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大家最近也許有留意到Yahoo!奇摩拍賣十周年的電視廣告,也許對各位來說這不過只是眾多商業廣告裡其中的一支,論創意來說也不算太過突出,但是對我來說算是有另一重意義—因為Yahoo!奇摩拍賣算是我這輩子待了最久的一個單位,前後一共五年半。

 

我是在2002年七月3日進Yahoo!奇摩拍賣的,當時的職稱是Category Manager(中文容我稍後再說),也是Yahoo!奇摩拍賣的第一位Category Manager以及第四位正職員工(當時雖然還有其他幾位Yahoo!同事同時在做拍賣這個服務,但是都是兼任)。而Category Manager的工作簡言之就是負責拍賣內各類別商品與交易的發展。當時我名片上中文職銜是「事業開發經理」,後來改為「品類管理經理」。原因在於的確最初在人力比較精簡時我的角色還兼具一部分與外界夥伴合作的開發,但之後在人員慢慢補足時,我的角色就聚焦在原本這個職務的本質—促進拍賣內各類別商品的增長、賣家人數的提昇以及交易額與交易量的成長。

 

除了是我待過最久的單位之外,Yahoo!奇摩拍賣也給了我許多很難忘的回憶—

 

剛開始做拍賣服務時,很多人都覺得網路拍賣上一定都是騙子,或擔心買到的是爛貨或假貨,所以我也開始以一個買家的身分嘗試在拍賣上買各種我想買的東西,而當有人質疑拍賣可不可靠時我就可以出示我的拍賣評價,藉以證明拍賣不是騙人的地方,這種「以身試法」的作法自然也累積了很多有趣的經驗,包括各種面交的場景,甚至交易時才發現賣家是我長久失聯的直系學姊等,這些都是我之前在做B2C電子商務時少有的體驗。

 

我在Yahoo!奇摩第一次也應該是唯一的一次通宵加班就是在拍賣,原因是初期拍賣的報表系統還不完善,只能以每天跑出一頁前一天的數字彙整的方式提供數據。在我剛進公司不久有一次我老闆臨時要去美國開會報告,希望可以有一份當年度拍賣各項重要指標的統計分析報告,但是雖然我們平日都有就自己關注的一些數據做手工的剪貼統計,但是都不夠完整。所以我就發狠留在公司熬夜把一頁一頁後台Html page裡的數字剪貼到Excel裡,一直弄到快天亮才完成。雖然過程很累,但是之後在這份報表的基礎下每天更新就變得簡單多了。當然,拍賣成長到後期已經有自己專屬的Data warehouse與ERP系統,跑任何分析報表易如反掌,可能沒有人能想像當時需要用這種人工克難的方式才可以做出數據統計。

 

我加入拍賣的時間雖然這個服務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但是初期是以〝讓使用者與商品自然慢慢成長〞的方式經營。我進拍賣時正好面臨了一個轉折—全世界最大的拍賣網站eBay當時買下了「拍賣王」進軍台灣,而Yahoo!奇摩也決心要在台灣深耕網路拍賣服務。當時eBay可是挾台幣2億以上的預算大舉進攻的,同時在PC home、蕃薯藤、新浪、MSN等數家入口網站的首頁都有明顯的入口與商品曝光版位,我們除了人力只有對方的1/4不到,經驗也有待累積,說真的只覺得我們在挑戰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面對已經有深厚經驗與機制基礎與豐富資源的國際化對手eBay,相形之下Yahoo!奇摩拍賣像是個新生兒一樣,一點一滴的需要去累積競爭力,所以我記得第一版的「進階賣家教學」(包括商品攝影、標題與內容寫作技巧、定價策略等)是我在農曆新年的長假寫出來的,商品分類方式是我跟幾位品類管理經理爭的面紅耳赤吵出來的(為了網友在挑選長褲時到底會先在意褲型還是材質等分類邏輯問題相持不下,常常會需要做田野調查),最後發現eBay很用力的「參考」我們的分類方式時,心裡既生氣又高興。第一次辦大規模賣家聚會時的慎重、第一次參加經常批評Yahoo!奇摩拍賣的網友聚會時的忐忑、第一次舉辦賣家實體教學上台授課前的緊張,還有無數次透過見面、透過網路、電話與Yahoo!奇摩拍賣的賣家們溝通、討論、爭辯各種大大小小有關拍賣功能與原則的問題,以及在拍賣面臨政府課稅、法規管理等意料不到的問題時需要因應、由免費服務轉為收費服務時需要做的溝通以及承受網友的反彈…。一切的一切對我來說每一件都是完全沒做過也沒有前人前例可循的,無形中對我來說當然也是很難能可貴的經驗與歷練。當時我常覺得經過了Yahoo!奇摩拍賣從草創到茁壯的這幾年歷程,應該沒有什麼網路服務的經營會難的倒我了(事後證明這句話我說的太早,不過這是後話,先表下不提)。


