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澳門街頭時有個感覺,跟我印象中的香港好像。
也許是看到市招裡使用的粵式中文、也許是建築的元素與語彙—門、窗戶、材質、也許是色調,都讓我一時有不確定自己身在何處的錯覺。
前幾篇寫的都是在澳門看的一些景點,但是真正讓我一直想拍的,還是澳門這街頭巷尾的景致。
在飯店裡讀到三月號香港版「Esquire」雜誌的一篇文章,藉著香港三月份上映的電影「歲月神偷」(一部以60年代的香港為背景的電影,任達華、吳君如主演,羅啟銳導演)裡的「永利街」,反思香港在近年以「發展」為理由不斷拆除舊區翻新的過程裡,也許有一天記憶中某個年代的香港印象將會只能在照片或老電影裡看到,而只剩下一座座大型的商場與辦公樓宇。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看起來陳舊殘破的景象,值得留存嗎?
但我覺得,這些景象,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往某個年代的窗,是讓我們的記憶得以連結到某一段歲月的橋樑。當失去這一些之後,也許同時失去的,會是“回憶“的能力。
回過頭想想,台北,這樣的過程似乎進行的更早、更全面,已經沒有幾處能讓人回憶過往年代的區域了。即便有,也因為“觀光“的考量,加進了很多“新“的元素。我並不是那種因為懷舊而抗拒改變的人,但是始終還是希望在十年後、二十年後,在這個城市裡還有讓我可以回想起年輕時代某些記憶的場景。
也許就如「歲月神偷」片名的含意—歲月,是悄悄偷走了很多美好事物的小偷,而在歲月面前,我只能透過拍攝,去留下某些不想讓它偷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