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走在澳門街頭時有個感覺,跟我印象中的香港好像。

 

也許是看到市招裡使用的粵式中文、也許是建築的元素與語彙—門、窗戶、材質、也許是色調,都讓我一時有不確定自己身在何處的錯覺。

 

前幾篇寫的都是在澳門看的一些景點,但是真正讓我一直想拍的,還是澳門這街頭巷尾的景致。

 

在飯店裡讀到三月號香港版「Esquire」雜誌的一篇文章,藉著香港三月份上映的電影「歲月神偷」(一部以60年代的香港為背景的電影,任達華、吳君如主演,羅啟銳導演)裡的「永利街」,反思香港在近年以「發展」為理由不斷拆除舊區翻新的過程裡,也許有一天記憶中某個年代的香港印象將會只能在照片或老電影裡看到,而只剩下一座座大型的商場與辦公樓宇。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看起來陳舊殘破的景象,值得留存嗎?

 

但我覺得,這些景象,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往某個年代的窗,是讓我們的記憶得以連結到某一段歲月的橋樑。當失去這一些之後,也許同時失去的,會是“回憶“的能力。

 

回過頭想想,台北,這樣的過程似乎進行的更早、更全面,已經沒有幾處能讓人回憶過往年代的區域了。即便有,也因為“觀光“的考量,加進了很多“新“的元素。我並不是那種因為懷舊而抗拒改變的人,但是始終還是希望在十年後、二十年後,在這個城市裡還有讓我可以回想起年輕時代某些記憶的場景。

 

也許就如「歲月神偷」片名的含意—歲月,是悄悄偷走了很多美好事物的小偷,而在歲月面前,我只能透過拍攝,去留下某些不想讓它偷去的記憶。

 



 


 


 


 


 


 


 


 


 


 


 


 


 


 


 


 


 


 


 


 


 


Share
Tweet
Pin
Share
7 意見

 

去澳門,不能免俗要去賭場見識一下,所以我們到了「威尼斯人 The Venetian」

 

不過去「威尼斯人 The Venetian」的目的不是為了賭博(雖然還是有玩了一下吃角子老虎,輸了20元港幣),而是想看看它的「大運河Shopping Mall」,由金碧輝煌的大廳上到三樓之後,果然讓人驚嘆於「大運河Shopping Mall」把威尼斯街景重現於室內的情境,尤其是當運河上的貢多拉船伕們唱著義大利歌謠時,的確有種超現實的感覺。

 

漫步其間,忍不住想要拍下這完全由人工打造的似真場景,透過畫面的轉化,讓眼前非真實的情景,更加難辨真偽。

 

只能說這世界上最奇妙的事物之一,是人類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3 意見


 

 

對我這不算重度電影迷的人來說,李屏賓是個陌生的名字。

 

不過,當提到他擔綱攝影的電影作品時,頓時就讓我忍不住“喔~“了一聲。「童年往事」、「海上花」、「戀戀風塵」、「戲夢人生」、「花樣年華」、「不能說的祕密」、「珈琲時光」、「紅氣球」、「空氣人形」…都是影迷們熟悉的作品。

 

李屏賓,電影攝影師,入行25年,52部作品。

 

而「乘著光影旅行」,則是以李屏賓為“主角“的紀錄片。原本擔任記錄畫面角色的攝影師,成了被記錄的對象。

 

在看「乘著光影旅行」這部電影時,我經常分心於影片中呈現的光影與畫面,尤其是李屏賓在與導演討論“光“的設計的那幾段—像是在拍「海上花」時與導演的一場小辯論「以前的油燈,影子會隨著燈焰飄搖而晃動,你這不夠寫實。」「不,我這是“華麗寫實“,你說這畫面裡哪一個角落的光不符合真實的樣子?」都讓喜歡拍照的我,想了又想。

 

不過,在記錄李屏賓工作的背後,我看到的是一個對自己的生命與工作執著的人,那種無畏的堅定,以及伴隨而生的力量與平衡。

 

片中李屏賓娓娓道來當年入行的經過,在當時台灣的電影環境,技術者必須自己不斷的嘗試與找到方法,李屏賓如何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光影創作方式的歷程,以及中間與合作導演彼此間互補與相互辯證的微妙關係,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有獲得、有遺憾,都讓我看到一個工作者該有的姿態。

 

影片中有幾段讓我印象相當深刻--其中一段畫面是,李屏賓漫步在東京(應該是)的巷子裡,OS :“我從進到這行開始到現在,一直很確定這就是我愛做的、想做的事,所以一路走來從來沒有猶豫過。當然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我和家人聚少離多,相處的時間很少。可是,我也沒有辦法放棄我喜歡的工作去長久陪在家人身邊,這樣我一定不快樂。某個程度來說,我的家人也許也因此而不快樂,但是那是我在當年選了這條路之後,就要去承擔的。“(以上為大意)。