而一直到eBay正式退出台灣市場的那一刻,對我來說也像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那個曾經覺得是難以撼動的巨人,最後被我們這幾年整個團隊所一點一滴累積的經驗與執行力擊敗了。而之後沒隔多久,我也轉調到其他的服務,某個程度來說,Yahoo!奇摩拍賣從我工作中的進行式慢慢成為過去式。而我的角色也從拍賣的工作者轉換成使用者。

 

我在做拍賣的這幾年,自己也成為Yahoo!奇摩拍賣最忠實的粉絲—我的評價有1104分(絕大多數是買,寫這篇文章前才剛拆開一個拍賣得標商品的包裹),在拍賣七週年時統計的拍賣累積大買家裡我竟然能排到第三名。而且有一長段時間我是賣家實體教學的當然講師,負責教新手賣家如何開始他的拍賣小生意。我後來有個體會是,要做好一個網路服務的工作者,你必須先愛上那個服務,成為那個服務的傳教士與十字軍,這樣一來你才會知道使用者他的困難、他的需要,以及如何維持平台的平衡發展,在什麼時候要做什麼樣的事。而我也因為拍賣認識了好幾位很好的朋友,也許是當時輔導協助過的賣家,也許是曾經批評過我們的服務但後來經過長期互動後慢慢熟識的網友,這一些當然也是做這個服務所獲得的寶貴回憶。而由Yahoo!奇摩拍賣所溝通與影響進而發展出的台灣網路拍賣市場,當然也成就了其他平台以及數以萬計的大賣家們經營與獲利的豐厚土壤。

 

故事太多,回憶太滿,有點不知道從何說起了。在看到老同事們所策劃的Yahoo!奇摩拍賣十週年慶活動,一時間很多陳年舊事也因而鮮明了起來。不管怎麼說,Yahoo!奇摩拍賣已經不再是我直接負責的服務了,但是還是以一個老同事與使用者的身分說聲,Yahoo!奇摩拍賣,十歲生日快樂。


Share
Tweet
Pin
Share
9 意見
 



今天下午對我來說是個有趣的新體驗--因為我帶了十幾位陌生的新朋友一起去西門町外拍。

起因是有一次到Lomography Gallery Store Taipei 談些事情,結果他們說「老查有沒有興趣來跟我們一起辦活動?」「怎麼樣的活動呢?」「如果是一場講座、一場外拍workshop呢?可以嗎?」

在確定對方是認真的不是客套之後,講座本身因為當時為了「愛上老相機」打書已經辦過兩三次比較有經驗,但是外拍--我完全是自己摸索的攝影素人,怎麼敢帶人出去外拍啊 :p

但是在Lomography Taipei 一再向我說明這不算是攝影教學,是希望讓一些對Lomo 攝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體驗一下底片拍攝的樂趣不致於無從下手。而對我來說這又算是件新鮮事之下,想想也就答應了。(我的兩大死穴一是朋友要我幫忙,二是只要是一定程度新鮮的體驗,這兩個條件滿足其一我就很難拒絕,何況是兩個條件都滿足)

