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如果是懷著看歌舞片的期待去看“如果.愛“,那也許你會失望,因為歌舞在片中的比重不但不大,而且我個人認為,歌舞的部份還限制住整部電影的發展,讓原本能夠起作用的戲中戲沒能發揮該有的作用。

“如果.愛“的故事不算複雜,敘述的是一段三人間“愛情“的進程:

1995年的北京,讀電影的林見東(金城武)遇上了在歌舞團表演的孫納(周迅);男的想當導演,女的希望走上銀色的璀璨大螢幕前。兩人寒微時相識相知,這種相愛的感覺,深深烙印在林見東的心裡,他深信孫納就是他生命中的摯愛。然而,孫納卻選擇拋下愛情,利用見東的引薦,投向一個能幫她成名的男人。時間一晃就是十年,2005年林見東與孫納都分別成了大明星,見東對十年前的舊事仍不能忘懷,但是孫納好像完全抹掉了記憶,因為她早就決定在她成名之後,不再想起辛酸的過往,包含曾有的感情。兩人即將合演的新戲敘述的情節則恰與他們的處境相仿,不同的是,戲中的女主角是因故失去了記憶,而真實的孫納則是捨棄了回憶。新戲的導演聶文(張學友)是孫納現在的男友,在戲中則扮演隱瞞真相企圖佔有女主角的馬戲班主。三人間的處境與情感,就在戲與真之間交錯對照…

可以感覺到,導演陳可辛試著要用另一種方式敘述觀眾已經在各種作品裡看過無數次的“本格派愛情故事“橋段:寒微時的真情、為求成功捨棄愛情的決斷、無法忘情的因愛生恨、建立在彼此利用的感情關係、新歡面對舊愛時的彼此妒忌…,算不上有新意的故事,但導演運用敘事手法、鏡頭的設計、形式(歌舞)試著要為這樣的故事注入新的元素,勇氣與嘗試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也許是企圖太巨大,在同時要照顧各項元素之下,反而沒能達到聚焦烙印的效果。

而原本要透過與主角處境類似的「戲中戲」作為三人間關係對照的處理手法,也因為「戲中戲」採取歌舞形式而沒能發揮進一步的效果—因為歌詞與舞蹈能表達的情感濃度畢竟有限,因此除了為這部電影帶來一些形式上的新意(其實也不算新,“紅磨坊“用的更早也更好)之外,反而浪費了原本可以營造情緒轉折與衝擊的時間。張學友的演唱固然是水準以上,然其他幾位演員的歌唱只能說是普普。而除了張學友主唱的兩首插曲之外,其他的詞曲也只能說是一般水準,歌詞還偶有音韻不諧的情形,因此歌舞元素的運用在本片不能算是成功。

題外話,我自己的觀察是,包含之前看的“英雄“、“十面埋伏“、“七劍“,以及最近還來不及看的“無極“,發現中國導演似乎在拍片拍到一個程度之後,總免不了要試著在作品裡嘗試新元素的運用,固然這是一種追求突破的勇氣以及創作上的創新,但是也由於常常是企圖過於巨大,因此反而都讓這些作品毀譽參半,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創作上的「彼得定律」(註)呢 。

 

註: 彼得定律是管理學上一個非正式的理論,意思是指工作表現良好就昇遷的制度,會造成是人會一路升遷到他不適任的位置上停住。而我的意思是,好導演在戲越拍越多,越拍越好的情況下,不免要嘗試新的創作形式追求突破,難免會碰到他難以駕馭的形式。  

Share
Tweet
Pin
Share
10 意見

在確定“數位時代“雜誌新的一期已經出版,舊的雜誌已經回收之後,我才敢在blog上放上一期接受“數位時代“雜誌的“ Next Style“單元採訪的記事。(因為不想對他們的銷路產生負面影響 :P)