 

另外有一段是訪問李屏賓的兒子,他說他小時候有一次看金馬獎現場轉播,爸爸要上台領獎,他卻把電視關了,因為他覺得他很難過--父親因為拍片經常不在,他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爸爸。當然成年之後他已經可以理解與接受父親的工作情況,只是那種童年父子同樂的印象,對他來說是稀有的記憶,難免遺憾。

 

(啊,我好像把這部電影敘述的太嚴肅沈重了,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很有意思的是,李屏賓與侯孝賢導演的合作次數最多,而侯導對於李屏賓在光影與空間、畫面的掌握也相當肯定。但是身旁的人旁觀,會覺得李屏賓與侯孝賢導演長久的合作關係除了彼此信任與肯定之外,也隱然有種“較勁“的意味—攝影師如何達到導演的要求甚至超越,導演如何“逼“出攝影師的技巧極限。這種昇華之後的夥伴關係,讓人感覺應該是工作裡最棒的事之一吧?

 

在片子即將結束前,導演安排了一段李屏賓的獨白,講述他在得知獲得「國家文藝獎章」的經過—“那天在沙漠裡拍片,結束之後,發現手機顯示有二十幾通未接電話,心裡一整個慌了—該不會是家人發生了什麼事吧?如果不是家人,又有誰會打這麼多通電話呢?手機的畫面顯示的都是代號,沒有姓名,不知道是誰打來,勉強的讓自己冷靜下來,發現有通簡訊,朋友聽到了得獎(國家文藝獎章)的消息,打電話/簡訊來祝賀。那時我才知道,這輩子雖然投入了這麼多在工作上,但是心裡最惦記的,還是家人」(大意)“。你彷彿可以體會一個在自己喜愛的工作上投注所有的男人,心裡面隱藏著對家人的情感與他溫暖與柔軟的那一面。

 

看完片子之後,招待我們去觀影的朋友提到一個點,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兩位導演拍眼中的李屏賓,也許更可以說是,兩位藝術工作者,拍下一位藝術工作者的典範。而以我所看到的這部電影,我很同意後者的觀點。

 

走出試片室,有種感覺,人生如果能夠找到值得自己傾注所有的事物(通常也許是工作),應該是生命裡最幸運的一件事吧?

 

 

乘著光影旅行 Let the Wind Carry Me

上映日期:2010-04-30

類  型:紀錄片

片  長:1時30分

導  演:姜秀瓊、關本良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昨天晚上參加了第二次的「自轉星球 ×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會,這一次讀的書是村上龍的「興趣無用論」,導讀人是詹偉雄。

 

我自己在讀「興趣無用論」時有一些讓我覺得吊詭的地方是—我隱然覺得如果村上龍是在大聲批判些什麼時,那麼他似乎也正在同時讓自己成為另一個可以被批判(或應該被批判)的角色。固然讀者可以藉由他的批判去檢視一些習以為常而未必該是“真理“的觀念,但如果把這樣的批判發揮到極致時,讀者似乎也必然需要去質疑村上龍所提出的想法是否該是自己相信的。唯有如此,才不至於讓自己成為村上龍書中所批判的那種“從眾者“。

 

不過我在這本書找到了一個讓我“安心“的支點,就是村上龍對於廣義的“工作“的姿態。因此我先把這本書用一個“工作者“的角度來讀,我讀到的是村上龍對於“工作“那種獨立而無所畏懼的姿態,以及讓自己藉由深思而逐步釐清自己的目標,並擁有透過實際的作為去達成的決心。

 

詹偉雄大哥在導讀時提出,他認為讀一本書要以“批判式閱讀“的方式去思考三件事—

 

1.    猜測作者在寫作時的意圖

2.    讀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作者想要暗度陳倉的意圖)

3.    我自己在閱讀的過程裡,獲得了什麼?

