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在有機會講「社群經營」或「社群行銷」之類的主題時,投影片裡我總會用些案例去說明網路社群與社交逐漸的進入與影響我們的生活。像是去年Michael Jackson過世之後的「舞蹈快閃紀念Michael」活動,或是「國際推特節」都是我常舉的例子。

 

前兩天有則新聞,我一看到之後馬上就覺得「啊,這個案例一定要放在我之後的投影片裡,因為太經典了!」

 

什麼新聞這麼重要?是哪個網站推出新服務?還是有新的社群平台崛起?還是Facebook有什麼大動作?宣布IPO時程?

 

都不是,是美國的一個笨賊在搶了銀行之後在Facebook上提到他搶銀行的事,還把警方公布的搶匪照片放在自己的相簿,批說拍的不太好云云,之後FBI根據他在Facebook po的內容循線把他逮捕。

 

大多數人看到這則新聞應該都當作是一則茶餘飯後的笑談吧,但是我覺得這代表了某種重要的意義—

 

連搶匪都很自然的把搶銀行視同自己的日常動態分享給朋友,應該可以視為社交分享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當中一個很好的案例吧?他想的不是自己會不會因而被捕,而是「要把今天做的事在社交網站上和朋友分享」,Facebook真應該把這段故事拍成電視廣告的

 

 

Share
Tweet
Pin
Share
3 意見

 

 

今天上了公司為主管安排的訓練課程,主題是徵才面談技巧,簡言之,就是如何有效的進行徵才面試,找到符合組織需要的人才。

 

其中有一項面談技巧是S.T.A.R 行為事例面談,指在詢問應試者是否具有某項職能時,需要他由過往的行為作為其具備該項能力的佐證。應試者的答案中需要完整的包括具體情境(Situation)、任務(Task)的描述,以及他採取的行動(Action),以及產生的結果(Result)。

 

而課程中特別提醒,在詢問S.T.A.R 時,要避免應試者回答的是不完整的答案(少了其中某項)或是〝偽〞S.T.A.R(指不是他實際有過的行為,而是想當然耳的答案或是理論)

 

例如若主試者想了解對方的面對變化的彈性時,可以問「請你談一下在過往的工作中,你曾碰到的一次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你當時是如何因應變化或主導變化的?」而應試者的答案可以是「最大的一次變化應該是我在工作了七年之後想要嘗試其他的產業,於是從出版業轉換跑道到廣告業吧,我那時先找了許多廣告業對於人才的需求條件,實際的確認自己是否具有這些能力以及自己是不是真的想進入這個領域。我也先去上了一些有關廣告行銷的訓練課程,等我準備好之後,開始應徵相關的工作,在面試了三家公司之後,成功的進到廣告公司擔任文案的工作。」(完整包括S.T.A.R)

 

不完整的S.T.A.R 像是「我工作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出版業轉換跑道進入廣告業」(會不知道他轉職的準備與評估方式,甚至也許是靠關係進去的也不一定,或者從出版社總機換到廣告公司總機?),或是理論化的答案「我覺得因應生涯的轉換正確的態度與準備是最重要的,我總是會做好準備面對變化的來臨」(聽起來只是理論,不知道他有沒有實際的經驗與能力)

 

上完課之後,突然想到,這不只是用來面試而已,假如我們要真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不也是該用S.T.A.R 的方式不斷的檢視自己,了解我們自己是否有好好過自己的人生,還是只是虛擲了時光或自欺欺人?

 

不斷的檢視我們自己此刻處在什麼樣的處境,我們希望我們自己的人生達到怎麼樣的境界,完成什麼樣的事(Situation & Task)?

