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這三個星期來說,在工作上很奇妙的有些意外的轉折。

 

原本已經決定讓自己休息一段時間,沒有什麼計畫,也許把想學了很久的日文與網頁設計/影像處理認真的去安排上課,也許就只是休息讓自己可以從週而復始的工作裡跳開,想想自己還有什麼可以做的。都已經向老闆口頭提了這個想法,不過在老闆要我考慮的過程裡,卻發生了些意想不到的變化,讓這個原本以為已經成定局的決定又產生了些變數。

 

首先是突然的在目前負責的小組外額外接下了一個成立沒有太久,成員包含了剛報到的新同事的單位,很自然的我開始review這個小組成立到現在已經執行的計畫以及方向,並且要讓新同事不要對於這個組織變化感到擔心。在與這個小組的同事討論加上我對這個function的一些想法,很快的發展了幾項接下來的工作方向。當然中間也免不了要處理與解決一些發生中的問題,以及承擔其他單位對這個小組在發展方向上的疑問與期待並試著透過溝通建立起共識。這一連串的變化讓我只能把已經打定主意要讓自己休息沈潛一段時間的念頭暫時拋開,看來又有好一陣子要忙了。

 

這也讓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在麥當勞打工的一段經歷。

 

專科時因為想賺多一些錢繳學費及拿錢回家,而又不想在太複雜的環境例如KTV之類的場所打工,所以就挑上了麥當勞的打烊班,原因是時薪double計算。工作的時間是晚上十點之後到凌晨兩三點,工作範圍則是把整間店清理恢復到所有設備與廚房用具都乾乾淨淨。而因為工作時間很晚加上相當辛苦,所以人力一直處在嚴重不足的狀態。原本正常應該要有八個人一起合作的工作,排班經理都只能排到四個人同時上班,而這也造成即便找到新人也撐不久的惡性循環。而我因為經濟上需要這筆薪水,所以也只能咬牙繼續做下去。

 

既然因為經濟壓力沒辦法離職,我很自然的就開始思考怎麼樣藉由流程的安排讓不足的人力發揮最好的效率,當時留下來的同伴們天天幾乎都是我們幾個人一起上班因此默契很好,沒有太多老鳥菜鳥或是階級的分別,大家雖然工作時都是粗話直接“彼此問候“,不過心裡想的都是環節上如何接的最順,以及怎樣讓大家一起早一點下班。而藉由清楚的目標(盡量早下班且維持該有的清潔水準)以及合作已久的默契,我們逐步設計出即便人力只有一半但是也可以如期完成工作的流程與方式。後來我甚至把排班襄理所必須負責的打烊班排班與新人訓練都接過來搞定,也因此得到了“打烊大哥“的渾名。長久下來跟我們一起當晚班的管理組也都很放心把整個樓面交給我們。除了當時我們幾個撐起打烊班的工讀生常會受到店經理或是區督導的嘉獎之外,由於管理組會有正常調動,還把我們店裡打烊的合作模式與成績也傳到了其他店。本來不覺得這有什麼,一直到離開麥當勞的幾年後,有一次在某家門市用餐遇到當時的同事已經在那家門市當店經理。他順口跟旁邊的打烊班工讀生介紹我之前是OO門市的打烊班leader,只見那個工讀生眼睛一亮“啊!OO門市的打烊班,我有聽過你們,超厲害的!“,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當時也算是一個小傳奇(畢竟四個人的固定班底連撐兩年打烊,而且還能逐步讓新人增加算是件蠻難的事),哈。

 

現在畢竟比起當年毫無退路來說算是多了些餘裕,即便真的休息一段時間也還不虞斷炊,不過蠻高興自己在面對工作時的態度還是類似的,總是希望可以搞定一些事情,總是希望自己在團隊裡可以有所貢獻。

 

還記得當時半夜兩三點下班時,一個人走在空無一人的街上慢慢踱回家,雖然身體很疲憊,但心裡卻很輕鬆。因為知道又成功的完成一天的工作賺到一天的薪水。有時順道繞去7-11買根熱狗弄杯思樂冰給自己些小小的獎賞,回想起來那種素樸的滿足感,比起後來生涯過程中的各種成就,也許都還更真實。

 

我想此刻我需要的不是休息與沈澱,而是要再一次提醒自己,勿忘初衷。


 

