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上星期因為公司的安排與兩位網拍賣家一起上電台的採訪,其中一位是以手創商品為主,例如手繪圖案的帆布包與帆布鞋,以及手工縫製的布製公仔、而圖案完全是由他個人設計的。

 

有意思的是,這位小女生是哲學系畢業,手創純粹是他自學的興趣。

 

正如《長尾理論》書中所提到的,生產工具的大眾化(特別是在「內容產業」、「創意產業」上)拉長了市場尾巴,只要有電腦以及適當的程式,每個人都可以是創作者兼供給者。

 

而近一兩年來,“設計“、“文化創意產業“、“手創“儼然是新世代的顯學。就像某段時間曾經流行過的New Age一般,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也因此可以看到許多以此為主題的書與雜誌。

 

但是,在關心或注意的同時,是否有想過,設計之於我們自身的意義為何?是讓設計融入我們的生活,還是只是外加的裝飾?是內化於我們的思惟,還是只是另一種“知識“或“資訊“?

 

我寧可相信設計該是融入、內化於我們自身當中的,因此我不覺得“設計“該是某種“風潮“,因為風潮總會退燒,又會有新的風潮產生與取代。

 

 

而今天讀的這本書,與其說它是一本“簡易設計Guide Book“,不如說,它試著開啟我們把設計引入我們生活之中的門,藉由一些Idea,讓讀者不知不覺的發現,原來“設計“沒那麼高不可攀與遙遠。

 

「自己玩設計」,天下文化出版。

 

翻開這本書的蝴蝶頁,你會讀到一句話“設計,就是供人們可以應用的藝術“,這句話提綱挈領的帶出這本書的主旨—作者們希望讀者由這本書得到一些idea,去把一些視覺上的有趣元素、某種有意思的手作方式,用在生活中某項你必須會使用到的物件、場所或內容載體上。真正的讓“設計“成為你生活中應用到的藝術。

 

本書是由馬里蘭藝術學院平面設計研究所的教授艾琳.路佩登Ellen Lupton及研究所學生合作完成。但是不要覺得這會是一本嚴肅艱深的設計書,因為書裡除了一開始簡單探討“何謂設計“之外,主要的內容是提供簡單的設計概念、步驟、範例,引領讀者在日常生活中玩設計,包括:T恤、記事本、書、名片、CD與DVD包裝、邀請卡、標誌、背袋、牆壁圖案、傳單、禮物包裝、網頁或blog……,除了是一本很實際的範例書之外,讀者也可以藉由閱讀作者們的巧思,激發出自己的創意點子。

 

不過千萬不要因為書中的眾多有趣範例而讓你忽略了頭三章裡作者試著透過簡單的理論想要帶給你的設計觀念,因為那是讓你接下來的理解與嘗試有所根本的“地基“。我必須承認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很快的翻過前三章進入到後面的部份,但在重讀時才發現,原來我漏掉了不少有意思的部份。

 

我個人認為,對一般人而言,與其囫圇吞棗的去看 “大師“的作品,或是以昂貴的價格收藏或購買所謂的“設計精品“,不如藉由實際的嘗試,讓“設計“真正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份。

 

 

書名:自己玩設計

出版:天下文化

作者:艾琳.路佩登Ellen Lupton

 

相關閱讀:

從SOGO BR4想起手創商品與長尾理論

 

 

 

(這張圖其實跟設計無關,只是我自己畫好玩的。但如果我把它設法印到我的相機包上加上適當的Lay out,也許就是一種“設計“)

Share
Tweet
Pin
Share
20 意見

 

 

很少轉貼文章,不過今天收到朋友轉寄的“法國新總統薩科奇的競選演講 “就很想跟朋友分享

 

只要把這篇文章裡的“法國“改成台灣,也許就可以讓我們好好想想--

 

如果是真正愛台灣,應該是抱持怎樣的態度

如果為身為台灣人自豪,應該有怎樣的胸襟

 

以下就是這篇演講的翻譯 :

 

今天,讓我們談談誰是法國人。

 

我們成為法國人,不光因為我們生在法國,更因為我們選擇留在法國。

 

我父親是匈牙利移民、外祖父是希臘移民,很榮幸今天可以站在這與各位以兄弟相稱。

 

