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再過半個多月,消費券就要發了。

 

到底消費券是不是一個好的政策,這一點身為市井小民的我識見也許不足以評斷,對於許多人提到的“債留子孫“也的確讓人有些憂心。不過最近想想,反而有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

 

先講一個很久以前忘了哪裡看來的故事:

 

“有一個賣熱狗的小販,他的熱狗份量十足,番茄醬、芥末醬、酸黃瓜任客人隨意加,而且每天都帶著開朗的笑容非常辛勤的吆喝招來客人。慢慢的,他的生意越來越好,甚至還開了一個小店面,也開始在附近雇人發傳單、立廣告牌宣傳。賺的錢足夠供兒子上大學念MBA,成為一個專業的經理人。

 

後來,經濟開始不景氣,熱狗小販仍然還是很辛勤的吆喝招徠客人,因此生意也不見有什麼影響。有一天,他的兒子回來探望他時,看到他經營的的方式,搖頭跟他說「老爸,你不知道現在不景氣嗎?還有誰會想買熱狗啊,你這樣下去一定會慘賠的。你應該解雇發傳單的工讀生,也不要花錢租廣告牌了,還有番茄醬、芥末醬也不該讓客人隨意加,那些都是成本啊。另外,想辦法找便宜一點的熱狗跟麵包,甚至份量縮小一點都沒關係,唯有這樣,才能讓你渡過這波不景氣,你知道嗎?」

 

熱狗小販照著兒子的建議做了,結果生意因此大受影響,他看到日漸減少的客人,說「嗯,果然我兒子是對的,現在真的很不景氣。」“

 

你覺得熱狗小販的生意變差,真的是因為不景氣嗎?我想主因是他因為對市場失去了信心,因此萎縮性的做法導致顧客因為少了接觸他的資訊的管道(不再發傳單,也少了廣告),或是對品質不滿(沒有番茄醬芥末醬,熱狗縮水)因而不上門了。

 

假如最近留意媒體報導,會發現除了政治新聞之外,大多數都是有關裁員、減薪、無薪假的報導。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說對接下來的經濟環境有信心,應該算是神經太大條太天真。

 

一向敗家的我,最近在思考要不要把用了一年多的隨身eeePC 換新時也長考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到處爬文看如何精簡XP系統,打算撐個一陣子再說。連我這種敗家失心瘋都會因為不景氣而畏懼消費,對於大多數理智正常的人來說,可以想見肯定是因此縮減購物的慾望,以面對不可知的景氣谷底。

 

的確,全世界性的不景氣對於生意人而言當然是很嚴酷的挑戰,但是是否每個人、每個商家都因此而失去機會了呢?答案我想是“不一定“,只要不因此而失去信心與鬥志,願意繼續設法積極面對市場的話,消費者仍然心底有七情六慾、各種需求有待被滿足,只是需要一些觸媒、一些理由。

 

那麼,消費券跟這有什麼關係呢?

 

就像常常因為拿到了某家百貨公司的禮券而去消費,一不小心花了比禮券面額高出數倍的錢是類似的道理。這樣的傻事我們家常常在做,因為敝公司三節獎金多半都發百貨公司禮券,幾年領下來,反而多花了不少冤枉錢。

 

我的想法是,從宣佈要發送消費券之後,不管各行各業的大小商家,為了爭取這八百億的消費券商機,無不設法出盡奇招。有的搶先偷跑,有的躍躍欲試。各種以消費券為訴求的促銷手法都蓄勢待發,各種希望招徠客人的行銷創意都箭在弦上。

 

而這些五花八門的行銷創意、促銷手法、折扣優惠,我相信除了爭取到每個人領到的$3,600 之外,也一定會勾引起某些人消費的慾望。對商家而言,也許因為採取積極進取的攻勢,讓競爭的氣勢與力量不會因為低迷的景氣與信心而萎縮。

 

也許,消費券會是一個引子,是激發起一連串連鎖反應的觸媒,而真正的力量不在於這票面上的金額$3,600,而是讓一些人重新燃起面對市場、爭取市場的鬥志與信心。

 

再借上面提過的熱狗小販的故事,很多時候我們懼怕的是恐懼本身。懼怕,有時候會讓一些效應被放大。反之,信心(不管是有所本的還是盲目的),也有時會讓事情有意想不到的好發展。

 

我還是不知道消費券長遠來說到底對台灣是好是壞,不過,至少在這樣的景氣寒冬裡,任何積極的態度,都會是一個新機會的可能。

 

不論你同意或反對,消費券就要來了。而你,選擇用什麼角度去解讀與面對它呢?

