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對我來說,用底片拍攝算是收藏老相機這個嗜好的延伸—老相機如果不裝底片拍個幾捲,那跟擺飾品沒什麼兩樣。唯有實際的拍攝,才會知道拍攝時的手感、成像得解析度與色調。但是坦白說,也因為光是把玩相機就已經夠多東西要知道要學了,因此對於底片的部分我的研究就相對的沒有花太多時間與精力,初學時多半就是找便宜的底片當做練習,之後試到一支喜歡的底片就持續使用(順帶一提,我是Agfa Vista 100的愛好者)。

 

今天要介紹的《攝底片  重度迷戀》則是以底片拍攝為主題的一本攝影書。作者Jennifer是台灣Lomo 圈裡有名的達人,但這次她的書不僅限以Lomo相機為主題,而是以入門者為對象介紹「底片拍攝」,包括她的底片拍攝作品、各種底片與相機的介紹、沖片(沒錯!Jennifer有實際去學沖片、也分享了她的沖片心得),以及只有底片拍攝者可以玩的一種交流方式—交換重曝(拍完後不立即去沖片,而是用抽片器沖出片頭之後,給其他的攝影者用這捲底片再去拍攝,就會得到兩人合作的重曝影像了)等,可以說是有心想嘗試用底片拍攝的朋友可以參考的指引。

 

有些攝影師的作品裡你可以看到的是一種只能以「天賦 Talent」來形容的靈光乍現,而Jennifer的照片就讓我有這樣的感覺,我想就請大家實際去看看書裡的照片吧,因為很難用言語來形容。

 

到底底片拍攝吸引人之處何在?為什麼讓許多攝影玩家願意花上更多的金錢與時間去等待而樂此不疲?除了更細膩的階調與獨有的色澤之外,我想也許借勢那種帶著不確定性的驚喜,以及當發現自己已經可以掌握種種變數而能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的那種成就感吧。而「不確定」與「可預期」這兩個矛盾的元素間種種平衡,正是底片拍攝的醍醐味所在。

 

只要幾百塊錢就可以在拍賣上買到一部傻瓜底片相機,甚至你家的衣櫃裡也許就有一部爸爸或爺爺珍藏的相機,試著裝上一捲底片拍拍看,等照片洗出來回想一下當時的場景,也許你會發現一種一種〝期待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

 

《攝底片  重度迷戀》

  • 作者:蘇若涵
  • 出版社:流行風
  •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15日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總是不太習慣替自己的活動宣傳,在去年出版了《愛上老相機》之後,雖然也辦過兩三場座談,不過常是忙到忘了要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廣告一下。但這樣也好,免得擔心自己講得不好壓力會很大。

 

上個月雄獅旅遊欣傳媒的朋友們來邀我參與「達人百講」座談,原本主題希望是旅遊,我電話裡尷尬的說「可是…我因為工作太忙的關係,幾乎沒什麼旅遊的機會(而且應該也算是廣為周知的事),如果講這個大概會被台下的人噓爆吧?」,後來敲定主題還是聊我比較有辦法稍微談一點的老相機。

 

我自己幫這個活動寫的簡介如下--

 

 

愛上老相機之樂

 

連手機都已經可拍出清晰美麗的數位照片的此際,用底片老相機拍照的意義是什麼?也許追求的就是那難以複製、僅存於當下的獨特感受。

 

不同年代的工藝與美學在老相機上所構築出的線條與質感, 及摩挲歷經歲月洗禮的機件的手感,凝聚出一股獨一無二的“類比“之美。

 

由偶遇到迷上,進而成為一百多部老相機主人的老查,將與您分享愛上老相機之樂。

 

現場除了會帶一些老相機讓參與的朋友可以動手把玩,也會分享使用老相機拍攝的照片與攝影之樂。

 

 

所以雖然離出書已經一年有餘,這個週末看起來又要披掛上陣來聊聊老相機了,[百選講堂013]老查~愛上老相機之樂,有興趣的朋友若是週六下午剛好有空,不妨前來聚聚。講的東西大多也是您在這部落格上會看到的,不過會帶些相機大家現場可以玩玩摸摸。前兩天自嘲「應該沒有人在出書一年多之後還在辦活動打書的」,別擔心,現場沒有在賣書,沒買不會有壓力,呵呵。