因為諸位跟我父兄一樣,離開了自己生長的地方,遠離了珍貴的童年、記憶、初戀,遠道而來追尋更美好的未來。

 

因為「成為」法國人追尋的不僅是身分,更是情感上義無反顧的抉擇,需要自我克服、參與、愛護法國不變的心意。

 

我們「選擇」成為法國人,因為我們愛法國人、敬愛法國。法國是我們共同居住的大家庭,我們有共同記憶、理念、個性,喜歡彼此的優點、包容彼此的缺點。我們需要尊重彼此的習性、共享對方的歷史,開創我們共同的記憶。

 

國家認同不需抹滅記憶

 

這不是要求我們忘記各自的過去、抹滅我們對故鄉的記憶。成為法國人,不需建立在每個人都拋棄自己的過去,更不是建立在抹滅個人良知上。而是建立在個人以國家認同為基礎的自我認同上。成為法國人,是希望多元的參與能一加一大於一,而非小於一。

 

對法國這個大家庭來說,我們希望每個人的加入,都能讓她變得更豐盛。

 

今天法國的面貌,跟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前,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法國也從未刻意要隱藏自己歷史的進程,因為我們從來就不是由單一家族、民族或種族組成,而是由志願選擇共同生活的一群人組成。法國是一種理念,是一群有不同歷史背景、記憶、經驗、生活、夢想的人,共同經營的理想國度。

 

我希望跟諸位共有的法國,不是被囚禁在過去歷史、傳統中的法國,而是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每個人都能發揮貢獻的法國。

 

今天的法國,有各種不同的顏色、宗教,是多元歷史、文化、記憶的結合。今天的法國,是由各種不同元素組成的多元混合體。

 

今天,法國開始質疑自己、質疑我們的價值、我們在世界的角色、夢想、團結。這些懷疑,需要靠我們每個人進一步的思考,因為,未來的法國,是我們共同想望的共業,需要我們的參與、承諾。

 

民主共和需要彼此了解、尊重彼此的獨立。更要每個人都覺得公平正義:每個人都有努力追求財富的自由,儘管出身低、卻有向上流動的能力。

 

法國強調人道主義,但有時,這種人道措施卻犧牲了公平正義。未來的法國應更強調公平正義,讓孩子都可受教育、貧病可受照顧、老弱可獨立生活、工作者受到尊敬。更重要的是,國家應承認工作才是擁有財富的正途、財富是工作努力的象徵。

 

這樣,才是個理性、進步的國家。這樣,才是對不同背景、想法的人公平的做法。

 

讓我們努力為機會平等打拚,讓我們努力為弭平貧富差距打拚。未來的補助除了針對區域、房地產,更應針對個人。以往協助地方振興的做法當然不錯,但未來針對有需要的個人提供補助也是必須。雖然成本較高,但比大規模社會救濟便宜,而且公平。

 

讓我們為學校教育改革打拚,因為學校教育才是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改善貧富差距的基礎,也是父母有能力改善的地方。

 

若未來法國年輕人受限於所學、所思,被圈梏在單一語言、思維中,而無法跟世界上其他人溝通、交換、共同達成夢想,那真是很危險的事。

 

讓我們為卓越的學校教育打拚。好的學校教育可以釋放下一代法國人的才能、企圖心,也才是推動社會階層流動、走出種族藩籬的正途。教會孩子為平等的工作機會打拚,這才是贏取尊嚴、尊重的正途。

 

這是過去法國為我的家族、我個人做過的事,也希望未來法國可以為你們、你們的下一代做同樣的事。但若你什麼都不想要,你就什麼都不會有。

 

你的未來掌握在你自己手裡。

 

在這裡,我想跟諸位承諾:希望未來到法國來移民的小男孩、小女孩們,真的會覺得法國是世上最美好的國家。 


-------------------------------------------------------------------------

真正愛台灣這片土地,為這片土地驕傲的人,我們都應該用自己的判斷、胸襟、努力,去榮耀這片土地,而不是只是故步自封,自怨自艾。

 

而且,沒有任何一個人或政黨能擁有獨佔愛台灣的資格,或是去綁架、糟蹋台灣未來發展的權力。

Share
Tweet
Pin
Share
24 意見

 

早上工頭來回應我介紹twitter 的那篇文章,順帶又提到了buboo (這算是認識資深部落客的“副作用“嗎?---藉此知道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網路服務)