Share
Tweet
Pin
Share
20 意見

 

“世界就是座舞台,你我都是台上的演員“—莎士比亞

 

坦白說,雖然蠻愛看日劇,不過總是習慣挑一些比較熟悉且喜愛的演員主演的作品,因為覺得整部看下來要看個11集,萬一中途發現不好看就尷尬了。「役者魂」正是衝著女主角是松隆子才看的,而竟欲罷不能的一口氣拼完(最後一集還是在上班的路上用Notebook看的)。

 

故事是描寫從小沒有親人,孤獨一個人成長的藝人經紀鳥山瞳美(松隆子飾),因故被公司指派擔任脾氣古怪70歲的老莎劇演員本能寺海造(藤田誠飾)的經紀人。而除了要處理這固執難搞的老演員的大小事之外,還得照顧突然冒出來自稱是老演員公演時一夜情所生下的兒女的兩個小朋友,但這樣的轉折也讓原本習慣孤獨的瞳美開始了人生的轉折。

 

「役者魂」可以算是部溫馨中帶著輕喜劇成份的小品,沒有太曲折起伏的劇情或是激切濃烈的愛情,但是卻傳達了某些看似平淡細小卻能打動人的情感。松隆子所飾演的鳥山瞳美由於從小父母過世一個人長大,因此她的人生哲學是“反正世界上的事幾乎都不會順著自己的心意演變,唯一能做的是儘可能讓自己保持快樂“。所以當她在寂寞或是難過的時候,她總會看著周遭不認識的人,隨便幻想對方比她處境更糟的人生故事,安慰自己其實現在這樣已經很不錯了。雖然這讓她能夠一個人在沒有可以交換關懷與慰藉的情況下獨力應付各種情緒與挫折,但也讓她始終與這世界保持著某種疏離。因為對她來說,這世界與旁人與她的生活幾乎可以是完全不相干的,因為她只是在因應這世界每一天的變化,但是卻沒有與她的生命產生出“連結“—沒有特別值得關心的人、沒有特別需要在意的事。但是在照顧老演員以及他的兒女時,慢慢的她開始因為相處而發展出關心甚至像是家人般的情感,也因此她體會了將自己的生命與其他人連結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雖然最後彼此仍各自回到人生的軌道上看似分離,但是那種因為投注了真情而產生的情感聯繫卻讓她知道自己在這世上並不是註定孤單。

 

松隆子把這個看似開朗溫和卻孤單堅強的角色發揮的很好,不論是在表情上,唸白的感覺,都活脫脫讓自己變成了這個角色,說真的還想不出有另一個日劇女優更適合這部戲的,也許之前在「長假」與松隆子合作過的山口智子也蠻適合,但是又會是另一種味道了。而若是給柴崎幸來演,大概又會太過激烈了點。總之覺得這個角色算是為松隆子量身定做的。

 

而雖然主角之一是70歲的老莎劇演員,不過「役者魂」裡並沒有太多與莎劇的連結性,簡單的說,若是把他的角色轉換成“70歲的能劇演員“或是“70歲的京劇演員“,我想都不會影響這齣戲的結構。不過編劇倒是不只一次的引用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裡的一句台詞“世界就是座舞台,你我都是台上的演員“來表達人生的情節有時與戲劇一樣曲折,而每個人也只能盡量演好自己的角色。

 

而劇末,老演員引退,被北海道的高中邀請去教當地的高中生演莎劇,臨行前經紀公司的社長(也是劇場演員出身)跟他聊這件事,聊老演員投注了一輩子的心力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到底感想是什麼?老演員說“我也還在找答案,到底莎士比亞的劇作如眾人所說是人生情境的完美濃縮與解答,還是只是過時了的煽情作品,我也不知道,我只能繼續的去尋求答案“,這也隱喻了人生其實是不斷尋求答案的過程。

 

「役者魂」雖然是部平實的小品,但一些小地方的設計讓我還蠻喜歡的,像是瞳美藉由幻想其他人人生處境來安慰自己的“劇中劇“,以及每一集結束片尾曲的短片設計,總會讓人會心一笑。而除了兩位主角之外,幾位配角也都表現的很出色。劇本則是由「大搜查線」的名編劇君塚良一擔綱。

 

