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在社群平台逐漸蓬勃發展,企業與組織甚至個人也都逐漸意識到經營社群可以帶來的效益—口碑、品牌溝通、提昇滿意度、刺激購買等,因此對於社群經營的相關方法與技巧的需求也應運而生。慢慢的成為對行銷、公關領域的工作者來說日益重要的能力,甚至連創業者與企業主也慢慢的經由經營社群,發展出不少成功的商業模式與案例。儼然社群經營與社群行銷也漸漸成為一項行銷上必須具有的能力。

 

因為從事與社群經營相關的工作不知不覺也六七年了,所以不免會因此受邀去擔任相關課程的講師。每每在準備講義與教材時總會有這樣的感慨「社群經營結合了對於社群中成員心理的預先了解、如何組織與激勵社群、內容行銷、運作中若發生問題的應變與處理…要如何才能夠深入淺出且全面完整的把這些不同領域中該學習的技巧都放進講義裡呢?」,而很多人誤以為經營社群就是「設粉絲團」或「當資深鄉民」,當然也是過度簡化的誤解。

 

除了領域範圍廣之外,社群雖然不是什麼新鮮事(您所熟悉的社團或政黨、讀書會都算是不同類型的社群),但是因為網路社群平台、社群工具甚至是行動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崛起都為社群帶來了巨大的推力與影響,因此如何快速因應新工具與環境,成功的運用社群力量,也只能說這些經驗都還在演變與累積中,連工作者如我都還在摸索與學習。

 

而當我讀到《社群藝術》這本書的書稿之後,我不禁大叫「啊!這本書真的是想要認真發展社群經營能力的人一定要讀的課本了。」作者Jono Bacon 根據自己在經營開放原始碼社群Ubuntu 的長期經驗,歸納整理了社群經營中從規劃、設計社群運作的程序與系統思考、溝通心態與技巧、工作的管理追蹤與評估、關係維繫與衝突解決、實體活動的舉辦,以及如何善用社群經理這個角色來擔任企業與社群間的橋樑等都做了深入與完整的探討,非常適合擔任社群經理角色的工作者作為案頭必備的指南。

 

讀完這本書之後,在我的Facebook塗鴉牆上這麼寫著「《社群藝術》是我目前看到內容最全面完整的社群經營指南,份量很重(500多頁)。有實際做過類似工作的讀者來讀這本書,結合自己的經驗應該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如果相關經驗不是那麼夠,這本書的架構與內容也會是很好的引導去發展實作。如果要比喻的話,這一本書的內容與完整度可以說是社群經營的「九陽真經」了,可以讓讀者有完整的架構理解,而社群經營各個面相的方向指引也很清楚。」,而這則po文在不到一個小時就有60多個讚以及十多篇回應,相信是因為有很多朋友也對於「社群經營」有著強烈的需求與期待。

 

說真的,我自己也很期待《社群藝術》這樣的書的出版,因為對於長期擔任相關工作的我來說,這也是一本很值得反覆重讀且與自己經驗相互印證的好書,也誠摯推薦給各位朋友。


《社群藝術》第二版

    作者:喬納.貝肯

    譯者:Jedi & Plute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1日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我算是一個愛玩相機的發燒友,不知不覺的家裡也有十來不大大小小的DC,不過很慚愧的,「很愛玩」並不等於「很會玩」,常常覺得數位相機的功能已經發展到超乎想像中的完善,雖然完全不管什麼設定也可以拍出不錯的照片,但是如果拍攝者可以多熟悉簡單的攝影技巧以及自己手上這部相機的功能與特性的話,就可以「壓榨」出相機更多的性能,提昇自己所拍攝照片的品質。也常常會有一種幻想--如果手上的相機有意識,或許會想跟主人說「我的本事能耐不只這些,好好的讓我發揮一下功力吧!」


 

要熟悉一部相機的功能說難雖不難,多摸多拍似乎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要少一點摸索,快一些熟悉的話,那麼如果能有一位攝影高手稍微提點一二,以他的拍攝經驗與實際使用的心得來提供指引,相信就會省下不少摸索與嘗試的時間。


 

我認為Wisely 兄正是相當適合擔任這個「家教」的角色,因為看過他的部落格的朋友就知道,Wisely 自己就是一位喜歡到處走到處拍的攝影玩家,不同的景色、場合、環境的拍攝經驗相當的豐富,再加上也有很多機會使用各種不同的器材,因此對於器材的特性與差異的了解也很深入。經過他的介紹與剖析之後,相信讀者對於手上的相機的了解與掌握程度會大大增加,很快的就可以玩出一些心得,甚至玩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拍出符合心意的好照片。


 

《Sony RX-100 逐光拾影  為玩而活》一書除了Wisely 詳盡介紹Sony RX-100 的功能與可以發揮的實力之外,另一可觀之處自然就是他實際帶著Sony RX-100 到處拍的作品了,也因為Wisely 同時是一位知飲識食的美食家,所以走訪之處也多是極具特色的咖啡館、餐坊。所以本書的讀者除了可以因此熟悉手中相機性能之外,額外收穫自然就是可以跟著Wisely 的腳步到處享受視覺與味覺的饗宴了。


 

Sony RX-100 也的確是一部拍攝性能與質感、方便性兼具的好相機,因為Wisely 兄的大力推介,我也入手了一部,正帶著它到東京拍攝。唯一覺得可惜的是,我只有書稿,沒辦法手上帶著Wisely 的書(因為還在編輯製作)實際邊看邊拍啊。



《Sony RX-100 逐光拾影  為玩而活》

  • 作者:林顥峰
  • 出版社:流行風
  • 出版日期: 2012年11月24日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在數位攝影已經普及,甚至智慧型手機的拍攝功能已經可以與數位相機比擬的現在,沖印照片還有其需要嗎?也許很多人的答案是「不」。

 

不過,能夠觸摸、觀看一張照片,與從螢幕上看到,還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如果有時候要給親朋好友留念,一張實際的照片似乎還是比數位檔案來得有感覺。

 

今天要介紹的Photii,就是一個透過app 可以方便的把iPhone 拍攝的照片透過雲端沖印出4.5╳6大小的照片的服務。

 

既然是結合app 的服務,第一件事當然就是要下載app 啦,到app store 搜尋Photii 就可以找到。

 

安裝之後,就可以從iPhone 的相機膠卷或相片庫裡挑照片沖印了,不同的張數有不同的價格。從15 張NT$268 到90 張NT$688 。Photii 有個優點是,它會判斷照片的品質,如果解析度不夠好的,會以X或!的符號警示,避免收到照片發現都是模糊或格狀。

 

收到照片後發現其實發色與清晰度都很不錯,如果你有需要把iPhone 裡的照片印成實體照片,可以考慮使用Photii 這個服務。

 

 

 

收到時的包裝,送人也不會覺得失禮

 


 

 

拆開包裝後的內容物,還有送簡易的紙相框



 

 

Photii 沖印出來的照片,發色很漂亮,細緻程度也很不錯

 


 

 

進入Photii App之後看到的畫面

 


 

 

選擇要印的張數

 


 

 

準備開始挑選照片

 


 

Photii 會先判斷照片品質,照片多的話要稍等了

 


 

照片上呈現X 或!的就是解析度不夠好

 


 

如果選到不夠好的照片,Photii 會警告你

 


 

接下來就是輸入地址與刷卡付款的頁面,就不附圖了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今天是「部落格行動日」,這是一個從2007 年開始的跨國性質活動,希望結合世界各地的部落客,在同一天一起用自己的部落格呼籲與提醒世界關注重要的議題,過去的主題包括水資源,氣候變化,貧困和食物短缺問題等。

 

今年「部落格行動日」的主題是「The Power of We 我們的力量」,顧名思義是希望匯集眾人之力,以實際行動改善世界上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一早在部落客高登的部落格看到他的文章之後,我也去活動網頁上登記響應了。

 