話說有一天,公司的公關部傳來message:「數位時代有個單元可能要採訪你一下,你可以聊聊你在拍賣上買衣服啊配件啊什麼的心得」

「是要做拍賣的報導所以要使用者的心得嗎?」

「不太清楚,反正你願意的話後續他們會找你連絡」

「喔,好啊,沒問題」(為了推廣拍賣,這是小事)

後來隔了幾天“數位時代“的編輯就也透過messenger跟我接觸了,我就問是否要做拍賣的專題,她說不是,是要做“Next Style“:「就是每期雜誌在比較後面的頁數固定有個跨頁的單元,受訪者會Show一些他自己喜歡的隨身或珍藏物品的那一個專欄」

「你是說,整個跨頁是全身照橫跨版面的那一個單元嗎?」

「是啊」

「那個不是都是採訪很“大咖“的人嗎?」

「不一定啊,其實跟“大不大咖“無關」

「喔,好吧」

「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我們要不要先約吃飯聊一下你的style的方向,然後再約時間拍照,到時就要請你帶一些東西過來了」

也許我的樣子像是“怪叔叔“的緣故,所以美麗的編輯帶了他男友一起跟我做“會前會“,當晚一碰到面,我坐下來第一句話為了打破僵局,就說:「你們確定不找蔣友柏嗎?感覺他比較有Style喔,而且應該對雜誌比較有促販效果。」

「我們不想找蔣友柏」美麗的編輯簡單的回答

我只好說明了一下我其實以玩具與模型收集為主,至於時尚方面我喜歡用我自己的眼光來找單品搭配,並不是名牌的愛好者,除了外套可能超過$1,000之外,其他的單品通常Under $1,000:「我怕你們的讀者會失望,我印象裡之前的受訪者通常都是Show一些名牌的隨身物品,應該沒有像我這麼窮酸的」

「我們希望採訪的是“有型“的人,而“有型“不一定是“有錢“」

好吧,我已經“善盡提醒之責“咯,當晚我們約略花了一些時間談到時採訪的方向,而美麗的編輯的男友原來也是玩具與村上迷,反而是聊村上春樹和其他拉雜雜的話題的時間比較久。

接下來,我就自己做了張清單,為了“掩飾“我在時尚方面的寒酸,所以拉拉雜雜帶了一堆我奇怪的收藏物,拍照當天,那一大包東西秤秤竟然也有十幾公斤,那時才想起美麗的編輯之前吃飯時有提到「蠻多受訪者都是拉了個小行李箱過來拍照的喔」

拍照的過程其實蠻快的,然後就是針對我帶去的物品稍稍做些解說,當晚我帶去的東西有我改造的鋼彈模型、自己畫的鉛筆人像畫、以前學好玩刻的印章、自己用在拍賣上買到的燙布改造的襯衫與牛仔褲、古董拍立得相機、3部ipod、一些手錶、幾隻膠框眼鏡、我崇拜的日本模型大師竹谷隆之與韭澤靖的親筆簽名、喜歡的書與CD,也許因為帶太多了,所以刊出時有捨棄了一些沒登出來。

至於到底當天我穿了什麼去拍照呢?白襯衫與罩在外面的黑色T恤都是NET的,價格各為$399與$199(打折時買的),牛仔褲則是在香港的夜市買的,折台幣約$160(對,你沒看錯,我買時是HK$35),而燈芯絨西裝外套則是Giodano的,約為$1,600。全身的衣服可能還不夠人家買件名牌襯衫,哈,真的很寒酸吧 :P (我真的有先招供喔,而且也建議他們應該找蔣友柏的…)

 

Share
Tweet
Pin
Share
13 意見

 

今天是聖誕前夕,不能免俗的公司一定也會有些慶祝活動。

其中一項還蠻有趣的就是安排了同事扮成聖誕老人與聖誕女郎(去年是麋鹿,但我個人比較喜歡今年的安排:P)讓大家可以合影留念,福委會還很貼心的準備了拍立得幫大家拍照。

跟我合照的聖誕老人其實是工程師,聖誕女郎則是我們部門的小美女阿碰。(剛剛同事史蒂芬說,他其實只想跟聖誕女郎合照...)

