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上星期六(6/27),在誠品信義聽了一場由「無印良品」舉辦的「家  如何打造一個舒適的家」新書講座。由《Casa+》雜誌總編輯李俊明主持,邀請到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建築師與談。

 

坦白說,由於我一直沒有置產的念頭,加上房間裡堆滿了長久以來收藏的書、雜誌、CD與玩具、相機,所以裝潢或家飾之類一向非我關注的主題(完全沒有空間可以發揮),會去聽這場座談純粹也只是因為要去現場幫忙拍照之故,不料卻有了意想之外的收穫。

 

先簡介一下《家  如何打造一個舒適的家》這本書--由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企劃,集結杉本貴志、深澤直人等編輯委員的創意,橫跨建築、室內設計、藝術、照明、庭園設計等領域中有關美學、空間與設計的專家,以“打造舒適的家“為思考原點,針對家中的五大重點元素-餐桌、電視、光線、庭園、浴室,建議讀者由自身生活習慣與居家動線出發,找尋自己跟家的連結,依照家中成員的結構與生活環境的變化,來打造專屬自己的居家空間。因此本書雖然是由台灣的「無印良品」引進中文版,但是卻與無印良品品牌或商品沒有直接的關係,相當獨立的探討有關「家的裝潢佈置」這項主題。

 

剛剛說過,我過往對於「裝潢家飾」之類的主題毫無興趣,因此也不太可能因為一場講座而醍醐灌頂。但是這場座談的確讓我收穫良多,主要是因為 安郁茜 老師的幾段談話。

 

安郁茜老師開宗明義就提到,她自己的居所,完全是依照她自己在生活上的需要與習慣而設計—例如要有足夠大的衣櫃與浴室,以及當熟朋友來訪時可以一起烹調、用餐的大廚房。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因此家的設計也一定會大不相同,這是一件「自私」的事,最重要的是問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需要滿足自己哪方便的慾望?而根據這樣的優先順序去設計,加上實際生活於其間後的微調,家才會變成一個「合身」的空間。

 

安老師還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很愛泡澡的人,在有限的居家空間裡只幫自己留了一個房間與一間浴室,甚至浴室的View還比房間更好,因為當他在泡澡時,就是他最享受的時刻,因此要把最好的景觀留在那時刻享用。

 

其實,家是如此,生活何嘗不是?我在聽到 安 老師的演講時突然這麼想。

 

很多時候,也許我們習慣去相信有一種「理想的生活」,但是很多時候其標準是參考甚至模仿了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很多時候在設計家的空間時會想要有大的客廳,只因為覺得那是一種氣派,但是其實自己待在房間的時間也許更多。

 

好的工作、財富、名聲、受人尊重與喜愛、美貌,很多時候我們都把這些當作是人生的目標,努力追求。

 

但是,這真的是我們自己覺得重要或真心想要的嗎?還是我們只是不自覺的照著其他人的期望或模仿著別人的生活方式而活著?

 

或者經常問自己「我真正要什麼?我怎樣才會快樂?」,這會是生命裡最應該被解答的問題吧?

 

也許這是一個自私的問題,也是一個寂寞的問題(當自己的答案也許跟其他人大不相同時),但是,卻是一個必要的問題。

 

這是我在這一場談「家的設計」的座談裡,所得到的意外收穫。

 


 

===========================================

 

補充--活動資訊

在2009年「台灣設計師週」期間,9/6下午3:00 無印良品再度邀請安郁茜建築師與「Shopping Design」雜誌創意總監詹偉雄先生對談,由「Shopping Design」雜誌總編輯黃威融主持,講題是「設計生活」,活動資訊請見

http://www.muji.tw/campaign_content.asp?hotevent_id=442

Share
Tweet
Pin
Share
37 意見

 

星期天,到台中去上課,課後問主辦單位「請問附近有比較特別的餐廳嗎?」

 

「出了大門右轉,經過孔廟往前一點,有一家叫做“香蕉新樂園“的懷舊餐廳,可以去看看,蠻有意思的,東西也蠻好吃」

 

果然是家蠻特別的餐廳,門口旁邊直接設計成老火車站般,停著一節老車廂。進門一看,整間餐廳就像是條老商店街一般,兩邊有著不同的商店,而正中央則是一家電影院。細看裝潢擺飾,活脫脫像是半個世紀前的小鎮般。

 

發現裡面竟然還有間「照相館」,櫥窗裡陳列著各式的老相機,二話不說,就坐這。

 

雖然身邊景象是五、六○年代的台灣老街,但一看菜單卻是中式合菜或港式點心等。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吃,所以點了幾樣港式小點加上一杯港式奶茶。點心是現蒸的,因此蠻好吃,可惜奶茶的味道不夠道地,太甜,也欠了港式奶茶必定要有的「三花奶水」的味道。

 

餐廳裡也有「柑仔店」,賣一些懷舊的零嘴以及鐵皮機器人等當時的玩具,看著造型古樸有趣的機器人玩具,還真的滿想買回家當擺飾的(不行,忍住)。

 

