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金庸《神鵰俠侶》

 

在打算介紹這一部Bell & Howell Genie III 時,不知怎地想起金庸小說裡的這段敘述。

 

也許是因為覺得相機對於攝影者來說,就像是寶劍之於劍俠一般,是一種很複雜的存在。既是工具,又像夥伴。有時像是主導了結果,但有時又似乎沒有太大影響。

 

為什麼聊這部小數位會發此議論呢?主要是因為看到市場很多人在炒這部Genie III,原因不外乎是公認覺得它的拍攝效果有LOMO 味,所以原價大約台幣$780,卻被炒到一兩千都有人願意買。而即便沒有出此高價,但是一團團的團購也是不斷的組,似乎忘了現在很多手機附設的數位相機功能早已超出這部小數位許多。

 

Bell & Howell Genie III ,200萬畫素,無LCD預視功能,一部像是火柴盒或鎖匙圈的迷你數位相機。

 

我想對很多人來說,這部Genie III 已經超越了“相機“該有的定位,而成為寄託某種“感覺“、“氛圍“的象徵。

 

那你為什麼買?我彷彿聽到你這樣問。說真的也只是意外,攝友路易前一陣子留言有部有趣的小數位價格不貴只要$780有無興趣入手,想說路易介紹的多半是好物,因此還沒弄清楚來頭就先說好,等拿到時一看才知道原來是這部近期蠻熱門的Toy Camera。

 

既然拿到手那麼當然還是要拍拍看是否真的那麼神。結論是一半一半,Genie III 拍攝的色澤的確有它的特色,但是應該還沒有到需要花原價的兩三倍搶購的程度。

 

我想,對我來說,相機是我愛玩賞的事物,而拍攝對我來說則是我與相機、景物間的化學反應。甚至可以這麼說,我的眼與心,應該才是這項化學反應裡主要的催化劑與成份,而不應該是相機。

 

不同的相機自然有其不同特性,就像文章一開始引用金庸的文字裡所表達的不同的劍各有其個性。但是真正的劍俠,不論手裡是什麼劍,都還是可以揮灑自如。

 

至少,我希望我自己是可以做到這樣的。

 

啊,扯了半天還沒介紹Bell & Howell Genie III的詳細資料,我看就提供網路上相關的連結,讓各位看官參考吧

 

相關連結--

 

LOMOTW.COM:Bell+Howell Genie III 相關討論整理
The One’s Blog: [就是要激你]超激版完全電力改裝Step by Step
Flickr群組:Vistaquest VQ1005 & Genie III Keychain Cameras



 


 


 


 


 


 


 


Share
Tweet
Pin
Share
25 意見



看過電影「鋼鐵人 Iron Man」的朋友,應該都對那火紅色的鋼鐵裝甲服印象深刻。

 

不過我除了喜歡算是主角之一的鋼鐵裝甲Mark III 之外,其實更有興趣的是片中由飛彈以及機械零件拼湊出來的鋼鐵裝甲原型機Mark I 。原因是我一直對於兼具幻想與擬真的機械設定有著獨特的偏好,像是日本的機械設定師橫山宏(代表作品為SF 3D 系列)、小林誠(曾擔任機動戰士Z 等多部作品的機械設定)、近藤和久(代表作品漫畫《吉翁的再興》)。相形之下,火紅色的Mark III 的幻想色彩太濃,不那麼真實。而Mark I 就感覺比較像是真實世界可以做出來的武器,據資料上說, Iron Man Mark I 在設計時概念上有參考另一部科幻電影「機器戰警 ROBO Cop」裡的機械人警察。

 

一如往常,只要是賣座科幻電影一定就會有相對映的玩具推出。「鋼鐵人 Iron Man」自然不例外,片中所有的機械造型都推出了6” (約15 cm)的可動玩偶。

 

說真的Mark I 的玩具造型相當不錯,但也許因算不上是主角的關係,在上色就比不上主角Mark III 那麼優,只以銀灰色的塑膠加上少許舊化處理來呈現。這自然就給了身為模型迷的我可以發揮的空間。

 

考慮之後決定不要大費周章的由底漆開始重塗,而選擇以乾掃+些許洗塗的方式來簡單處理提升質感,大約花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即可完成。

 

雖然只是簡單的塗裝處理,但是就讓原本因為材質而太過玩具感的Mark I 改頭換面,這也是自己動手的魅力。

 

 

 

 

 

塗裝完畢的Iron Man Mark I

 


還沒上色前的玩具原色,感覺比較“塑膠“

 