這一次的活動有個很厲害的名字「發掘你的攝影眼」,某個程度來說,當我回過頭看自己2006年因為開始玩老相機拍的照片,自己的確是有感覺某種程度的進步。比較能夠從眼前的景物中萃取出有意思的畫面。所以雖然還是覺得有點心虛,不過想想能夠有機會把自己的一些小小經驗屆這個機會跟一些朋友交流分享,也是好的。

剛好這兩個星期都一直很忙,因此也沒時間多想這件事,心裡的盤算是反正西門町幾乎已經是我試新相機拍照必去的地方,只要提前找時間去規劃一下路線的順序應該就可以對付得來。所以一直到要外拍的前一天,我才去西門町繞了一下,規劃要帶來參加的朋友去哪些地方。

活動前兩天,我接到Lomography 的mail 通知--1. 只差兩位就額滿了 2. 會有記者一起隨行採訪。ㄟ...一來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十幾位朋友報名參加(是說我也不是什麼有名的Lomographer,連一次Lomo的比賽也沒參加過),二來,媒體跟拍是怎麼回事啊?不過事已至此,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了。

活動前一天,我依計畫去西門町繞了一下,算了一下時間決定好要走的路線。這次活動雖然Lomography Gallery Store Taipei 有提供參加者一卷底片,但是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應該不太夠(我第一次跟公司的攝影社同事出去外拍我就拍了七捲),所以把家裡的底片庫存也找出來打算提供給來參加的朋友們當做free gift。相機的部份我則打算帶Lomo LC-A+, Lomo LC-W, Olympus XA三部,相機裡則是裝過期底片,想試試看不同的效果(也有到時洗不出來的風險)。

活動當天先到Lomography Gallery Store Taipei 門市集合,參與者除了與我想像中蠻符合的大多是年輕朋友外,也有母女檔與情侶檔,還有一位外國朋友。有些是經常參與Lomography活動的常客,有些則是今天第一次來。而要跟拍的媒體竟然還是來自福建的東南衛視。我簡單的說明今天會進行的方式之後,一行人就搭捷運往西門町出發了。

今天我計畫的順序是先到西門紅樓繞一下,不只是創意市集、建築,從那裡回過頭拍中華路口的方向也很不錯。之後就由誠品166那裡進西門町,到Bodyshop 拐彎進巷子繞一下小巷擁擠的市集,再經過峨眉停車場往電影公園。在那裡還可以拍塗鴉與玩滑板的青少年。在那裡的也門町咖啡館稍事休息之後,再從電影街轉潮店林立的美國街,再慢慢的回到捷運六號出口,就差不多可以結束了。

如果你問我在城市隨拍的樂趣何在?我覺得趣味就在於視野可以不斷的切換距離--可以切到寬廣的大範圍像是廣場與天空、高樓,但也可以切換到極細微的小小物事。而所謂的「攝影眼」如果在城市裡,也許就是能在眼前看似雜亂步協調的事物中,看出秩序、規律或平衡的心眼吧。

過程大致還算順利,除了兩點-- 1. 今天的雲太厚有點陰霾,雖然萬幸沒有下雨,只是天空就不夠漂亮。 2. 西門町今天的人真的超級多,比我昨天探路時還多,讓過程中可以與參加的朋友互動的機會比較少(除非我用大聲公講話)。我本來想了蠻多想要分享給參與者的拍攝心得與小撇步,但是不太有機會說太多話,只能就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點適時提了一下。

結束時問了一下來參與的朋友們玩的還開心嗎?大家很給面子的都說「開心」,有幾位朋友則說沒想到西門町的巷子裡別有洞天,之後還要找機會來看看。我自己扣掉之前相機裡已經拍了一些的底片,今天不知不覺也拍了三捲多。雖然因為一面要招呼一行人所以有蠻多拍的稍嫌草率(坦白說我的拍攝受到心理狀態影響很大,今天剛開始有點緊張,因此難免也影響到拍照的手感),但是我自己倒是也拍得蠻開心的。有幾位朋友也問了一下我的部落格網址說會再去看看我拍的照片,總的來說算是圓滿結束。