因為今天還是要上班(部落客也要維生啊),想了一下我決定把一個之前自己曾經斷斷續續進行過的行動拿出來呼籲朋友們參與。我覺得書本是傳遞知識與理念很重要的媒介,一本讓自己收穫很多的書也有可能為他人帶來啟發以及豐富其生命,所以我會在有時間的時候把自己讀過但暫時用不上的書轉送給想要讀的朋友。之前也前後送出了幾批書(本數也許有點少,是因為我捨不得,因為還算是個愛書的人 :P)

 

在今天,我想呼籲各位朋友也來做類似的事,不過有點不同的是,也許可以讓書的價值變得更大,所以請各位朋友如果您手上也有已經讀過之後也許用不上了的書,可以考慮捐給陽光基金會。陽光的募書活動與其它單位最大的差異是,此募書活動募來的書籍,並非直接捐給陽光基金會的服務對象,而是由陽光簽約合作的愛心協力二手書店代為收書,並將二手書籍轉成回饋金捐贈給陽光,用在陽光孩子的直接服務上,而您的舊書則會在二手書店的細心整理下,再度在書架上尋找下一個知音,創造下一個知識的力量。所以,陽光基金會得到了經費的資助,而喜歡這本書的人也可以用相對低的價格購得,省了一些錢。而今天回家後,我也會整理一批書送過去。

 

詳情請參考以下連結

你的舊愛,我的心歡  用您的二手書創造陽光孩子的希望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越來越風行,根據NCC發佈的數字,台灣的3G手機用戶數(不含3G行動網卡)已經突破500萬。而由行動業者估計的數字,台灣iPhone的使用者有近140萬,Android的使用者則應該是iPhone用戶數的2~3倍。由此可以看到一個進行中的趨勢—行動網路將會替代掉既有透過PC上網的使用行為,成為網友每天網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您的企業或服務已經透過Internet在與您的顧客或潛在消費者互動或提供服務,那麼此刻,制定出「行動網路策略」會是刻不容緩的事。

 

行動網路策略就是指開發行動App嗎?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所謂的行動網路策略」就等同於「開發手機App」,但是並非如此。如果只是單純的資料查閱或者簡單的互動行為,也許只需要讓您的網站進行「行動瀏覽器最佳化」(例如推出HTML 5的版本)就可以滿足初期的需要。而App能夠做到的事與細緻深化的程度當然勝過單純的行動版網頁。因此,要不要開發App,自然應該先回到企業與組織整體的產品與服務策略來思考。

 

另外,這股智慧型手機帶來的行動網路趨勢也許位企業帶來了另一種機會。筆者曾經買過一支特殊的麥克筆,可以在書報雜誌上〝圈〞出想要的內容範圍後使用其專屬的app 拍攝,app 會自動把範圍外的內容隱去,讓這張照片成為你的數位筆記。我也買過一本筆記本,它在頁面四角印上特殊記號,同樣的其專屬的app 拍攝筆記畫面時,app 會自動把頁面拉正(而非常見的梯形呈現),原本在紙本筆記的內容就可以變成數位筆記的素材之一。以上兩個例子雖然原來的廠商並不事數位商品或服務,但是在思考到自家產品與服務(筆,筆記本)如何繼續在行動設備與數位筆記風行的時代存活時,因此就發展出全新的產品概念與新產品。重要的是,真正了解行動革命如何改變使用者的生活型態與需求是相當重要的事。

 

想要開發App,應該怎麼做?

 

當已經決定要開發行動App,其中需要歷經的過程也許跟企業之前在開發官方網站的過程會相當接近,分成以下幾個步驟階段:

 

1.        主題與企劃階段

A.      描繪出目標使用者:

什麼人會需要這支app?他們會怎樣使用(情境),什麼是他們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要以手機為主還是同時開發平板版本?

B.       功能規劃:

iOS 與Android 平台的選擇、市調是不是已經有類似的app?優缺點為何?我們的app 應該包含哪些功能?(切記不要想包山包海因而失焦)功能的使用流程、動線規劃、如果選擇開發iOS 版本的話,切記務必要熟悉Apple 對app 的規範。

 

2.        製作階段

A.      使用者介面與設計:

美術風格、配合使用流程的版面設計、配合使用情境的介面設計。切忌因為追求美觀而影響了易用性與易讀性。

B.       內製或者外包:

評估需不需要培養內部製作團隊(要注意在花錢培養內部人才的同時也要有對應的合約保障企業的權益,以免人才養成後就流失)評估、外包團隊的尋找與評估(由過往作品判斷其製作水準、多方查證,報價的查核)、後續維護合約與成本議定。

 

3.        上架與推廣階段

A.      上架準備:

icon 設計、App 介紹文案撰寫、預留Apple App Store 所需的審核時間>

B.       推廣:

準備推廣所需素材—強烈建議可以錄製一段影音介紹,結合使用情境與主要功能的使用示範、對於既有客戶或會員的推廣方式(網站、eDM 宣傳)、社群散佈計畫(示範影片之粉絲團推廣、意見領袖試用)、報導App之專業媒體/網站消息發佈、行銷資源規劃。以上都務必要讓App在上架之後一兩天內可以衝到類別甚至不分類的前25名,讓透過瀏覽排名尋找app 的使用者注意到。

 

要熟悉行動app的開發相關,三個方法可以增進對於此一領域的了解:

 

1.       多下載多用各類的app:提昇對於功能規劃、流程與介面設計的體會

2.       持續閱讀以app為報導主題的媒體或網站:除了科技部落客之外,也漸漸有專門以App 為報導主題的網路媒體如Appguru、App01、Punapp 等網站,都可以透過訂閱RSS或是加入其粉絲團的方式持續閱讀。

3.       參加App開發者的社群:App開發者彼此也會透過社群來交流,參與這一類的社群除了可以發掘好的開發者/團隊之外,也可以藉此了解得更多,或是需要時可以諮詢。

 

除了開發App或者行動化網站,還可以這麼做

 

1.        因應「行動族」的行為模式調整內容或服務

透過行動設備瀏覽時,通常如果不是在交通工具上就是比較零碎的時間。而行動設備通常也不適合瀏覽太小、太多的文字。因此內容的「精簡」、「圖像化」、「影音化」將會讓你的內容與訊息更加符合行動網路族的需要,被瀏覽的機率也會因此提昇。

2.        社群化因此變得更加重要

根據調查研究機構Comscore 在2012 上半年發佈的研究,美國Facebook 使用者透過行動設備使用Facebook 的時數已經超過了使用PC 端。原因是大部分的行動網路使用者在片段零碎的時間裡,瀏覽朋友的動態會是填補空檔很適合的活動。因此,讓你的內容或產品、服務訊息更加社群化,無形中也會因為行動網路的發展而得到更好的瀏覽與擴散效果。


(本文發表於管理雜誌2012年10月號)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最近因為受邀擔任了一個社群行銷案例競賽的評審,一口氣看了數十個去年到今年的社群行銷真實案例。由這些真實的案例中,也讓我看到台灣目前企業與品牌嘗試社群行銷的作法,機會難得,特別整理出一些想法來分享一下。 

 

 

一、    企業或品牌對於社群行銷仍存有部分迷思 

 

迷思1.  認為在Facebook經營就等於社群行銷 

 

 

相當多的企業認為在Facebook上經營粉絲團或推出Facebook App、抽獎就等於是從事社群行銷。但是從執行的過程與結果來看,也許並沒有想清楚「誰才是真正對我的產品與服務有興趣,願意與我們建立社群關係的人?」「除了Facebook之外,有沒有其他社群工具或平台可以讓我的品牌與社群溝通?」「是該建立長期的互動關係?還是迅速的擴散效果?」。所以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粉絲數成長但是談論率很低,或是沒有針對想要藉由社群去溝通、互動的對象的行為特性去選擇透過哪些社群平台/工具做經營(也許論壇或主題性社群才是正確的管道),都不能算是合格的社群行銷。 

 

 

迷思2. 仍然沿用傳統媒體行銷的Tone調 

 