突然想起上回去東京在上野公園附近的「下町博物館」,同樣都是封存了某個時代的景象與記憶,不過作成餐廳的形式,感覺上就更可親了些。有去台中的朋友,不妨去看看體驗一下。

 

 

香蕉新樂園茶飯館  官方網站

 

看更多有關「香蕉新樂園」的照片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說實在,要不要寫這一篇其實還蠻猶豫的,因為要自爆自己最近覺得有點糗的一件事—我參與了一支MV的拍攝(不過別誤會,我是一大群人裡其中一個,不是主角)。

 

雖然不是第一次拍廣告(以前念書的時候拍過麥當勞跟味全牛奶的廣告),但是在一鏡到底的片子裡軋一角,卻還是第一次。

 

大約一個月前,所服務的單位無名小站要拍攝一支在網路上播映的宣傳影片。用「圈圈」的概念來表達網友們在社群網站的關係—也許是一個人自轉的小圈圈、也許是圍繞著某些核心像是感興趣的主題、話題或意見領袖公轉的大圈圈,也有可能是各種圈圈所組成的大型生態圈。

 

在討論的過程裡想說要怎樣呈現「圈圈」這項概念,最後負責創意的合作單位建議「用唱的」--寫一首歌把透過歌詞來說,而MV就可用畫面的方式直接秀出各種不同的圈圈來傳達出「人際生活圈」的概念。

 

負責拍攝的導演則提出了蠻大膽的想法—整支MV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一鏡到底」是完全不靠剪接,讓所有的環節一次從頭到尾發生完畢。中間只要有任何小”凸錘”,那就要全部重拍一次。而這一支MV將會以近百人的舞蹈的方式來表現,參與的人多、環節多,自然凸錘的機率也高…。

 

而基於社群平台的工作人員也該是社群的一份子,因此在這支片子裡,也穿插我以及其他幾位同事的身影(意思是我們不能只是在拍攝現場納涼看好戲,也要一起參與)。

 

在替演員定裝時我就已經覺得不太妙—因為這次參與拍攝的人相當多,所以如果各穿各的也許視覺上會太過雜亂,因此美術設計那裏的建議是所有人都穿整齊劃一的服裝,反而可以凸顯圈圈的視覺感。最後選定的服裝是白T恤、綠色短褲。

 

(短褲!我不知道有多久沒有穿過短褲出門了…)

 

影片的拍攝希望可以在一天裡結束,前一天則安排讓參與拍攝的人可以排演舞蹈。為了畫面的美觀,所以沒有安排我在舞群中破壞畫面,想說拍攝時再安插我就好了,不料後續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發展…。

 

拍攝當天到了現場,首先發了制服(Orz),然後就和同事在等導演的發落,等著等著,執行製作來問了--「請問你會搖呼啦圈嗎?」「不會」「那如果是騎腳踏車繞圈圈呢?」「我不會騎腳踏車…」

 

接著我就聽到身邊一陣竊竊私語「老查不會騎腳踏車!?」

 

(關於這件事,我只能解釋「因為家母的好友的小孩小時候因為騎腳踏車發生車禍喪生了,因此家母嚴禁我們家的小孩騎腳踏車,所以小時候沒學過,長大後也沒特別去學了」)

 

「那…因為今天的動作畫面都要跟”圈圈”有關,你還會什麼可以弄出”圈圈”的動作?」執行製作問。

 

(我很想說「那彩帶舞可以嗎?」,但是一個留鬍子的大男人跳彩帶舞…別鬧了)

 

「那…我還是先回家吧,抱歉吃了你們一個便當」

 

「不行!」

 

怎麼辦呢?我還在想要做個假的轉盤子的道具時,執行製作忽然問「那你敢碰老鼠嗎?」

 

「沒碰過,為何這樣問?」

 

「裡面有一個畫面是老鼠跑圈圈機,如果你敢碰老鼠,那你負責逗老鼠好了」

 

(在這個時候,我能說不嗎?)

 

「沒問題,我ok 的...」硬著頭皮答應。

 

接著,就被要求先去跟老鼠培養感情,為了這次的拍攝製作單位準備了五隻寵物鼠,執行製作挑了比較活潑的一隻出來跑圈圈,但是一個問題是因為太活潑了,牠經常會想跳下圈圈機到處跑,那時我就要想辦法把牠再抓回圈圈機上。

 

在彩排了不知道多少次之後,終於要正式試拍了。不料老鼠似乎在彩排時跑的太高興,結果正式拍的時候反而不想跑了…

 

(老天爺,你要這樣耍我就是了…)

 

我一面跟老鼠說話搏感情-- 「小老鼠,你要乖乖快跑快跑啊…」 ,一面請執行製作帶其他的老鼠過來。因為當鏡頭經過這裡而老鼠沒在跑,那麼勢必就要重拍。不希望「一隻小老鼠,壞了一場戲」害所有人一直重來,只好連哄帶騙的逗老鼠快跑快跑。

 

