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記得大約在20年前,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因為預算有限,經常到書店去打書釘、看白書。

 

那時的書店不像現在這麼寬闊,所以通常是站著看完一整本,如此一個下午下來背著包包的肩膀酸痛,腰背也一整個無力。

 

後來當經濟能力提升之後,也許是過往看白書的辛苦記憶太過強烈,我便很少在書店看書了,通常是逛一逛把想買的書帶回家舒舒服服的讀。

 

也因此,雖然誠品敦難有許多角落都適合隨地而坐用比較舒服的方式讀完一本書,但我卻很少嘗試。

 

不過,在記錄誠品敦南的最後影像時,當然也要把這些在書店裡閱讀的人們記錄起來。

 

延續我一貫“目中無人“不好意思對著人直拍的拍攝習慣,這些都是快閃側拍。

 

其他的誠品敦南照片

 


 


 


 


 


 


 


 


 


 


 


Share
Tweet
Pin
Share
19 意見

 

誠品敦南店從9/1~10/11要進行為期40天的封館改裝。

 

雖然還不知道改裝的幅度有多大,但是,畢竟將不再會是原來所熟悉的樣貌了。

 

有一段很久的時間,誠品敦南是我經常勾留的地方,在十多年前(這麼久了?)我職場生涯裡唯一一段兩個工作間休息的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到誠品敦南看書,走走晃晃。

 

也因此當知道誠品敦南改裝前開放店內攝影時,就打定主意要去拍些照片。

 

不想很矯情的說這家店對我來說有多大的意義,但是留下不少記憶倒是真的。

 

暫別了,誠品敦南。期待40天後的再見。

 

其他的誠品敦南照片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我第一部收藏的古典相機是拍立得SX-70,不過拍的最少的相機,也是拍立得。

 

原因也許是因為處女座過於在意完美的個性造成吧?底片相機即便拍失敗要等沖片後才知道。數位相機如果拍失敗也許馬上可以補一張。唯獨拍立得,失敗的結果立即就在眼前呈現,且經常是無法重來—在等底片顯像的時間,也許要拍的景物已經不同了。

 

話雖如此,但我卻很喜歡看拍立得照片,原因也許是其獨特的呈像色澤,也許是1:1片幅比例的均衡美,也許是因為那每一張照片都是獨立的存在的那種無可替代性。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用拍立得留下的一系列影像記錄,加上他的文字,讓每一張照片都像是某場電影片段般,在畫面與影像裡凝住了瞬間的情節張力。

 

就像之前另一本導演文.溫得斯的《一次》般,攝影對於塔可夫斯基來說,是另一種用影像敘事的方式,一個畫面,也許已經有它蘊藏的故事性,也許加上簡短的文字,讓畫面裡、鏡頭背後的眼睛與心當下的感觸被記錄下來。不過我寧可先不看那些文字,試著從單純的畫面裡感受作者這幅景象觸動他按下快門的會是怎樣的一些感覺。

 

對我來說,拍照最富趣味之處,也正是因為對眼前的景物心有所感,因而強烈的想按快門記錄下來的那種突然思緒。

 

看得出來繆思文化在這本書花了不少心血—從書盒+純白局部上光書衣+硬皮精裝的裝禎設計、印刷的品質、譯文都相當不錯。如果你喜歡拍照,喜歡欣賞照片,這本《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不容錯過。而且此類精裝書籍再版也許都要有一定的量,遲疑的話也許就會失之交臂。(我自己也多買了一本不拆當作收藏)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原文作者:Andrey Tarkovsky

譯者:虹風

出版社:繆思

出版日期: 2008年08月05日

 

 (以下圖片翻攝自《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之宣傳單張)


 


 


 


 




Share
Tweet
Pin
Share
13 意見

 

上上星期天(8/3)在信義公民會館舉辦的「2008年網誌青年運動會 BOF 2008」,我所屬的部門是贊助廠商之一,因此大會提供了場外的攤位給我們辦活動。故雖然我整天都在會場,但幾乎都在攤位上,沒能進場聽BOF 的各場精彩活動。“唯二“有參與到的場次是晚上的「Punch Party 6」以及最後一場壓軸的「網路如何改變獨立文化」。