 

 

 

後記--

今天下午寫完這篇短文之後,前輩傅瑞德在他的部落格“石墨工房 5.1β“裡提及拙文並且寫了一篇相當精闢的文章【我愛消費券】談他對於消費券的觀點。坦白說我相當認同傅老大的分析,不過因為我寫這篇短文的前提是“不管怎樣,消費券都要來了“,採取的角度則是“希望消費券這件事,也許有機會對低迷的信心產生一些改變“,撰文目的不在於“分析台灣是否應該藉由發放消費券來刺激經濟“或“贊同或反對政府消費券政策“,故想想雖傅老大珠玉在前,拙文倒也不必因“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撤,但針對也許行文時表達不夠清楚的地方稍作補充,是為記。

 

 


 

Share
Tweet
Pin
Share
16 意見

 

 

首先要感謝Leica 代理商興華拓展的Tina 借出這部Leica D-Lux4 讓我試拍。

 

我想許多朋友都知道Leica 的數位相機除了RF 旗艦機M8, M8.2 是由Leica 自行生產外,其他的機型(包含數位單眼Digilux 3)都是委由Panasonic 生產,因此同時也會有一部Panasonic 的版本在市面上販售,像是Leica D-Lux3 就是Panasonic的LX-2, 而這一部Leica D-Lux4 的Panasonic 版本則是LX-3。

 

有趣的是,同樣的生產者、同樣的機器(只有韌體與外型些許不同),但是掛Leica 商標的價格就是掛Panasonic 的幾乎兩倍(舉例,D-Lux 4 定價NT$ 32,500,而LX-3則定價NT$ 16,990 ),所以品牌與設計(Leica 版的外型簡練,有設計感)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拿到手之後,不免還是先讚嘆Leica D-Lux4 的原廠皮套真是好看。我想原因也許是Leica 一度被Hermes集團收購,因此皮套設計製作有因此參考習得Hermes 製作皮件的技術。可惜皮套並不單賣,否則真想買一個D-Lux 3 的皮套給我的LX-2 用啊。

 

Leica D-Lux4 相較於上一代而言,廣角焦段達24mm (拍起大景頗有氣勢), ISO 最低可設定至80,高ISO 的雜訊也改善不少。另外在電子系統的部份多了相當多功能,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選擇的項目相當多。但由於這次試拍的時間只有一週不到(因為這部新機還在巡迴展示中),加上因為最近工作忙的關係,只能趁假日玩一下,沒能完整的測試各項設定。拍攝的場合剛好以夜拍居多,算是測一下D-Lux4 的夜拍性能。

 

短暫相處的心得是—Leica D-Lux4 的夜拍功力果然高出前代許多,數位相機不比底片機,果真是“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啊。

 

 

看更多Leica D-Lux4拍攝效果

 

 

 


 


 


 


 


 


 


 


 


 


 


 


 


 



 

===================  廣告時間  ===================




除了可以在這裡看我的玩物志之外,
也歡迎您看看我的書「愛上老相機」

點此-博客來網路書店「愛上老相機」
Share
Tweet
Pin
Share
31 意見

 

不知不覺,Punch Party 已經渡過一週年了。這一個主辦人凱洛當初覺得算是“實驗性質“的活動,已經脫離了只是個有趣的實驗,站穩了。

 

而在今年Punch Party 9 的同一天(12/27),北京也即將有一場Punch Party,由北京新浪網主辦,名稱與概念、形式、主視覺都沿襲台灣的Punch Party 。而廈門也有人正在籌辦當地的Punch Party。所以,Punch Party除了在台灣透過持續的舉辦開始發揮影響力之外,也已經開始影響到台灣之外的地區。