照片上看不出來的是,阿碰今天穿了件細肩帶性感聖誕女郎裝,也許在她的blog裡會有,大家不妨找找看(我有訂閱她的blog喔)。

在此祝大家聖誕快樂,有個平安美好的聖誕假期,merry X’mas!!

同部門的Eric也在當時幫大家也拍下照片,要說一下,那個試圖親吻聖誕老人的怪叔叔不是我...
 

Share
Tweet
Pin
Share
3 意見

相信很多人看過或聽過「旅遊與生活頻道」有一個節目叫做「酷男的異想世界」。

這個節目的賣點在於,由五個各自“身懷絕技“的同性戀型男—造型專家凱恩、美食與品酒專家泰德、時尚達人卡森、藝文專家傑、裝潢設計專家唐,在每集不同的“任務“裡,試著改造一個品味差勁的異性戀男(電車男西洋版?),讓他可以成功的求婚/求職/求愛…。當然每一次的節目一定會圓滿收場,經過這五位品味型男的改造之下,委託人總會在品味大變身之後順利的達成願望,感覺起來這節目傳達的觀念彷彿是--只要把你的外表與品味搞好,美麗的新世界就會為你而開啟。而另一個角度來說,隱藏著沒說出來的訊息似乎是--沒品味又外表邋遢的人,註定常會是失敗者。

不過,不管有沒有這個節目,反正媒體也一直在透過無數的報導告訴我們,只要像“志玲姊姊“一樣有著完美的臉孔或身材,就會有機會當代言人賺大錢、結識豪門,成為“成功“的象徵。所以也無須太怪責這個節目,反正了解製作單位不過是為了娛樂效果,無須太過認真的去做意識形態的省思。

只是,每次看這個節目,我都忍不住會想,那後來呢?

就像灰姑娘的神仙教母的魔法只能維持到半夜12點鐘,這五位酷男的“加持“能維持多久?被改造的一方是否就真的可以脫胎換骨的成為品味一族?

我想這個問題似乎必須從“什麼是品味“,以及“品味與生活的關係“這兩個角度去思索。

「品味」在辭典裡的解釋是—“品嘗滋味。後引申成對事物具高度品鑑能力“,因此可以這麼說,品味是 “理解“、“鑑別“、“判斷“等能力的組合,就像節目裡的五位酷男,分別針對某些領域具有他們的品味,因為在那些領域裡,他們都因為自身的涉獵與愛好培養出“理解“、“鑑別“、“判斷“等能力。但是我不相信這能力是可以速成的。對於服裝搭配的美學、美食美酒的滋味、藝術文化的鑑賞,相信不是短短一日或數日就可以培養出一定的能力。也絕不是學會了如何幫龍蝦去殼、如何除毛去角質、到哪裡去買埃及棉的襯衫,就能稱為“有品味“。

而品味與我們生活的關係那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就如生活不會是在他方一般,生活也絕對不會是一場戲劇或是一集綜藝節目。所以除非自己真的想要讓生活的樣貌與滋味有所改變,否則即便把所謂“品味“的符碼穿戴在身上,那也不過只像是個二流演員在扮演著不適合自己戲路的角色一般“衣不稱身“。

更何況,即便絕大多數人認同的品味,對我們自身而言,也未必就是個該被遵守的“誡律“,即便你再怎麼跟我說白松露如何美味,我還是要告訴你圓環的魯肉飯比什麼都好吃,加上一碗魚翅肉羹更加不賴。你說愛馬仕的柏金包是時尚人士夢寐以求的單品,我笑笑說背上書包大王的米色書包搭著純棉的白襯衫+牛仔褲才是“漂撇“。只能說兩者各自有屬於自己的“品味座標“,沒有什麼優劣對錯。

