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隨著facebook 在台灣越來越熱,也造成了台灣社群網站間的板塊變動,以網路為主要觀察領域的市場調查公司「創市際」所發表的在九月份台灣網站排名中,facebook的ARO值 (Access Rating Online,網路收視率調查) 已超越無名小站,成為僅次於Yahoo!奇摩的第二大網站。

 

    創市際ARO值統計的指標包括「網站到達率」、「網頁瀏覽總數」、「不重複造訪人口」、「停留時間」、「平均使用天數」以及「到達率」等。根據報導中引述的數據,Facebook在9月的到達率是57.60%,較無名小站的75.27%低,但網站連線到達率近26%、網友單次停留時間382 秒和每個月停留時間439 分鐘,都高於無名小站的24%、253 秒及200 分鐘。

 

    也因此有一些網路觀察家因此而評論台灣的網路社群平台已經面臨重新洗牌,facebook 勢將銳不可擋,甚至有可能成為台灣最大的網站。

 

    事情真的只是這樣嗎?我也試著以個人的角度來聊聊對於這個現象的看法。

 

    我個人認為,今年facebook 與Plurk 等社群網站在台灣網路界所帶來的變化,解讀的角度不該只是「哪個(些)網站贏了(輸了)」 ,而是「使用網站(網路)方式的變化」 ,至少包含了以下幾種變化— 遊戲的變化、入口的變化、發抒的變化、人際互動的變化--

 

 

    遊戲的變化—

        過往在「“輕“網路遊戲(Casual Game)平台(如「楓之谷」、「麻將大悶鍋」)中隱而未見的流量與使用行為因為facebook而變得清晰可見(透過Alexa流量統計、ARO統計呈現)了,加上原本分散於各遊戲的使用人口與用量因為「開心農場」的大流行而被聚合了。

 

    入口的變化—

        以往網友依賴入口網站首頁或部落格平台首頁作為每天進入網路、跟上潮流的入口,也許可以這麼說-網友們把入口網站作為幫自己篩選資訊的代理,但這項行為現在有了新的代理人—朋友。以前跟上話題必需的進入點也許是入口網站編輯挑選的首頁新聞或是BSP 的首頁文章、正妹型男照,但是現在直接去看看朋友們在談些什麼、轉貼些什麼,可能慢慢變成一些網友們養成的新習慣。因為那不再只是「被動的觀看」,而是「主動的互動」

 

    發抒的變化—

        以前也許要發抒心情或想法,甚至創作,文章(部落格、BBS)、照片、影片也許是主要的形式。但是現在更加輕薄短小的微網誌或是facebook 的動態更新讓發抒更加沒有壓力,無須長篇大論也可以成一家之言。而智慧型手機隨著iPhone 引發的普及也助長了「隨處寫、隨處讀」的模式越來越普及。

 

    人際互動的變化—

        以往某些較仰賴實體接觸或既有人際關係的互動例如朋友引薦、即時溝通、言語文字之外的體驗,因為facebook 的強大「找朋友」與「朋友推薦」,以及眾多的遊戲、心理測驗、虛擬禮物等功能,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範疇變廣了、彈性(時空、形式)變大了。

 

 

    這樣的變化我認為對既有的網站或平台來說,都應該視為是「新機會」而不僅只是「新威脅」。事實上這股熱潮的成因一部份也是因為有許多人已把握了這些新機會—

 

        --遊戲開發者把握了社群平台上既有的會員關係與流量,不需要從零開始佈建平台

 

        --政治人物與名人把握了社群平台有力的人拉人與訊息散佈能力,增加自己發聲空間與影響力

 

        --有想法有創意的人把握了社群平台的特性、體例與擴散力,替自己找到了新舞台

 

 

    但是,可以說這就是全面性的行為轉移了嗎?我認為尚不可就此斷言。主要的原因還是兩點—既有已累積的「內容資產」不會歸零、平台自有其強項與短處無法驟變。特別是後者,包括使用者的心態(公共空間展現?或是熟人空間分享)、搜尋是否可及(社交搜尋雖然各大搜尋引擎都已經提出這概念,但是畢竟還沒有完成)、社交成就動機不同(是想凝聚小圈圈還是想成名變紅)、訊息存活壽命(文章的亙古長存與微網誌、即時動態的靈光乍現),想必都會產生多元的需求與行為模式。