在透過社群平台與網友社群溝通時,務必要了解到一件事—因為媒介的不同,情境的不同,使用的溝通語氣也要因而改變。看到許多品牌在設計希望透過社群去傳達或擴散的訊息時,仍然使用相當促銷與廣告化的口吻,媒體行銷因為要在有限的版面或時間吸引注意,所以溝通的語調會盡量凸顯與放大,但那並不是做社群溝通最適合的Tone調。行銷人員可以思考,如果是自己會希望這樣的訊息出現在自己的塗鴉牆上嗎?如果不會,那麼網友的心理其實和我們一樣。 

 

 

迷思3.忽略了真正的核心—品牌訊息 

 

有許多品牌在執行社群行銷時,只追求表面上的效果—粉絲數、按讚數等,因而使用一些花俏或新奇的遊戲或視覺素材,甚至直接借用當時社群中風行的話題或元素,但沒有把屬於品牌的聲音與訊息傳達出來。所以網友按讚轉貼的很高興,但是事後卻完全記不得是什麼品牌或產品。這種思維忽略了數字只是反映出經營效果的工具,而非最終目標。 

 

 

二、    社群行銷應該注意哪些重點 

 

 

 

1.  「訊息」與「內容」是核心,「對話」是關鍵 

 

經營社群,是為了與顧客或潛在顧客發展出長期且持續的品牌關係與產生影響,因此忠實且堅定的傳達品牌或產品、服務的核心價值是需要長期進行的工作。而這就需要藉由「訊息設計」與「內容」才能達到效果。持續觀察社群中的網友對於各種內容的反應、感受與散佈效果,會有助於行銷人員在發展訊息與內容時更加精準。 

 

另外,社群傳播絕非單向的傳達,而是雙向與多向的流動。因此與社群對話是必須且無可避免的。而透過對話可以更進一步得知顧客與潛在顧客對於品牌訊息的感受與理解程度,行銷人員就可以透過加強或調整溝通的內容或頻率、強度,優化品牌溝通的效果。 

 

 

2. 務必讓社群溝通成為整合行銷的一環 

 

網友與消費者每天暴露在各種媒體與社群媒介中,接受到的訊息既多又雜亂,因此行銷人員務必要讓透過各媒介傳達的訊息都具有一致性,才能夠有機會在消費者的腦中佔有一些些的注意力與記憶度。絕對不能是媒體與社群各玩各的。 

 

當品牌運用傳統媒體去傳達某個概念或訊息的同時,透過網路社群經營,能夠做到的就是用更多元的形式、更豐富的內容、更深入的資訊、更吸引人的故事與見證,去支持整個行銷活動中想要傳達給消費者的品牌訊息。 

 

 

3.要有持續、持久的準備,不是放煙火 

 

社群行銷與傳統的行銷活動多半以 一兩 個月為期,追求速效的作法不同,當社群逐漸凝聚,當對話開始發生,如果品牌就中斷了持續的溝通,那麼只是讓中間投注的資源與成本白費。 

 

目前觀察到許多企業仍是透過公關公司、廣告公司去代為執行社群行銷。這樣做會有幾個問題:成本、對產品與服務的了解深入程度、代表性與靈活性。企業應該要意識到,網路社群的發展不是短期的風潮,而是持續不斷的變革。因此及早在內部藉由組織與人力的安排,將社群溝通的工作納入組織內,將會是必須有的思考。就像以前公關、網路行銷人員都未必是企業內會有的配置,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也都成為組織設計不可或缺的功能,而「社群經理」的角色相信未來也會如此。 

 

「社群行銷」隨著網路社群工具的發展與行動上網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逐漸越來越有力量,企業主與行銷人員,你開始準備去把握這股趨勢了嗎?



(本文同時發佈於2012/10 月號2535雜誌)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前兩天晚上在FB上簡單問了三個問題,是有關網路與app 的使用行為的。算不上什麼嚴謹的調查,只是想看看大概的感覺。

 

 

第一個問題「你每天最常開的三個網站是?」其中Facebook佔填答者的81%,Google佔填答者的65%(有些特別會註明是Gmail),Yahoo!佔填答者的32%,Youtube佔填答者的12%這幾個網站為最明顯,而其他各類型的網站很分散,但加起來也有81%,有些朋友會註明是跟工作或其他目的有關。

 

 

另一個問題「如果你每天只能主動開一個網站(意思是不是因為看到轉貼,而是主動性的開啟),會是?」則Google為39%,Facebook為29%,Yahoo!為3%,其他也相當分散,共佔29%。



第三個問題「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您每天一定會開的五個app會是?」其中Facebook佔填答者的87%,相機/攝影應用佔57%(Camera+與Instagram 較多人提),Line佔54%,Mail 相關50%,What’s app 24%,瀏覽器22%,RSS/Social reader 20%,行事曆13%,新聞App 10%,Evernote 9%,Twitter 9%,微信 4%,其他相當分散的合佔65%。

 

 

當然,因為每一題都只有大約40~50位朋友回答,所以應該是不能夠當做是一個有代表性的調查。且也有朋友提到這個調查是在Facebook上問的,也許也會對結果有影響(例如很可能Facebook 的比重因而虛增,而我相信如果在Yahoo!上問,Yahoo! 的佔比也許就不會這麼的低)。另外也有人問「為什麼不用投票功能來做?」,只是我想要看朋友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敘述他的用法,甚至有朋友告訴我「App你問5個不夠啦,要十個」或是「不到五個喔,只有三個」等等,這都是問卷調查比較難看到的反應(大家會習慣從答案裡選,較少發表意見,或是有可能被條列的答案引導)。前面有提到,我只是想看一個大概的感覺,快速得到網友的答案與直覺反應是我的考量,所以覺得不夠嚴謹的朋友其實可以自己去做其他的調查來得到答案。

 

 

由上面這三個問題我所得到的答案看來,也許可以這樣說,「社交」已經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的入口網站(假如這個概念還有其意義的話),我們有點像是古代的希臘、羅馬人,透過走進城邦之中與他人交談與互動,進而得到我們需要的資訊與見識,以及透過這種方式分享進而達到自我滿足與自我成就。

 

 

如果您願意分享您的使用情形,相當歡迎。再次強調這不是一個嚴謹的調查,只是想要感受一下網友們目前的使用情況。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星期天下午,原本只是隨意走進書店想買本書邊喝咖啡邊讀,結果很幸運的讀了一本好書

作者是提出「破壞性創新」的企管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他在看到他的同學與哈佛的學生也許在畢業後天之驕子般的踏進職場,有很多人也獲得不錯的職涯機會,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一部分人卻面臨工作與生活失衡、家庭失和甚至離異,有些人甚至還捲入醜聞風暴。他不禁思考「到底讓企業永續經營的企管理論,對人生是否也有效?」因此他提出了三個大哉問,也與他的學生反覆討論與思考人生中的重要課題--

     如何在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如何維繫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良好關係?
     如何堅守原則,擁有正直的人生


後來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在2010年對哈佛當屆畢業生以此主題作了演講(在TED上也做了相同主題的演說) 而這正是這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緣起。由克雷頓克里斯汀生與兩位學生歐沃斯、狄倫共同撰寫完成。

可以先看一下TED的演講記錄影音--




以下是我在閱讀時作的一些簡單筆記與感想,誠摯推薦各位朋友可以找這本書來一讀,相信會與我一樣深深覺得很有助益。

「好的理論不會只能運用在一些公司或一些人身上。好的理論應該適用於各種情況,可以解釋什麼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並告訴你為什麼。不論那是微處理器市場大戰丶鋼鐵產業或是國家安全」
感想:我有時出去上課,有些學員會希望我多講一些例子或故事,但是我覺得真正有價值的是從案例中可以萃取出來,並且有機會複製或重複運用的「架構」或「元素」、「模式」

「即使不斷改善工作環境,員工也不會立刻變得熱愛這份工作,頂多只是不討厭而已。「對工作不滿意」的相反並不是「對工作滿意」,而只是對工作的厭惡感消失了而已」
感想:就跟「愛的相反不是恨,而只是不愛了」是類似的道理。