當然,就像童話故事王子娶了公主後我們是不該去追問後來發生了什麼,也許我還是別去問到底這些人之後怎麼樣了,只希望他們不要因此而迷失在“品味“的迷思裡而變得不像他自己,如果這個節目真的刺激他們去思索到底生活該有何等滋味,那才真的是Happy ending。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感謝同事Grace託人幫忙買到票,今晚有幸可以看到我很喜歡的歌手張學友策劃及擔綱演出的音樂劇“雪狼湖“

我一直很喜歡張學友,覺得他真的是一位很優秀的歌者,而且除了“唱“之外,張學友也一直在音樂的領域裡試圖拓展與深入,包括嘗試自己創作詞曲,以及發想這一部“雪狼湖“音樂劇。

印象裡張學友是在90年代被香港歌壇封上“歌神“的稱號,與上一代歌神許冠傑相較,在歌藝方面張學友肯定是勝出,但是許冠傑在創作的質與量以及傳唱程度上則高出許多。我想也是因為如此,學友也積極希望拓展自身在音樂創作方面的成績,包括大約是94年他推出的“這個冬天不太冷“,嘗試以自己的創作曲“這個冬天不太冷“作為專輯主打歌(過往張學友的專輯主打歌如“每天愛你多一些“、“分手總要在雨天“、“李香蘭“等多半是翻唱日本的作品,在“餓狼傳說“專輯則開始大量採用香港本地創作,包括主打歌“餓狼傳說“,以支持香港音樂創作人),在2004年張學友推出的“Life is like a dream“專輯則嘗試了一手包辦整張專輯的作曲(相關新聞),在這些過程裡會發現張學友逐步的努力讓自己在音樂的領域裡更加的深入,不希望只是單純的擔任歌者的角色。

平心而論,“雪狼湖“在故事、對白、舞蹈上的表現都只是中上,但是在音樂上則已經可以稱的上是水準之作。隨手擷取其中任何一首插曲,無論詞或曲,都有可觀之處。歌者表現部份,張學友不用說,發揮的淋漓盡致(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所觀賞的這一場張學友已經由感冒的影響中復原),而女主角許慧欣以及第二女主角陳松伶的歌聲也都超乎我的預期,相當有專業水準。如果與錄音比較,現場演出的臨場感以及偶有的即興唱腔讓我覺得相當過癮。

我也許不會再進劇場去觀賞這齣劇,但是全劇曲目錄音肯定是我會反覆聆賞的一套CD。(事實上,我現在正在聽)

找到一個看來也是“學友迷“或是“雪狼湖迷“的網頁「哲生的雪狼湖傳說」,整理了劇情以及相關的新聞報導連結,喜歡“雪狼湖“的朋友可以看看。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一般人的印象裡﹐如果喜歡換手機的人﹐通常都會被貼上“奢侈“、“浪費“、“虛榮“的標籤﹐因為『手機不就是能接能打就好了嗎?幹嘛一直換。』

我,正是一個喜歡換手機的人。

針對以上的指控﹐我心裡也會有一句OS:『那衣服不也是能穿能保暖就好了、包包不也是能裝能提能背就好,為何要買有“時尚流行“跟“名牌“?』,不過我通常只是會微微一笑,不說什麼。

那到底為什麼我會喜歡換手機呢?原因很簡單,衣服再喜歡肯定不會天天穿同一件,鞋子再合腳也未必會天天穿同一雙,但是手機肯定是天天拿同一隻。每天會陪在身邊的東西,當然一定要讓自己喜歡才是。所以,我隔一段時間,就會想換手機,尋找當下我希望它陪在我身邊的那一款。

換過的手機就不一一細表了(大概可以寫成連載),今天要提的是目前跟在身邊的兩隻手機。一隻頗大、一隻極薄,一隻功能強勁、一隻簡單易用,那就是Sharp的SH903以及NEC的N512i。