照片要兩個工作天之後才能沖晒完畢,還是先PO昨天探路用iPhone拍的幾張墊墊檔當做是插圖吧。



參與者的大合照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我的部落格累積到訪人次終於滿100萬了,而文章數也即將滿600篇(還差10篇)。

當然這些數字比起很多部落客來說算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在今年生日左右到達,也算是有些個人意義。

這兩個星期算是公私兩忙,曾經有想過如果生日當天「部落格文章滿600篇+到訪人次滿100萬」倒也是不錯的個人慶祝方式。只是這也不過就是個念頭,在忙碌的行程下,實在沒辦法再提起勁去實踐。

那天有個朋友問我「你為什麼還會有想寫部落格的念頭啊?你不是工作很忙嗎?」

我笑笑沒回答,不過心裡的答案是「因為我仍然希望除了工作之外保有一點點生活,因為我希望有些東西留下來證明我曾經存在過」

很多朋友應該認為我是個無可救藥的工作狂,我就算說我不是,看來也沒人相信。但是說真的,我真的一點都不愛「工作」,我也希望可以把我的時間只花在看老電影、玩玩具、拍照、整理相機,甚至散步、發呆。花那麼多生命在工作上只有兩個原因─那是責任,以及工作中有些的確是我真心相信且希望投入的事。

但是除了工作之外,我仍然還是想要有一些純粹屬於我自己,不必在乎其他人怎麼看怎麼想的生活的。而「寫部落格」就是我保存我的生活軌跡的一種方式。讓一些曾有過的想法、在意的事、感覺與記憶得以保留,不致於就此遺忘。

當離開一個工作,也許兩三個月後就未必還有人會提起你,一兩年後也許就不再有人記得你曾經做過這些事。而在Twitter, Facebook上曾有過的喃喃自語或者對話,下個星期想要重溫大概就已經找不到了。而除了在至親好友的印象中留下曾經活著的記錄之外,大概就只剩下部落格可以證明「我曾經這樣活著」了。

也許你會問「留下這樣的證明有什麼意義?」也許沒有,不過如果人的一生什麼也沒有留下來,不也是一件有點悲哀的事嗎?

所以我大概還是會繼續這樣寫下去吧,不管有多少人看到,這也許就像是我投入生命長河裡的瓶中信,有緣的人,就會拾起。

Share
Tweet
Pin
Share
7 意見



七月初,接到「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輯關魚的邀請,希望我可以投稿「台灣好生活電子報」中的「驚鴻台灣」的攝影專欄,大約需要30~40張照片。


 

關魚在信中是這樣寫的「這個單元週一到週六每天更新,主旨在透過不同的攝影視角,讓讀者接觸「台灣各種人事物」的多元面貌,…「驚鴻台灣」照片的必要條件是台灣的人事物,又以能夠看出台灣地方特色的照片為佳。」,而我想這與我一直以來「拍照不必在他方」的想法不謀而合,加上自己的照片竟然蒙人賞識,所以馬上就答應了。


 

不過說起來雖然我絕大多數的照片拍的都是台灣,但是真要能「讓讀者接觸台灣各種人事物的多元面貌」以及「能夠看出台灣的特色」,也還不是那麼容易。加上我的照片檔案管理實在欠佳,所以挑照片倒也花了不少時間。加上還要下標與寫圖說,結果每次交稿都耽擱了些時間,還有好幾張的標題勞煩關魚重下,實在有些抱歉。

 

 

在刊登的過程中友朋友留言問,為什麼大多挑的是2009年或之前的照片?是不是我已經不再繼續拍攝身旁的景致?這其實也代表了我拍照過程的一些轉折--當一些場景已經拍過一次甚至多次時,慢慢的就會取小景或改拍其他題材,自然未必能符合觀魚所要求的從照片中「能夠看出台灣的特色」的要求。不過有持續看這個部落格的朋友應該就知道,拍照仍然是我生活中重要的嗜好。