 

    我自己比較樂見的演變會是一種“mix“形態的新平衡—部落格(文字、照片、影音)的豐富內容形式(註)+微網誌的彈性與即時性、散佈性+Social network 的人際延伸力與多樣互動,每個人可以視自己的個性、需要、狀態、特長、心情…去決定或持續調整這個mix,讓自己優游於網路社群的美麗新世界與他人互動與連結,產生交互影響,甚至也因為如此而產生的影響力,讓既有的世界產生更好的改變。

 

 

 

 

    所以,我不想只把眼光放在網站間的消長變化,接下來會網路社群對於網路使用者所產生的新體驗、新用途與新機會,反而更值得去思考與期待。

 

 

    註: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社群平台與網友使用行為,所以行文中只簡單的把「部落格」作為內容的主要載體來陳述。事實上「內容」當然不只有「部落格」的形態,像是媒體、網路新聞、各類網站也都是廣義的「內容」,也可以看到許多媒體也開始善用社群工具達到散播或互動的效果。

 

 

 

 

相關文章--

 

[淺見] facebook會把誰幹掉?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星期天因為上課的緣故在墾丁待了大半天,天氣很晴朗。與出發時台北的陰雨棉棉完全不一樣。

 

趁著課前的空檔到墾丁大街走走拍拍照,這一次帶的是Olympus Pen FT,找了很久終於入手的一部經典半格單眼相機。

 

因為第一次拍,加上又是有點歷史的老相機,我有點不太信任它的測光,但是又沒有帶測光表,自做主張的補正的結果就是...過曝!

 

盡量調整了一下,也只能安慰自己,至少還蠻符合陽光耀眼的墾丁印象啦,有感受到好風景比較重要,照片只是記憶留存的方式之一,不是全部。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因為上課的關係,週末在墾丁過了一夜。

 

刻意避開人潮多的時間出去走走,雖然過了十二點,墾丁大街仍然熱鬧,不捨得就此入睡的人們在街上走著,試著為假期多增加一些回憶與體驗。

 

隨手用iPhone拍了些照片,再玩玩Lomo效果,也許將來我的記憶也會被這些照片所欺騙,忘了那一夜一個人走在街上的寂寞,只留下那迷離朦朧的印象色彩。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剛剛在便利商店翻了一下這一期的商業週刊,讀到何飛鵬社長的專欄「千萬不要太超過」,突然有點想法。

 

何社長這次在專欄裡舉的例子是,集團在做年度計畫,今年他打算讓旗下某個在過往幾年在營收上扛起重擔但是被操兵過度的事業單位明年可以降低目標稍事休養生息,但是該事業的主管卻提了一個「小幅虧損」的目標,讓何社長覺得有「給你三分顏色你卻開起染坊來了」的「太超過」之感,也因此何社長對此一主管多年來累積的好感頓失。

 

基本上,我是相信何社長所舉的例子應該是有所本的(應該不會編故事呼嚨讀者吧?),正因如此,我才小小生了些感慨。

 

先把話題稍稍扯開,講另外一位CEO的故事。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CEO“的兩位執行長的公司恰巧都是「通用」,一位是通用電氣的傑克.威爾許,另一位,則是通用汽車的史隆(Alfred Sloan)

 

雖沒有讀過史隆所著《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不過,讀彼得.杜拉克的回憶錄《旁觀者》,裡面有描寫到史隆的一些段落,覺得有些想法可以分享。

 

彼得.杜拉克會與通用汽車及史隆結緣,是在他完成了《工業人的未來》之後,想再進行一項研究,主題是“工業社會的政治與社會結構“(註)。在接觸了一些大型製造公司,希望能夠實際旁觀內部運作但卻屢遭回絕後。卻意外接到了通用汽車的公關主任邀請他針對通用汽車,研究其結構、政策、對內及對外關係,然後向通用汽車的經營階層提出報告,作為後續通用汽車經營階層的參考。這邀請正好與杜拉克原本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他積極的開始進行,通用汽車也非常的配合。研究進行了十八個月,研究結果後來彼得.杜拉克以《企業的概念》為名出版,也正式奠定了「企業管理」這項知識的基礎。


