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前兩天逛誠品,很高興的看到我非常喜歡的日本攝影師暨相機收藏家藤田一咲的《ましかく写真BOOK  Square Photo Book》推出中文版《正方形寫真》了。

 

在收藏相機的過程裡,因為幾乎找不到中文的相關書籍,所以我買了不少日文的相機專書,而藤田一咲的《気まぐれカメラ》(引人注目的相機)1, 2 輯與《ましかく写真BOOK  Square Photo Book》,以及《Camera Days》都是我一讀再讀的參考書。另外藤田一咲還出過三本類似Mook形態的「Café Photo」,看起來像是雜誌,有攝影作品、相機介紹與文字專欄,但是仔細讀發現裡面所有的照片與文字都由他一手包辦,等於是他一人獨力採編的雜誌,非常有意思。

 

《正方形寫真 Square Photo Book》顧名思義是以長寬比1:1的照片作為主題,一般我們使用的相機拍出的大多是4:3 或者寬景16:9 的的照片,但是1:1 的正方形照片,在少了因為長與寬畫面比例對照可以產生的效果後,反而在構圖的安排巧思與主體的凸顯有另一種不同的力量。

 

《正方形寫真 Square Photo Book》書中第一部份首先介紹了各種可以拍攝1:1構圖的相機包含針孔相機、Toy Camera (像是Diana F+, Holga)、拍立得、雙鏡反光相機 (TLR)、哈蘇相機…,也稍微介紹如何透過小改造,讓一般的4:3構圖相機可以拍出1:1的照片。第二部份則以各種不同的場景情境的1:1正方形照片範例實際的呈現1:1構圖照片的美感。其中拍攝的題材小至身旁小物、自己的房間,大至世界各地的風景與都會之美,都有很不錯的照片給讀者欣賞。而中文版的印刷與紙質都相當棒,在呈現書中方付的照片與色彩層次上表現的很好。

 

說實在的,之前在寫《愛上老相機》時,就是把藤田先生的書作為仿效的對象寫成的,所以在看到《正方形寫真 Square Photo Book》推出中文版時相當高興,也衷心希望出版社可以繼續把藤田先生的其他書也翻成中文繼續推出,那麼我就可以不必再花時間寫《愛上老相機 2》了(編輯:喂!)

 

 

《正方形寫真 Square Photo Book》

 

作  者:藤田一咲 (官方網站 http://issaque.com/)

原出版:日本 玄光社

中文出版:悅知文化

定  價:NT$399

 

 

延伸閱讀 :

 

底片相機玩家一定要看的指南--藤田一咲《玩回底片機:48款銘機圖鑑與攝影解析》

 

最好的相機就是你手邊的這一部--《iPhone影像隨行—國際商業攝影大師的iPhone攝影藝術》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終於,畢業後星散多年的同學們今天有機會再聚首,開同學會。

 

細心的婷特別借了投影機,把當年大家的照片一一scan之後在現場播放,除了勾起大家二十多年前的回憶之外,難免也有些“滄海桑田“的感慨。

 

其中一位同學的太太看著螢幕,再看看身旁的老公,說“這是你喔!“ ,表情不可置信

 

而我看著當年的照片,也不免有些“驚嚇“,一向不愛看自己照片的我,老早不知道把舊照收到哪了。幾乎已經忘了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青澀歲月,想想也是,都二十幾年了。

 

回家後特別把圖截了上傳,給朋友們看看笑一笑吧,哈哈。

 

(又,發現這是部落格的第400篇文章,又是另一重紀念)

 

Share
Tweet
Pin
Share
10 意見

 

 

最近常常在思考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這回事。

 

看在外人眼裡,我的工作與生活應該算是失衡的吧,經常性的加班、偶而還會熬夜,看起來沒有什麼私人生活—幾乎不旅遊、很少與朋友交遊、和女友的相處經常也都只是彼此加班後一起吃一頓不知道算是晚餐還是宵夜的飯。

 

「真的需要這麼忙嗎? 」也許你會這麼問。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有一次我跟同事閒聊,我半開玩笑的說,我很希望看到一個跟我有類似工作屬性的人會怎樣工作,因為我很想學習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的時間留給自己多一點。

 

當然,我必須承認,有很大的原因也許我自己該負責,很多時候事情都是我自己忍不住找來的。

 

舉個例子,年初的時候和我的team一起討論,覺得「Social」將會是網路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其實應該算是進行式了),所以我說服老闆讓我們在公司裡辦一個有關「Social」的workshop,定期邀請各部門的同事來參加,由我的部門分享一些相關的主題,以及大家一起想想有哪些是對各部門有意義且可以作的。

 

討論主題、準備每次分享的材料,以及面對各種不同或輕或重的質疑或問題,這些工作自然又在我和team的工作上加了一筆。但是看著這樣的組織內溝通慢慢的產生了一些好的影響,還是覺得當時想這件事是沒錯的。

 

只是,慢慢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因為我已經明顯感覺到,我長期不斷的頻繁切換在“日常營運相關事務“與“臨時特殊狀況的處理“加上“思考長期發展“等不同狀態下,腦子出現了彈性疲乏的現象,甚至就像高陽在「胡雪巖」裡形容的“六個茶壺五個蓋(甚至是四個蓋)“,難免有時左支右絀。昨天跟一個同事說“坦白說,雖然你現在跟我約定8/12的會議,但是我必須承認我會在8/5之後才有心思去想這個會議相關的事,因為眼前我還有一整個todo list的事要處理“