 

(結果也是忙到活動前兩天才記得要在部落格上宣傳一下...唉)

 

 

[百選講堂013] 老查~愛上老相機之樂

時間

4月23日 · 15:00 - 18:00

地點

台北市敦化北路168號2樓(雄獅敦北門市)

 

需要先報名,報名請點這裡

 

 


 

(拍攝者陳昭旨/政彰攝影)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玩底片的朋友應該對於“到哪裡沖、掃底片?“是蠻注意的,畢竟最後照片的呈現效果,沖、掃算是關鍵元素之一。

 

我自己過往常送的地方是公館的五色鳥或是八德路的爵士,不過當辦公室搬到南港去之後,送件取件都不是這麼方便。前一陣子大約三月中下旬留意到Lomography Gallery Store Taipei 也推出了沖、掃底片服務,針對Lomo玩家常常需玩的寬景、齒孔、正片負沖這些底片沖洗方式都可以提供服務,且135、120也都可以處理(一般有些沖印店沖掃120底片也是轉送給其他業者處理),甚至如果覺得沒時間跑一趟,Lomo Lab也提供網路申請+來回郵寄的服務,算是相當方便,因此當然要試試看啦。

 

 

我特別挑了三捲使用過期的Agfa Vista 100 拍攝的底片送沖(相機是用Minolta TC-1),果然經過Lomo Lab的沖掃,呈現出獨特的“Lomo Tone“,看來也許是底片過期產生的影響。下面附上一些照片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線上使用Lomo Lab服務: http://taiwan.shop.lomography.com/films/lomo-lab

Lomo Lab 地址: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187巷35號一樓 電話:02-2773-6111

                      (捷運搭乘至忠孝敦化站一號或二號出口)


 

 


 


 


 


 


 


 


 


 


 


 


 


 


 


 


 


 


 


 


 


 


 


Share
Tweet
Pin
Share
5 意見


 

 

若純以內容來說,李開復的《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像是李開復的微博(Micro-blog)見聞錄,除了記下他開始使用微博的因緣,以及他自己的「微博語錄」之外,也記述了中國微博圈的幾個特殊事件、中國微博圈的推薦名人,以及他就自身經驗與觀察所歸納出的「微博經營學」。而《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與其他同樣探討微網誌或Social Media主題的書有何不同?最大不同點我想還是–作者是李開復。

 

讀者看到這先別罵「廢話」,筆者這麼說的原因是,可想而知由一個實際擁有455萬粉絲的微博客來寫有關微博的書,勢必有部份內容是其他觀察者所難以體驗的經驗。加上作者又是中國網路產業的巨擘,其視野以及對於這股新興力量的思考與理解也勢必有其獨到之處。因此即便筆者玩推特的時間也不算短,仍然想好好讀一讀這本書,希望能夠藉著讀另一個微博客的“夫子自道“,增加對於微網誌這「個人社會媒體」的理解。

 

讀完之後,果然讓我再認真的思考了一下自己曾經整理過「Social Media 鐵三角組合」的想法(請見「點只粉絲團咁簡單—談社群行銷組合」一文)。

 

 

之前我的想法比較是從三種平台不同的功能屬性來區分其各有所長不可偏廢之處著眼,但是在讀完《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後,反而讓我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如何視情況單獨運用而讓影響力極大化“。這一點仍然要從三種社群媒體的屬性來談—

 

部落格 -> 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元 -> 論述/內容力
SNS -> 既有人際網絡延伸/互動 -> 關係/圈子
微網誌 -> 極簡內容/單向傳播的速度 ->擴散力

 