杜拉克在《旁觀者》中側寫通用汽車當時的高階主管的部份雖然也相當精彩,但是,他卻如此寫道:

 

“這些通用汽車的主管不管多麼超群絕倫,我在訪談中越了解他們,越清楚知道他們只是“配角“,真正的“巨星“則是史隆。這些主管…,無不流露出自信的神采、堅持己見,而且直言無諱,但是一提起史隆,語調就為之一變,說到「史隆先生也同意這點」時,虔誠的有如引述聖經。他們在講述個人歷史的時候,不免說起一段史隆先生如何力挽狂瀾的故事,或是他的洞察力和親切的態度如何影響自己的一生。“

 

那麼,史隆到底是怎樣的一位企業家呢﹖

 

可以這麼說,他是一位把“專業經理人“這個概念充分發揮的管理者。

 

所謂的專業經理人和企業主不同的地方是,專業經理人所承擔的企業經營責任是來自股東(投資人)的委託,因此他的經營必須以創造股東最大利益為原則。企業主自營,某個程度上容許企業主個人色彩的發揮,或者經營結果可以以滿足企業主的個人期望為主。

 

據杜拉克在《旁觀者》中記述,史隆認為,專業經理人應該不能透露自己的興趣,信念和私人生活,他得把這些和工作分開。史隆曾說:

 

「外科醫師不會因為自己精於盲腸的割除,或是喜歡開刀,而割除別人的盲腸。他之所以進行手術,一定是因為診斷的需要不得不如此」

 

「有些人喜歡孤寂,我可不是。我一向喜歡有個伴,但是責任在身,我不得在工作場合建立私交,甚至不能給人我偏好某人的印象。」

 

「假如我跟這些跟我共事的人有交情,自然會有好惡之分,但是我拿公司的薪水就不該這麼做」

 

若你因為上面的這些話就誤以為史隆是個冷酷無情的人,那麼你就錯了。他在寫完《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後,等了10 年才出版,為什麼呢﹖因為書裡免不了提到某些人的缺失,他不希望造成對那些人的傷害,因此他堅持等到這些人都作古之後,才讓書出版。書稿完成時史隆已經七十八高齡,編輯勸他把裡面的一些事件寫的模稜兩可一些先行出版,他說「這我辦不到,我們就賭賭看我可不可以在有生之年出版這本書」,幸好他比書中提到的所有人都活的久,也由此可以看出他敦厚的一面。

 

而史隆在面對用人的決策也特別慎重,只要是跟人事有關的決策,他一定親自處理,有一次在一個會議裡他花了四個小時討論一個零件部門的技工師傅的職位,會後杜拉克問他為何願意花這麼多時間討論一個微不足道的職位,他說:「公司給我這麼高的薪水,就是要我做重大決策,而且不失誤,請你告訴我,哪些決策比人的管理更重要﹖…要是用錯人,決策無異是在水面上寫的字,落實決策的,正是這些基層員工。至於花了多少時間討論云云,那簡直是屁話,我們公司有四十七個部門,去年做過的有關人事的決策是143個。平均每個部門是三個,如果我們不花四個小時好好花時間討最適合的人來擔任,我們往後就要花幾百個小時來收拾這些爛攤子,我可沒有這些閒工夫。」而有一次眾多主管都認為一個屢次把危機解決的盡善盡美的人足堪大任,史隆提醒其他人想想為何這個人會屢遇危機卻又都處理的天衣無縫?而對於一個看起來不夠顯眼的人,史隆卻可以從他的記錄中看出來他持續進步與改善的能力,而予以拔擢。

 

