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剛剛開始在讀昨天新買的《村上春樹雜文集》,第一部分有許多村上談寫小說或者小說作品得各種獎項的感言,讀著讀著,突然想起自己其實也寫過「小說」這種東西。

 

說自己寫的東西是「小說」也許言過其實(對不起啊,小說之神)。一來篇幅都不甚長,二來其實當是寫的時候大多都把那當做一個文字遊戲在玩。而因為後來整個心境與關注的領域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個遊戲說來很久沒再玩過,今天藉著讀《村上春樹雜文集》引發的心情,也把這些遊戲之作當時書寫的緣由整理一下,當做是個記錄。

 

最早嘗試寫的其實是極短篇,而且是「情色極短篇」,哈。為什麼呢?在2000年明日報個人新聞台才剛開始,我申請了帳號開始寫起那時還不知道原來叫做「部落格」的東西,也開始拉身邊的朋友下水。在寫了滿一年之後,突發奇想要來個特別企劃。當時想到的是:bestguy的慾望男女系列。以情慾為題材的極短篇。會有這個想法,分成遠、中、近因:遠因,是有一次在另一個格主為女性,以情慾書寫為主的部落格留言討論到,感覺男女作者在書寫情慾時讀者的先天心態會有差異,格主回話說到她也遇到一些困擾,我則認為男性寫作者也許沒有那樣的困擾,但又會被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只能說各有各的難處,但不免會想試試看如果自己寫了究竟又會有什麼「後果」。

中因是當時參加的讀書會在討論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時所引發的一些想法。那時就動了這個念頭,也稍微在自己的留言板提起這一點。

近因(當時)是另一個友台“普莉西拉情愛地圖“看到上述留言回話給我,說“期待一個自稱bestguy的好色男人寫情欲的東西“,我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態度總是 “Why not?“,是啊,為什麼不呢?試試看又何妨?而且對於從沒寫過小說的我來說,是個有意思的事。

 

原本那時還跟另一位朋友約好要我寫一篇他寫一篇的「四手聯彈」(壯膽乎?),後來被他放了鴿子,結果索性自己多寫一篇,分別以男人跟女人的角度寫同一個場景。上個星期在一個活動遇見這位放我鴿子的老朋友,說來也十多年沒見了。而這個遊戲正是十多年前的小說第一擊。

 

        髮—女之章

        髮—男之章

 

之後很久我都沒有再玩這個遊戲,一直到2003年,有一個之前我在出版社工作時的朋友突然在MSN敲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參與一個三人共筆的寫作計畫,由三位作者共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寫一本小說,我的角色是兩個女人之中的男人。我到現在還不知道為什麼會找我參與這個計畫,不過我們三位作者與編輯倒是見面開了一個會,談人物設定等等。後來在我寫了三四回之後,被通知這個計畫暫停(其實就終止了),不過我倒是寫出了興致,自己還一路多寫了近十回才停。順帶一提,當時另兩位作者後來都成了名作家與知名部落客,但為了避免有「沾光」之嫌,在此就不提是哪兩位了。(原本是放在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後來搬回現在的部落格)

 

        bestguy 私小說系列(共14回)

 

之後零星還寫過兩三篇,一篇是參與朋友工頭堅當時一個吳哥窟的旅遊體驗計畫,為另一位朋友「造勢」的文字(不知為什麼又用了虛構的故事來寫,結果還遲交),另一篇則是一口氣讀了一堆馬修史卡德與菲利浦馬羅的冷硬派偵探小說後,突發奇想亂寫的。還有一篇則是因為村上龍的《其實你不懂愛》所引發想寫的念頭—

 

        前進吳哥窟小小說

        漢堡店的午後

        Fly me to the Moon


 

以上就是我極其膚淺無聊的小說習作,是為記。


Share
Tweet
Pin
Share
21 意見


 

 

最近天氣時陰時晴,因此難得有好天氣的時候就很想去拍拍照。正好手邊有三卷Lomography前一陣子推的ISO 64正片X-Tungsten,所以就趁天氣好帶了Olympus XA拍照去,目的地還是老地方,西門町。

X-Tungsten的特性是正沖負時呈現的顏色會偏紫,所以想試試看在環境色彩比較多樣的市街裡拍攝。而Olympus XA雖然入手已久,但卻從沒有拍過(之前是用XA2拍),剛好也借這機會開張。原本有點擔心日漸老花的我沒辦法〝駕馭〞疊影對焦的XA,但轉念一想如果現在不拍將來也許更沒有機會了,反正盡量能拍就趕快拍吧。

因為需要手動對焦的關係,拍攝的節奏比平常緩慢許多,不過也反而是另一種情趣。我刻意在過程中忍住不把iPhone或數位相機拿出來輔助,專心的用手上的XA,沒想到三卷也很快就拍完了,有點意猶未盡。

最近讀到這樣一段文字:「...所謂的街區...那些乍看之下混沌雜亂的醜惡景象,在不經意間卻變成有著精彩圖案的美麗風景。那是人們的慾望、醜態、慘狀、愛、美好、笑容、生活的富裕等在無意識間如籐蔓般纏繞在一起,即使用柴刀一把砍斷丶放火燃燒,留存在人們心中的景色和生活在其中的時間是不會被奪走的」-- 吉本芭娜娜《喂,喂下北澤》