 

連過去一看,buboo 簡單的說應該算是中文版的twitter 吧,類似的模式與邏輯,都是讓使用者可以“po在當下“的一種微型個人記錄服務。

 

稍稍不同的有幾個地方:

 

1.       是中文的

 

2.       有“備忘錄“設計(只有自己看得到),對於在當下有個念頭或想法想隨手記下來但又未必想讓人看到的人來說算是個貼心的設計。

 

3.       因為已經有twitter 在前,因此buboo 提供了“同步更新到twitter 上“的服務,意思是你只要po在buboo 上,你的twitter 狀態也會同步被更新,省掉你多po一次的麻煩(這也是從twitter 拉人過來必要的武器)

 

4.       有簡易的“推薦配對“功能—在登入後的頁面右欄會顯示跟你同星座與近期申請buboo 的新會員,讓你一開始在好友還沒上來申請的當下可以隨機找人加入好友,我相信隨著buboo 的逐步穩固,藉由“會員回娘家“補充更多資料後,提供的推薦配對模式應該會更多。

 

和twitter 一樣,buboo 也可以透過即時通訊軟體(如MSN)或手機簡訊更新,之前twitter 因為是英文說明加上要發簡訊出國較貴我懶得詳細研究,而buboo 因為是中文說明加上是本地系統服務,所以也測試了一下,果然MSN 與手機簡訊更新都很即時。而buboo因為是6/1 才上線的服務,一些“個人化“設定的功能應該還在開發中。版面是簡單了點,但還蠻清爽的。

 

假如你剛開始要玩這類的服務,還沒有什麼朋友已經在玩twitter 的話,建議可以先從buboo 開始(頂多同時申請一個twitter帳號,但是透過buboo 來同步po)這樣可以享受中文的便利。而根據buboo 的開發者阿康今天發佈的訊息,buboo新增一個可以“看twitter 朋友回覆給我的訊息“的查看功能,方便twitter user 可以即時回應,又是另一個貼心的設計。

 

又,看到工頭替時報旅遊也申請了一個帳號,嘗試把buboo 與twitter 作為“公佈欄“,也算是一個有意思的應用方式,網拍賣家或是小型網路商店可以考慮試看看。

 

 

我的buboo

 


還沒加入會員或登入所看到的buboo首頁

 


登入之後,可以看到自己與好友的最新動態,以及同星座與同是剛加入的會員


Share
Tweet
Pin
Share
18 意見

 

從工頭堅的blog 看到了這個新玩意twitter

 

或者可以說是種微型blog吧?在140個英文字的範圍裡po上你此刻的狀態、念頭、想法。當然高興的話你可以一句一句不停的po下去組成一篇文章,不過應該是沒有必要這樣搞吧(想寫文章寫blog就好啦)。反而是登入twitter 的首頁後,直接的“What are you doing? “欄位清楚的表明這是要你把你現在正在做(想)什麼簡單的po上去就對了,別想太多。

 

對我來說,我倒是蠻喜歡twitter 這樣的設計。因為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突然有個念頭或想法不吐不快,但是又覺得因此而寫篇文章似乎有點小題大做,很多時候那個念頭或想法就這樣消失無痕了。

 

而現在我就可以先把它丟在twitter 上。或者哪一天,這些念頭或想法的片段記錄就會變成某篇文章的素材也說不定。

 

而從另一位bloger cj 的文章Mobile Twitter 裡讀到,用可以連上WAP 的手機就可以隨處上傳到twitter,試著也玩了一下,的確ok,就像發簡訊差不多容易。有嘗試過在公車上或是路邊的7-11 po訊息,還蠻快蠻簡單的。(昨天還kuso的試著想由環亞飯店的洗手間也po一則,不過洗手間手機收訊不佳,沒成功)

 

申請twitter 帳號之後,它會問你要不要發出邀請給你的朋友也來加入會員。因為twitter 畢竟不像blog是“以文會友“,對這些片段的吱吱喳喳喃喃自語,似乎不是靠搜尋->瀏覽的行為模式,反而適合朋友間互相串連用twitter  update一下當下的狀況,所以如果沒有建立好友名單,那就還真的是自說自話了。而建立了好友名單之後,也可以把twitter 當作個“非即時“通訊工具來用,朋友之間可以互相follow對方po的某句記錄,產生互動的效果。

 

也許哪一天會有語音版的twitter 也說不定?用手機就可以“錄“上去,那…是不是就算符合web 3.0“無處不在“的概念啊

 

古時候的皇帝有專人幫他寫“起居注“,皇帝做了什麼吃了喝了什麼甚至跟誰睡覺(這可是判斷皇子是否皇帝親生很重要的依據)都註記的一清二楚,而有了twitter 加上一隻上網手機,你也可以幫你自己寫起居注了(不過別只是隔五分鐘重複po“我在寫twitter“就好...)