史隆之所以寫《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某個程度上,是要回應彼得.杜拉克以通用為研究母體的《企業的概念》中他不同意的觀點,而非成就自身美譽。和一般企業家自傳不同的地方是,史隆在書中對他個人幾乎無所著墨(這和另一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CEO“通用電氣的傑克.威爾許在自傳《Jack》(Straight from the Gut)中對自己的豐功偉業著墨甚多有很大不同),杜拉克形容《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書中的主角其實是通用汽車,書裡的史隆只是簽下一份備忘錄的人、某項計畫的發起人、主管委員會的成員之一等等。這種不以個人為重心的態度也一以貫之的展現出他專業經理人的風範。

 

再把話題扯回來,如果對照史隆在對待身旁合作夥伴的行誼,我剛剛的感覺則是,何社長的這篇專欄,也讓我覺得「太超過」了。

 

商業週刊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我相信何社長集團裡的工作同仁應該也都會捧場讀何社長的文章,明眼人就知道何社長文中指的是哪一位,即便不知道的也難免會猜。無論猜對猜錯,讀了這篇文章的人都會覺得「那個某某人應該黑掉了」。甚至如果過往有嫌隙的,難免會想趁機落井下石一番,就算沒有實質效果,不免因此多生是非。

 

要分享「凡事不應太過」這概念,是否一定要舉身邊的工作夥伴的案例?這一點也許見仁見智,但如果我是當事人,看到社長文章裡寫著「我對這個主管長期的好印象,幾乎在這一次溝通中化為雲煙」時,不免會有「多年汗馬功勞,比不過一念好惡」之慨,接下來這個人以及他帶領的單位的工作士氣,不難想見。而為了闡釋「不應太超過」的道理,押上後續部屬的士氣可能因此重創(畢竟是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上被老闆公開修理)作賭注,其得失(得也許是有個鮮活的好例子,失則是可能影響部屬士氣)之間的懸殊差異之大,未免也「太超過」了。

 

只能說,老闆想的也許真的跟我們不一樣吧?

 

 

註:之所以有這個坳口的名詞,是因為在彼得杜拉克以通用汽車為背景的巨著《企業的概念》寫成之前,還沒有所謂的「管理學」,有關企業內的組織運作並沒有相對應的學科予以專門探討,還依附在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之下。因此上述的這個名詞是以政治學、社會學的角度思考的,以現在的語彙來說應該是類似“關於製造業的管理組織結構“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之前在十月份的GQ 雜誌上,看到一個新的專欄,用插畫的方式畫了一部Leica M9,感覺蠻不錯的(下圖)。

 

十月號GQ 的Leica M9 插畫

 

 

昨天試著用iPhone 3Gs 拍我的老相機,再用之前裝的一個影像處理App 「Vihgo」做影像處理,也弄出幾種不同的插畫風格,蠻有趣的。(見第一張圖,未處理之原始照片請見本文最後一張圖)

 

 「Vihgo」內建的影像處理filter 很多,可以模擬出鉛筆畫、素描、毛玻璃、X光片、底片負片、紅外線影像...等等效果,且選擇filter之後還可以再微調。以及挑選“底紙“是平面還是有紋路,讓呈現的效果更加有趣。

 

因為「Vihgo」程式使用不複雜,就不一一截圖說明了,下面再放兩張「Vihgo」處理過的圖,是不是蠻像插畫或漫畫的風格呢?

 

剛剛一時不察,還停留在「Vihgo」是免費的的印象,感謝幾位朋友更正,「Vihgo」是要付費的app,定價US$1.99。

 

 

 

 

 

 

這張是原本iPhone 3Gs 拍攝的效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昨天晚上,去參觀了由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舉辦的「See The Love 看見愛  數位互動實驗藝術展」

 

主辦單位事前在邀請時有特別提到,這個展覽是一個「互動式」的體驗,不只是「人與作品」的互動,也包含「人與人」的互動,所以必須與和自己有某種關係的另一個人一起去,也許是親人,也許是情侶、朋友。作品將會具象展現出你與他的彼此間的感受,於是我就找了女友一起去。

 

「這是什麼奇怪的活動啊?我可以不要去嗎? 」 女友Whale 通常對這類“搞不清楚是在幹嘛“的活動興趣缺缺。

 