 

我們實際在做的是什麼?(Action)

 

而實際的結果是什麼?(Result)

 

與面試不同的是,當坐在主考官面前時,過往的事已經無法改變,沒辦法再加分了。但是當我們不斷自己檢視自己時,下一刻改變就可以發生,隨時可以替我們自己的人生加分。

 

而當最後我們回顧此生,一幕一幕的S.T.A.R 掠過眼前,如果我們沒有懊悔,那也許就叫做不枉此生。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我想從任何標準來看,我應該都不算是一個“兇“的主管,甚至很多人會覺得我是個很溫和(也許有人會覺得是“放任“)的主管。

 

會有這樣的管理風格我想原因有幾個—

 

一、     我的個性一直很尊重每個人各有其想法的權利(當然也希望別人同樣尊重我有此權利),因此在一些事情上我雖然會依我的判斷去要求部門的同事一定要做到的某些點,但是在方式上我不會插手管太細。

 

二、     我比較相信高壓或專制雖然在一些情況下事情進展會比較快,但是唯有實際做的人心裡真的了解與接受某件事,長期來看他才會投入與由其中獲得成就與滿足。

 

三、     我始終覺得人與人間的關係與信任,要破壞很容易,要建立很難。而在信任的關係下,身為主管應該要相信的是「溝通」可以獲得的效果絕對比單純的命令或斥罵來的大。

 

當然這樣的管理風格面臨的風險會是如果碰到很皮或是比較“散“的同事,也許就會有意料之外的情況,只是一來個性使然,二來我覺得那是值得冒的險,所以這樣的風格也一直沒有改變。

 

我記得有本書書名是「上司若不變成鬼,部屬怎麼會成材」,意思是上司要像魔鬼般嚴厲,才可以讓部屬擺脫惰性,藉以得到成長。只是當下看到這個書名第一個念頭還是覺得與我的風格差異太大,難以做到。我覺得我的方式也許比較像教練,希望與我的部門同仁分享我的經驗,了解我為什麼會下這樣的判斷,以及有哪些工作方式、技巧、想法的整合思考…讓同事們「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未來也許碰到不同的情況時,還是可以做出對的決策與行動。

 

今天和一位部門同事閒談工作面的主題,我開玩笑說「我有時很想問問你們(指我的部門同事),想像假如過了十年、十五年,你們處在我現在的處境—一個部門的主管,我平常提醒你們要想、要求你們要注意的事、擔心你們犯的錯…你們會不會也把同樣的話掛在嘴邊,去跟你的部屬耳提面命呢?如果會,你們現在不慢慢設法讓自己培養這樣的能力,到一某天一覺醒來已經是個主管時,你又要怎麼樣去帶人呢?」

 

所以你看,我的做法像「老師」比像「老闆」多吧,想起今天是教師節,勉勉強強也許也算我的節日,哈哈。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在今年生日的隔一天,我在部落格發了一篇生日感言,並且自己訂下了一個「每日一博」(每天至少更新一篇部落格文章)的小願望。

 

當時在Twitter與Plurk上都有一些朋友回覆說也有興趣一起每天寫一篇加入「每日一博社」,不過一來我覺得我自己是希望藉由「每天持續」這個形式嘗試產生某種意義以及得到一些體驗,未必其他人也想得到相同的東西。二來,我之前嘗試過一次,但是也只連續寫兩週不到就斷了,因此知道難度不低。所以也沒有認真把「社團」組起來(事實上,當時說有興趣嘗試的朋友們應該沒有一位實際每天都寫的吧?)

 

從當時訂下這個心願到昨天為止總共寫了32篇,內容屬性如下—

 

心情雜感  16篇

網路相關  6篇

工作相關  3篇

活動記錄  2篇

好物分享  2篇

書介  2篇

小說  1篇

 

在寫了一個月之後的今天,也許可以再稍作解釋這個小實驗的緣由。我是個部落格平台的工作人員,在微網誌和Facebook興起的今天,一直有人用肯定句或疑問句對我說「部落格慢慢會被淘汰了吧!(?)」。不少部落客朋友也慢慢越來越少更新部落格,或者只把部落格當做是商業置入的管道。我始終不認為部落格會完全被取代,但是當連我自己都花了不少時間在Twitter上,部落格是以週或月為間隔單位更新時,要振振有詞的說「Blog never die」,難免不夠理直氣壯。