 

前天40張刊登完了,想說也算是一次虛擬的攝影展,截了索引頁畫面做個紀念。而看看這些場景、媒材、風格各異的照片竟然都是我拍的,感想是「我真是一個沒有風格的攝影者啊」

 

看看「驚鴻台灣」我投稿的40張照片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賈伯斯已經超脫了科技公司的創辦人或CEO的角色,成為某種類似精神領袖、心靈導師、科技天才,甚至可以說是傳奇如「神」般的存在。在上個星期當賈伯斯宣布將辭去Apple CEO的職務轉任董事長時,除了科技界一致驚嘆之外,甚至也佔據了各大報的頭條版位,也有人形容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一位朋友說「大家好像誤以為賈伯斯已經蒙主寵召了似的,他還活的好好的不是嗎?」)。

 

而在此時,讀剛剛出版的《The Steve Jobs Way 》中文版《賈伯斯憑什麼領導世界》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時機,因為可以藉由曾與賈伯斯一同工作,亦師亦友的作者筆下,一窺他的真實面貌。(再來也許就是等著讀即將於今年出版的賈伯斯自傳了)

 

作者傑伊‧艾略特曾經擔任蘋果電腦資深副總裁負責營運事務,實際與賈伯斯共事歷經蘋果由公開上市前一直到賈伯斯第一次離開蘋果後其間的過程。由他的筆下所記錄的賈伯斯,自然比起外界透過採訪與綜合各界說法的傳記多了種「第一手報導」的味道。也許你會擔心會不會因此書中對賈伯斯多所溢美,不過本書倒也相當翔實的紀錄了賈伯斯生涯中的多次挫敗,以及他如何由挫敗中學習。

 

也許你會想「讀賈伯斯的傳記對我來說有用嗎?畢竟我不是天才,也沒有機會領導一個如此優秀的企業。」但是不要忘了賈伯斯出身並不顯赫,曾經由大學輟學,曾經被迫離開他所創辦的企業,在某些人眼中他是脾氣暴烈古怪的怪人。而他的成功也絕非機遇,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從無有之中開創出全新的局面。而本書正是嘗試要解讀「他是怎麼辦到的」

 

賈伯斯曾經說過「很多人跑來跟我說『我想創業。』,但當我問對方『你有什麼構想?』他們的回答卻是『我還沒有想法。』」而賈伯斯總會對這類人說「我認為你應該先去找個餐廳服務生或什麼之類的工作,直到你找到自己真正感熱情的東西為止。」他認為「成功與不成功的企業家之間,約有一半的差異就是單純的堅忍不拔。」,他也說過「我大可利用自己的人生去做別的事,但是麥金塔是會改變世界的。我相信這一點,而且我也為我的團隊挑選了抱持這項信念的成員。」

 

讀者可以把其中的麥金塔替換成iPod、iPhone或iPad,賈伯斯繫於其中的信念相信都是一樣的。是的,改變世界。而正如在1997年9月28日,蘋果電腦推出了一支電視廣告「think different」,黑白廣告影片使用了愛因斯坦、畢卡索、瑪莎葛蘭姆(還有甘地、馬丁路德金恩、約翰藍儂、愛迪生…)等十七位名人的紀錄片片段,搭配簡單的鋼琴伴奏,由中年男人的聲音(後來得知,這是賈伯斯親自配音)唸出了以下的旁白:「這兒是一群瘋子–不適應者、叛逆者、麻煩製造者、硬要穿過方孔的圓木樁,他們看世界的方式就是與別人不同。他們對規則毫無興趣,對現狀一無尊敬。你可以引述他們、反對他們、榮耀他們或詆毀他們,但唯一你不能做的,就是忽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了世界,推著人類向前邁進。有些人將他們視為瘋子,我們則看他們是天才,因為,唯有瘋狂到自認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將真的改變了世界–Think different」,這段話正可說是賈伯斯的夫子自道。而也許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角度去檢視—有哪些人是真正想要藉由創業去改變世界,有哪些又只是希望藉此獲得金錢、虛名的偽創業家。哪一些是真的懷抱著理想專注不懈的往前邁進,又有哪一些只是假藉著堆砌名詞與概念的欺世盜名之徒?