附帶一提,買到一本舊的日本攝影雜誌,發現有段松隆子的小專訪,原來松隆子也喜歡攝影,她的愛機是Nikon FM2,頓時又覺得格外有種親切感。

 

(不過這一篇主題真的是「役者魂」這部劇,而不是應援松隆子喔)

 

「役者魂」官方網站

網路拍賣上的「役者魂」

 

 

 

「役者魂」主要人物一覽

Share
Tweet
Pin
Share
14 意見

 

之前在介紹我的另一部相機蘇聯Zenit-E SLR相機時有提到M42規格。說真的在拍賣上可以找到不少M42規格的老鏡頭,其中不乏物美價廉的CZJ“東德蔡頭“,成相品質不差,價格也可以算得上是便宜。

 

我想玩相機或拍照的朋友一定或多或少聽過德國蔡司Carl Zeiss鏡頭的威名。所謂的CZJ (Carl Zeiss Jena) 中的Jena是德國東部的地名,是Carl Zeiss最初設置的地點以及光學工業重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與德軍分別先後佔領Jena,也分別把Jena的光學技術人員與生產設備移轉至西德(也就是後來在全世界繼續得享大名的西德Carl Zeiss AG)與基輔(發展出日後蘇聯相機這一脈)。而雖然美蘇掠奪了Jena的光學技術與設備,但是畢竟Jena已經發展光學工業長達一世紀,根柢相當深厚,留下的技術人員重新在東德(DDR) Jena 恢復了 Carl Zeiss 工廠,稱為 Carl Zeiss Jena ,以和西德的 Carl Zeiss AG 區別。所生產的鏡頭皆標示 Carl Zeiss Jena (有些還加標 DDR)。“東德蔡頭“的別稱就是由此而來。CZJ的鏡頭本來在國外的拍賣網站上常見且價格不高,不過近來價格有逐步向上攀升的趨勢。我有一位同事就持續的收進CZJ的鏡頭收藏,據他說他蠻看好後續升值的空間,姑且聽之。

 

我在拍賣上競標老相機的過程裡,也收集到幾部搭載CZJ M42鏡頭的老SLR,不過沒有測光功能的老相機畢竟不太方便隨手拍,因此難免起了“找部好用的M42機身吧“的念頭。稍稍研究了一下之後,決定買福倫達Bessaflex TM。原因是之前在使用福倫達Bessa R3A的經驗(快門準確度、手感、測光準度)還不錯,對於生產廠商Cosina 的生產品質有一定的信心。

 

Bessaflex TM有黑機與銀機兩種外觀,除了機身顏色不同之外,機頂的設計也稍稍不同(黑機是“尖頂“,銀機是“平頂“),我挑了比較有古典相機風味的銀機發發思古之幽情。整體的機身質感還算不錯,機身很多細節設計與Bessa R系列看得出來是共通的,因此蠻有親切感。

 

搭了CZJ 50m m/ f2.8先拍了一捲,實際拍攝的感覺除了測光相當準確之外,反光鏡震動的程度也很輕微,算是使用上蠻順手的一部相機,看來我的幾顆M42老鏡頭之後從防潮箱被帶出場的機會不少了,哈哈。

 

找資料的過程裡,看到有位前輩Po出圖解手工製作Beaasflex TM的手把的方式,順便介紹給大家,這個做法應該不僅限某機型的相機,只要是想為相機配上手把的應該都可以參考。

 

 

看看Bessaflex TM + Carl Zeiss Jena 50mm/ f2.8的拍攝效果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30 意見

 

坦白說,大前研一的著作通常會有幾個經常重複的部份:

 

1.  不斷的提到他過往在麥肯錫以及獨立擔任顧問後的“豐功偉業“

2.  不斷的提到他的其他著作

3.  不斷的重複一些例子—例如日本郵政有無資格民營化?該如何看待中國等

4.   不斷的批判當代的日本政府與日本國民

 

因此如果你已經認真的讀過大前研一之前的著作如《思考的技術》、《創新者的思考》、《專業》,也許這本《即戰力》會讓你有許多似曾相識之處(這算是委婉的說“你可以不必多買這一本“的意思)。不過在《即戰力》裡,大前研一特別拉出三種能力「語言力」、「財務力」、「問題解決力」以及「學習的方法」、「會議的技術」來作為提供給要在現在以即將來的無國界時代職場生存下來的人自我磨練的方向,對於希望提升自身能力的人來說,是蠻好的input(意思是如果你之前沒讀過大前研一的書,這一本倒還是可以讀一讀。而如果你之前讀過他的其他書,也不妨去書店翻一下溫故知新)。