 

後記: 後來Twitter也強化它的站內搜尋功能,所以像是FIFA這類的大事發生時,你可以透過搜尋Twitter去看到全世界Twitter用戶當下對於該事件的反應,也可算是一種對於趨勢的解讀。

 

延伸: 中文版的類twitter 服務  Buboo

聯合新聞網:twitter跨國交友,一網打盡

東森新聞:打開國際社交圈,twitter讓你認識更多國際新朋友

 

看看我的twitter

 

 

 

還沒加入會員或登入所看到的twitter首頁

 

 

 

登入之後,可以看到好友以及自己的最新動態


Share
Tweet
Pin
Share
25 意見

 

 

有時候,會試著用相機把具象的景物拍得抽象而幾何。

 

局部,切割,解構。讓畫面像是幅抽象畫般,見山是山又不只是山。

 

對我來說,此刻的相機已經稍稍脫離了紀實的功用,而變得像是畫筆隨意潑灑,不管結果,只求自娛。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這張照片是在裝底片時頭幾張為了確定底片已切實裝好的“前導片“,說起來非自動相機就有這個好處,有時可以偷到 一兩 張。

 

但因為也不確定性很高,通常按這一兩張前導片時不會太認真,多半就是隨便選了個目標,然後按快門。

 

從照相館取回沖出的底片時,覺得這張照片有點意思,也許是因為這是我每天都會看到的景色—房間的窗外。

 

清晰而蔚藍的天空、鄰近公寓的屋頂,與稍嫌灰暗的室內成了明顯的對比。不知為何我覺得這張照片裡有種期待與渴望的味道,但又似乎隱藏著某種壓抑。

 

也許透過拍照這件事讓我得到的,就是像這樣可以望向生命之外的世界的一扇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天中午到附近的商店買些日用品,回家的路上不經意的抬頭看了下天。藍得很舒服的天襯上厚厚的白雲,電線桿與高低起伏的招牌與屋頂切割出錯落有致的天際線。當下很懊惱手上竟然沒有相機,但是也明白這樣的感覺未必是相機可以捕捉下來的。

 

生.活.感。

 

突然想到了荒木經惟,似乎有些明白他的集子裡為何有著那麼多看似尋常的街頭巷尾、平常百姓。

 

也許攝影師想要傳達的,是他在看著這熟悉而平常的景色時,那種熟悉中帶著感動的生活感吧?

 

能促使我按下快門的場景封存在照片之後,是否就能夠傳達當時按下快門的那種心情與感覺?我猜有點難。不過即便觀者不識,我還是會想對著這樣的景致,一次又一次的拍。

 

畢竟,拍照若只是器材與技藝的表演,或某些美麗的人物場景的記錄而已,那似乎稍微可惜了點。


 

Share
Tweet
Pin
Share
20 意見

 

很多時候,總會有需要參加一些人多的應酬派對。

 

在這樣的場合裡總會見到些類似的畫面--有的人彷彿自己是這個派對的主人般意得志滿左右逢源的高談闊論著。有的則是帶著禮貌的微笑,偶而搭腔幾句扮演好參與者的角色。有的則是自己管自己開心,完全不關心身邊正在進行著什麼。有的則像是個旁觀的沈思者,保持疏離而淡陌的望著身邊的一切,時而若有所思。有的人心想既然來了就好好飽餐一頓,或是積極找到想要攀談的對象拉關係。有的則是隨時打算離開,毫不留戀臉上寫著不在乎。

 

派對裡不同的人看著身邊的其他人,免不了會以自己的心態去衡量著對方,也許一笑置之,也許不以為然。表面上的談話與心裡面的獨白交錯進行,卻沒有交集。

 