「策略不是一個獨立事件,不是一群高階主管一起開會,就手中的數據分析決定好怎麼做就行了。策略是持續不斷、多變且難以控制的過程。包括審慎的計劃丶突發機會的因應和資源分配的考量」
感想:數據通常顯示的是過去的結果與走勢,但是策略要決定的卻是未來的方向

「要嘗試檢驗某項策略的可行性,可以用「哪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法,依照「重要性」和「不確定性」把發展此一策略的假設條件列出,並且了解其間的相關重要性,並設法驗證最重要的假設是否成立」
感想:如果基於「假設消費者都不愛和別人用一樣的手機」而推論出「所以機海戰術是正確的」,至少先確定消費者不是以去買各種手機殼或包膜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策略的最後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資源分配」,為了長遠所做的正確決定,短期看來卻不合理。而只要是衡量成功的量尺錯誤,員工就會因此不由得往錯誤的方向去做,而與公司的長期目標背道而馳」
感想:所以「爭一時也爭千秋」是句騙人的廢話。如果你看的只是這一季的營收有沒有達標,以許就會做出扼殺了長期發展的錯誤決定

「有些人一心一意追求卓越,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就的事情上。你或許可以明白說出你的人生策略和目的,然而,如果你的資源分配並不相符,說什麼都沒用。如果不能落實,所有的策略都是空談」
感想:如果抱怨「人才在這個環境/社會/國家沒有被重用的機會」時,先問問自己上次好好讀本跟工作有關的書是什麼時候,以及想想自己下班後的時間都在幹些什麼吧。

「關於行銷和產品開發的一種理論:「解決必須完成的任務」--人們購買某種產品或服務,不是為了產品本身,而是產品可以幫他完成生活中的某種任務或解決問題。如果有人開發出一種有趣的產品,但沒能幫上消費者的忙,這種產品就難以成功」
感想:打算創業的朋友尤其要好好思考—到底你想做的事是真的可以解決消費者必須完成的任務,還是只是一個很炫的玩意。

「一家公司的能力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資源、流程以及對優先順序的判斷。資源通常是指人員或東西,是最顥而易見的。而如果流程很強,任何員工都可以順利完成任務。而明確的優先順序判斷標準,則可以讓大組織中的員工在不悖離公司策略和商業模式下做出最好的決定」
感想:很多公司只把注意力放在第一點,但是卻忘了第二第三點長期可以產生的巨大效果

「成功者出類拔萃的原因並非天生資質優異,而是即便資質普通,由於不斷的從經驗學習如何克服挫敗或巨大的壓力--能力就是這樣淬煉出來的。換言之,就是具有發展出「流程」能力的人。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失敗的案子或是接受新領域的挑戰都是「經驗學校」的課程,領導人的能力如何,就看他是否修過這些課程」
感想: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說的就是從經驗中發展出流程的能力

亨利福特:「如果你需要一部新的機器,但又不願投資購買,最後你會發現,你雖然沒買,但還是付出了代價」
感想:機會成本有時候反而是最大的代價

「沒有一家公司會故意輸給競爭對手。失敗的企業公司主管所做的一連串決定似乎看起來都沒什麼大害,卻不知不覺走向毀滅之路,原因是每一次似乎都只妥協了一點點,然而一個又一個決定累積下來,最後將付出重大的代價。」
感想:當你習慣妥協之後,再來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放棄的了

「百分之百的堅持,要比百分之九十八來得容易」
感想:因為你就不必去想「是哪個2%可以放棄」或「為什麼不是3%?如果4%怎麼樣?」之類沒有價值的問題。

「對一家公司而言,目的的陳述包含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可以稱之為「畫像」,就像畫家在畫油畫之前要把描繪之物用鉛筆畫出來。一家公司的領導人和員工希望自己的公司為何種樣貌,投射出來的意象就像「畫像」一樣。這不是員工在日後突然發現公司變成這個樣子,而是經理人與員工共同的期待。
第二,如果一個目的有其效用,主管與員工都必須「投入」。目的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必須是決策與執行的最高指導原則,不能妥協。

目的的第三個部分,則是經理人和員工用來評估進步的「量尺」。這樣才有一個評量的標準,讓大家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這三個部分就是構成公司目的的三要素。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具有影響力,絕對不能沒有目的,隨波逐流。」
感想:沒有正確而完整的目的,所有的成果都沒辦法被衡量是否做的夠好,很容易就陷入各種發散的活動而不聚焦。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星期六,依計畫與「APP攝影同好會」的朋友們在URS 155 「Cooking Together」會合,進行「大稻埕迪化街手機外拍活動」,一行二十多人,好不熱鬧。

 

因為是AppGuru 網站 主辦的活動,自然要由AppGuru 網站的小編先針對手機攝影的App做些介紹,其中有些我也沒有用過,當場長了知識。之後則是我帶大家去迪化街走走拍拍。

 

要對來參加的朋友們說抱歉的是,這次迪化街外拍我另有一個一直想嘗試的拍攝任務要藉機完成--就是讓iPhone 4s、HTC One X、Nokia Lumia 800同場較技一下。因此整個過程只見我手忙腳亂的每一個Cut至少都要換不同手機各拍一張,沒能好好跟現場一起外拍的朋友們交流,真是失禮了。(出發前有朋友說也想看Samsung S3及Sony的 Xperia的拍攝效果,抱歉,因為我是不知名部落客,廠商沒有借我的話我就沒辦法了)

 

三雄較技的照片還需要整理一下,先把當天拍了之後用Instagram 處理及上傳的照片在此分享。這些照片照例〝目中無人〞景多人少,比較偏重當地的老建築。我想迪化街應該還是我未來一陣子會場去拍的地方,也許會有機會遇到喜歡拍照的朋友,到時不妨交流一下

 

 

相關連結:

CAMPOBAG 與 Cooking Together

 

AppGuru

 

APP攝影同好會

 


 

 

 


 

 


 

 


 

 


 

 


 

 


 

 


 

 


 

 


 

 


 

 



Share
Tweet
Pin
Share
6 意見




朋友小麥, 也是持續經營創作者推廣的CAMPOBAG 負責人,在今年進駐了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以下簡稱URS)計畫,位於大稻埕迪化街的URS 155,設立了名叫「Cooking Together」的創作者基地。因為她的概念是想要經營一個創作者的交流平台與空間,所以也邀請我有想法的話可以去他們那裏辦活動。在實地去看過幾次之後,對我來說,像是發現了一個都市隨拍的新寶地,因為迪化街富蘊了早期商業區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而新舊兼具,古老與現代並陳的建築樣貌,也非常適合攝影者去捕捉擷取。因此我就一直很想找時間去好好拍照,成為繼西門町之外另一個可以長去拍攝的好地方。

 

而當把這個想法分享給經營AppGuru 網站與「APP攝影同好會」社團的朋友時,正好他們也想舉辦社團手機外拍活動,於是就把兩件事拉在一起,決定舉辦「大稻埕迪化街手機外拍活動」,時間訂在7/21下午。

 

當天活動初步的規劃是這樣的—先到「Cooking Together」集合,由小麥簡單介紹一下迪化街那裏的特色與有意思的當地老店或景點,然後由AppGuru 的朋友介紹一些手機攝影App 的技巧與特色App。之後就開始跟著我去走走迪化街實際拍照,最後再回到「Cooking Together」分享一下照片與心得,而AppGuru 與小麥也會一起張羅一些迪化街當地店家的飲料點心招待大家。

 

如果你也想跟我們一起去拍拍迪化街,歡迎先加入「APP攝影同好會」,然後再到活動頁面點選加入活動,記得到時要準時來,帶著你的手機與愉快的心情和一瓶水(因為想必天氣會有點熱)過來享受在台北隨拍的樂趣。分享幾張這兩次去「Cooking Together」時隨手拍的照片。有點少?對啊,因為我也要把火力留在7/21跟一起來的朋友們一起好好拍個夠。