「難道你希望我邀別人跟我一起去喔」

 

「你可以帶你媽去啊」 「她不會想去啦」

 

不過最後女友還是答應了「你敢邀其他人去你就試試看!」

 

到了現場,主辦單位先要我們做一項「思考練習」,因為等一下的「作品」就是會根據這幾件事情我和女友的「感受」來具象呈現—

 

    1. 第一次見面

    2. 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3. 共同關心的一個人

    4.  為對方擔心的一件事

    5.  一句感謝對方的話

 

作品的形式是由儀器擷取我和女友的腦波與心跳頻率,而這些數值的參數將會被轉化為影像,投射在眾人眼前的螢幕中,而最後會構成一幅意象,記錄這個時刻兩個人彼此之間的感覺。而本次展覽的贊助單位「法藍瓷」也會把這幅圖像燒製成瓷盤,給共同參與的兩人留念。

 

昨晚參與的四組來賓中,工頭堅與凱洛是情侶,貴婦奈奈帶朋友來,圖文部落客老吳則是帶太太一起,據主辦單位說,在接受報名時,除了情侶、夫妻之外,「朋友以上戀人未滿」與「單戀」(這也算是一種告白方式?)的組合也有,還有母子(女)也不少,最少的是「父子」,只有一組。

 

這也是主題名之為「看見愛」的意義—試著讓無形無色的「愛」,能夠以某種具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因為在策展單位展前做的調查裡,有72% 的人覺得很難把愛說出口,而只有34% 的夫妻最常表達「愛」的感受的對象是另一半。所以,說不出來的,也許可以試著讓對方「看到」。

 

 

 

 

 

 

 

 

 

「怎麼辦,印象深刻的事都是吵架耶,我看我先走好了」女友說

 

「我看到時螢幕上可能會出現烏雲吧…」

 

隨機決定上台「互動」的順序,因為其他幾組朋友的手氣太好了,所以我和Whale 是第一組。

 

因為兩個人都有點緊張,所以我和Whale 大多時間都直視前方,忘了偷看一下螢幕到底中間有什麼樣的意象(例如是不是真的有一朵烏雲之類)

 

 

 

 

最後,代表我和Whale彼此間的感覺的圖像,是一隻綠色的蜂鳥,和….一陣煙?

 

 

 

 

 

 

「一定是你腦子在放空啦,所以只有一隻鳥」我說

 

「明明是你的腦子在胡思亂想,所以才會是一陣煙」

 

「蜂鳥比較靠近我,所以是我想的,你是煙啦」 我和女友互相怪對方腦子一片空白所以沒有產生具體的形像。

 

「不過,綠色的蜂鳥和灰色的“煙“到時印在瓷盤上應該很漂亮,也好啦」Whale 蠻想的開。

 

也許可以這樣說,跟Whale 在一起交往七年多,兩個人已經把對方當作是一個可以停駐棲息的依靠,所以這隻綠色的蜂鳥代表的不是我和她任何一個人,而是彼此對對方的感受。也因此蜂鳥的意象不是展翅欲飛,而是意欲停駐。可能因為我和她都還沒有結婚的打算,因此那個讓我們可以駐留的存在,看起來不是那麼的具象。

 

「我們要想一下到底有哪些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但是不是吵架的,免得以後碰到這樣的活動又想不出來了。」Whale 的結論

 

有興趣去看一下這個展覽的朋友,展出地點在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時間是這個週末(11/13~11/15)

 

更多詳情可以看看「See The Love 看見愛  數位互動實驗藝術展」官方網站

 


 




「See The Love 看見愛  數位互動實驗藝術展」

你見過愛嗎? 愛像什麼?
愛是沉默的,直到有了詩歌。愛沒有味道,直到有了擁抱。愛是看不見的,直到你們一起創作。經由腦波心跳與數位科技,將你跟他兩人凝視時內心的波動,視覺出愛的形狀。親情、愛情、友情將留下印記。全程免費歡迎上網預約。

活動期間: 2009/11/13 ~ 11/15 11:00~20:00
活動地點: 信義誠品‧6F展演廳
主辦單位: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
協辦單位: 法藍瓷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感謝網友johnyu 分享照片)