如果要選地球上最最寂寞的場域,我想應該就是大型派對了。越是熱鬧耀眼的派對,參與者在其中就越是渺小。表面上的光鮮與內心實際的感覺對比是那麼的強烈,但是卻又無法逃避的必須依循著派對的遊戲規則繼續的說著、坐著、走著、動著。

 

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參加派對樂此不疲,其中的一個原因也許是--與派對裡那種強烈的寂寞與疏離相比,生活裡存有的孤單似乎還比較容易忍受。藉由參與這樣的“練習“,去熟悉在人生這個大派對裡能夠繼續的方式。

 

Share
Tweet
Pin
Share
31 意見

 

 

“你會一直愛著我,一直跟我在一起嗎?“熱戀中的男女總免不了有人會這樣問。

 

每當聽到有人問這個問題時,總想起張愛玲《傾城之戀》裡范柳原對白流蘇說 :「“死生契闊,與子偕老“,這是最美麗的謊言…上面的力量這麼大,我們有誰做了主?」

 

雖然小說到最後還是有了個“Happy ending“(?),香港的陷落既成全了白流蘇,也呼應了范柳原所說的天意弄人自己做不了主。但許多時候,天意總是不會照著我們的意思走。

 

而更多時候,等不到天意介入,在一起的兩個人自己就變了。

 

是啊,人是會變的。想想我們從小到大,自己就變了多少?

 

你會變,你的愛人也會變。當慢慢的,突然發現也許自己已經不是那個從前的自己,或對方已經不是那個從前的他時,愛情真的可以繼續扮演讓兩個人繼續維持在一起的引力嗎?這樣的狀態究竟是真正的情感,還是只是一種慣性?

 

別誤會,我不是一個“愛情悲觀論“者。只是希望還給愛情一個真實的面貌。畢竟如小說或電影般值得以一個城市的陷落來成全的愛情只是個傳奇。

 

也許真能夠維持永遠不變,一直在一起的只有像是這堵牆上的一對變電器般的無機物。只要這堵牆存在,它們就能一直維持著在一起的姿態,恆久不變下去。

 

單純而恆久的一起存在著。

 

只是在維持這樣的不變的同時,也喪失掉了某些可能性,不是嗎?

 

“你是個不相信愛情的人吧。“我聽到你在這樣說。不是的,我相信愛情。我相信一個人永遠能夠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我相信愛情在人生裡的地位與價值。我相信愛情能夠帶給我們的欣喜、傷悲、愉悅、心痛。

 

我不相信的,是人,脆弱的人。如此而已。


 

Share
Tweet
Pin
Share
68 意見

 

 

 

有時候覺得下了班後的自己,像是患了「失語症」似的,完全失去與人對話的能力。

 

有點像是人偶的開關被關掉了,即便那能力仍然存留在體內,但是卻沒有動力讓嘴巴張開,吐出流利的字句。

 

也因此我常把行動電話關成無聲,在不想說話的時候任憑它無聲的響著。而等到我的“開關“重新打開恢復動力時,才回電。

 

(行動電話畢竟不是遙控器啊,不想接的時候還是可以不接的)

 

突然想起過往曾經有一段很愛講電話的時光,在我十八、十九歲時。

 

那個時候的我在麥當勞做打烊班(22:00~02:00之後),晚班有一個個子高高的,個性稍稍迷糊但是很爽直可愛的女孩子。有的時候她會答應晚班經理留下來幫忙,因此漸漸變得有點熟。我已經忘了是怎麼拿到她的電話的,也忘了為什麼,我們總會在我下班之後的深夜通電話。

 

聊些什麼呢?不外乎是白天學校的事、店裡的誰誰誰如何如何,以及心裡面煩悶的事。很多時候,電話線中間有著的只是沈默,但是誰也不會催對方繼續說話,只是靜靜的等著,彷彿只要兩個人都沒有掛斷,無聲的對話就持續的進行著似的。我們就這樣你說我聽,我說你聽的說著說著,直到眼見已經接近清晨,才依依不捨的掛掉電話,小睡一下準備去上課。

 

你應該喜歡她吧?我聽到你在問。坦白說應該是的,不過那時候店裡也有其他男生喜歡她,而且還搶先對其他人說出來。那個年紀的男孩間,“義氣“可以說是衡量一個人的絕對價值標準,所以雖然這個女孩自始至終沒有成為那個男孩的女友,但是我和她之間,也只是維持著每天會通電話這樣的關係。