 

相關連結

 

CAMPOBAG 與 Cooking Together


AppgGuru


APP攝影同好會


App攝影同好會第0場外拍活動

 

想更了解小麥與CAMPOBAG,可以看看這場由小麥主講的「一卡皮箱」:用創作改變世界--擺攤人生 陳小麥

(如果你的瀏覽器無法播放下面的影片,可以直接點選前面或這裡的影片連結)


































 
 

 
 
這是外拍會走的路線圖,由URS155 出發往南走一直到永樂市場折回,右轉民生西路繞回來
Share
Tweet
Pin
Share
3 意見

 

 

因為在公司負責社群經營的工作,因此也時常有機會對學校的同學或者團體做相關主題的課程分享,在課程中總會聽到很多類似的問題—

 

「請問社群行銷是不是就是在臉書上開個粉絲團po文就可以了呢?」

「請問要怎麼樣增加粉絲?感覺粉絲成長的很慢,怎麼辦?」

「一定要買廣告推粉絲團嗎?」

「到底粉絲團經營到什麼程度才叫成功?」

「除了開臉書粉絲團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做的?」

 

由於我與同事有一部分的工作也是經營不同的社群媒介,與我們的會員或網友互動,深深覺得「社群行銷」是門易學難精,看似簡單卻蘊含有許多「眉角」的工作,因此總覺得難以透過三言兩語簡單的說明清楚。不過在讀了熊坂仁美小姐這本《超有效臉書集客術》之後,覺得上述的問題在本書中都可以獲得解答,對於希望藉由社群行銷而溝通品牌與刺激銷售的企業(或個人)來說是很不錯的參考書籍。

 

《超有效臉書集客術》書名雖然看似以Facebook的粉絲團經營為主,但是作者並不僅只著墨於臉書,而是把社群行銷中的幾大重點透過不同章節仔細向讀者剖析,包括經營「社群行銷」的三大重點—Po文內容、獨特個性以及經營者對於社群的「忠誠度」(是的,不是只希望社群對品牌有忠誠度,企業對於社群中的顧客或潛在顧客也應該以忠誠度予以回饋),以及以下的重要觀念如:

※Facebook粉絲團經營的基本技巧—如何提昇互動率?對於網友們產生互動的動機與正確的po文方式有清楚的說明

※除了Facebook粉絲團,還有哪些社群工具(例如部落格)可以一起搭配運用?分別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要如何衡量經營粉絲團的績效?哪些指標需要注意?

 

作者在書中特別強調,運用「社群行銷」是中小型企業也可以在沒有大量的行銷預算或資源的情況下,達成衝刺業績或打開新市場等目標的有效工具。書中除了作者自身的操作經驗外,也舉了許多品牌的運用實例,便於讀者理解。

 

建議讀者在讀完《超有效臉書集客術》之後(甚至讀到一半也可以),務必要依照書中所介紹的技巧開始實地操作,再配合從Facebook粉絲團的數據中粉絲的組成分布(性別、年齡等)與實際的互動率,調整發文的語調、內容與頻率,優化操作的效果,假以時日,相信會成為銷售與傳佈口碑相當有效的利器。

 

《超有效臉書集客術》

        作者:熊(土反)仁美

        繪者:林薇依

        譯者:蕭雅文    編者:姚巧梅、阮聖和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 2012年07月04日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雖然在做的時候沒特別想過,但是之後想想,我還蠻慶幸自己曾經寫過一本書,一本分享老相機相關資訊與一些攝影作品的書。

不是因為可以掛上「作家」的頭銜,也不是因為版稅收的很多,而是因為透過這本書寫自己的興趣的書,能夠讓自己整理一下喜歡的事物,用自己規劃好的方式和預設的讀者對話,也因此認識了一些新朋友,是種蠻難得的經驗。

你說「那寫部落格不也是這樣?」的確是的,但又有些不同。我從2000 年開始就一直在寫部落格,雖然不算多產,但也沒有中斷。從單純的分享心情、讀後心得與雜感,到慢慢的因為養成了收藏相機與攝影的興趣,轉而成為分享攝影作品與相機知識的管道。部落格當然也是一個可以以文會友,與讀者對話的媒介。但是感覺上部落格更像是自己在網路世界上的「起居注」,自己在不同時候的想法、體驗、經歷,透過一篇篇的部落格文章自然記錄下來,有時精采,有時平淡。而讀部落格,就像在讀某個人的生命記錄(雖然現在好像被Facebook 或微網誌一部分的代替了這種功能)。但是不同時候,不同的讀者,因為不同的原因與途徑接觸到你的部落格,很多時候也許只是因為搜尋找資料和你有”一文之緣”,也可能會因為文章太多,一下子無從讀起,因此透過部落格結的緣份有點像人與人之間的偶遇,擦身而過的多。

但是寫一本書的意圖性會比部落格來得高很多,畢竟篇幅有一定限制,所以從章節規劃開始,就是一個高度計劃性的過程(當然,文學作品也許不一定是如此)。而且,除了傳記之外,書其實是藉由一個題目讓作者的想法與文字被收斂聚焦,經過章節的鋪陳娓娓把一件事說個清楚,讓讀完這本書的讀者能夠因此而得到些什麼,留下些什麼。而打開一本書的讀者,也準備好傾聽作者要說些什麼。這樣的心靈對話,與部落格的偶遇相較起來,又是另一種不同的交流方式。

也許借我在工作上定期舉辦的一個實體演講活動「一卡皮箱」當做例子好了。我會邀請不同的人,通常是部落客,或者是在某個領域學有專精的達人來分享。規則只有一個—他必須帶一些與他今天要講的主題有關的「東西」過來,放在我們準備好的箱子裡,在講的過程裡一樣一樣拿出來與在場的聽眾分享。在15~30分鐘的時間,加上一口箱子能夠裝的容量的限制,分享者必須要思考在他的人生歷練與專業中,他要萃取什麼樣的經歷或故事來做為分享的內容。而連續辦了一年下來,每一場我都和現場的聽眾們一起聽了一個個精采的人生故事,甚至是閱讀這些講者的部落格或事蹟未必能感受到的趣味。在這個時候,”限制”(時間,實體物件)反而是一種聚焦與精鍊,就如書與部落格的不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一卡皮箱分享小聚」看看過往的紀錄影片)

「寫一本書難嗎?」,也許有人會這樣問。我的答案會是「難,也不難」,因為每一本書都該是作者有話想說下的產物,只要心裡有不吐不快的,想要分享的,想要激發的,花些時間把想法沈澱,也許經過兩三個月甚或半年的書寫,一本書就會誕生。而在這書寫的過程裡,也許內容本身會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生命,與當初的企劃不盡相同,但那也是寫書的過程裡最有意思的部份—作者會發現他不再只是這本書的創造者,反而是這本書成為第一個與作者對話的對象,把一些原本藏在思緒深處,沒有機會浮出來的想法與創意勾了出來,成為書的內容的一部分。

在現在數位媒介越來越普遍成熟的時代,寫書成一家之言不再像過往一樣困難,而且你我也許本來就已經熟悉透過部落格發表與寫作,試著找到一個主題,一個自己殷切想說的題目或領域,透過書寫,與自己對話,與心目中的讀者對話,之後你會發現這個創作的過程也許就像孕育了一個精神層面的小生命般,它將會和讀者發展出深淺不同的緣份,而對話會隨著書的存在繼續下去,延伸到你想像不到的時間與地方,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嗎?  