 

話說回來,雖然在網誌裡已經介紹過好幾次參加Punch Party 的感想,但是從第一次就開始參加(說起來我可是PP史上第一位講員,也是聽眾人數最少的一位--因為聽眾還沒到),甚至之後變成活動的固定籌辦義工以及贊助廠商代表,在Punch Party 已經滿一年的此際,還是要再聊一下對Punch Party 的感想。

 

對於沒有實際參加,只是從Punch Party 官方網站或是網路上參與者(包括講者或聽眾)的網誌、twitter(Buboo, Plurk)對話等得知這個活動的人來說,雖然似乎已經可以拼湊出這個活動的樣貌—主辦人以及大多數參與者都是部落客或是網路圈的人、每次的主題都很自由無特定限制、常常看到有人在“哀號“每次只要開放報名在一兩小時內就額滿而搶不到票、每次都有講者因為超過七分鐘的時間而被“瑪利歐的逆襲“ㄉ一ㄤ“下台、每次聚會一定有的北台灣麥酒…。不過我必須說,即便透過文字、照片、影音所拼湊出這個活動的大部分內容,但是若沒有實際參與過,你也許仍然無法理解為什麼Punch Party 可以一次又一次持續舉辦且吸引這麼多人參與的原因。

 

Punch Party 的吸引力是什麼?我想,也許就是碰撞、交流以及無限可能的延伸與連結。

 

講者與聽眾間、聽眾與聽眾間、實境與記錄間、當下與接續間,無論是體驗、對話、記錄、群聚、串連,一些有別於我們原本生活領域或經驗的事件發生了、聯繫建立了、延伸可能了。這一切,如果你沒有實際在裡面參與,就只能是個旁觀者與接收者。

 

但是別誤解Punch Party 是某種神祕儀式或是什麼小圈圈聚會,它想要達到的目的是,透過聚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碰撞、一些刺激、一些好玩的事、一個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就像凱洛替它取的名字“Punch Party“,Party 是很重要的屬性,簡單的說,就是,要歡樂。

 

也許因為如此,Punch Party 在一週歲之後決定實踐它名字裡的Party 屬性,Punch Party 9 時間訂在耶誕節而新年假期正要來臨的12/27(而且是星期六,適合歡樂的日子),地點則在The Wall。場地與可以容納的人數都是PP 史上首見的超大規模。

 

 

以下引述知名部落客工頭堅對PP 9 講員陣容的描述

 

    前半場小講(各7分鐘)--

  • 智邦生活館「部落客旅行團」專案經理大談振興台灣農業理想抱負之 豆腐魚;
  • 不畏強權快速創作傳唱各地賺人熱淚「野莓之歌」作詞作曲演唱者之 小海;
  • 踏遍千山走過百岳拍下絕美影像熱騰騰新銳作家兼蛙咖啡老闆之 蛙大;
  • 敦南誠品街頭傳奇自創品牌擺地攤擺到創意市集都出名「台北不來梅」之 米奇鰻;
  • 紅翻天兩性暢銷作家節目主持人萬人迷正妹之拜託教我那些我不知道的事之 女王 ;
  • 你把我的搖滾樂怎麼了又關電台司令什麼事啊之樂評DJ及學學植樂空間悲情創辦人 小樹

 

    年度大講(各20分鐘)--

    -  台北愛樂《台北爵士夜》金鐘獎優良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聲音迷死人不償命之沈鴻元

    -  雖然今年大家都在瘋海角七號可是很多人更愛《囧男孩》幕後功臣製片之 馬天宗

 

    **(Punch Party 9 完整講員名單與個人連結請點此)**                                                                                    

 

可以這麼說,其中任何一個講者都可以單獨撐起一節誠品講堂或是一場演講、座談會,但是一口氣在一個晚上的活動裡你可以一次聽完。

 