當然,上述三種媒介或多或少仍然都具有另兩種媒介的部份屬性,只是就其強項而言各有所長。我之前的想法是,唯有綜合性的運用,才能夠各取所長達到完整的效果。這個想法固然沒錯,但卻是一個比較概括性的說法,然而Social Media裡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個人差異性“也許正是決定每個人/企業在運用「社會媒體組合」時的配置方式。而這一點可以從李開復在書封裡的一段話「人們在見到我常說的第一句話,2005年時是“我看過《做最好的自己》“;2009年會說“我看過《世界因你不同》“;現在,他們告訴我“李老師,我看你的微博“ 」來引申—就李開復而言,他的成就與在產業中的地位已經讓他擁有接受媒體採訪與出書等“發言權“,因此若他要讓影響力極大化,勢必需要運用更直接、更具傳播力的微博來進行,反而像是寫部落格或寫書這類「內容創作」性質的媒介只需間中為之,定期能有系統的把散落的想法彙整成完整的論述即可。但對於尚未具有像是李開復這樣的“位置“的人而言,經營微博的擴散力也許就有限,固然可以透過李開復書中建議的“與名人建立關係,由名人轉發“的方式去得到一時的影響力,但是如何階段性的運用部落格寫作的論述力以及SNS的關係與圈子去同時強化影響力,則會是視不同人的個性與所處狀態的不同而有差異。不過,這必須要在運用時有所自覺的去規劃,才能達到效果。

 

再把話題帶回《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中,前四章比較屬於“記錄性質“,記述的是李開復自身運用微博的歷程與故事、微博語錄、現象與案例觀察,其中不乏發人深省的金句與故事。在第五章「微博在中國的傳播魅力」開始,李開復開始探討微博為何可以產生如此的力量—即時、真實表達自我、因為關注而產生的關係與力量、多節點的傳播效力等等。第六章「微博的商機與未來」則分析如何運用微博的使用者、行為與API所形成的「生態圈」。第七章「開復教你寫微博」與第八章「如何吸引粉絲」則是李開復夫子自道其微博經營祕訣,值得有心好好經營屬於自己的社群媒體的朋友參考。其中在P.244裡提到的「隨時留意,隨時累積」,已經可以看出要好好經營微博已經不只是隨機、隨性的抒發,而必須是計畫性、策略性的行為。特別推薦讀者可以好好詳讀P.244~P297間的內容並且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與調性予以實行,相信會提升經營微網誌的功力。

 

我想,讀《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與其他討論微網誌經營的書很不一樣的點在於,其他的書在教你如何運用微網誌的優勢,而《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也許想說的是–如何思考、發現屬於你自己的優勢,去用好微網誌這工具。

(本文同時發表於Inside)

若你想關注李開復的微博,請見 http://t.sina.com.cn/kaifulee
若你想看看筆者的微網誌,請見 http://twitter.com/bestguy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去年還剩一堆年假未休,公司的規定是可以帶七天到隔年的第一季休完,不然就作廢。所以前幾天趁機消化一下假期,雖然還是有在收與讀公務的信件、參與無法改時間的會議,但是至少多了些時間可以稍微休息。

 

原本是想利用假期到日本走走,但是日本震災讓這個念頭就此打消,所以我的足跡還是以在台北為主,隨意到處晃蕩,想想事情。

 

免不了還是要拍照的,拍了些底片,也在中間的空檔用iPhone捕捉了一些畫面,仍然是用Instagram。挑的仍然是城市裡某些不起眼的角落,算是我自己觀察這個城市的角度。看到有網友在其中一張照片留言說「真是醜的很協調」,我笑了,這正是我想要捕捉的感覺—殘舊、不起眼、雜亂、醜…但卻有種異樣的協調。

 

本來還整理了一些這幾天的心情,昨天要Po時電腦竟然死當全毀,沒有心思重打一遍,所以只看照片就好,不多話。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走進底片攝影的美麗境界--《攝底片 重度迷戀》書介
      • 週六活動預告--[百選講堂013] 老查~愛上老相機之樂
      • Lomo玩家沖掃新選擇 - Lomo Lab 底片沖印服務(實際沖掃效果範例)
      • 【書介】你也可以一呼百諾--讀《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
      • 台北,隨意晃晃 - iPhone Instagram隨手拍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