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在內容與銷售方式都獨具意義的新雜誌--「大誌 The Big Issue」

by - 下午1:18

 

也許可以這樣說,相較於報紙與書,雜誌應該是較需要有“明確的對話對象“的出版物。

 

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是鎖定了一群想要溝通的對象並且專注的對著他們說話,給目標讀者其會有興趣的內容,那麼讀者為何要預先支付一筆訂閱費用或者記得每個月的固定時刻去書店或便利商店購買?而廣告主又怎麼肯把廣告預算投注其中?

 

所以,設定明確的Target Audience以及持續向其發聲,算是作雜誌的基本原則。

 

201041日創刊的「大誌 The Big Issue」,除了內容之外,連其銷售方式,都蘊藏著“某種訊息“在其中。因為這是一本秉持「社會企業」概念的刊物其一部份的通路是透過街友與弱勢族群販售,希望讓他們透過銷售雜誌的所得,可以建立自己的經濟自給自足能力,進而逐漸得回對於生活的主導權。(註)

 

 

 

Twitter上看到一些朋友買了「大誌 The Big Issue」或者去創刊活動現場擔任志工,因此這兩天也刻意去找這本雜誌,順利買到翻了一下,覺得是本編得不錯且好看的雜誌。但因為發現目前看到的報導或是文章介紹都集中在“街友賣雜誌自立“為主,反而對雜誌的主訊息--內容較少觸及,想說雜誌的內容好不好仍然該是被好好宣傳溝通的,就以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聊聊這本雜誌。

 

昨天在Twitter上跟有去擔任銷售志工的推友Tyler 稍微聊到了對內容的看法,當時我表達的觀點是--當雜誌因為內容好,產生的影響力與固定銷量所帶入的廣告收入會會帶來另一種長期的經濟效益。後來仔細想想,我認為「大誌 The Big Issue」之所以採取的販售商品是“雜誌“,而非其他的實用性(像是衛生紙)或意義性(像是胸章)商品--前者可能因為實用更好賣,後者可能較省力不必每期編輯,原因之一應該也是希望透過雜誌,傳達某些觀點與訊息,讓這個特殊的銷售模式可以發揮的影響力更大,所以內容本身,就是需要被發揮的力量。

 

說實在的,我已經不是「大誌 The Big Issue」在「發刊言」中所訴求的20~35歲這個世代,因此我的看法也許不一定值得參考。自從日本「R25」雜誌(目標族群25歲左右男性上班族,在捷運站免費索取)的成功案例開始,台灣也有了以類似的年齡族群為主訴求對象的雜誌,那時我就在想,假如是針對25歲左右,算起來剛踏入社會沒多久的族群,那麼什麼樣的內容會是“對的“或是“好的“呢?

 

與其說,思考在內容上帶給這樣的世代某些實用技能上的指引,我更覺得也許該著墨的是,一種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你可能會告訴我,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針對這個世代的生涯發展的成長雜誌了,但是我的意思並不是這樣。那些仍然太“實用“了,他們先以某種價值觀出發,讓讀者循著那樣的價值觀去持續接收他們所傳達的資訊。即便看起來他們報導的人物與角度是多元的,但是在揀選的過程中,仍然有一個背後的價值判斷在裡面。去訴求某種“成功“的模式與邏輯。

 

這一期的「大誌 The Big Issue」就我的角度來看,整個概念的確有跳脫了“個人的成功“這種邏輯,一些報導中,並沒有“聲嘶力竭“或“語帶恐嚇“的去硬逼讀者要去follow或者思考“如何成功“或“不要落伍“。姑且不論他所切的年齡層或是捕捉到的特質是否準確,但想呈現的是“哈囉,我們覺得世界上的這些事,也許是你會感興趣以及想知道的,而之於你有何意義與將作何行動,就等你去思索了“。所以我覺得在書的最後,放了已被傳誦多時的Steve Jobs在史丹佛大學演講全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是對這本雜誌相當棒的“破題“(雖然它被安排在最後一頁),因為它想要表達的是,就如同Jobs在演講裡提到的休學、被罷黜以及罹癌,這些人生中看似失敗的波折,也許帶來的會是下一段意外的人生風景,只要自己抱持著去面對這世界一貫的態度,以及不停止的去觀察、思索這個世界,自然你就會活出屬於你的人生。

 

在這一期的「大誌 The Big Issue」裡,我特別喜歡張懸的訪談。我並不算是張懸的歌迷,但是訪談中透過聊張懸的兩把吉他而帶出來的對於品味、對於價值的看法,很棒。

 

 

 

「大誌 The Big Issue」官方網站  http://www.bigissue.tw/

 

 

註: 在台北市你可以透過在捷運站門口的街友或志工手上買到「大誌 The Big Issue」(哪裡有?請看這裡 http://www.bigissue.tw/channel )。據朋友說,台北以外的7-Eleven也可以買到(因為目前街友的銷售方式以台北地區為主,尚未延伸到外縣市)。

 

 


 

You May Also Like

2 意見

  1. 這種方式ㄉ企業 在西方已經行之有年
    應該是  公益企業ㄉ一種
    像陳文茜拍 正負2度就是

    回覆刪除
  2. 雲也不是這個年代的人ㄋ
    但還是覺得這樣的想法很棒
    所以在昨天到手時今天也PO了一篇文
    希望這本雜誌可以好好走下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