 

(當然,有些行為是會被移轉的,像是以前常在平台上看到一些標題是「幹!」,內文只有一句話「今天真是雖爆了,不爽中」的發文,很肯定是會轉移到微網誌或Facebook上。個人意見也覺得這樣的文字不需要寫在部落格上一直被人看到,不管多久都在)

 

我想,部落格的美好應該不需要我多為其發言辯護,微網誌和Facebook自然也有其迷人之處。但是與其要花很多心思甚至是用特別的程式才可以把曾經留在微網誌上的每一段發言備份下來,亦或是像在Facebook上既備份不能,又混雜在各種動態當中的難以準確回溯。一些不錯的想法,值得記憶的事,或是一時有感的議論,其實是很值得花一些時間靜下心寫篇文章,當做日記也好,當做備忘也罷,亦或是野人獻曝似的分享自己覺得不錯的想法、體驗,讓這些曾經觸動自己的事,不致於像陣微風一般,消失在時間的流裡。

 

在經歷過了一個月每天一定要寫一篇文字的體驗之後,若要問我感想如何,我會說我很慶幸當時決定做這樣的嘗試,因為這給了我每天一段與自己對話的時間,問自己今天想寫些什麼?而真的想不到題目時,很自然的就逼自己改變以往「不知不覺過了一天」的麻木,嘗試找到一個今天可以寫的題材。一些對工作,對所處的產業的觀察與想法,以往也許覺得不需要特別整理常常因此就忘了,但是隨著每天都得寫一篇文字的需要,點點滴滴也都累積起來成為有些用處的資訊或記事。

 

滿一個月了,我暫時仍沒有改變每天繼續寫的想法,很希望可以堅持寫個一整年,明年生日回顧過去的一歲時,相信會比過往的任何一年有更多記憶與收穫。

 

 

相關文章:

 

遲來的生日小感與「每日一博」社成立宣言

 

對於「每日一博」的一些補充

 

部落格也「靠行」--小記加入Inside-網路趨勢與行銷 共筆

 


 

Share
Tweet
Pin
Share
5 意見


 

(本來以為今天是「每日一博」滿一個月,想說可以寫滿一月小感,誰知道查了一下,我是從8/28才開始的,還要等一天,一下子有〝頓失所依〞的感覺,因為要想今天的題目…)

 

今天與最近加入的Inside-網路趨勢與行銷幾位共筆作者Sting, Fox, Richard, Lawrence, Eugene一起吃午飯,除了Fox之前就認識外,其他幾位都是第一次碰面,言談間逐漸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我算是共筆群中最老的一位,甚至比起最年輕的可能大了20歲!

 

做網路這一行說起來也十年了,也許是因為行業的關係,總覺得自己活在一個奇異的時間狀態裡--就是我的同事與同儕的年紀都相當輕,但因為我們正同時經歷網際網路發展中某些事情的萌芽與發展,以及一起實際規劃與執行很多的工作,因此累積的經驗很可能是類似的。這常會讓我有種焦慮,因為歲月除了讓我在處事上多了些歷練與經驗外,與這些年輕的同事(或同行)相比,我的年紀並不會讓我在專業上增加什麼優勢,甚至我常常有一種感覺—假如我的同事十年、二十年後,也許比起現在的我絕對厲害得多,成功得多。

 

我還記得在1999年網際網路經歷第一次泡沫化時在新聞上讀到一則報導,大意是當時許多網路創業家的年紀都很輕,因此讓35~40歲的科技白領階級產生一種「世代焦慮」,覺得自己與這些網路創業者相比收入與成就都不成比例,頗有種〝老子白活了〞的感覺,在網路泡沫幻滅後,這樣的心理焦慮才因而消除,那個時候我還只有三十出頭,還不太能體會這種焦慮感。現在想想,終於懂了那是怎樣的心情。

 