 

有一次,她的爸爸發現了她半夜還在講電話,不客氣的就把話筒接過來說了聲“你是誰,你不要煩我女兒,她白天還要上課。“,從那之後,我就沒辦法那麼自然的撥電話給她,而過了一陣子她也因為課業忙的關係離職了。我就更沒有打電話給她的理由。而這一切也就默默的結束,成為年少記憶的一部份,被封存在記憶的角落。

 

所以當看到十幾歲的少年們拿著行動電話不停的講著,我總會想,能夠把心裡的事毫無保留的對著某個人訴說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在某一個時刻之後,也許就會失去這樣的能力了,這到底算是一種成長,還是一種悲哀呢?


 

Share
Tweet
Pin
Share
31 意見

 

今天一位3C專業賣家朋友--速比多的林老闆送了我一樣小禮物,說:“老查,這樣東西肯定符合你的需要!“

 

什麼東西呢?原來是讀卡機。

 

“讀卡機?我手邊已經有七八支讀卡機啦!“

 

“這個不一樣,這個讀卡機是專門為了你這種手機換機狂設計的。它可以讀目前市面上任何一種手機的記憶卡,什麼M2啦,Mini SD啦,T-Flash啦,MMC啦,Memory Stick Pro啦,全部都不需要轉接卡直接讀,而且連手機的SIM卡都可以讀,還可以用它附贈的程式編輯電話簿喔!另外也支援SDHC,所以連你數位相機若換了4G的SDHC也照讀不誤。“

 

半信半疑的看了一下說明,果然是耶!

 

說來不怕見笑,我隨身會帶兩隻手機,其中一隻專為NB在沒有無線網路時可3G上網用,這兩隻手機用的記憶卡就已經不同,加上PSP、及另一隻丟辦公室備用的手機,我除了SD卡外還真的有四種不同格式的記憶卡,所以也把這四種轉接卡都丟在包包裡隨身攜帶,看來以後只要把這支讀卡機帶著就可以了。

 

正打算買SDHC大容量記憶卡的攝友也可以考慮升級讀卡機時換這款方便的讀卡機,假如你也有類似的情形--喜歡換手機,不妨考慮一下這個方便好用的讀卡機,重點是你還可以把通訊錄存到記憶卡再複製到新手機,如此一來以前每換一次不同廠牌手機就要用紅外線“搬“電話簿搬到死的慘事就永遠成為過去式了。

 

想買嗎?就在Yahoo!奇摩拍賣找吧

若是都被標走了,點這裡直接問速比多還有沒有

 

 

手機用的四種不同格式記憶卡

 


 

不同的插槽給不同格式的記憶卡

 


 

實際插上去的樣子,可以同時插不同的記憶卡與SIM卡




 

還送你記憶卡保存盒,可以同時收納不同大小的記憶卡

 

Share
Tweet
Pin
Share
11 意見

 

假如隨身攜帶的數位相機可以變身成機器人保鏢﹐那應該很炫吧?

逛公司附近的玩具店,發現電影「變形金剛 Transformers」的玩具已經到貨了。

坦白說,對於「變形金剛 Transformers」裡的眾機械角色我只對“至尊鐵牛Convoy (港譯:柯柏文)“情有獨鍾,因為覺得它變形前後的造型就造型的合理性與線條美感比較平衡。手邊擁有大大小小數個不同版本的“至尊鐵牛Convoy “,也許找個機會拍一張“鐵牛大合照“秀給大家看。

不過今天要介紹的是另一個我之前沒有特別留意到的角色--Spyshot 6。

話說正在找電影版的鐵牛時,發現旁邊掛著這個數位相機造型的Transformer Spyshot 6,想說既然我喜歡蒐集玩具機器人與相機,那這有著“數位相機外型的機器人“似乎還蠻該收藏的。所以想了一下就拿去付帳,要價NT$350,不算便宜。

老闆說“還有手機造型、望遠鏡造型、掌上遊戲機造型的不一起帶嗎?“ ,我微笑搖搖頭。回去打開一看,變形機構還蠻簡單的,變成機器人的造型線條硬了點,機身質感也略為粗糙,不過還蠻有趣的。

