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玩拍賣對我來說其中的一種樂趣在於可以在上面便宜找到一些市面上早已絕跡的舊3C酷品,通常我都習慣在拍賣上標一些上市時因為價格太貴而沒買,但是還蠻想要的老東西,比較常發生在手機、Notebook 或PDA 這幾類上面。不過在開始玩相機之後,我也開始在拍賣上找一些也許在旁人看來會疑惑“都已經過時的規格你幹嘛還買“的數位相機。

 

是沒錯,數位相機與時俱進,似乎沒有什麼必要買已經fade out 的老機型。不像底片老相機裝的都還是同樣規格的底片,新舊除了操作便利性有差異之外,對拍攝來說影響不大。不過我對於設計特殊或是有某些點吸引我的舊機款我仍然還是會想弄到手把玩摩挲一番。而今天要介紹的Canon G5,正是這樣的心態下入手的一部相機。

 

在介紹Canon G7 時有提到,Canon 將旗下的消費級數位相機分為PowerShot G系列、S系列、A系列和Digital IXUS 系列等四大產品線,乃是依---專業玩家、時尚/商務人士、流行仕女、學生/家庭等不同族群需求所設計。Canon G5 正是Canon 於2003年6月所推出的消費數位旗艦機型,搭載了相當於135底片35mm~ 140mm焦段的鏡頭,500萬畫素的1/1.8型CCD,儲存媒體則仍採用當時主流的CF卡。而Canon G5 方便取景及自拍的旋轉式LCD與最大光圈則達到f2,這兩點是後來Canon G7 相較之下稍微失色的兩項。

 

若你問我喜歡Canon G5 的哪部份?我想應該就是外型吧。Canon G5 的設計蠻有老RF相機的味道金屬機身雖然重了些,但質感也是塑膠遠不能及的。而線條的簡練與剛柔並濟更是之後稍嫌醜陋的G6 與雖然整體已不錯但是還有 一兩個小地方設計味不夠一貫的G7 所比不上的。而G5 拍攝的照片品質我個人覺得除了因為影像處理引擎是第一代DIGIC 因此在高ISO時的雜訊較G7 稍嚴重之外,色彩與細緻度上來說有Canon 的一貫高水準表現。

 

也許旁人看起來這部Canon G5 稍嫌老舊笨重,不過我倒是蠻愛欣賞其線條以及喜歡握在手中的感覺,這種“懷舊心理“也許因為我自己也算是半個老頭了吧,哈哈。

 

看看Canon G5的拍攝效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14 意見


相信很多朋友都擁有由Panasonic 生產,但搭載Leica 所設計的鏡頭的數位相機(不管您是務實選擇掛Panasonic 商標的,還是堅持擁護Leica 經典“可樂標“的)。但是各位也許不知道,Leica 與Panasonic 的合作其實在底片機時代就開始了。今天要介紹的Leica Minilux,就是由Panasonic 所代工生產的底片輕便相機。

Leica Minilux 定位上屬於“高階輕便相機“,機身材質使用鈦金屬、可以手動調整光圈與對焦距離、具有EV補正。很自然的我會把他與我另一部愛機Contax T2 做比較,感覺外型上還是Contax T2 在線條設計上比較有修飾,Leica Minilux 則稍稍方正了點,有點呆板。

Leica Minilux 搭載的是Leica Summarit f2.4 / 40mm 鏡頭,f2.4的大光圈對於習慣街拍不方便用閃燈的攝影者來說自然在應用上更方便。而這顆鏡頭在之後Leica 推出更高階的輕便相機Leica CM 時仍然沿用,可見其品質優異。

不過在使用上,一些功能的調整如“關閃燈“(須按六次按鈕,且關機再開必須重新設定)、調整EV補償(要長按按鈕數秒後才進入調整畫面)都比不上Contax T2 或一些高階輕便相機方便。而最常被人詬病的“E02“問題--當使用minilux 一段時間(根據網路資料上有人統計大約是三年)後,傳輸鏡頭與機身間訊號的「排線」就會因鏡頭的伸縮頻繁,而導致斷裂或鬆脫。此時液晶螢幕會出現 E02錯誤訊息,如果不花錢更換維修,就等於報廢了。這可怕的E02也成為Leica Minilux 的用家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實際拍攝的感覺是,除了每次要關閃燈總會讓人想罵之外,其對焦準確度、快門輕(甚至可以說太輕了,有時不小心就連續兩張)且過片安靜讓人感覺其質感與設計還不錯,另外在價格上比起Leica M 機或是Leica CM 也可親得多(數千元即可買到),所以也有人說Leica Minilux 是“窮人玩Leica“的好選擇。



延伸閱讀:

【玩物志】THE LEGENT OF "M" 徠卡M之傳奇的起點--LEICA M3 連動測距相機
【玩物志】單眼名機LEICA R4 的同母異父兄弟--MINOLTA XD-5
 《SHOPPING DESIGN》專刊「德國設計」對談LEICA 相機小記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89 意見

 

 

上星期二晚上,在公館台大誠品前的騎樓下,發現一個小攤子,遠遠望見攤主之一在把玩著一部相機,好奇走近一看,發現原來這個小攤子是在賣像是裱好框的正片的小卡片。

 

稍微翻看了一下,一邊聽到另外的客人問賣家這是什麼,聽到賣家回答是印在投影片上,而旁邊則有看到賣家把原來拍的照片放在一旁。

 

我挑了一張,付了$100。

 

給女友看時,她說“好貴,你怎麼不把你自己拍的印出來就好?“

 

我說“我覺得不貴,因為除了這張卡片之外,我還學到兩件事—第一、印在投影片上裱成卡片的這個小創意(不過我不會跟老闆搶生意的啦)。第二、對於自己喜愛的創作,相信別人也會欣賞以及願意掏錢來買的這種信心。“

 

而這件小事,也為我這星期所作的一個重大決定,拉開了序章,不過那又是另一件事了,暫且表下不提。

 

http://blog.yam.com/bibonbi ,這是小攤子主人的blog,裡面有他們小卡片的照片可以瀏覽。他們也提供訂製服務,如果你想把自己拍的照片裱成小卡片但沒有時間做,他們也可以代工。


 

Share
Tweet
Pin
Share
24 意見

 Airport   Beijing   bike   building   BUS   Church   city   CX-2   Canon Dial 35   Fed-2   firework   Canon G7   GR1s   GRD   GR Digital   halfcut   Hong Kong   Industa 61L   Kiev 35a   Fujifilm klasse   Lomo LC-A   Leica   LOMO   Lx2   Leica M3   McDonald   Leica minilux   Minox   model   myfairlady   night   Olympus   Olympus μ2   Shanghai   sign   sky   snap   snapshot   Starbucks   sun   Taipei   Taipei101   Taiwan   tree   winter   woman   μ〔mju〕   上海   信義計畫區   內湖   台北   台大   四四南村   塗鴉   外灘   寶藏巖   平溪外拍   廢墟   校舍   機場   正沖負   永康街   淡水   煙火   腳踏車   藤蔓   街拍   西門町   誠品信義   跨年   達摩   鐘   鐘樓   長城   頤和園   黑白   黑白影像 

 

 

試著把Flickr的「標籤雲」搬過來玩玩,點選“標籤雲“裡的文字就可以連到該主題的照片,不過格式好像會跑掉...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因為工作的事心裡很煩,為了不要繼續鑽牛角尖,特別帶了相機與幾捲底片,從內湖信步往大直走去,邊散步邊拍照。

 

邊拍照自然想的就是拍照的事,腦子裡一面浮現近來買的幾本攝影雜誌或攝影集裡比較有印象的一些畫面,一面思考關於我自己的拍照方式。想著想著突然有了進一步的體會。

 

如果撇開像是商業攝影那樣目的性很強的形式,以及單純玩器材想要“飆“出器材極限的拍法的話,我自己的想法是,拍照這件事,大概可以粗分成“記錄我所看到的世界“以及“我透過這樣的方式看世界“兩大類。

 

“記錄我所看到的世界“,或“我透過這樣的方式看世界“。

 

“記錄我所看到的世界“—“我“在“拍照“這件事裡扮演的是被所看到的景象觸動,進而決定要透過鏡頭記錄哪一個畫面。

 

“我透過這樣的方式看世界“—“影像“反而是引領“我“的元素,透過相機的特性(例如不同焦段、魚眼、LOMO的分格連續畫面)、或是特殊手法如正沖負、盲拍,甚至是後製與影像處理,讓出來的“畫面“成為我們計畫或計畫外去看到世界的方式。

 

我想每個拍照的人都不會是獨沽一味,或多或少兩種都會是拍攝的過程裡有意或無意的拍法。也許會比較偏向其中的某一類,端看拍攝者的個人偏好。

 

而我自己應該是比較偏向“記錄我所看到的世界“,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按下快門,我把映入眼簾裡的眾多景象,挑選了觸動我的畫面,透過小小的“框“(底片,CCD),記錄下來。

 

這樣的記錄有何意義?我不知道。至少是為了這個無常而變化快速的世界,以及人不太可靠的記憶,提供了某種補充。

 

矛盾的是,我這樣的拍法,其實只要隨便任何一部相機就可以達成目的,偏偏我又是個相機收集狂,人果然是矛盾且複雜的動物,哈哈。


 

Share
Tweet
Pin
Share
25 意見

 

“難道這樣就放棄了嗎?”