(這也是我每次參加Punch Party 時的感想--這真是一個奢侈的活動啊,每一場消耗掉七位講員,而且幾乎不重複再生使用)

 

除了PP 原有的7分鐘小講+ 30分鐘大講形式外,PP9 還特別增加了--

 

   │Punch Night DJs 特別加映DJ秀
         假技客格子花襯衫冷翻天之電音搖滾一起放 feat. DJ Jeph (音謀筆記)
         偽知青低腰牛仔褲亂扭臀之騷味春光全都洩 feat. DJ 小樹

 

所以,假如這個聖誕假期你沒有出國旅行、還沒有安排單身趴、睡衣趴、夜店趴、化妝舞會…,與情人伴侶的節日大餐剛吃過一時也無意再吃,那麼不妨考慮一下給自己一些新鮮的刺激,去參加一次Punch Party 看看。

 

(而且這次因為是在The Wall 辦的緣故,可以容納的人數比平常的Punch Party 多,不必擔心因為門票被秒殺而向隅)

 

12/27,Punch Party 9,我會去,希望也在那裡有機會看到你。

 

 

Punch Party 胖奇趴 9

 

主題:沒尾牙沒年終之部落客也要爽歪歪之夜
日期:2008年12月27日晚上7點~10點 (3hrs!!!)
地點:the wall Live House 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  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200號B1 地圖

票價:NT.300元/人

 

相關連結--

 

Punch Party 官方網站

 

Punch Party 9 活動介紹

 

Punch Party 9 線上報名

 

Punch Party 9 線上購票 (也開放現場購票)

 

Punch Party 9 貼紙串連

 

工頭堅: 搭上今年最後一班飛往部落格天空的班機--Punch Party 9

 

班大貓: [PP9]2008最後一場有良心爽到翻天嗨到發瘋網路盛會


 

Share
Tweet
Pin
Share
3 意見

 

 

說來有趣,工作佔我生活的比重相當大(每天因為工作佔掉的時間應該接近12~14小時),但是在部落格裡,卻很少提到我的工作。

 

倒不是因為做的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原因也許是因為:1. 既然每天都已經花這麼多時間在工作上了,寫部落格若還以工作為題材,未免讓自己連切換心情的機會都沒有。 2. 在做的工作並不是什麼熱門的職務,因此要花些唇舌解釋。就像每次遞名片時,對方看見我的職稱若問“那麼這是在做什麼的?“,在判斷對方沒有時間與興趣細聽時我總會簡單的說“其實就是打雜的“,因為真的蠻難三言兩語解釋清楚。

 

不過既然是第300篇,也許在這個整數篇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事,也算是不錯的“紀念“方式。

 

首先請先看一下這則新聞:網路公司最夯的職位?社群經理NO.1

 

我的工作,碰巧就是“某大“社群網站的社群經理。

 

如果根據這則報導裡所引述知名科技部落格 ReadWriteWeb 網站的文章所說,社群經理不只扮演對客戶的服務,以及公關形象,甚至需要洞悉最新的流行動態,並且透過傳統的溝通技術以及新科技的技術結合運用,來達到更妥善的溝通效果。

 

ReadWriteWeb 對此職位的定義是:「一位社群經理是能夠妥善溝通與協調使用者、客戶、以及開發團隊與執行者之間,並且對股東與董事會成員也有良好的互動。在這些人之間妥善溝通與協調,以徹底理解彼此之間的需求與責任權益,並且強化團隊合作等。…工作相當多元也五花八門,例如必需對客戶提供完善的客戶服務,或者提出產品服務的最佳使用狀態,甚至需要第一線去接觸一些具有潛在價值的商業合作夥伴,並增進公司網站或產品的媒體形象曝光與能見度。」

 

WOW! 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呢!不過當時我讀這篇報導時首先是大笑,接著是苦笑。其實這篇文章說得沒錯,大致上除了我不需要面對股東與董事會之外,其他大體上就是我每天工作的縮影。

 

不過,假如用比較口語化的方式來描述,那麼其實就是「夾心餅乾」+「雜務處理」罷了。

 