(本文為PoPo 原創「為自己出一本書」活動推介文)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我是這樣認為的,攝影,既是一種記錄真實景象的方式,也是一種透過相機與技巧去創作的過程,而好的攝影作品,則也許是攝影師讓這兩種屬性達到他所期望的完美平衡下的結果(當然有時還需要一些些天時地利)。在看Sigrid 的攝影作品時,我常常覺得彷彿可以清楚的從作品中看到她的巧思與精心安排,呈現在她的一張張作品中。

 

在一次邀請Sigrid 來談她的人像攝影創作的講座中,Sigrid 有分享她拍攝人像的創作過程--除了因為女性攝影師所擁有的親和力可以讓被攝者在拍攝過程更加自然之外,也許他對於拍攝場景從腦中的畫面與細節和道具的安排,以及確實的掌握拍攝現場與被攝者中巧妙的化學作用的敏銳判斷力,也都讓被攝者可以放心的信任與融入整個拍攝的過程,也讓作品能夠呈現出被攝者個人特色與攝影師風格的巧妙平衡。這與很多攝影師只把被攝者當做是影像元素甚至是物件之一去擺佈的作法,有著很大的不同。在Sigrid 的鏡頭下,每個女孩都不會只是一張臉孔而已,而是藉由畫面,表現出她所獨有的生命力。

 

對攝影師而言,相機只是工具,思維與情感才是決定每一張照片的生命的主體。我想接下來翻開《戀愛魔鏡:怦然心動的美少女寫真養成術》這本攝影集的讀者,應該會在Sigrid 的作品裡體會到她獨特的風格與情感。

 

我很高興除了在Sigrid 的網誌與和工作上與她一起合作的「無名愛攝影」特別企劃之外,可以有機會透過《戀愛魔鏡:怦然心動的美少女寫真養成術》完整的看到Sigrid 的作品與創作方式。也很榮幸有機會推薦這本攝影集,相信您會喜歡。

 


戀愛魔鏡:怦然心動的美少女寫真養成術


  • 作者:簡伶玲
  • 出版社:流行風
  • 出版日期: 2012年06月29日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我很喜歡日本的作家、編輯人暨書店經營者松浦彌太郎寫他自己對於生活、工作、待人處世、玩物的一系列書,其中這一本《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更是我讀了之後多有會心的一本。

 

有一次星期天早上起床,懶得起身做其他事,隨手抓了這本書重讀,一邊用iPad 手寫摘錄我自己覺得比較有感覺的句子與段落,不知不覺一個早上就摘引了大半本,還同時一邊一句一句的推到Twitter 與Facebook 上。(這是iPad 其中一項讓我覺得很讚的地方--隨地做筆記,而且輕鬆雲端化與數位化),但是後來就擱下了,沒有摘完。

 

今晚終於把剩下還沒摘錄完成的段落補完,想想也分享在部落格給有興趣的朋友吧。不過有兩點要說明一下:

 

  1. 松浦先生書中的篇章其實是用了很多例子與鋪陳把這些點解釋的很清楚,我的摘文純粹是以我自己覺得便於記憶與特別有感觸的的部份摘錄下來。因此如果您讀了覺得有點不明所以,應該是我的責任。
  2. 如果您讀了這些引文也覺得蠻不錯,建議您可以找原書來看看,畢竟讀摘要與讀全文所得到的體會是不同的。


以下就是我所摘錄《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書中我比較喜歡的段落,和各位朋友分享


========================================


工作是指讓自己「有用」。工作不是個人的樂趣,而是自己與社會互動的結果。「努力在做自己喜歡作的事」光是如此不能算是工作,若沒有對他人產生幫助、讓人產生滿足或感動,再怎麼努力都只是自我陶醉的自我滿足。


----------------------------------------------------------



只要找到讓自己有助社會的方法,哪怕再怎麼微不足道,那就是工作。要思考的不是「我想作什麼」,而是「我要怎麼做才能對他人有所貢獻」,只要記住這點,工作態度就會有所不同。


----------------------------------------------------------



滿足、安心和自信,還有幾許的自尊。在從事工作上都是很重要的,但有時也會阻礙我們更進一步的成長。唯有暫時否定自己,告訴自己「只是一直這樣是不行的」,找出自己不足的部份,才能讓自己長保「新鮮」,得以成長。


----------------------------------------------------------



一旦讓自己歸零,進入全新的世界,就必須虛心向他人求教。向他人低頭時不須要自尊,自尊反而會成為絆腳石。進入不熟悉的領域,向別人請教自己缺乏的部份,心理絕對不會舒服,但可以學習到安逸時絕對學不到的事物,發現一個不同的自己。


----------------------------------------------------------



只要覺得「自己很厲害,這個做法就行了」的人,自此之後只會一路走下坡。因為在決定「這裡就是山頂」的瞬間,往後的人生就只有往下走了。


----------------------------------------------------------



這個世上能從事同樣工作的人很多,如果別人不選擇自已作為夥伴,自己就無法參與工作。要讓別人持續的選擇和我合作,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不斷用功,持續的磨練自己。


----------------------------------------------------------



「讓別人選擇自己」並不等於「以第一名為目標」,如果自己的角色是外野手,就要努力成為最好的外野手,而不需要用功成為和自己的角色無關但也許更受矚目的投手,那就違背了用功的本意。


----------------------------------------------------------



只要信守承諾,無論面對怎樣的人,再困難的工作都能迎刃而解。只要持續遵守約定,就會得到許多人的信賴。既然是約定,就不要用一句「應該沒關係吧?」輕易的加以破壞。


----------------------------------------------------------



覺得不想吃虧,只抱著「工作只要在規定時間裡把被要求的事做完」心態的人,反而會讓自己在日復一日的每天中漸漸被損耗 / 我想是因為這樣的工作方式既得不到尊重,自己也不會有成就感。


----------------------------------------------------------



「信守承諾」、「遵守時間約定」、「讓對方高興」是我工作的三個原則,缺一不可。只要持續用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就可以從事讓自己打從心裡覺得幸福的工作。


----------------------------------------------------------



無論我們屬於哪個組織,和誰在一起,到頭來所謂「自己」永遠都是一個人,生存單位終究是以「個」來計算。一個人,表示我們必須自己負起所有責任,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卻需要無比勇氣和覺悟。


----------------------------------------------------------



(以下這一章是我有待改進之處)當別人問「工作的基礎是什麼」時,我都不假思索回答「健康管理」面對再怎麼十萬火急的工作、再怎麼重要的企劃案,都應該把自己的身心狀況列為最優先考量。身體狀況一差,就連「理當作好」的工作也會作得七零八落。


----------------------------------------------------------



要渡過充實的假日,是需要品味的。沒有義務「一定要作OO」的假日,要做什麼100%都是自己決定。相反的如果自己不決定,那就一定什麼都作不了。享受假日的人,會自己決定主題,思考該如何滿足自己,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加以實踐。


----------------------------------------------------------



雖說假日可以自己決定,但還是會受到時間和金錢的限制。工作亦然。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摸索出最好的道路,就可以培養工作品味。如果想都不願意想,任由自己虛度假日的光陰,那麼工作時也會抱持同樣的態度,如此一來工作的品味只會越來越鈍。


----------------------------------------------------------



無法決定自己「該做什麼事」的人,久了會變得只會依循主管和客戶等人已經決定好的事情,「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人之所以能發揮超乎實力的力量大多是在自動自發的時候。在他人命令下完成的企劃案,不僅成效較差,工作也會越來越無趣,成了惡性循環。


----------------------------------------------------------



「規律的生活」除了與工作有關,更與生活的原理原則有所連結。擁有自己的規矩,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而這也是認同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風格的必要條件。


----------------------------------------------------------



如果希望自己「可以比現在進步,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工作,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那就制定規則吧,試著依照自己所制定的規則生活,而不是根據其他人所制定的規則。


----------------------------------------------------------



雖然我也是「管理階層」,但我不想和會說「請告訴我該做什麼」這種話的人一起工作。無論是部屬或是委外單位人員我希望可以和能夠自己發現工作、創出工作,而且願意下功夫的人,還有能用自己的規則工作的人攜手合作,一起作些什麼。


----------------------------------------------------------



想要制定自己的規則、自己管理自己,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規律的渡過私人時間。可以把週末定義為「訓練自主性的日子」,即使是星期天,也要固定幾點起床,換上衣服,依照自己規劃的行程,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這種假日的訓練,將會創造出工作、生活等所有事物共通的,屬於你自己的節奏。