 

語言力、財務力的部份我想顧名思義,應該不需要特別介紹。反而想提一下大前研一所建議的「問題解決力」鍛鍊方法,簡單的說,大前研一認為要磨練「問題解決力」,要了解以下幾點:

 

1. 21世紀的遊戲規則與舊世紀完全不同,過往成功的方式無法沿用,甚至也沒有所謂的“成功標準答案“

2. 要有所謂的“質問能力“,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而不要把「現象」與「問題」混為一談。

3. 從「確立問題」後開始建立「如果這麼做,是否就可以排除問題」的假設,然後去驗證假設否成立。不斷的假設,不斷的驗證。而一些排除原有問題的做法也許會產生新的問題必須排除,因此這樣的過程必須持續,一直到問題獲得解決。

4.  最重要的一點,不要把所想到的“解決問題的假設“就當作是結論,必須確實的去驗證。

5.  不要把前人或是大師的理論奉為圭臬整天掛在嘴邊或是作為所有問題的答案,而是要思考出自己的解決方式與結論。

 

我想,大前研一應該也不希望他的書變成被讀者背誦或沒有消化直接引用的素材,所以我就不再贅述本書的內容。不過可以稍微講一下我對由書中所讀到的大前研一的感覺—我覺得大前研一應該是個相當自負的人,而他的自負也引發他對他自己的自我要求很高,而不斷的自我要求又讓他更加的自負。我覺得若比起不求甚解隨波逐流,或是停滯不前容易滿足,也許這樣的自負+自我要求反而還比較好,至少不會浪費了自己可能有的潛力或天分。

 

 

即戰力:如何成為世界通用的人才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7 年 03 月 28 日

 


 

Share
Tweet
Pin
Share
22 意見

 

 

喜歡玩相機的朋友一定都會把Leica 作為目標之一,除了經典的RF 連動測距相機M系列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經典之外,也有不少朋友選擇Leica 的單眼相機R 系列作為起點。的確,無論是機身或是鏡頭的價格,R 系列都比起M 系列便宜一截。原因之一是因為Leica 在1965 年之前一直堅守生產RF 相機的路線,而當日本相機以SLR 為主力逐步攻佔了市場之後,Leica 才被迫因為市場考量推出SLR。不過因為生產成本的考量,如果要與日系的SLR 競爭,在人工成本高昂的德國生產絕對無法在成本上壓低。因此早期的R系列Leica 均委由日本代工。但有趣的是,日本原生產廠也都有推出相對應機型但掛上自家名號的版本。今天要介紹的Minolta XD-5,說起來與Leica R4 就有著那麼點淵源。

 

Leica R8之前的R 系列機身都是由Leica 與Minolta 技術合作生產。掛著Minolta 招牌但與R4設計相同的姊妹機是Minolta XD-11。也許你會問“那XD-5 又跟R4 有何關連?“,答案是XD-5 是XD-11 的簡化版本—差別在於觀景窗內少了光圈顯示與過片提示,其他的部份則都相同,價錢則便宜許多。

 

會敗入這部XD-5 是因為看到不少攝友都購置了Leica R3, R4 以較低的價格體驗Leica 傳統相機。在查相關資料時了解這段Leica“以日制日“(與Minolta 合作對抗Nikon, Canon 的SLR 大軍)的歷史之後,好奇的找了一下發現竟然拍賣上有XD 系列,且價格只是R 機的1/3~1/4左右。雖然Minolta XD 系列只能接本家的MD 或MC 卡口鏡頭,不能接R 鏡,不過反正Minolta 的鏡頭品質也算不錯,像是當時Minolta 在為Leica 生產小型RF 相機Leica CL 後,自己推出的CLE 機型所搭的28mm, 40m m, 90m m 三顆Rokkor M接環鏡頭也一直是攝影玩家追逐的銘鏡。所以在想嘗試不熟悉的SLR 與省錢的考量下就先敗入XD-5 。

 