 

昨天有幸能在資策會主辦的「ideas Talk 創新服務論壇- Social Media 行銷重開機!」中跟幾位在社群平台經營或社群行銷領域的先進們包括噗浪(Plurk)創辦人雲惟彬、部落客朱學恆、Pixnet 痞客邦創辦人暨營運長曾皇霖、雄獅旅遊總經理裴信祐、桑河數位科技創辦人許子謙等同場座談,聊「社群行銷」相關的話題。說真的,這場活動的與談人組合既全面也相當有代表性(除了我之外),除了覺得獲益良多,也讓我想稍微記錄一下其間的過程與一些延伸的想法。

 

可以感覺的到,主辦單位在邀請與談人時是希望兼具不同的角色與角度的—朱學恆代表的是社群意見領袖與觀察者、Plurk 雲惟彬是代表新興的社群平台-微網誌的經營者、曾皇霖代表的是部落格平台經營者、雄獅旅遊裴總代表的是已投入經營社群行銷的企業角度、許子謙代表的是社群行銷(網路行銷)操盤者(數位行銷代理商)的角度。我的角色也許是從一個在企業中實際擔任社群經營的工作者角度,補充一些在執行面上的觀察與經驗。所以這個組合是蠻難得的,與一般類似主題的座談與談人也許側重某些角色有所不同。(我個人覺得,如果活動時間允許,再能邀到funP (社交書籤平台及多種社群功能提供者)與Mobile 01或Fashion Guide (主題性論壇社群)的代表,那麼儼然就是「社群行銷高峰會」了,如果這樣,我就要坐台下當聽眾好好聽講,哈哈)

 

朱學恆首先問了在場的聽眾一個問題「在座的各位,你的兒女/ 部屬願意把他的部落格 / 噗浪 / Facebook 帳號告訴你/加你為好友嗎? 同樣的,你的消費者也跟你的兒女或部屬一樣,對此有所保留,而你的功課則是,如何讓他們解除心防願意與你分享。」一個很不錯的問題,相信讓聽眾們也有了一個清楚的認知--社群行銷就如寓言「北風與太陽」裡的比喻一般,非由強迫,而是透過交流與互動得致。

 

當然,對我來說「社群行銷」或「Social Media」、「Social Marketing」都是一個正在演變發展,尚不能以「完成式」看待的趨勢,因此無論是在會前會的討論,或是台上的座談,難免都可以看到彼此之間有某些部份不同的觀點與解讀,但是同樣的,也幾乎台上所有與談人都同意,「社群經營」絕對是企業必須重視以及親身投入的領域,因為這將有可能影響企業在下一個階段的競爭態勢。以雄獅旅遊為例,在2006年起開始投資人力經營旅遊社群(部落格)--有專責的單位與人(約30多位)、不同階段的嘗試與自身成功經驗複製,到目前來說,可以看到的成效是由雄獅自營的社群平台每年可以有億元的廣告收入、佔整體流量的30~40%,甚至衍生出許多新的行程產品。在聽到雄獅旅遊裴總的分享時,我覺得很值得企業思考。企業也許對於社群平台或社群重度使用者所提出的觀點有所疑慮(例如覺得社群平台老王賣瓜、重度使用者只是小眾),但是不妨參考已經在經營社群的企業案例,從中思索自己的服務與產業可以切入的方式。也因此我在會中希望提醒企業思考一點--「企業在評估是否要投入經營社群時、經常會問“ROI 投資報酬率如何評估?“,但別忘了「機會成本」的概念,當企業覺得投資在社群的時間很長難以立竿見影的同時,你也可以說企業把時間投資在「猶豫」與「觀望」上。三年之後,如果你的競爭者像是雄獅旅遊在社群經營上已經有所小成,跟顧客建立起穩固的關係,你有另一個三年可以設法把競爭態勢扳回來嗎?這錯過的三年,而投資在「觀望」上的負向ROI 又如何評估?」

 