----------------------------------------------------------



我每十天會留至少半天給自己,不見任何人。這是我為了保持平衡必須進行的調整。因為持續毫無間斷和其他人相處,就會帶來各種價值觀、不同意見和大大小小的麻煩。久了就會看不清自己的位置,迷失方向。正因為留了一段時間給自己,才能夠好好的繼續和別人相處。


----------------------------------------------------------



如果可以為自己留一段時間,請留意一下在那個時候最先浮現在腦海的念頭是什麼。獨處且什麼都不做的時候最先浮現在腦海的事通常是自己心裡最大的問題。請利用獨處的時間好好的面對自己,徹底的想一想。


----------------------------------------------------------



思考需要能量,因此也許雖然留了一段時間給自己,但也可能沒有仔細思量的心力。那時就什麼都不要想,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就可以馬上找回自信。能夠這樣恢復生氣,重新投入工作,一定比勉強持續工作來得快樂得多。


----------------------------------------------------------



如果不好好玩、不成為一個心靈富裕的人,絕對作不好工作。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充實,才能激發出創意。越是能不斷發現全新的經驗與樂趣並加以品味,就越能常保工作新鮮。若能不受限於框架擴展各方面的經驗,就可以培養工作時必須要有的適應力。


----------------------------------------------------------



在組織裡進行大規模工作時,不可能什麼都只靠自己。一來自己會因負擔不了而崩潰,再者工作品質也會下滑。捨棄「我來就好」的想法,轉而委託其他人幫忙,並告訴那個人「你是這項工作的主角」。哪怕對方只是個打工的年輕人,我們也只需要站在協助的立場,將工作成果交給主角。


----------------------------------------------------------



和其他人一起工作的時候,不能期待對方和自己一樣。「既然我作只要這些時間,對方應該也可以吧?」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了解到每個人都不一樣之後,就把「等待」當做是自己的課題吧。


----------------------------------------------------------



正視自己和其他人的差異,因為那差異不全是正面的,例如會有「我的工作速度比別人快」這種好的部分,但也會有「我很急性子,會讓別人很焦慮」這種壞的部分。一長一短,以客觀角度來看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工作上非常重要。


----------------------------------------------------------



就算覺得自己有很多優點,還是要經常否定自己、打擊自己,這是一種發現全新的自己的嘗試,會讓我們有進一步成長。「永遠嶄新」的人,是就算年齡增長也保有赤子之心。不會忘記初衷,總是不斷挑戰,無法因昨日成就而滿足的人。


----------------------------------------------------------



「工作時,請用心電感應來偵測身邊的人需要什麼協助」擁有心電感應能力的人除了「觀察力X經驗值」,還會加上想像力,來因應對方的需求。了解「這個人現在需要什麼」的心電感應力,是每個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行業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



想像力的訓練方法是養成設身處地思考的習慣。再怎麼微不足道的事,把話說出口前都要停一停,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下:這句話會傷害到對方嗎?對方會覺得很震驚嗎?會不會激怒對方?


----------------------------------------------------------



在進行所有工作之前,先想像一下「如果事情很順利,對結果可以有多好的期待?」「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麼?」如此不但能鍛鍊想像力,還可以提升適應變化的能力。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不動如山,冷靜處理。


----------------------------------------------------------



在工作上,如果自以為「自己已經會了」,總是反覆使用相同的方法,這樣不會有樂趣。我們要經常改變、適應變化並創造全新的自己。請記得,生活絕對沒有「就這樣,自己已經完成了」了的終點。


----------------------------------------------------------



當我們鬆懈下來,覺得「自己的作法很完美,絕對沒問題」,這不僅表示我們已經不再成長,甚至會陷入不進則退的處境。要讓自己成長,就不能自信滿滿,我甚至覺得「稍微對自己沒有自信」的感覺剛剛好。


----------------------------------------------------------



「這個想法好嗎?」問自己好幾次這個問題,反覆思量,找出問題再仔細想。但也不能因為這樣工作就如履薄冰,只要決定「用這個方法進行」,就要充滿信心的行動。


----------------------------------------------------------



「這是什麼?」「竟然有這種東西?」只要有好奇心,就會對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產生疑問,並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想知道」「想接觸」「想學習」的心情。在思考時所做的假設也會成為新點子,如果加上實際見聞,更進一步的思考,創意就會無限擴大。


----------------------------------------------------------



扼殺好奇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如果抱著「現在很忙,不必特別去想那種事」這種消極的態度,好奇心很快就會乾枯。失去了好奇心,我們就無法學習,創意也會有所侷限。只要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很忙、很麻煩」這些老掉牙的藉口有多可怕。


----------------------------------------------------------



比起一帆風順來說,危機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事。任何人在遇到問題時自然就會開始思考,開始下功夫。親身思考、學習並付諸行動後產生的「功夫」就像第一手資訊,它的價值將遠遠超過那些依樣畫葫蘆後學到的事物。


----------------------------------------------------------



「一邊做OO,一邊做XX」實在是一種很愚蠢的做事方法。任何事都無法一石二鳥,「一邊做OO,一邊做XX」感覺好像充分的利用了時間,但是只不過是一種錯覺,是一種敷衍的樂趣。在這種追求效率的粗糙過程中,我們無法獲得真正重要且本質性的事物。


----------------------------------------------------------



如何在時間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既能不被時間追著跑,還能完成讓自己滿意的工作成果呢?答案只有一個-- 超越在時間之前,提前開始/做完。因為基本上所有工作都一定會發生無法預期的事,也許突然身體稍微不適或者因為其他工作變得很忙,因此工作進度一定要留有空間。


----------------------------------------------------------



工作的樂趣在於「覺得麻煩」之處。如果認為「工作的樂趣=結果」,便得一味追求好的結果,但這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抱有享受過程的態度,不管最後成功與否,都能在過程中有所發現與學習。


----------------------------------------------------------



當然,結果還是很重要,但基本在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過程。重複這些過程,我們才會成長。如果老是追求速度和便利性,還有那些小小快速的成果,十年後驀然回首,會發現我們擁有的太少。因為為了想迅速交出成果而避開麻煩的事,就只會挑對自己來說極為簡單絕對不會失敗的工作。


----------------------------------------------------------



工作原本就有「安全」和「挑戰」二種,「挑戰」需要有自高處一躍而下的勇氣,也就是成功丶失敗機率各半,甚至失敗的可能性還高一些。但挑戰和賭注不同「從自己本身具備的實力丶欲達成目標的高度評估,成功率大約有五成」,像這樣掌握情勢之後再下定決心往下跳,才是所謂的「挑戰」。而「雖然不是很清楚情況,但就靠運氣試試看吧」這樣則只能用「賭注」來形容。而靠「賭注」決定行動,失敗之後也只會用「運氣不好」「這不是我的錯」等藉口來逃避責任。


----------------------------------------------------------



讓生涯更加美好的「護身符」--除了大原則「正直」與「親切」之外,還有七件事--

  1. 不矯飾--不懂裝懂就沒辦法學到東西,虛心向人求教,則大多不會被拒絕。不矯飾才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2. 以模仿來學習--把自己視為一張全白的畫布,徹底模仿對方的優點,最後這種模仿就會變成自己的學問
  3. 不說謊--自己不要說謊,但是未必要大肆揭穿他人的小謊言(我想這應該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意思)
  4. 遵守約定--信賴並非一蹴可幾,必須靠長時間的累積,比如說遵守時限,言出必行等,都是累積遵守約定的表現
  5. 獨立自主--不要過度仰賴依靠其他人,遇到任何事,都先自己想一想,反覆思考,捫心自問,試圖尋找答案
  6. 不貪心--什麼都照單全收,只會失去重點。一旦貪心,就無法讓人了解自己真正想說的話,真正想傳達的理念
  7. 用心--工作若是用心,品質也會隨之提昇