 

找了很久才找到Iron Mark 1的原始圖片

Share
Tweet
Pin
Share
9 意見

 


 

星期六晚上參加了Punch Party 4,有些感想想記下來。

 

已經太多當天有出席的朋友整理了詳盡的記錄,所以這一篇文章並不想做重複的事。單純只是想聊一聊對這個活動的一些感覺。

 

回想起去年十一月接到凱洛寄來Punch Party 首部曲的講員邀請函時,雖然一來這是個陌生的活動(廢話,第一屆咩),二來也不知道自己該講些什麼,但是直覺的認為“這應該是件好玩的事“,就立刻回覆“我很樂意“。不料回的太快,竟然是第一個回覆的,也因此被排在第一個上台。所以非常榮幸的我是Punch Party 史上的第一位講者 :P,也因此誤打誤撞的結下了與Punch Party 的緣份。

 

記得第一次辦的時候,主辦人凱洛當場還說“也不知道會不會還有後續的第二次、第三次聚會,如果沒有的話,就讓這次Punch Party 成為某種類似傳奇(因為真正參加到的人不多)般謎樣的存在吧!“(大意)。不過看起來凱洛真的是過慮了,隨著一屆一屆的辦下來,不但出席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也發展為“使用者付費(場租)“性質的活動。而講者也由初期的以部落客/網路人為主而越來越多元化。假如說將來Punch Party 慢慢發展成一個類似“藝文沙龍“般的文化性活動,我是一點也不會覺得意外的。

 

如果要問我覺得Punch Party 的魅力何在?我想絕對不是只因為這是一場網聚或是推友可以相認的聚會(雖然我相信很多人也許是因為這個理由參加的),而在於在這樣一場短短的活動裡,參與者有機會接收到不同人的不同思惟與想法。不論那是否是自己已知範圍領域裡的事,但是藉由濃縮精練的20張投影片,7分鐘時間,你可以看到講者用他的方式把這些概念用他覺得最有效率的方式表達出來。也許你喜歡、也許你認同,也許你不以為然、也許你不明所以,但是都不要緊。某種想法碰撞的可能性已經因此發生了。

 

我一直希望Punch Party 可以有個類似“官方部落格“的blog。讓這些在活動中一閃即逝的吉光片羽有個可以留存的所在。也跟凱洛提過如果需要的話我可以志願當整理這些資料的義工之一。但是其實回過頭想想倒也不一定非如此不可。有些東西是在那發生的當下才會擁有最深刻濃烈的感受,事後的整理記錄,只是將事件延伸成另外的形式,不必然性的與原來的事件有依存的關係。

 

另外的感想是,Punch party 其實也像是種“實體化的blogging“,有主文、有回應、有互動,不就像是部落客每天在自己的blog上發生的事是類似的嗎?正如凱洛有次在跟我聊Punch Party籌備時說的“其實這個idea任何人想要去做也都是可以的“, 這一點不也跟部落格書寫很像嗎?部落客寫自己的想法與有興趣的主題,節奏、形式都是隨性自由的。也許正因為如此,Punch Party才會在部落圈裡自然的傳布開來,因為這正是我們所熟悉的事,只是稍稍的換了一下format而已。

 

所以,對我來說,面對Punch Party 我抱持的態度是“參與“與“支持“,因為覺得有意思,所以想參與。因為選擇參與,所以希望可以提供心意上或實質上的支持。也希望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活動,會是在同樣喜歡這個活動的人共同的參與下持續下去,而不會因為事情越搞越大之後,成為主辦人的壓力。

 

雖然這次才剛結束,但我已經開始期待下一次的Punch Party了。另外也要說一聲,辛苦了,凱洛。

 

 

 

相關閱讀:

 

 

[活動]參加第一屆Punch Party -- 之一

[活動]參加第一屆Punch Party -- 之二

Punch Party 4 影音記錄

其他有關Punch Party 4的相關文章/連結 

 

 

Share
Tweet
Pin
Share
5 意見

 

翻閱這一期的Milk雜誌,在看到一樣新玩意後不禁大呼“啊!好想要啊!“

 

是什麼呢?就是這一部結合了DVD、投影機、iPOD +MP3音響、遙控玩具於一身的R2D2造型影音播放機。

 

看過星際大戰的朋友應該都記得片中的R2D2是可以投射出3D立體全相影像的,雖然這一部播放機並沒有電影裡神奇的3D全相投影功能,但是能作為投影機,這個“梗“也絕對讓星戰迷大呼過癮。