 

「Punch Party 6」延續著每一次活動的熱鬧與歡樂氣氛,除了很早就報名爆滿之外,主辦人凱洛這次邀請的講者都是網路圈或藝文界的知名人物—喬敬、小恩恩、XDite、KJ、中國知名部落客Isaac Mao、天下文化的彥傑、閃靈樂團主唱Freddy,以及壓軸的朱學恆,分享的內容也延續過往傳統—雖然主辦人凱洛訂下了“A Good bloggor’s year“這個題目,但是講員也都很自動的把題目改成自己可以發揮的更好讓聽眾們更有收穫的講題(簡單說就是不照題目講啦)--包括網域名稱、單車環島、中文維基、中國「草莓媒體」簡介、讓網站高人氣的祕密、如何行銷台灣觀光…,像是一場知識的煙火秀般,每位講者在七分鐘的時間限制裡設法把自己想講的主題表達完畢,正如煙火表演般,帶給聽眾目不暇及且餘韻無窮的思考衝擊。

 

我個人參加過幾次PP 的一個小小感想是—七分鐘20張投影片的格式的確對於講員來說確是一道難度頗高的門檻,若不是講員本身的思考夠精練或是個人夠號召力,就必須靠唱作俱佳來補足,我私心期望接下來的Punch Party 不會演變成另一種“綜藝秀“—演出形式比內容更重要,當然這也許只是我自己不必要的擔心罷了。

 

點這裡看「Punch Party 6」的現場影音記錄

 

 

當「Punch Party 6」在朱學恆的精彩演出劃下完美句點後,現場聽眾也紛紛往場外移動進行網友相認或交流活動。也因此BOF 的最後一場活動「網路如何改變獨立文化」現場大約只剩下1/5不到(大約20幾位)的聽眾,對應回講題的「獨立文化」四字也算是貼切。在這場講座裡回聲樂團主唱暨Indievox 音樂網站的創辦人柏蒼娓娓道來他創辦Indievox 的理念與希望讓獨立音樂人都有個可以平等接觸到愛樂者的管道的理念(柏蒼說,不管你多大牌,在Indievox 上你跟所有音樂人都是一樣平起平坐,不會有特殊的禮遇或曝光,大家憑音樂實力吸引樂迷)。聯影電影的企劃余筱婷則回顧在推廣藝術電影時受限於資源不足而採取的策略聯盟、「以物易物」的辛苦(筱婷說,通常要用自己家的海報去換別人家的撲克牌之類的贈品辦活動,還得拉下臉多坳個一兩副爭取多些資源,而在MSN上收集了很多“臉紅“、“尷尬“、“拜託“的表情符號,適時都要用這些符號去跟人坳東西或尋求協助)。獨立書店「有河Book」的店主686 則侃侃而談自己在經營獨立書店的想法與堅持、與出版社和讀者溝通的過程,以及選擇以夫婦倆獨力經營的原因與甘苦(686說,有一次他看到金石堂的排行榜,相當高興有河的排行榜上沒有任何一本書跟金石堂榜單上的相同。而堅持夫婦倆親力親為的原因則是,不希望在有河裡出現任何“上下階層“的關係出現,但是雇用關係很自然的會發展成上下的關係,因此他不考慮找員工,寧願有河就維持在現有的規模)。說真的,我雖然沒有參與到早上的BOF 議程,但是這場有關獨立文化與網路的的座談讓我有“參加到這一場就相當值得了“的感覺。

 

686 特別穿了當時電影「獨立時代」的T恤與會,他說楊德昌導演的這部作品給了他很多想法上的啟發。我個人的感覺是,所謂的「獨立」是真正在思想上完全的憑藉自身的思考去為自己在這世上的存在意義做出決定與行動。「獨立」不只是叛逆、不只是反抗、不只是顛覆傳統。「獨立」意味的是,自己絕對的為自己負責,一種昂然無畏的從容。

 

