的拍攝工具,加上像是【Toy Camera】、【Camera Bag】這類Lomo 風的影像處理程式可以快速的玩些效果,就讓我越來越愛把iPhone 當作Lomo 在玩,隨意拍拍。

 

但【Toy Camera】、【Camera Bag】通常都有它的預設效果或者是純然隨機,有時不一定可以模擬出自己想要的感覺(碰運氣的成份多些),不過後來又發現一個功能比較強大的影像處理程式【Camera Kit】,可以做某些調整,讓出來的畫面更加符合拍攝者的期望,所以馬上就迷上了它。

 

【Camera Kit】並不是免費的程式,要價US$ 1.99 ,不過這價錢我覺得值得,因為一般LOMO 玩家偏愛的暗角、亮度不足、色偏、正沖負效果【Camera Kit】都可以模擬之外,連底片的類型、色偏偏哪種色、過曝的程度、柔焦的程度都可以客製設定,請看以下操作界面的示意--

 

 

 

 

【Camera Kit】除了可以「即拍即處理」(可以設定圖檔大小,最大為1600 X 1200)之外,也可以處理你用iPhone 的一般拍攝功能拍攝的照片。甚至假如你原本已經用了【Toy Camera】、【Camera Bag】拍的照片,再透過【Camera Kit】處理一次的話,也許又會有意外的效果產生。

 

對我來說,這樣的拍攝已經像是個「拍照遊戲」了,用很簡單的方式就可以玩出有趣的效果,甚至可以嘗試不同的花樣。而iPhone迷人的地方,大概也就是「好用的界面」、「品質/設計」以及濃濃的「遊戲性」吧?

 

相關連結: iPhone也可以玩Lomo風--iPhone 3G + 影像處理軟體 【Toy Camera】拍攝效果

 


 


 


 


 


 


 


 


 


 


 

(上面大部分的照片都是在台北車站前或是中華路口拍的)

 

相關文章

iPhone也可以玩HDR (High Dymanic Range)效果--影像處理軟體 Pro HDR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原來記者會是可以這樣用的
      • [感想] 胖奇趴 Punch Party 11 雜感 (非記錄文)
      • 色彩.棄景 -- 翡翠灣太空玲瓏屋--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十九)
      • 黑白.廢墟 -- 翡翠灣太空玲瓏屋--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十八)
      • iPhone也可以玩Lomo風(2)-- iPhone 3G + 影像處理軟體 【Camera Ki...
      • 黑白.孔廟 / 保安宮--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十七)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