會選這兩隻手機的原因?N512i是因為它是目前最薄的手機(厚度只有1.2公分左右),加上全金屬機身的質感,就像是一件精緻的工藝品,很有歐式設計的味道。

而SH 903吸引我的就是它強大的拍照功能—320萬真實畫素、2X光學變焦、品質極高的液晶螢幕。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簡單的數位相機,符合我喜歡隨手拍下周遭景物的需要(附帶一提,它同時也是一隻3G手機)。目前SH 903國內還沒有正式代理,遠傳預定12月中旬會引入台灣。所以我的是水貨機,軟體裝的是香港的中文版,缺點是沒有注音輸入法,只有筆畫輸入法,但是用下來的經驗是,不會比注音難用。哪裡買的?Yahoo!奇摩拍賣是也。,在“手機與通訊“的類別下搜尋903即可。

照片上機身金色的六角形圖騰不是手機本身有的,是我去找到所謂的“金蒔繪“貼紙,因為覺得SH 903的直線造型象牙白機身感覺有點像是古代的“笏“,因此刻意找了一個兼具幾何美感與古典風味的圖案,幫它增添一些特色。

而為了方便在換持手機時不必把SIM卡拔來拔去,我還在Yahoo!奇摩拍賣上找到一種複製SIM卡的設備以及空白SIM卡,把目前使用的門號多做了一張SIM卡,所以兩隻手機裡的號碼是同一個,隨手抓了其中一隻手機就可以出門,方便我這怕麻煩的人。至於如果兩隻手機都開機會不會衝到?答案是不會(剛剛拍照時就是),而如果有人打來時是否兩隻都會響?答案也是不會,會由當時收信情形比較好的那隻在接受基地台的訊號時響鈴。剛剛實驗了一下,是N512i勝出。

詳細手機介紹請點選以下連結--

NEC N512i

Sharp SH903

等有時間的時候,再把SH903拍的照片放上來讓各位看官看看效果,其他不同角度有關這兩隻手機的照片請見相簿。

後記:

1. 後來白色的這隻SH 903 進貢給女友了,自己則又買了一隻紅色的SH 903來用,為何買紅色?因為紅色的比白色便宜$500,原因不明。

2.SH 903拍攝的效果請見相簿:SHARP 903隨手拍

Share
Tweet
Pin
Share
15 意見

前兩個星期公司邀請了台灣科技大學 資訊 管理系教授兼系主 任 盧希鵬教授來為同仁們演講﹐數年前就已經拜讀過 盧教授的著作“電子商務之九陰真經“﹐這次聽演講﹐雖部份主題書中已有涵蓋﹐但是因為是口語講授加上可以提問﹐所以也多了些體會。課後把筆記打字整理了一下﹐ 惠蒙盧教授同意我放在blog上﹐以下就是我的筆記:

 

  盧希鵬教授  演講筆記

 

※網際網路是「大眾媒體」嗎?

何謂大眾媒體:以單一內容“服務“(供應)眾多的受眾,例如電視節目、報紙、雜誌等

故網際網路雖然使用的人數眾多,但是卻不是「大眾媒體」,因為每一個網友都是因為自身的特殊需求或目的去主動“尋求“內容,而非“接受“內容,因此其閱聽時所處的狀態較為理性清醒,不是單純的訊息接收者,不同於其閱聽大眾媒體時容易被“洗腦“影響(網路購物vs. 電視購物)

因此,要為目標受眾去創造出他來找你的目的。

※網路瀏覽的特性--神迷 (Flow) :

因為Hyperlink的特性,讓網友悠遊於網頁之中,不知何所來、何所往、何所止。

購物網站必須讓瀏覽的網友產生“神迷“的效果,讓網友在其間停留時間越多,不知不覺也累積了越多的購物行為,因此頁面的“動線“設計相當重要,儘可能讓他的瀏覽行為不要發生中斷,並引導其持續。

Amazon.com的“買這本書的人也買的其他五本書“設計,就成功的營造了神迷的效果。

因此網頁的「客製化」,並不是要試圖去區隔不同的族群而給予不同的內容,而是藉由良好的動線設計,讓瀏覽者自己去達到客製化的效果。

“神迷“效果也可以破解人們帶著特定目的上網的理性思惟,產生出其意想之外的購物行為,購物網站也因此而更了解那一個消費者(他關心什麼主題、對什麼商品有興趣、是否有特定的Pattern)