也許這正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愛拍攝城市的原因吧。

 

更多Lomography X-Tungsten 64 正沖負照片看這裡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上個星期有一則新聞,知名的網購平價成衣商Lativ 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表明因為台灣成衣生產環境無法消化其龐大的訂單量,因此除繼續使用台灣生產之原料外,會將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如越南、中國等地,日後在網站上將不會標示產地,但衣服的標籤仍會依法標示。

Lativ 的聲明引發幾位部落客如米果、西喜、Zen大分別在部落格或Facebook公開批評Lativ 以「MIT在地製造」以及給台灣成衣產業延續的機會等說法博取消費者支持,但在去年業績表現優異甚至年終獎金可以發到40個月的情況下卻反而放棄在台灣生產將製程外移,因此認為Lativ「過河拆橋」、 「重利輕義」。

除此之外,在Lativ 的聲明中原本有一句「若您非「台灣製造」不買,我們誠懇地建議,請您不要下單」,被網友解讀為「不爽別買」之意,後來看到引發網友強烈的反彈之後,次日改為「若您非「台灣製造」不買,我們誠懇地建議,請您確認後再下單」,這一點除了網友有截圖對照譏諷Lativ因為被罵就偷偷改寫之外,也引發網友進一步批評「既然商品網頁上不再註明產地,購買前要如何確認?」,因而引發網路社群掀起一股批判Lativ的聲浪,也因此引發媒體報導,對Lativ來說是一個負面的公關危機。如果您對此事還不太清楚,可以參考「Global Voice 全球之聲」的相關報導「台灣: 對成衣品牌Lativ失望」一文。

雖然這兩天此事因為另一則藝人Makiyo的負面新聞而讓網友與媒體的注意力被轉移似乎稍微淡化。不過在事件發生時,我就想針對此事稍微整理一下想法,倒不是為了湊熱鬧,而是認為這可以作為企業在面對網路社群蓬勃發展的此際,也許應該要對於其力量與風險更加敏感。

基本上,我雖然有買過幾件Lativ 的衣服,但算不上是他的忠實客戶,而買的原因也並非特別因為是否為MIT,純粹是根據自己的需求與評估價格等。所以在整理以下想法時,也會以個案觀察的角度來寫。


成也內容,敗也內容。社群能載舟,亦能覆舟--

我曾經在我有機會分享「社群行銷」的簡報裡放過Lativ的例子,因為在有一頁描述生產過程對品質的控制時,有提到請本地的老奶奶作品管把衣服的線頭剪掉,但後面加了一句「不過因為老奶奶年紀大了不免老花,如果您收到的衣服有多餘的線頭漏了剪掉,請盡量不要因此退貨,免得老奶奶會因此難過」。我在課程裡分享這一段的原因是--連平淡無奇的QC都可以用這麼溫馨的角度切入(甚至因此而讓挑剔的客人少了個退貨的理由),足見其在「內容力」上的功力。

但是,能寫出上述動人商品文案的Lativ,卻也在產地變更聲明中寫出了「若您非「台灣製造」不買,我們誠懇地建議,請您不要下單」這樣的句子,也許寫的人覺得自己是直率真情流露,但是沒有想到讀的人也許只覺得無禮刺眼。先別說是需要消費者掏腰包付錢買的商品。即便是沒有向觀眾收錢的電視節目或新聞,亦或是免費瀏覽的網路內容,您何時看過這些業者會斗膽跟觀眾說一句「反正內容又沒跟你收錢,不想看可以不要看」這樣的話?

而在Lativ 的發展過程裡,不管是主動的購買有人氣的部落格內廣告,或是部落客們因為認同其品質與價格而作的推薦,都或多或少讓一個原來籍籍無名的品牌能夠成長發展到今天的「國民品牌」,Lativ 應該相當了解社群口碑對於品牌建立的效果,但是卻沒想到,當負面觀感建立時,社群的影響與擴散力,也能夠對品牌造成極大的傷害。

 

經營品牌如走鋼索需戒慎恐懼,尤其是在直接與社群互動時--

我相信Lativ 這次會用這種公開聲明的方式把這件事說清楚,正表示他們自己也很明白,許多消費者真的是衝著「MIT」挺他們的,與其將來被發現早已不是如此而受傷更重,不如誠實面對,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作法。

有些人不免猜測,這樣的寫法是否應該算是Lativ的公關或行銷人員的問題?我半開玩笑跟朋友說「我強烈的懷疑這篇文章也許是照老闆的意思擬的,至少刊出前老闆一定看過稿,不然我想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員工敢在以公司名義發佈的內容裡用「請您不要下單」這樣的措詞,萬一出了任何問題哪裡扛得起啊。」,當然也許事實並非如此,但是由這篇文章可以看得出來,Lativ 因為這幾年的成長與成功,對於自己的品牌力相當有信心,所以覺得用這種稍嫌直率但是真情流露的寫法應該可以得到認同。但這正是直接與社群溝通時絕對要謹慎的地方。試想即便自己的近親好友,當有時說話過了火位時都難免會引人不快發生誤解,更何況只是一個品牌?而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這樣的寫法也許有些人看了會覺得無所謂,但只要有少數人(或不一定少數)看了會覺得不快,經過社群的擴散甚至渲染,沒事的也會變得有事。這一點我個人自身體驗或目睹過太多的慘痛教訓,真的不可不慎。