很可惜,不像片中其他大型角色是根據真實的車子或飛機來設計變形,Spyshot 6 沒有根據真實世界的某款數位相機為藍本設計。假如能有Canon G7或是Leica M6等真實相機造型的變形金剛,相信不少相機迷應該會蠻想收藏吧。


 

 

變形之後的模樣


Share
Tweet
Pin
Share
15 意見

 

2001年,在Contax T2 上市的10年之後,Kyocera京瓷推出了T2 的後繼機種Contax T3。

 

同樣使用鈦合金作為機身材質,不過Contax T3 在體積上比起Contax T2 小了一大圈,重量也輕了65g (Contax T3 重230g ),名符其實可稱的上是高階輕便相機(Contax T2則還是稍稍重了點)。而其簡潔洗鍊的外型,已經讓Contax T3 儼然有“時尚精品“的架式,在數位相機還沒普及的當時,相信吸引了不少品味型男選購隨身相機時的眼光。

 

不只是外型出色,Contax T3在拍攝上也承繼了Contax T2 的高水準,搭載Carl Zeiss 35mm /f2.8 Sonnar T* 鏡頭,最近對焦距離由Contax T2 的70cm 縮短為35cm,應用上更有彈性。而Sonnar T*鏡頭的表現不辱蔡斯鏡頭之盛名,就銳利度與發色上都有極高的水準。很自然的會有人把T3 與T2 相互比較,大部分找到的資料都認為Contax T2 拍出的色澤延續蔡斯鏡頭一貫的暖調,Contax T3 的銳利度似乎稍勝一籌,但是色調上則比較冷一些,算是各有各的特色。

 

除了鈦金色的機身之外,Contax T3 也有推出黑色的版本。而片軸上的引片齒也分為早期的單齒版與後期的雙齒版。這也讓市面上的Contax T3 有著不同的行情(黑色雙齒版是比較貴的),我手上有的是比較一般的鈦金色單齒版,不過幸好拍攝的結果並不受這些外在因素影響,仍然表現相當棒。

 

因為機身較小巧,加上沒有增加手持摩擦力的飾皮等設計,Contax T3 並不是一部好握的相機,因此裝上手腕帶或是背帶是必需的。說起來Contax T3 已經入手很久,不過一直因為他嬌貴的外型捨不得拿出來拍,不果想想如果好相機不實際拍拍看,似乎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趁著週末午後在天母晃了一圈,閒適的心情下沒有壓力的拍了一捲,Contax T3 的影像與成色相當銳利清爽,果然當的起“輕便相機四天王“之一的美名。

 

Contax T3資源網頁

 

看看Contax T3的拍攝效果

 

>

 


 


 


 


 

 

Contax T3 的鏡頭護蓋設計也相當美,真希望Canon G7 的鏡頭護蓋設計有這麼漂亮就完美了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32 意見

 

據說,夢境都是黑白的。

 

也許意味著在抽去了彩色之後的光影,才是意識中最純粹的意象存檔。所以在潛意識裡重組與演化出的夢才因此是黑白的。

 

黑,白,灰。由100%到0% black,細緻的階調可以顯出質感,而少了層次的朦朧分野,則傳達了某種意識流的氛圍。

 

替LC-A裝上黑白底片,想看看抽掉了色彩之後的LOMO又是怎樣的風貌。沒有顏色的台北,變得像是攝影書上的異地,熟悉而又陌生。

 



 


 


 


 


 


 


 


Share
Tweet
Pin
Share
21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隨意讀】讓設計融入生活當中--天下文化“自己玩設計“
      • 讓我們真正的愛台灣--讀法國總統薩科奇的競選演講有感
      • 【新玩意】你在做什麼?(續)--buboo 你的隨想日記
      • 【新玩意】你在做什麼?--用 twitter 寫日記甚至時記、分記、秒記吧
      • 【隨寫】攝.抽象幾何練習
      • 【隨寫】攝.生活
      • 【雜感】派對
      • 【雜感】一起.不變
      • 【雜感】關於講電話
      • 【新玩意】各種手機記憶卡都可直接讀,換機迷必備的39合一讀卡機
      • 【玩物志】數位相機造型的變形金剛 Transformers-- Spyshot 6
      • 【玩物志】--設計與拍攝表現俱佳的高階輕便相機王者Contax T3
      • 【主題】黑白.台北--拍照不必在他方(之七)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