 

他認為在讀「興趣無用論」時,要先轉換自己,去用一個“日本人“的心態來理解村上龍想說什麼,那麼以上三點就詹大哥的看法是—

 

1.    猜測作者在寫作時的意圖—村上龍的論述是對於日本一些集體性意識(簡言之,庸見)的不滿與批判

2.    作者的言外之意—藉由對庸見的批判,反襯出作者自身的獨特性(自我品牌的建立)

3.    至於讀者在讀的過程裡獲得了什麼,詹大哥他認為那是每個人自己的獨立思考,他只強調一件事,不論是贊同或揚棄,讀者必須要以(也只能以)自己的經驗來檢視他所讀到的,問自己“作者有說服我嗎?我自己的經驗在這件事上是怎麼樣的?“,那樣的獲得會是比較真確的。

 

而昨天詹大哥就“個人化“與“集體化“意識在日本甚至是今日的台灣所產生的“纏鬥“做了很多精彩的論述與發揮,也讓在座的讀者們對此展開了一些討論(說真的,這些討論很精彩,沒有來讀書會的朋友真是可惜了)。

 

詹大哥以西方已高度個人化的發展軌跡對照東方,就現在我們的處境做了他個人的分析。他以日劇裡(尤其是木村拓哉主演的作品)不斷在處理的個人化(叛逆的主角)與集體化(主角所處的人際關係)衝撞與最後結局時“創造性的調和“(找到某種微妙的平衡,身邊的人理解與接受了主角的想法),已經逐漸成為日本的主流論述。但是戲劇的世界也許是理想化的,真實的世界裡日本(或台灣)仍然還在處理個人化與集體化意識的衝撞與拉扯。

 

對此詹大哥提出了他樂觀的看法—他覺得當他看到身邊的年輕人看似對於政治冷感,只在意自己切身相關的事情例如外貌、感情、消費、品味時,也許正是這個世代以一種“矯枉過正“的方式極端的個人化的過程,唯有經過如此,也許才可以讓這個世代從已經持續很長時間的集體化意識掙脫,之後重新得到新的平衡。

 

中場時旅日作家劉黎兒也有到場(據說剛回到台灣),分享他對日本集體化社會意識的觀察以及曾經訪問村上龍的一些印象。

 

我想我的記錄應該只有昨天詹大哥精彩的論述的十分之一不到,很慶幸自己昨天有參與這場讀書會,的確為我帶來了許多思考上的刺激,是原本自己一個人讀這本書時始料未及的收穫。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這趟到澳門,意外的看到一些原本沒期待會看到的景致,其中之一就是正在復原展示中的“鄭家大屋“古宅。

 

原本只是要去亞婆井前地以及沿著媽閣斜巷往主教山教堂走,途中發現「鄭家大屋修復展示」的小路標,於是便進去參觀。

 

說起來雖然之前在台北也去參觀過「林安泰古厝」,但是與「鄭家大屋」一比,就覺得無論是佔地範疇以及建築工法的巧思,「鄭家大屋」更能讓人一窺昔日富紳細心規劃籌建的大宅院是何等規模。

 

根據維基百科有關「鄭家大屋」的相關記載:「鄭家大屋約建於1881年,由鄭文瑞籌建,鄭觀應協助父親興建。其後,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時,常與鄭觀應在此議論時政,相討救國救民的路徑。在1894年,鄭觀應在此完成《盛世危言》,提出「富強救國」的思想;1907年,鄭觀應完成了《盛世危言後編》。1950年代的鄭家大屋曾分租,高峰期曾住了70多戶人,共500多人。…自1991年開始,澳葡政府已跟發展商談判收購鄭家大屋,可惜一直不成功。經多次磋商後,澳門政府終於在2001年成功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接收了鄭家大屋的業權。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雖然看得出來「鄭家大屋」的復原尚未完全完成,傢具也只有簡單的陳設擺飾,但是同行的女友已經迷上這座古宅,一直說“假如可以住在這樣的屋子裡一定很棒“

 

“那你等一下問問門口的工作人員,有沒有缺導覽或打掃的志工,順便如果有缺警衛的話那更好,我們就留在這裡邊工作邊住吧。“我說。

 

澳門文化局為鄭家大屋製作的導覽網站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澳門行之六--街頭巷尾的歲月痕跡--拍照不必在他方 出張篇-十四
      • 澳門行之五--巨大華麗的「威尼斯人 The Venetian」--拍照不必在他方 出張篇-十三
      • [紀錄片] 光影詩人 李屏賓--「乘著光影旅行 Let the wind carry me」
      • [心得]從「興趣無用論」讀個人化與集體意識的鬥爭--參加「自轉星球 ×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會小記
      • 澳門行之四--歷劫重生的古宅「鄭家大屋」--拍照不必在他方 出張篇-十二
      • 澳門行之三--華洋雜處、新舊並陳的「議事亭前地」周邊區域--拍照不必在他方 出張篇-十一
      • 一本在內容與銷售方式都獨具意義的新雜誌--「大誌 The Big Issue」
      • 澳門行之二--大三巴遺跡 --拍照不必在他方 出張篇-十
      • 澳門行之一--初始印象 --拍照不必在他方 出張篇-九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