Minolta XD-5 算是部輕便小巧的單眼相機(約630g),拿在手中並不會太重,搭上50mm 的標準鏡拿起來還是很輕巧。XD 系列均兼有光圈先決與快門先決、手調等三種曝光模式,在拍攝者根據拍攝主題與場景運用上相當的方便有彈性。由於機身不重加上快門與反光鏡震動相當的輕,手持拍攝的穩定度很好。我先配了一顆50mm f1.4 的標準鏡拍了一捲,感覺還不賴,不過始終還在適應SLR 光圈調整會實際影響觀景的拍攝觀景方式,也許要多拍幾捲才會熟悉。

 

另一個不那麼直接有關的感想是,還是比較喜歡在M42 的年代共通鏡頭規格的優點—找一部好機身就可以體驗各種不同廠牌的鏡頭(因為接口規格都是同樣口徑的螺紋)這種因為卡口規格不同機身鏡頭系列壁壘分明的方式,無形中就限制了消費者選擇與比較的彈性。

==============================

 

 

廣告時間--

 

 

愛上老相機--與老查走進老相機的世界

作者:

老查

出版社:

流行風出版

書系:

DIGI PHOTO專刊

 

看看Minolta XD-5 + 50mm/ f1.4的拍攝效果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36 意見

 

 

因為在思考工作的問題,很自然的就會開始回想以往在工作上一些比較難忘的記憶,試著從裡面找出一些能給自己力量的事。

 

記得我在上一個工作—博客來網路書店時,有過一個難忘的回憶。

 

我剛進博客來時Title是行銷部主任。在進公司大約兩三個月左右,有一天下午總經理來找我的部門經理,而剛巧經理外出參加一個研討會,於是總經理要我進會議室陪他一起開會,進去之後發現原來是7-11統一超商的人來談當博客來與7-11合作取貨付款服務上線後博客來對此的推廣計畫。

 

在當時這個合作還屬於保密階段,因為對雙方來說都還算是一個新的服務。所以還是半個新人的我自然也是第一次聽見。只聽到總經理向對方說“好,我保證明天我們行銷部一定會提出一個讓你們滿意的行銷推廣計畫“,然後轉過頭跟我說“你跟你們經理說,明天一定要提出一個讓7-11滿意的上線推廣計畫。“

 

等到部門主管回來我向他報告,順便問了一下是怎麼回事。才知道雙方的系統串接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即將可以上線,但是7-11認為在他們提供了這麼多的門市資源去宣傳的同時,博客來卻沒有提出一個強有力的宣傳計畫,因此甚至表示如果沒有好的宣傳規劃,不惜延後上線。

 

當我轉達總經理的指示之後,經理說:“不可能,總經理每次都作一些不合理的承諾。之前的計畫我們已經是花了不少時間做出來的,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做出一個完全不同但又讓對方同意的新計畫!“當時我一方面想說擔心總經理怪我傳達不力,二來因為之前有過在一家設計公司做提案企劃的經驗,對於構成企劃案還算有些把握。於是膽粗粗跟經理說“不然我今天通宵趕個案子出來,至少對7-11有個交代。即便他們還是不滿意,至少我們有做到我們的承諾,也比較好繼續往下談。“我的小老闆想說也沒有什麼損失,於是就答應了我的自動請纓。

 

當時大約是傍晚五點,而我對於合作的了解幾乎是零。(取貨付款在現在看起來算是蠻普遍的,但是在當時才剛開始要推出,是很新奇的事)

 

我要求經理把案子交涉至今的文件與資料都留給我看,經理給了我幾乎裝滿一個紙箱的檔案夾。我也要負責媒體規劃的同事把手邊各種媒體的價目資料留給我。於是我就開始研究起到底這取貨付款是怎樣的一回事。當消化完所有的資料後,不覺已經快11點了,於是我就用我在設計公司所學到的方法先構成企劃案的主體。然後再根據我同事留給我的媒體價格資料排了一個檔期兩個月包含網路媒體與平面、廣播的媒體計畫與預算。之後再根據博客來網路書店與取貨付款服務的特性,寫了大概七種不同的文案雛型。當作完這一些事情時,已經是清晨五點鐘了。我把印出來的案子與磁片放在經理的桌上,留了張字條說我大概會到下午才進公司,就回家睡覺了。

 

