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下午,原本只是隨意走進書店想買本書邊喝咖啡邊讀,結果很幸運的讀了一本好書
作者是提出「破壞性創新」的企管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他在看到他的同學與哈佛的學生也許在畢業後天之驕子般的踏進職場,有很多人也獲得不錯的職涯機會,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一部分人卻面臨工作與生活失衡、家庭失和甚至離異,有些人甚至還捲入醜聞風暴。他不禁思考「到底讓企業永續經營的企管理論,對人生是否也有效?」因此他提出了三個大哉問,也與他的學生反覆討論與思考人生中的重要課題--
如何在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如何維繫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良好關係?
如何堅守原則,擁有正直的人生
後來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在2010年對哈佛當屆畢業生以此主題作了演講(在TED上也做了相同主題的演說) 而這正是這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緣起。由克雷頓克里斯汀生與兩位學生歐沃斯、狄倫共同撰寫完成。
可以先看一下TED的演講記錄影音--
以下是我在閱讀時作的一些簡單筆記與感想,誠摯推薦各位朋友可以找這本書來一讀,相信會與我一樣深深覺得很有助益。
「好的理論不會只能運用在一些公司或一些人身上。好的理論應該適用於各種情況,可以解釋什麼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並告訴你為什麼。不論那是微處理器市場大戰丶鋼鐵產業或是國家安全」
感想:我有時出去上課,有些學員會希望我多講一些例子或故事,但是我覺得真正有價值的是從案例中可以萃取出來,並且有機會複製或重複運用的「架構」或「元素」、「模式」
「即使不斷改善工作環境,員工也不會立刻變得熱愛這份工作,頂多只是不討厭而已。「對工作不滿意」的相反並不是「對工作滿意」,而只是對工作的厭惡感消失了而已」
感想:就跟「愛的相反不是恨,而只是不愛了」是類似的道理。
「策略不是一個獨立事件,不是一群高階主管一起開會,就手中的數據分析決定好怎麼做就行了。策略是持續不斷、多變且難以控制的過程。包括審慎的計劃丶突發機會的因應和資源分配的考量」
感想:數據通常顯示的是過去的結果與走勢,但是策略要決定的卻是未來的方向
「要嘗試檢驗某項策略的可行性,可以用「哪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法,依照「重要性」和「不確定性」把發展此一策略的假設條件列出,並且了解其間的相關重要性,並設法驗證最重要的假設是否成立」
感想:如果基於「假設消費者都不愛和別人用一樣的手機」而推論出「所以機海戰術是正確的」,至少先確定消費者不是以去買各種手機殼或包膜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策略的最後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資源分配」,為了長遠所做的正確決定,短期看來卻不合理。而只要是衡量成功的量尺錯誤,員工就會因此不由得往錯誤的方向去做,而與公司的長期目標背道而馳」
感想:所以「爭一時也爭千秋」是句騙人的廢話。如果你看的只是這一季的營收有沒有達標,以許就會做出扼殺了長期發展的錯誤決定
「有些人一心一意追求卓越,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就的事情上。你或許可以明白說出你的人生策略和目的,然而,如果你的資源分配並不相符,說什麼都沒用。如果不能落實,所有的策略都是空談」
感想:如果抱怨「人才在這個環境/社會/國家沒有被重用的機會」時,先問問自己上次好好讀本跟工作有關的書是什麼時候,以及想想自己下班後的時間都在幹些什麼吧。
「關於行銷和產品開發的一種理論:「解決必須完成的任務」--人們購買某種產品或服務,不是為了產品本身,而是產品可以幫他完成生活中的某種任務或解決問題。如果有人開發出一種有趣的產品,但沒能幫上消費者的忙,這種產品就難以成功」
感想:打算創業的朋友尤其要好好思考—到底你想做的事是真的可以解決消費者必須完成的任務,還是只是一個很炫的玩意。
「一家公司的能力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資源、流程以及對優先順序的判斷。資源通常是指人員或東西,是最顥而易見的。而如果流程很強,任何員工都可以順利完成任務。而明確的優先順序判斷標準,則可以讓大組織中的員工在不悖離公司策略和商業模式下做出最好的決定」
感想:很多公司只把注意力放在第一點,但是卻忘了第二第三點長期可以產生的巨大效果
「成功者出類拔萃的原因並非天生資質優異,而是即便資質普通,由於不斷的從經驗學習如何克服挫敗或巨大的壓力--能力就是這樣淬煉出來的。換言之,就是具有發展出「流程」能力的人。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失敗的案子或是接受新領域的挑戰都是「經驗學校」的課程,領導人的能力如何,就看他是否修過這些課程」
感想: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說的就是從經驗中發展出流程的能力
亨利福特:「如果你需要一部新的機器,但又不願投資購買,最後你會發現,你雖然沒買,但還是付出了代價」
感想:機會成本有時候反而是最大的代價
「沒有一家公司會故意輸給競爭對手。失敗的企業公司主管所做的一連串決定似乎看起來都沒什麼大害,卻不知不覺走向毀滅之路,原因是每一次似乎都只妥協了一點點,然而一個又一個決定累積下來,最後將付出重大的代價。」
感想:當你習慣妥協之後,再來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放棄的了
「百分之百的堅持,要比百分之九十八來得容易」
感想:因為你就不必去想「是哪個2%可以放棄」或「為什麼不是3%?如果4%怎麼樣?」之類沒有價值的問題。
「對一家公司而言,目的的陳述包含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可以稱之為「畫像」,就像畫家在畫油畫之前要把描繪之物用鉛筆畫出來。一家公司的領導人和員工希望自己的公司為何種樣貌,投射出來的意象就像「畫像」一樣。這不是員工在日後突然發現公司變成這個樣子,而是經理人與員工共同的期待。
第二,如果一個目的有其效用,主管與員工都必須「投入」。目的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必須是決策與執行的最高指導原則,不能妥協。
目的的第三個部分,則是經理人和員工用來評估進步的「量尺」。這樣才有一個評量的標準,讓大家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這三個部分就是構成公司目的的三要素。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具有影響力,絕對不能沒有目的,隨波逐流。」
感想:沒有正確而完整的目的,所有的成果都沒辦法被衡量是否做的夠好,很容易就陷入各種發散的活動而不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