事情通常無法如預期般順利,每當狀況與設想不同時,採取的方法、策略、方針就會隨之改變。久了就會變得隨波逐流,這在工作上尤其常見。理念,總是這樣靜靜的被逐漸侵蝕。但是盡管短期的結果再好,只要企劃本身偏離理念,妥協最後還是會以失敗以終。


----------------------------------------------------------



絕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現在的工作,並且在做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慢慢的喜歡上它。不要拒絕任何變化--像是突如其來的職務調動或者進入並非自己嚮往的行業,就能擴大自己的可能性。每一條路,再沒有實際走過之前,都不會知道那是否適合我們、如我們所願,或者是不是我們擅長或喜愛的。


----------------------------------------------------------



「缺乏勇氣的人無法完成夢想」老是等著他人為我們做些什麼,是不可能完成夢想的。人們之所以無法鼓起勇氣,是因為擔心只有自己和別人的方向不同很丟臉,會被嘲笑或被討厭。坦然面對這些情況,為了「做自己」而不在意其他人的眼光,也是一種勇氣。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終於,我要離開已經服務了十年的公司,換跑道了。


一些朋友可能會很驚訝「做的好好的為什麼要換呢?」,而家母當然也表達了她的憂慮「都已經做了這麼久,怎麼就隨便就辭職了呢?現在工作很不好找啊。」也許有些朋友會想「難道是要去創業了嗎?」,不過也不是。而這也是我想在部落格稍微說明一下的原因,下次如果有人問起,直接出示連結即可,不必再說一遍。


一些老朋友應該記得我在2009年時也離開過工作一段時間(三個月),只是後來又被找回去繼續上班。當時離開的原因是因為身體(也許還有心理)上的疲勞已經累積到一個臨界點,覺得如果不讓自己休息一下,也許會撐不下去。而在離開的時候,我把部落格的內容整理成一本書(讓我成為「一書作家」 :p),也做了些長短不一的旅行,這個放鬆的過程使我從長久的疲勞裡恢復過來,後來重新回到職場之後,我自己真的有「重新充電完畢」的錯覺。


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之後,適逢台灣的網路生態也起了很大的變化--Facebook 在台灣因為「開心農場」的風行而崛起,逐漸成為台灣網友逐漸不可或缺的社群互動工具。我原本負責的服務也因此受到不小的衝擊。我身為一個社群經理,也必須去了解與思考如何因應這樣的變化,這個過程對我來說開啟了另一種學習的契機,也越來越因為社群中的連結、互動與碰撞,確定了將來自己會想要繼續在社群經營的領域發展自己的職涯與專業,同時以一個業餘創作者與分享者(或者說,數位策展者)的角色享受在網路社群中與同好交流互動的樂趣。中間難免也不免會考慮既有的工作是否和自己想要發揮的領域間的關係,不過因為有很多計畫交付給我發動與進行中,也招募了不少新同事一起來進行這些計畫,所以對於手上的工作與所帶領的團隊,始終覺得有一份責任在,不能就這樣放下。


但是世事總有其微妙的發展--因為公司的部門改組,我的角色任務也因此有了些許的變化,原本我所負責的計畫與帶領的團隊也因此而有了調整。所以那些原本自己覺得不能驟然就放下的事,卻很自然的因為組織調整交接出去了。「變化」對我來說都是好的契機,也因此讓我有了「那要不要索性讓自己借這個機會有個更大的變化?」的想法。


在一家公司待了十年,在目前的單位也待了四、五年,某個程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個「舒適圈」--因為資歷和職位所得到的禮遇、因為對於手上負責的事務的熟悉讓工作雖然忙碌但缺乏新刺激...我知道我有能力在現有的職務上有所發揮與扮演好我的角色,但是這就是我所要的嗎?我就要在這樣的軌道上繼續往前走下去嗎?這是這一段時間我問自己的。


「為什麼不創業呢?」也許有人會這樣問。我很客觀的分析自己的個性與人格特質,我很誠實的評判自己不會是個好的創業者,但卻很適合在企業裡服務。所以創業從來都不是我的生涯選項,就讓更適合的人去做吧。


「為什麼不休息一下?」,甚至連家母都問我「你要不要查看看勞保的規定,你已經工作二十幾年是不是可以辦退休了啊?」(退休!?我自己覺得我還很年輕耶),不過我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不像三年前那樣已經身心俱疲,應該還不到需要休息的程度。且產業裡很多新的變化正在醞釀與發生中,這個時候去休息有點可惜。


後來,剛好朋友介紹了一個新的工作機會,在詳談之後,發現也與我自己想要發展的領域頗為符合,再加上對方的企業本身也是蠻新的公司,許多工作模式與方向都還有不少可能性有待發掘與建立,也符合我「離開舒適圈」的想法,所以就決定去試試看。


「公司就這樣放你走嗎?」(不然是能把我關起來嗎?開玩笑的),在與我的主管溝通之後,他也了解我做這樣的決定的原因,且正好因為原來的工作本來就因為組織調整而交接,新的任務正在初期展開的階段,因此我的離開並不會引起太大的衝擊與影響,所以辭職的過程也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接手的同事是已經共事了三年的夥伴,相信他也可以發揮的很好。


所以,還有兩個星期(我七月初離開),我就要離開熟悉的同事與工作環境,接受新的任務,重新歸零成一個新人去慢慢的發展出對工作的理解、策略與執行方案。讓我這老狗嘗試玩玩新的把戲,多學點新東西。


我一直很喜歡電影「鐵面無私 The Untouchables」的最後一幕,凱文科斯納所飾演的角色與他的團隊經過慘烈的槍戰與廝殺後成功的讓販私酒的黑幫大亨伏法(美國當時有禁酒令,販酒為非法)。在離開他臨時辦公的單位時,只簡單的帶走了和夥伴的合照與幾張剪報。而當他要步出辦公室時,一個記者攔住他問「聽說禁酒令即將廢除,你的看法?」,他只淡淡的回答「那我也許會去喝一杯吧」,然後人影就融入消失在街上的人群中。當任務結束,當時空背景轉換,一個工作者不需要太眷戀那曾經有過的犧牲、成就、貢獻或者功績,只需要繼續迎向下一份任務,下一個挑戰。正如聖經提摩太後書裡所寫的「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已經守住了」般,在過去十年,無數美好的仗都已打過,對我來說,已經相當足夠。


Share
Tweet
Pin
Share
15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每一位社群經理必讀的九陽真經-- 《社群藝術》 推薦序
      • 不只是相機操作介紹而已 -- Wisely 的《Sony RX-100 逐光拾影 為玩而活》/ 推薦序
    • ►  10月 2012 (4)
      • 兼具方便與品質的雲端沖印服務-- Photii,幫你把手機裡的照片沖印成實體照片
      • 呼籲把不用的書捐給更需要的人 -- 2012 blog Action Day 部落格行動日 「The...
      • 行動網路策略:App與App之外
      • 社群行銷,你不能不知道的幾件事
    • ►  9月 2012 (1)
      • [觀察] 你每天最常用、主動用的網站與App是什麼? Facebook看來是共通的首選
    • ►  8月 2012 (1)
      • 創新大師給你的人生建議--讀 克里斯汀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 ►  7月 2012 (4)
      • iPhone Instagram 迪化街隨拍 -- 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三十一)
      • 下星期六一起去迪化街走走拍拍照吧 -- APP攝影同好會第0 場外拍活動將於URS 155 「Coo...
      • 實用的社群行銷操作手冊--《超有效臉書集客術》 推薦序
      • 我很慶幸,我寫過一本書 - PoPo 原創「為自己出一本書」活動推介文
    • ►  6月 2012 (8)
      • 在Sigrid 的鏡頭下,每個女孩都不會只是一張臉孔而已 - 《戀愛魔鏡:怦然心動的美少女寫真養成術...
      • [讀書筆記] 松浦彌太郎《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佳句摘錄
      • 美好的仗,已經打過 -- 十年小結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