 

「快速反應」和「長期策略規劃」就我自己來說,是兩種不太一樣的思考狀態,但常常會是當我在想一個與長期有關的案子時,中間卻不斷的要切換回眼前的偶發狀況做出決定。而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慢慢已經察覺到的磨損。

 

「經理人的工作都是這樣的吧,這有什麼」也許有人會這麼說。

 

呵呵,這也是最近我常在想的—“也許不是工作的問題,是我的問題,我不一定在現有的任務上是個稱職的經理人“。

 

雖然我總在下一秒就提醒自己不該負面思考,但是難免會在一天忙碌完回顧自己一整天的“生活“時有這樣的疑問—也許另一個人可以把這些處理的很好,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許別人更知道該在何時說“不“,更知道哪些事情該在權衡之後被取捨,更懂得授權…

 

這些問題我到目前還沒有答案,但只是很清楚的知道,我已經儘可能的用我所知道的方式去好好處理我所面對的工作,去作每件事的取捨,沒有任何的保留。那就是我的工作之道。

 

至於“平衡“,往好處想,根據“渾沌“理論,世間萬物不斷的在“失衡“與“重新建立新平衡“的狀態間轉換,一個小小的因素雖然也許可能造成整個系統的崩潰,但是很快的新的平衡必然會建立。

 

就看時間與生命會把我往哪裡帶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15 意見

 

上個月跟凱洛在台北Lomo大使館的開幕Party碰到,提起她接了「大誌 The Big Issue」的拍立得專欄總召集人,問我有沒有興趣參與第四期的內容,她同時會邀其他幾位位部落客Jennifer Su、迴紋針、叮咚各拍10 張+100 字左右的文字敘述,主題是「台北」。

 

當下想說“拍照不必在他方“本來就是我平常拍照的“中心思想“,拍來拍去都是台北,何難之有?(事後證明我太小看拍立得了)於是就答應了。

 

花了些時間拍,但是要在10 張照片裡帶出我心裡的「台北」還真的不容易,終於擠出10張照片,花了些時間幫每張照片寫了100 字的敘述,交稿了。

 

不料凱洛收到稿子後回信給我「不是每張照片100字,是十張照片一起用100字來描述即可」…冏了 :P

 

「大誌」後來挑了6張在雜誌上,想想既然都寫了拍了,就放在部落格上吧,也算是雜誌外的補遺。

 

 

 

 

這大概是每天我看見台北市的第一個畫面,某個角度來說,就像新生兒第一眼見到母親時的「銘印現象」般,已經成為我辨識台北市的視覺元素—建築的樣貌、市招…,比起任何地標或景點,都更令我確定這是台北。

 

-------------------------

 

 

 

 

 

都市生活必須習慣的事之一就是被切割的天空,一般來說通常是建築的稜線的高低起伏,但是高架鐵道則為天際線帶來了某些線條的變化。

 

-------------------------

 

 

 

 

 

如果天空也想看看自己的模樣,玻璃帷幕大樓應該就是最好的鏡子。而在城市裡的我們,也因此有了不同的風景。

-------------------------

 

 

 

 

 

 

西門町,中華路和寶慶路口,小時候要爬上天橋才可以穿越。對有些微懼高症的我來說是又愛又恨的一個路口—知道過去了就可以逛街、看電影,但是每一道階梯都讓我有失足墜落的恐懼。之後城市把路面還給行人,天下太平。

-------------------------

 

 

 

 

 

 

城市是某種有機體,不斷的蛻變出新的樣貌,也同樣會留下歲月的痕跡。對我來說,這些被時間慢慢侵蝕的景象,反而是證明這城市仍是我所熟悉的存在最好的證據。假如有一天這些痕跡被一一修補了、置換了,這城市對我來說也將慢慢變得陌生。

-------------------------

 

 

 

 

 

 

新跟舊,傳統與現代,看似時空斷裂的場景,卻正是城市裡最習見的風貌之一。只是不知道這樣的景象還能存在多久?而某些事物的消逝,兇手究竟是時間?還是人類不斷藉由割捨過去而假裝往前進的心理?

-------------------------

 

 

 

 

 

 

當一個人瞭解人生只需要「作自己」就可以時,那是一種成熟。對城市來說,其實也是一樣。與其用不是平常樣貌的嘉年華去招徠遊客,還不如想想怎麼讓“日常“變得“不平常“。

-------------------------

 

 

 

 

 

 

幸運的是,台北擁有屬於自己的水岸。可惜的是,台北沒有讓河流成為城市的脈搏,只能為每天的黃昏,妝點些許暮色。有時會想像能在台北的某處登船,沿著河漫遊,不過也許只是空想。

-------------------------

 

 

 

 

 

 

某天晚上,在名叫「台北人」的咖啡館,有著一場現在進行式的攝影展,有著一場現在進行是的音樂演出。對於參與的人來說,是當下的焦點。對於城市來說,不過是每天每晚眾多事件其中之一。

-------------------------

 

 

 

 

 

 

每一個明天都是新的一天,城市也不斷變化著。施工中圍籬上的紅燈,就如同時間的獨眼,見證著這城市蛻變的過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Share
Tweet
Pin
Share
32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進入1:1 方形視野的美妙世界--藤田一咲《正方形寫真 Square Photo Book》
      • 同學會,看到二十年前的自己
      • 關於工作和生活的一些隨想
      • 台北.隨拍十帖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