 

※客戶佔有率:

維繫與擁有一個客戶,試圖賣更多的產品給他,了解客戶的消費行為pattern,進而銷售所有他會有興趣/需求的產品給他(例如會買減重塑身書籍的人通常都很重視自己的外表,可以進而推美容彩妝商品給她)

不同於過往所追求的“產品佔有率“,現今應該轉為追求“客戶佔有率“

網友的忠誠度不是因為“產品“,不是因為“內容“,而是因為你吸引了她的注意力,滿足了他的需要。

※當企業內部的流程無法與顧客的“購買流程“結合時,所有的流程都只是一種成本,因為錢不因為內部的流程而產生,錢在顧客的口袋裡。

※人與組織無法直接“建立關係“,人與人才能建立關係,因此要讓你的顧客感覺到他是在跟“人“互動(VIP專屬客服代表、專任助理…)

※有時hyperlink不只是“內容“與“內容“間的連結、也代表了“人“與“人“間的連結(引用, 聯播﹐社群)

※大型入口網站雖然使用的user眾多﹐某個程度上應可產生“群聚“的力量﹐但是因為其間的個體間沒有產生真正的連結﹐以及身分辨識系統尚未建立(ID背後的人到底是誰?)﹐因此無法統合。

※農業社會的交易模式中充滿了“對話“(溝通商品的品質與價格)與“連結“﹐社群與市集並存﹐因此無法離群索居)。工業社會逐步演變為“supermarket式“的交易方式—均一的品質、均一的價格﹐因此交易中不再需要大量的“對話“與“連結“

網際網路讓人與人的連結恢復到類似農業社會的模式

    --amazon.com的“個人書評“ (對話與連結)

    --auction (市集、非均一價、對話與連結)

    --集購 (聚落/社群、連結)

 

※    網際網路的許多變革是否能夠成功﹐常常原因不在於科技本身﹐而是使用者的習慣、心態(外部性)

 

※  創新的擴散—由early adaptor開始散佈(buzz口碑行銷)﹐因此必須要--

      找到early adaptor

      創造early adaptor

      聚集early adaptor

 

※ 客戶服務的反思—不要陷入“顧客滿意“的迷思之中﹐重點還是在“客戶忠誠度“﹐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客戶滿意度的邊際成本

    --客戶他自己的“交易成本“

     (像是轉換成本﹐即當他不用你的服務時會不會很麻煩—例如手機門號)

    --外部性因素(他的朋友、社群)

    --客戶滿意度與客戶忠誠度的關係—見圖 (請點選連結)

 

※虛擬社群的成員的“忠誠度“通常是針對該社群中的意見領袖﹐而非架設組成該社群的企業體或平台。因此虛擬社群如果要鞏固社群使用者﹐必須要在社群中加入提高其“轉換成本“的機制(評價、積分等)

 

※社群的成員也會有其life cycle(新鮮感、熱中度的遞減﹐現實生活與社群生活的時間分配)﹐加上經營社群的人力成本高﹐所以要規劃“義工“的選拔制度、獎勵或積分機制等去維繫社群不墜。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縱軸--為顧客忠誠度指標
橫軸--為顧客滿意度指標

A型企業—只需要維持一定的滿意度即可﹐滿意度稍稍下滑對忠誠度不會有太大影響
B型企業—滿意度下滑對忠誠度有極大的影響

通常A型企業通常是獨佔型或是轉換成本高的企業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電影“如果.愛“觀後感
      • 體驗--接受“數位時代“雜誌採訪記
      • 祝大家聖誕快樂!!
      • “酷男的異想世界“之後呢?
      • 張學友“雪狼湖“觀後
      • 玩物志--我的手機SH903, N512i
      • 有關電子商務--盧希鵬教授演講筆記
      • 盧教授演講--插圖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