BOF 就在這場雖然參與人數也許最少,卻是相當精彩的座談中劃下句點。雖然整天的活動下來只聽到這兩場,但仍然相當滿足。以一個部落格平台工作人員的角度來看,雖然BOF 仍侷限在僅能動員到特定的一群網路使用者參與,但是活動期間所發生的激盪、交流、互動、刺激,會有一點像是種子般為接下來台灣網路的發展,萌出一些新的可能性。這也是我會希望積極參與的原因。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幾年前突然想學調酒,買了一本調酒書回來,甚至還弄了個Shaker,但是仔細讀完書,發現光是基酒就要準備不少,但也不確定自己會不會常調,因此最後就是固定在家裡放瓶伏特加與波本威士忌,偶而調螺絲起子 (Screwdriver) 或鹹狗 (Salty Dog) 或是Jim Beam Coke 來喝。

 

曾經有幾次,約了幾位朋友,帶了伏特加、柳橙或葡萄柚汁、Shaker與冰塊,晚上十點後到國父紀念館的長廊(因為有很寬的欄杆,可以當調酒台),由我負責調酒,大家邊喝邊聊。

 

上上星期受到查理王的邀請,去學學文創參加了學學美食社群「王靈安的酒廚房」。 王靈安 老師是國內知名的酒保,很久以前就已經讀過他的書「一瓶都別留」,故參加前就對這堂課相當期待,因為相較於品嚐紅酒,我更喜歡雞尾酒的多變與自由風格。

 

剛開始上課, 王靈安 老師就強調喝酒有趣的地方正在於其口味層次的豐富性,因此透過品嚐去找到自己喜歡的酒是最重要的,品牌、評論、廣告都只是讓人參考而已。只要自己嚐了喜歡、喝了開心,就是好酒。

 

王靈安老師先解說了白蘭地,並且提供了幾種不同年份的白蘭地供同學們品嚐。老師再次強調,年份久雖然讓酒變得香醇,但是仍然是自己覺得好喝就好,酒有趣的地方正在於它味道的層次與多樣性,沒有絕對的優劣。老師還教了大家一種干邑的喝法—把酒冰在冷凍櫃2~3天,而冰凍的干邑會有種濃稠的口感但少了辛辣,讓酒香更容易被品嚐。也示範了一款由干邑與柳橙汁調製的Yellow Martin,60%的柳橙汁搭配40%的干邑。

 

接下來自然少不了威士忌,除解說威士忌的相關知識如原料、蒸餾、調合威士忌與單一純麥,我也喝到了我最愛的Jim Beam coke,以及另一款由加拿大威士忌+蘇打水調的威士忌蘇打。

 

之後開始進入調酒時間,Mojito、藍色夏威夷、長島冰茶、瑞典泡菜、Cosmopolitan、Vodka Lime…,不知不覺的現場的氣氛也High 了起來,每一款酒都試飲的我已經感覺到微醺,而原本不認識的同學們也打開了話匣子聊起彼此喝酒的一些經驗。

 

雖然抄了些筆記,但是發現已略有醉意的我寫的東西連自己都不太記得,所以就不整理酒譜在這裡分享了。 王靈安老師倒是介紹了一本書「弘兼憲史- 雞尾酒&酒吧入門」,事後我到書店買來一讀,的確是蠻詳細又深入淺出的介紹雞尾酒的相關知識,並且也經過 王靈安 老師的審訂,因此不必擔心翻譯有誤之類的問題。

 

說起來已經很久沒有在夜店或是Lounge Bar 喝酒了,因為一來厭了那種吵雜喧譁的場合,二來自己在家調,可以喝到微醺倒頭就睡。在家裡備幾種自己愛的酒調給自己喝,單純享受酒所帶來的樂趣,也是人生一樂。

 

王靈安的酒廚房上課實況

 

 

 

 


 


 


 


 


 

(依照法令要提醒大家--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P )

Share
Tweet
Pin
Share
13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書店裡的閱讀者-暫別.誠品敦南之二--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十三)
      • 暫別.誠品敦南--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十二)
      • 一瞬之光--《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Instant Light》
      • 遲來的記事--Punch Party 6 與BOF 「網路如何改變獨立文化」小記
      • 一杯都別留--學學文創「王靈安的酒廚房」課程心得小記
      • 單純美好的政治童話--日劇「Change」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