 

除了可以播放DVD,它也設置了iPOD底座、SD讀卡機、USB接頭。因此常用的數位影音檔案也都可以播放,因此也算是一部數位音響。遙控器則是以星際大戰裡的“千年鷹號“太空船為造型,又一項讓星戰迷驚喜的設計。

 

最神奇的是,它是可以透過搖動操縱它來移動的,想像操縱著R2D2在家裡隨處播放音樂,真的是酷斃了。

 

比較美中不足的是,這一部R2D2影音播放機是原設定的1/2大小,因此沒辦法重現電影裡機器人與主人互動的經典場景。

 

而另一項讓人難過的是,據說價格相當高昂…看來我也只能從圖片裡過過乾癮了。

 

 


(圖片翻攝自Milk雜誌353期)

 

A.胸前的iPOD底座可以調整寬度,適合不同的iPOD機型

B. 有設置讀卡機與USB接頭

C. 機身上有簡易的控制按鈕,複雜的功能還是要依靠遙控器

D. 吸入式的DVD

E. 機身旁有散熱孔

F. 頭頂側面的散熱孔

G. 頭頂也有散熱孔

H. 投影鏡頭達1800流明,最大可投放出206吋的畫面

I.   各種傳輸線的接孔

J.  電源線接孔,在投影時需要外接電源電力才夠

K. 移動方式與電影裡相似,可以轉彎、自轉,速度還有快慢之分

L. 千年鷹號可彈出操控鍵盤遙控R2D2

 

Share
Tweet
Pin
Share
14 意見

 

當RICOH 在2007年四月推出GX100 時,坦白說對這部相機有種複雜的心情。

 

複雜的原因是,RICOH GX100 界面、外型與質感與我另一部愛機GR Digital外觀相當相似,而且有對喜愛隨手拍的我來說很方便的24mm~ 72m m的光學變焦。加上RICOH為GX100 設計了專用的外接式LCD 電子觀景器、可以拍攝類似120底片般1:1比例的照片(另一部我知道有此功能的是Nikon P5100),怎麼說都是一部不錯的中高階輕便數位相機。

 

但是讓我猶豫的兩點是—價格太貴,以及感覺上它像是GRD 的“仿製品“(推出當時也有人誤以為GX100 是GRD 的後繼機),讓我有種心情上莫名的抗拒(要問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

 

但是電子產品隨著時間慢慢的價格就會降,且之後正港的GRD II 也推出了。因此我又再次評估了一下GX100,評估評估之後,GX100 又被納入我的相機群裡了… :P。

 

GX100 的優點除了方便的24mm~ 72mm 的光學變焦、專用的外接式EVF 電子觀景器(還可以作為腰平觀景器用)、可以拍攝類似120 底片般1:1 比例的照片之外,高品質的畫質是最重要的關鍵,甚至相較GRD 應可說略勝一籌。也因為這些優點,讓GX100 在攝影雜誌《日本カメラ》舉辦由100位攝影師選出的「2007年度相機」消費級數位相機項目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31票,較第二名Canon G9的6票高出許多)。而投給GX100 的攝影師們多半都是對於GX100 所附的EVF與可以1:1 比例構圖此兩項特色表示讚賞。另外2008年的iF (International Forumu)設計獎中的Product design項目的金賞也由RICOH GX100獲得此項殊榮。 

 

入手之後因為工作忙碌,沒有太多機會拍,但是就拍攝的手感與成果看來,GX100 的確是一部蠻不錯的中高階數位相機。而且1:1 比例的拍攝也可以讓我練習一下使用120 相機或是拍立得時的構圖(雖然拍立得底片前陣子已經宣佈停產了…泣)

 

唯一讓我比較不滿意的是,為什麼RICOH 要在鏡頭上方印著大大的CAPLIO 字樣啊,真的有股衝動想把它用溶劑洗掉…

 


 

裝上EVF電子觀景器,可以選擇平視或俯視角度

 


 


 


 


 


 


 


 


 


 


 

看看RICOH GX100的拍攝效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27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玩物志】像火柴盒般的Digital Toy Camera--Bell & Howell Genie...
      • [模型] 鋼鐵人 Iron Man Mark 1 Action figure 6" 可動玩偶--自...
      • [感想]參加Punch Party 4 雜感
      • 超想入手的星戰迷夢幻逸品--R2D2造型影音播放機
      • 【玩物志】擁有1:1構圖拍攝、外接EVF的銘機系譜支裔--RICOH GX100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