醒來時很巧,又是傍晚五點多。看了一下手機,嚇了一跳,竟然有37個未接電話,而留言與簡訊則分別可以看出來從“已經約了7-11提案,請速進公司“到“如果趕的急請到7-11辦公室會合,地址OOXX…“,到最後四點鐘的“提案已結束,對方同意依提案執行並已經確定上線時間“,我急急忙忙趕到辦公室,確定這個提案的確被通過了,心裡當然很高興。

 

之後的兩個月,從確認創意主軸、找代言人、實際執行…當然都是很難得的經驗與歷練。而服務上線之後,因為讓擔心網路購物刷卡有風險以及不喜歡先付款的消費者有了另一種選擇,所以上線當月的業績就成長了三成多。執行結果讓人滿意固然可喜,不過讓我最難忘的,還是那“一夜城“ (註)式的提案過程。

 

回想起來,當時為什麼會去挑戰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呢?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我覺得“那是我的事,所以我得解決。“

 

我想,把自己視為工作的Owner,也許是幫助自己可以下定決心去突破一些障礙的起點吧。

 

 

註: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為攻打美濃,命屬下豐臣秀吉(當時名為木下藤吉郎)在距離稻葉山城不遠處的墨俁建立橋頭堡,藤吉郎在一夜之間就完成一座便城,此一不可能之舉對稻葉山城守軍產生了威嚇的作用。這座「墨俁一夜城」不但是信長邁向「天下布武」之路的起步,也是豐臣秀吉嶄露頭角的第一步。


 

Share
Tweet
Pin
Share
23 意見

 

 

今天跟一個朋友聊有關工作的事,他提到有異動的打算,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因為他剛調到現在的單位一小段時間,由於是一個新單位,所以還沒能有太具體的表現,甚至也還不清楚其他的同事甚至老闆對新單位績效的期望,這讓他覺得有些挫折。

 

我跟他說我覺得他現在去在意其他人的看法還太早,因為畢竟從頭開始規劃一個新單位以及找到方向,兩三個月的時間都算太短。即便我接手現在的單位一年多,我也還不敢說我已經把這個部門的所有可能性與績效都充分展現了,甚至也許仍有些其他同事不清楚我的單位的績效是什麼。只是我不在意別人怎麼看,只要我自己清楚知道我照著我想的方向在走就好了。

 

我的朋友回了我一句“也許是你對你自我的要求不夠高,但是我還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以及做出一些可以被認同的成績的。“

 

我笑了笑,接他的話“是啊,也許我對我自己的要求不算太高,我只希望能做我想做的,以及我相信的事就很滿足了。“

 

這一陣子,花了些時間整理這幾年來工作有關的一些電腦檔案,原因之一是因為公司配的Notebook硬碟不算太大,原因之二想把一些檔案封存,作為如果有離開的打算時可以好好的交出去。整理存檔的過程裡,也點點滴滴的回憶起過往走過的時光。

 

曾經在沒有系統產生報表的情況下,通宵剪貼一整季最原始的log記錄作成老闆開會要用的報表。

 

曾經用當時算“兩光“的eDM系統,屢傳屢敗不死心的為了要發出一封給會員的活動通知,搞到近半夜。

 

曾經獨自摸索熟悉網站的一項項功能,為的是要寫出step by step的會員教學。

 

太多太多大大小小的曾經,都在一個個我打開又關起的檔案裡。

 

不過想一想,這些檔案即便交出去,也不會有人知道這背後代表的曾經吧?當一個組織已經發展到數據有系統可以自動產出甚至分析,許多事情有助理與外包單位在幫忙處理,這些實際執行的辛勞點滴,似乎也只會是親自做過的人才會有感覺的記憶。

 

想想這五年,在我的工作生涯裡是很難三言兩語道盡的一段豐富歷程 : 歷經一個又一個不熟悉的情況,想出一個又一個解決的辦法。曾經面對在這個產業稱霸全世界的巨大競爭者,也經歷了整個團隊戮力以赴逐步壓制對手的奮鬥過程。如果說中間能讓我回顧時微笑以對的,我想不是別人看待我的眼光或他們怎麼想,而是在這些不斷的嘗試摸索,最終找到方向與方法的歷程裡,那種點點滴滴累積讓自己可以很坦然對自己說“啊,你辦到了“的自我肯定。