在做了跟社群經營有關的工作兩年多之後,我其實是蠻同意社群經理在接下來對企業來說會越來越重要。就像以前企業未必會有公關人員或是尋求專業公關公司的協助,但是在今天幾乎大部分有規模的企業都已經有公關方面的配置,無論是設專屬職位或是委託公關公司,開始重視與借助公關人員可以協助企業作好與外界溝通的角色。而隨著每個人開始發展網路上的社群生活,企業直接參與網路社群與消費者直接溝通來發展品牌與公關甚至作危機處理的日子相信也不會遠了。

 

那麼,也許你還是會問“那麼社群經理到底在做什麼呢?“

 

當一項產品在開發的階段,我會參與與產品開發經理甚至開發工程師討論他所規劃的產品功能,設想使用者會有哪些需要、意見,或是在難以兼顧不同需求時我們需要做哪些取捨,以及上線時的溝通以及可以推廣的活動玩法。

 

當有些平台的新措施或政策有可能造成部份會員的不適應或者不理解時,設法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減少可能引發的誤解與負面效應。

 

持續的想辦法透過規劃執行各種活動(包括實體聚會)以及運用各種溝通工具,讓會員感覺到這個平台的活力與生命力。

 

設法與平台的重度使用者逐步建立起溝通的管道,除了可以直接獲得他們寶貴的意見,當他們有抱怨或疑問時,也可以盡快的處理。

 

觀察平台之外的網路社群裡對我們的意見或批評,並且設法透過直接溝通或是把意見帶回內部做討論做出調整等方式,化解不必要的誤會以及讓我們自己做的更好。

 

增加營收是相當重要的!無論是設法增加付費會員或是協助廣告主更願意下廣告,這也是社群經理的任務之一。

 

還有各種不同屬性的企業或單位提出合作的需求時,評估與討論出三贏(會員、網站、合作單位)的合作方式,也是社群經理的工作。

 

其實當然還有很多也許偶發、片段、意想不到的事項,但是主要的工作就是上面這一些。

 

在上一份社群相關的工作時,我們團隊的代號是“小管家“,因為上面這些拉拉雜雜的事項,很類似一個管家在家庭裡扮演的角色--協調家務團隊一起把事情作好、接待客人讓賓主盡歡...。那時我跟同事說,小管家不是小當家,因此我們要注意自己的立場是網站與會員之間折衝的溝通角色,心裡一定要很清楚網站的發展必須要往哪個方向走、會員間不同的需求如何取得平衡。所以讓自己的立場儘可能不偏不倚是很重要的,唯有社群經營人員自己處在平衡的狀態下,才有辦法透過執行設法讓網站與會員間也得到平衡。

 

在大型平台做社群經營工作久了,難免覺得有些甘苦真的不足為外人道(尤其是經常需要上第一線處理抱怨的意見時),不過做得越久也越覺得這樣的角色是有它的必要性與發揮之處,所以雖然很難相親朋好友解釋自己在做的是怎麼樣的工作,但是還是蠻甘之如飴的。

 

不過因為做這項工作,也有機會把自己工作的一些經驗透過上課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之前學學文創邀我去開了兩堂“老查的社群經營管理創意現場“的課,我一直不好意思幫這門課自我宣傳(抱歉啊,學學),昨天上完課後也請學學文創之後別再開這一堂了,因為很擔心誤人子弟或是貽笑大方啊。

 

至於是不是像是新聞中所說是“最夯“的職務,我想不是那麼重要,但希望會有越來越多企業或網站開始重視參與網路社群直接與顧客溝通,也許對於同樣也是“網民“與“消費者“的我來說,是很值得期待的。

 

註:Readwriteweb的原文 Community manager Jobs are hot
 

Share
Tweet
Pin
Share
16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我看消費券
      • 【玩物志】經典名廠的數位隨身銘機--Leica D-Lux 4 夜拍測試
      • [預告] Punch Party 9 年終特別場--沒尾牙沒年終之部落客也要爽歪歪之夜 in the...
      • 從一則新聞談我的工作--社群經理(第300篇咯)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