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集相機的過程裡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同一個時期不同品牌的相機會“穿制服“,意思是大家都做出很類似的相機,假如把LOGO遮住放在一起,會以為那是同一個品牌同系列的不同機型。
當然這並不是相機所獨有的現象,家電、汽車甚至建築都是如此,因為這代表了一個時代共同的市場品味、美學觀與技術力。這也是因為“收集“這個行為所產生的獨特趣味—因為當看得夠多,才能讀到其中的同與異。
今天要介紹的Minolta AF-C,與之前介紹過的Cosina CX-2、LOMO LC-A、Olympus XA系列、Minox 35系列,以及提拉米蘇天行者曾推薦的Canon MC等幾款相機有著近似的產品概念,在當時都屬於“高級小相機“的定位。而Minolta AF-C與Olympus XA更有著相當近似的設計—滑蓋(XA是左右滑、AF-C則是上下滑)、接在機身左側的可拆卸專屬閃燈。而Minolta AF-C已經有自動對焦的功能,因此使用上更加方便(當然也因此喪失了一些操作的樂趣與彈性),真正做到Point & Shoot—瞄準目標按快門即可,其他什麼都不必管。
實際使用的心得是,Minolta AF-C的快門輕重度介於LC-A與XA之間,算是蠻適中的(XA就真的太輕了)。而撥下滑蓋時那清脆的響聲也讓拍攝前的準備增添了一些趣味。因為是自動對焦,拍攝上真的很方便。而拍攝出來的調子我自己覺得有點像RICOH的R1s,感覺很透,但是色彩沒有那麼濃郁。
這一部相機很少在拍賣上看到,我自己很好奇一件事,如果以在二手市場以及網路拍賣上的能見度,是否也可以推測出某一部相機當時的市場佔有率--當時賣得越好的,越有機會在二手市場上出現?這個疑問也許就要等對於相機發展史更有研究的達人來解答了。
接上專屬閃燈的Minolta AF-C
看看Minolta AF-C的拍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