 

 

我的朋友啊,其實我不是對我自己的要求不高因此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或評斷。我只是不願意把評價我自身價值的權力交到其他人手上而已。 


 

Share
Tweet
Pin
Share
38 意見

 

原本決定去看「荒野大飆客 Wild Hogs」是抱著找部喜劇片笑一笑放鬆心情的想法,不過看完之後,覺得除了好笑之外,還有些可以讓我這“準中年男子“好好想想的點。

 

說實在,「荒野大飆客 Wild Hogs」劇情還蠻芭樂的—四個喜歡騎重車的死黨“野豬騎士團“人到中年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問題難以突破,一天突發奇想決定結伴來一趟長途騎車之旅,在這段旅程裡他們不但更加堅定彼此間的友情,也各自為自己看起來一成不變或是一團糟的生活重新找到意義。由於實際的人生常常也就是這麼的芭樂,所以也不必嫌棄電影不夠奇情刺激。不過這部片還真的每隔幾分鐘就會有些笑點,四位演員各有自己的搞笑方式與節奏感,彼此不會誰搶了誰的風采,各自都有不錯的發揮。

 

四個主要角色之中的牙醫Doug(Tim Allen飾演)讓我想起“來跳舞吧“裡李察吉爾所飾演的中年律師角色—同樣的自我壓抑,同樣讓自己以為必須擔負的責任成為自己無形的枷鎖。相較其他三個角色的問題也許來自於環境(財務壓力)、旁人(如妻子)或是個性(不善與異性交往),Doug的人生困境反而來自於不必要的自我壓抑所產生的苦悶循環。其實他的太太並沒有限制他的自由或是逼他承擔責任,但是他自己給他自己的壓力與限制反而比起任何外力都沈重(讓他甚至患了因壓力過度而導致的病)。這個角色其實也讓我回想自己的生活模式似乎也有這麼一點“自己困住自己“的味道。就像我認真想想會讓我不能離開現在的工作稍微休息一段時間做點自己想做的事的原因其實是“擔心我媽會不能接受兒子沒有工作“以及“放心不下自己所帶的部屬“,反而不是因為我自己。Doug這個角色讓我不禁開始認真的想想我所有的顧慮是不是只是自己想太多了而已。

 

而他們旅程中惹到的飛車黨“飆風幫“的精神領袖老騎士在教訓他的幫眾不該只是聚在一起恃強凌弱,而忘了飛車黨的存在意義其實只是“騎車上路,享受馳騁的快感“時說的那段話,也讓我回過頭去想想目前我的工作所遇到的情形—也許我已經太熟悉、太習慣目前的工作,漸漸的少了以前那種在工作上“奔馳“甚至“戰鬥“的快樂。原因我想並不是我失去了鬥心,只是因為當組織發展到一個程度之後,溝通協調甚至妥協所花的時間,遠遠超過自己可以盡情的去想如何開創、嘗試錯誤與學到經驗以及享受一場場小戰役勝利的快感。所以也許我該讓自己“回到路上“,重新去找回那種享受自己與工作獨處的快樂。真正的屌不是因為我在哪家公司做到哪個位子,而是屌在不管有什麼難題或是需要完成的任務,我有本事搞得定。

 

說真的,我也很想拋下一切上路,好好讓自己換個方式換條路衝一衝,跑一跑。四位阿伯,等等我啊。

 

 

荒野大飆客  Wild hogs

類  型:喜劇

片  長:1時40分

導  演:Walt Becker、Jack Gill

演  員:馬丁勞倫斯、提姆艾倫、約翰屈伏塔

發行公司:博偉

官方網站: http://www.bvi.com.tw/movies/wildhogs/


Share
Tweet
Pin
Share
24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勿忘初衷--工作隨筆(三)
      • 多變世界,人間一瞬--日劇「役者魂」
      • 【玩物志】橋接M42規格之古典與現代--福倫達 Bessaflex TM SLR
      • 大前研一《即戰力》讀後
      • 【玩物志】單眼名機Leica R4 的同母異父兄弟--Minolta XD-5
      • I'm owner ! --工作隨筆(二)
      • “也許是你對你自己的要求不夠高...“--工作隨筆(一)
      • 四個中年阿伯的機車心靈之旅--「荒野大飆客 Wild Hogs」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