 

“難道要這樣逃避下去?“

 

“今天的選擇就是明天的道路,就讓我們堅持下去拼拼看吧“—「東京愛情電影」

 

 

 

說起來也是機緣巧合吧,讓我可以看到這齣好看的日劇。

 

某天晚上在與女友逛饒河街夜市時,走到一家賣日劇的店想找阿部寬的「東大特訓班」,翻了一下其他的,發現這部「東京愛情電影」的男主角是我很喜歡的江口洋介(因為「白色巨塔」),加上價錢不貴,於是便順手買了。

 

春假閒來無事,想說放來看看,竟無法自拔的一口氣把12集都看完。

 

「東京愛情電影 Tokyo Love Cinema」,一部可以跟我心目中“完美的日劇“「長假」、「三十拉警報」並列的好看日劇,雖然是2003年的舊作品。

 

故事內容是描寫發生在一家專門代理小眾的獨立製片電影小型電影代理商“可可摩“的故事。社長高杉真先(江口洋介飾)原本是上班族,在30歲那年因為某件小事,喚起他大學時期對電影的熱愛,讓他覺得“我的人生也許需要改變吧?“,因此辭去工作創立了這家影片代理公司。在有限的資金以及小眾市場的艱難經營、大公司的競爭之下掙扎著實現自己的夢想。也許可以這麼說,這齣戲“理想的觀眾“應該是那些即將邁入或已經成為“30世代“的“前中年時期“的人(例如我)。是給那些理想經過現實的洗刷也許慢慢變成心中封存的記憶、每天的生活裡雖然說不出有哪裡不滿但是卻好像少了些什麼,知道自己已經擁有了一些,但是不確定是否還有更值得自己去追求的東西、午夜夢迴時也許會質疑自己“一生難道就是這樣渡過了嗎?“…如果有這樣的心情的人,在看這齣戲時應該會覺得格外的投入。不怕不好意思,裡面的好幾個段落都讓我眼眶不自覺的發熱,與其說是對情節的“感動“,不如說是“感同身受“。

 

不過既然劇名叫做「東京愛情電影」,自然“愛情“也是本劇的重心,而且可以說得上是“本格派“的戀愛劇。情節中不論是初戀、暗戀、單戀、苦戀、三角戀、純愛之戀、日久生情、姐弟戀…,在情節的鋪陳上都承繼了“純愛日劇“的傳統—以對白、場景、人物形塑出吸引人繼續往下看的情節。比起某些劇中人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執念讓人看了半天不知道角色到底在幹嘛的無聊連續劇,「東京愛情電影」在訴說愛情故事的功力上顯然高明許多。

 

最後要稍稍扯一下自己在看這齣劇集時的一些心情。

 

我的年紀比劇中的男主角大了兩三歲,但慚愧的是,在我的人生裡,還沒有發現那種“如果失去了,我就什麼都不是“的事物。或者也許說,因為怕“失去“或“得不到“那樣東西,所以我因此不敢去找尋“那是什麼“或“有沒有那樣東西“。加上年輕時因為家裡一些變故的關係,“掙扎求存“比起“夢想“似乎是更實際且無法逃避必須把全副心力放在上面的事,所以我把所有我的熱愛當作是“偶而把玩一下讓日子可以繼續“的奢侈品,是那種“有的話很好,沒有的話也是很自然的“的事物。隨著生活的漸漸改善,所熱愛的事物也再也變不回去那種“值得投注一生去追求“的狀態,而只能像有些人會隨著經濟能力而買一些奢華事物般成為人生的附屬或註腳般的定位。

 

這有點像是劇中另一家大型電影代理商“奇蹟“的社長江戶川薰(竹中直人飾)的狀態—因為害怕失戀而無法說出對心愛的人的感覺,只能一直暗戀對方十年。不甘於只演配角但是又沒有成為主角的決心,只能以經營電影公司作為讓自己與熱愛的電影事業維持維繫的方式。也許到最後,他保持住了某種身段與姿態,甚至可以用一種“悲劇英雄“的角度來自我詮釋。但是事實上,在維持自己不會“輸“的同時,他也失去了“贏“的機會。

 

生命中應該有些不能失去,或是值得去贏取的事物。我希望有,也希望我可以相信。這是我看了「東京愛情電影」之後的感想。

 

也許要花些時間,不過我希望我可以找的到。

 


 

主要演員一覽


Share
Tweet
Pin
Share
32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玩物志】老而彌堅內外兼美的專業消費機--Canon G5 數位相機
      • 【玩物志】“窮人玩Leica“的選擇--Leica Minilux 高階輕便相機
      • [手創市集]在公館台大誠品前發現的“影像創意小卡片“小攤
      • [實驗]我的Flickr 「標籤雲」
      • 關於拍照這件事...(之二)
      • “也許我的人生需要改變吧?“--日劇「東京愛情電影」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