 

你會擔心沒有賈伯斯的Apple就不再具有神奇的魔力了嗎?作者這樣說「即便是在賈伯斯離開後(去創辦NeXT電腦時)才到職的員工,也不免感受到他所留下的影響。一個從未見過賈伯斯的員工這樣說:「我覺得這裡還是他的公司。公司裡同樣瀰漫著一股自豪、活力與熱情的感受,而且許多受過賈伯斯領導的人也不斷的在傳頌著他的事蹟。」作者認為賈伯斯已經為蘋果創造出一種鮮明的氛圍,即便在他離開之後,也能讓從未見過他的人感受到他的存在。

 

如果你問賈伯斯他是如何帶領蘋果做出這麼棒的產品?而為什麼其他人做不到?作者說賈伯斯也許會用「概念車」的故事來說明「你看見一輛『概念車』,你心想『那樣的設計真棒,線條真美』。四、五年後,車子終於量產出來了,擺在展示間,呈現在電視廣告上,可使卻遜透了,於是你不禁納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他們本來已經抓到重點,已經抓到重點了,可是後來卻迷失了方向。」賈伯斯認為問題在於「設計師拿著這項卓越的構想去找工程師,工程師會對他說:『沒辦法,我們做不到,這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們會把設計修改成他們認為『可能』的版本,再交給生產人員。生產人員會說:『我們沒辦法製造這樣的產品』…」賈伯斯會這樣總結–「成功的大好機會就擺在眼前,他們偏偏要跳下失敗的深淵」,因此賈伯斯相信,不能只是想像前所未有的產品,更必須全心全意加以追求,必須認為創造出與眾不同且更勝一籌的特殊產品是最重要的事。而也因為如此,我們得以用到幾乎只要一個按鈕就可以操作絕大部分功能的真正聰明的智慧型手機,得以把幾千首音樂隨時帶著走且又容易找尋歌曲與操作的音樂播放器,以及讓應用程式幾乎垂手即得,讓程式開發者與使用者兩蒙其利的軟體市集…,這一切也許曾經都有人說過「不可能,這做不到」,但是賈伯斯與他所帶領的蘋果卻使其一一發生。

 

什麼是「The Steve Jobs way」?也許就是以下的這些原則—

 

  • 把握機會,創造一件合適的產品
  • 對於你所從事的每一項計畫都要充滿熱情
  • 以絕對誠實的態度面對自己和自己的產品
  • 確認產品能代表你和你這個人的特質
  • 不斷創新以求趨近自己的理想與心目中的完美,儘管這樣的理想與完美超越目前可能作到的程度。
  • 如果有人說你的理想不可能達成,不要理會他。

 

在2009年著名的「史丹佛大學畢業演說」中,賈伯斯這麼說「你總得信奉某種東西。不管是你的直覺,還是命運、人生、因果報應,或是其他的什麼。這樣的『信心』從來不曾讓我失望,也徹底的改變了我的人生。」由本書的許多例子裡可以看到賈伯斯的信念成就了他和蘋果,也許讀完這本書的您也會因此想想,什麼樣的信念,會是你願意抱持而無悔的。


 

(本文同時發表於Inside)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以格代餐]我在拍賣的那些日子之Yahoo!奇摩拍賣十歲生日快樂--工作之於我(之四) .
      • 老查帶你去西門町外拍 !? - 參與Lomography Gallery Store Taipei ...
      • 寫部落格,證明我曾這樣活過 ─ 部落格累積到訪人次突破100萬小記
      • 我的虛擬攝影展--投稿「台灣好生活電子報」之「驚鴻台灣」小記
      • Think Different, The Steve Jobs Way –《賈伯斯憑什麼領導世界》書介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