而「宅神」朱學恆也邀請了正妹可藍來分享她在社群真誠分享自己的生活(包括體重由85kg 減到50kg 的過程),以及喜歡烹飪的她在部落格推出「可藍愛心便當」(從挑便當盒到所有的菜色都是可藍的心血,而且親自送去)的故事,試圖由「素人都做的到,擁有資源的企業為何擔心自己做不到」的角度,給參與的聽眾不同的思考衝擊。

 

如果要歸納一下與會者的觀點,我自己的整理如下--

 

1.    企業必須要有「社群行銷看的不是一個月、三個月的速效,而是一年、三年長期點滴累積的成果」這樣的觀念

2.    企業必須要親身去參與社群,才能夠找到自己與社群互動的方式,而非僅僅用「外包」的方式由外部代理商操作

3.     企業的管理階層必須要有實際使用社群的經驗,或者充分授權給實際負責經營社群的工作者,才可以在與社群互動中及時做出正確的反應

4.     社群互動貴乎真誠,只有真實才可以真正感動人

5.     面對危機或負面意見時,即時性很重要,傳統的思惟是等待「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面對社群時「迅速、及時且真誠」的溝通也許更重要

6.     社群內的互動是充滿變數的,所以企業也要用「彈性」來因應,要了解不一定凡事會照著原本的腳本走,但是只要企業真心面對社群,一定可以找到繼續“玩“下去的方式

7.     經營社群的KPI長期也許是銷售,但是一開始仍然還是focus在社群的影響力本身—關係數、瀏覽數、口碑量、互動情況都需要設定合理的目標

8.     「立即投入!」這是幾乎所有的與談人都強調的一點

 

 

我自己身為一個熱衷參與社群且做過相關工作的網路使用者,很真心期盼企業可以收起疑慮,設法參與網路社群,也許企業因此會發現,他們跟消費者從以往看似對立或角度不同的兩端,逐漸成為有共同關注點甚至互利的「社群夥伴」,這樣的思惟也許現在看似高調,但我相信遲早會發生。

 

(註: 本次論壇相關內容資策會有專人整理,將於下一期「創新發現誌」發表)

 

 

延伸閱讀

 

別神話了社群行銷(上) -桑河數位科技

別神話了社群行銷(中) -桑河數位科技

 

 

相關新聞

 

網路社群行銷 就怕假…
-聯合新聞網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我很愛拍巷子。

 

風格不同的建築,漫步其間的居民,有時還會有些讓人驚喜的小店,以及像這樣,切割了某一塊天空,構成了巷子獨特的風貌。

 

昨天經過這個巷口,遠方的天很藍,雲的形狀也很像繪本裡一朵一朵的雲似的,於是掏出了iPhone想拍。

 

但是如果顧到雲的形狀,那光影就不是我要的,如果顧及了巷子的光影,雲的形狀又不夠完整。

 

為了不擋住來往的車輛,好吧,只得各拍一張,想起前幾天讀「拍照前先學會想」,作者提到他有時會用各拍一張再用Photoshop合併處理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對於不會Photoshop的我來說,只好記下這樣的兩難了。


 




Share
Tweet
Pin
Share
21 意見

 

 

經常看電視新聞的報導以各種台灣地方新聞如大小車禍、災害、趣聞為主,像是哪個人幫他的兒子取了個奇怪的名字也許都可以做個一兩分鐘的報導時,我不免會疑惑—難道電視新聞找不到這世界的其他地方沒有更值得關心或注意的事情需要透過報導讓我知道嗎?

 

你說報紙新聞也許會好一點?也許是,但也許還是集中在某些大國、大事件、大人物,且篇幅相較之下仍然是少。

 

因為部落格的興起與普及,我們也從單純的瀏覽與使用網站服務的角色,逐步轉變成可以創造、記錄、報導的「內容提供者」角色。所以「公民記者」的概念也因而產生。只要擁有攝影或錄影設備(數位相機甚至手機都已經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可以記錄與報導事件,甚至透過微網誌更可以做到即時的速報。

 