也許有些人會說「社群溝通也不能太制式一板一眼啊,不然就太官方說法了」,只能說,平常在正面的或無傷大雅的議題也許可以輕鬆一些展現人性話與人味,但是在溝通明知道有人可能會介意的敏感議題時,還是「但求無過」的謹慎點好。  

 

所有企業主都應該以郭台銘先生為鑑--

就我個人的印象來說,雖然鴻海發跡已久,郭台銘先生也做了很久的科技大亨,甚至他治軍嚴明不近人情的管理風格也早有所聞,甚至之前也發生過申請假扣押報導鴻海負面新聞的媒體記者的事被譏為「大鯨魚vs小小小蝦米」,但是也許都沒有太多人對此有太大感覺。但到了幾年前郭董開始與女明星(尤其是第一名模)傳出各種緋聞、尾牙的盛大排場、名牌與豪宅等新聞漸漸曝光後,慢慢的大家對這位首富的觀感也起了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富士康所發生員工因為工作環境與條件引發的自殺事件,更讓整個郭董與鴻海的形象因而大壞。說起來郭董當年創立鴻海從做電視機的轉台鈕等小零件起家,也算是白手興業沒有靠家世或什麼特許保護,但為什麼後來漸漸引人惡評?原因之一我個人認為是前述種種新聞中隱含的「炫富」或「財大氣粗」所造成的觀感。

而Lativ年前媒體報導其營收達40億,甚至有員工年終可領到40個月,但卻因為成本的因素把生產線外移(雖然未必全然如此,缺工或上游廠商產能無法負荷也許都是實際的原因之一),兩相對照難免會讓大眾無法認同。

所以俗話說「惦惦呷三碗公」,雖然公司賺錢絕對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但是保持低調也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問題。畢竟賺多賺少本來就是自己家的事,不必搞到人盡周知不是嗎?

另外,郭台銘先生最近的「要跟動物園園長學管理」的發言引發的批評,同樣的也提醒我們,發言前要多想三秒鐘,不是嗎?

 

本來可以怎麼做,跟現在應該怎麼做?--

原本Lativ應該可以維持部分產品線持續在台灣生產,甚至可以把「全台製」作為限量或特殊版的產品,讓整個產品形象與尊台、愛台的image更加清晰結合(就像Uniqlo也有特別強調「純日本織纖維」系列的牛仔褲等)。而也誠實的說,許多買Lativ 的消費者也許並不在意產地何在,只要價格品質符合要求仍然會買。即便有人仍會抗議其放棄原有MIT 的精神,但如果台灣廠商產能不足是事實,解釋說明清楚仍然可以得到諒解。

只是在發生這次的負面公關事件後,上面這個作法即便再用,難免也會受人譏諷是迫於無奈出此下策,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但仍不失為是一個可以施行的策略。另外我覺得有兩件事可以做:找到另一種方式繼續凸顯台灣的價值─例如鼓勵台灣的新進設計師、與其他領域的台灣創意菁英發生合作與連結等。另一件則仍然是回到根本面—既然已經找到可以負荷產能的生產單位,就充分發揮Lativ原本在品質與價格上的既有優勢,穩住不特別在意產地的消費者,逐步從公關低潮走出來。當然,如果能夠以社會責任的角度,用盈餘在其他方面回饋台灣地方(例如公益或者產業職訓等長期對台灣有助益的事),慢慢的應該可以扭轉這次對於品牌的重傷。

也許有些人會說上面這些想法未免也太認真看待這件事了吧?就像Makiyo 的新聞出來不就沒人再提Lativ了嗎?我個人認為,品牌的形塑與累積得來不易,而造成的傷害當沒有好好療傷修復的話,始終對於企業的永續經營會是個陰影,因為當未來又有不樂見的負面事件發生時會產生加乘的傷害。與其如此,還不如好好面對,也許能夠重新贏回消費者的心。

(本文同時發表於 Inside )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星期六晚上逛完「台北國際書展」,往捷運展走的途中才發現〝啊!現在也正在辦台北燈會〞

 

逛了一下,感覺市政府廣場的燈比印象中幾年前的規模與造型都來得好看,有傳統的祥龍與神話人物,也有比較西洋的獨角獸與天馬、城堡等,就隨手用iPhone拍了幾張(真的拍很少,大概不到現場花燈的1/5)。

 

今晚就是元宵夜,今年還沒去看過燈會的朋友不妨下班後去逛逛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原來我也寫過這種東西...
      • Lomography X-Tungsten 64 正沖負西門町隨拍 -- 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三十)
      • 我看Lativ 「移除產地標註」引發之社群公關危機
      • iPhone 4s 隨拍台北燈會 -- 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二十九)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