在拍攝的空檔,參與拍攝的學生們也都來逗這隻老鼠,還有一個美眉說「好可愛,拍完可以讓我帶回家嗎?」(執行製作:「可以五隻一起帶走喔」),我則在旁邊儼然是老鼠的經紀人一樣替牠擔心學生們跟他玩太兇累了或受傷了,還要替牠回答問題「牠跑的快不快啊?」「還蠻快的」「牠會累嗎?」「應該還好吧」「牠會不會跌倒啊?」「不會」 。

 

從傍晚一路拍,中間每次當鏡頭要拍到這裡來時,我都會跟老鼠說「你要趕快跑啊,不要害全場這麼多人需要重來喔」 ,後來老鼠也許也聽懂我的話,至少該跑的時候好像還蠻爭氣的。到十一點左右導演終於覺得滿意可以收工了,在確定製作人員會把老鼠交給想帶牠回家的美眉之後,我也結束了跟小老鼠的搭檔生涯。

 

最近陸續有朋友看到了這支影片,除了揶揄我的短褲裝扮外,有些人看不清楚我到底在影片裡做啥「老查你是在養魚嗎?那是魚缸喔?」 ,想說也算是個難得的經驗,姑且為文一記。

 

假如還沒有看過這支影片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個人覺得拍的不錯,而且歌也很好聽—

 

 

 

想看看是怎樣的活動?點這裡

 

想知道影片裡還有哪些疑點?看這裡

 

想猜猜舞蹈動作的含意?看這裡


 

Share
Tweet
Pin
Share
15 意見

(攝影:陳敏佳)

前兩個星期,一個週六的下午,應《Shopping Design》雜誌之邀,因為這一期的專題是「德國設計」,少不了要談一下德國的知名品牌—Leica 相機,就約我與同是相機與攝影愛好者的延之兄在博愛路的徠卡旗艦店一起聊聊對於Leica 相機的一些收藏心得。




本來在接到這個邀請時第一個念頭是推辭,因為雖然手邊的底片老相機少說有120部以上,但是玩Leica 的經驗比起很多前輩來說算是小巫見大巫。不過《Shopping Design》總編威融兄是說他們並不是要寫Leica 相機的深度報導,而是希望我們由一個使用者的角度,談談自己在使用Leica 相機時的一些感覺,進而延伸到產品設計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等等。想想自己也算把玩過許多不同廠牌的老相機,應該還算可以聊聊這個主題,所以就硬著頭皮答應了。

當天我把手上有的幾部Leica相機與鏡頭都帶過去以壯行色—經典M系列的Leica M3, M5、SLR Leica R4、輕便相機Leica Minilux 與Minilux Zoom,以及兩三顆鏡頭(35mm 與50mm 的,算是我自己比較愛拍的焦段),還帶了一本日文Mook--介紹203 顆Leica 的M鏡、L39 鏡頭的專書,延之兄則帶了他的愛機Leica M6。

訪談的內容就不在此細表,還是請大家去看這一期的《Shopping Design》吧(出版真的不好做,需要讀者買雜誌支持啊)。不過倒是回想了一下自己的Leica收藏之路。說真的,在開始收藏相機的一開始我沒有想到自己會敗Leica 相機,一來Leica 相機的價格都相當高昂,二來自己一直有種反骨的心態,覺得別人說必看必買必讀的東西,潛意識裡總是反抗的心理不想就範。一直到因為收了幾部高階的輕便相機如Contax T2,  Contax T3,以及Ricoh GR1s、Fujifilm Klasse 之後,忍不住想要體驗一下Leica 的輕便相機與其他機種之間的差異,因此先由Minilux Zoom 與Minilux 開始入手,之後則在拍賣上難到因為狀態老舊而價格不算太高的M5與M3,就一步一步的還是走上了Leica 之路。

不過我自己還是比較相信一件事—擁有一部好相機不表示拍出的就會是好照片,照片真正的靈魂仍然在拍攝者的腦子與心,而非相機與鏡頭。好的相機是為了協助拍攝者去發揮自己的想法,但決不是只能靠好相機拍照。

最後還是要幫《Shopping Design》打打廣告,這一期的「德國設計」介紹了德國在設計史上的角色與發展,也整理了德國特出的設計產品與品牌(包括我有參與的這篇對談)。另外還有介紹如何到德國去唸設計,對於設計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看看。

當天對談之後想想自己也很久沒有帶Leica 出門拍照了,因此隔週的週末就帶了Minilux Zoom在台北隨意走走拍拍,也算是這次對談的小小尾聲,是為記。

延伸閱讀:
【玩物志】單眼名機LEICA R4 的同母異父兄弟--MINOLTA XD-5 

(攝影:陳敏佳)


用Leica Minilux拍的一些照片













Share
Tweet
Pin
Share
6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認真的問「我想要什麼?」--參加無印良品「家--如何打造一個舒適的家」新書講座小感 Luxgen7 ...
      • 非食記--台中「香蕉新樂園」懷舊餐廳
      • 硬著頭皮玩老鼠--「每一天都在無名每一圈」MV拍攝記
      • [感想] 《Shopping Design》專刊「德國設計」對談Leica 相機小記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