雖然記錄與報導的權力已經交到每個部落客手中,但實際上仍然有一個主要障礙是—這些內容如何有系統與有效率的被人看見?尤其是當資訊來自於世界各地時就更加困難。因此一個集中的「平台」仍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全球之聲」是一個國際性的網站,開放給各國部落客和公民記者追蹤及報導。內容概括了來自世界上各個角落的部落客的文章。可以參考--維基百科上有關「全球之聲」的條目介紹。而透過網站右欄的「議題」與「地區」,就可以找到自己關心的領域內的相關報導。

 

有了「平台」之後,語言(翻譯)的問題也必須要被解決,才可以讓每一則報導的傳播與影響效果就如同「全球之聲」的創辦人之一伊丹薩可曼所說「網際網路有潛力營造全球對話,但除非我們解決語言問題,否則就沒有可能,未來也不能。」因此全球之聲也發起了「全球之聲多語言翻譯計畫」,希望將原本以英文為主的內容,透過主動參與的志工,翻譯為各國語言。 「全球之聲多語言翻譯計畫」繁體中文的部份(也是整個翻譯計畫的濫觴)是由台灣的部落客inertia 提出構想,由Portnoy 開始實行,於他個人blog「龜趣來嘻」上開始固定翻譯GVO的報導為中文。進行一段時間之後Portnoy 決定邀請更多志願參與者加入翻譯行列,成立了GVO-translator群組,開始討論相關事宜。之後成員ilya則於Taipedia上建立了GVO翻譯計劃的頁面,此後群組開始藉由wiki的形式協調翻譯進程。(註)

 

而「全球之聲」所聚合的「公民記者」所記錄、報導的訊息,我相信絕對與傳統媒體會是不同的,不論是深度(每一位部落客會撰寫的領域大多是自己所知甚詳的)、廣度(來自於四面八方、各行各業)以及速度(本身也許就在事件發生現場)的差異,或者是由於自己也許「置身事內」所能提供的主觀感受與角度,都與傳統媒體產生了某種互補的關係。

 

也許你會問「我們為什麼需要知道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正在發生什麼事?那和我有什麼關係?」,我想對我來說也許只有一個簡單的理由—透過觀察與了解其他地方的人與事,可以作為觀照自身的一面鏡子。這也是古人云「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緣故。尤其是當這些記錄與報導來自於部落客而非主流媒體時,也許在角度與深入度上,更可以提供平凡如你我的常人,一些思考上的刺激,就像我在前幾天讀到全球之聲上的一篇報導--「到農場去吧,年青人! - 正在改變的日本農耕業」也許就很值得身在台灣的我們借鏡。

 

其實想一想,這就很像是我小時候追讀「讀者文摘」的感覺啊,那時還經常從光華商場一整年一整年的買過期的讀者文摘回家。(年輕一些的朋友應該對這本雜誌不太熟悉,但是五年級或以上的朋友也許就了解),只是以前還需要有編輯與雜誌社挑出這些來自各地的新聞軼事,現在透過網路,我們已經可以直接接觸與瀏覽這整個世界。

 

(註)本段說明部份文字直接引用「全球之聲」之內容

 

 

相關連結

 

全球之聲繁體中文版

全球之聲-維基百科

全球之聲-部落格串連貼紙

中譯全球之聲,台灣男孩躍上紐約時報 - UDN News

「公民記者」應是土著人類學家 - 阿孝札記

Share
Tweet
Pin
Share
3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也看facebook帶來的台灣網路生態新變化
      • 墾丁,豔陽天(過曝的一捲)--拍照不必在他方--出張篇八
      • 夜.墾丁大街 (iPhone Lomo效果)--拍照不必在他方--出張篇七
      • 社長,也許您也「太超過」了
      • iPhone幫你畫插畫(1)-- iPhone 3Gs + 影像處理軟體 【Vihgo】處理效果
      • [展覽] 看見愛的存在 --「See The Love 看見愛 數位互動實驗藝術展」
      • [心得] 資策會 「ideas Talk 創新服務論壇- Social Media 行銷重開機!」會後小記
      • [拍照] 巷口的兩難
      • 除了新聞媒體之外的另一扇世界之窗- 全球之聲 Global Voices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