不管怎樣,逝者已矣。也許仍該慶幸的是,我始終還是參與了網際網路這股在人類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力量,能夠和比我年輕許多的朋友們一起工作、一起共筆寫部落格,往好處想,我不必擔心〝後浪推前浪〞,因為我與他們正在同一股浪潮上,這應該也算是某種幸運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今天雖然是假日,不過早上答應了同事去他正在修的eMBA班上分享「網路社群經營」,下午則是無名小站自家的部落客聚會,邀請了與站方共同經營主題部落格的共筆達人以及第三屆「無名良品」的得獎者一起,彼此分享一下在部落格創作的一些心情與想法。

 

一早出門在路上,就看到推友們轉推昨天由「創市際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ARO觀察:部落格網站使用狀況」(註)。其實每個月公司都有付費訂閱ARO的報告,但因屬於公司資產,也不方便隨意轉貼發佈。但每年ARO會公開發佈一次「部落格使用狀況」報告,既然是公開的報告,就可以引用與分享了。所以我在早上的分享與下午的活動裡都與參加的朋友們分享這個昨天剛出爐的報告。

 

首先在報告中我關心的當然還是部落格平台的到達率情況,第一名為無名小站(約80%),第二名Yahoo!奇摩部落格(約78%),第三名痞客邦(約62%),第四名YAM天空部落(約50%),第五名Xuite(約50%),其走勢請見以下附圖。

 

 

 

 

除了到達率之外,網友在這五大部落格平台上的平均使用時間(用以衡量網友黏度)仍以無名小站近100分鐘遠遠剛過第二名Yahoo!奇摩部落格(約22分鐘)與痞客邦(約20分鐘)(見下圖)。這一點可以進一步說明了不同部落格平台的影響力。因為隨著搜尋行為的流量以及一些跨媒體合作,部落格平台要衝「到達率」是有其作法可循的(例如平台不計人力或成本主動幫某些名人或團體建置部落格),但是平均停留時間就很難藉由行銷操作短期快速衝高。舉例,我可能會因為想找某個主題的內容(例如我想找「Leica相機」的相關文章)經由關鍵字搜尋而看到某部落格平台的某一篇文章,或是因為喜歡某部電影、某個表演軟體,而去它的官方部落格看看。這些瀏覽的行為都會增加該部落格平台的到達率,但是我也許看完就走了,並不會花太多時間停留在上面。而什麼會讓平均停留時間大幅增加呢?絕對不是單純的瀏覽,而是寫文章、上傳照片,上傳影音,以及透過回應與留言的彼此互動。簡單的說,唯有網友深度運用部落格平台的各種功能,把那裡當做是自己的地盤與走跳的空間,才會讓黏度明顯增加。

 

 

 

 

這個研究結果當然對於身為部落格平台經營者的我來說是個值得開心的消息,因為我的部門同仁們透過經營主題部落格、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由編輯選出每天的首頁推薦內容等方式,持續不斷的希望活化整個社群/平台。這些雖然從內部的統計數字都可以看到其成效,但是到底對於平台間的競爭我們是否真的做對事情了呢?就需要靠這些第三方單位的調查與分析給我們客觀的資訊。

 

啊,難得的假日卻寫這麼硬梆梆的內容,不過既然工作在我的生活裡佔的比重本來就很大,各位看倌就請多包涵了。

資料來源  ARO觀察:部落格網站使用狀況 2010/09/24


註: ARO研究是藉由招募,建立具代表性的台灣網路使用者固定樣本群,並安裝測量軟體NetRover於參與調查樣本用戶最常上網地點的電腦上,參與者的網路活動包括瀏覽網頁、電子郵件、檔案傳送、即時訊息、線上遊戲、及Telnet等通訊協定的使用行為由NetRover完整紀錄與分析。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我是一個不結婚的人,至少到目前來說還是。

 

並不是憤世嫉俗或是感情受過什麼創傷,而且我有一個交往了八年多的女友(從交往的第一天開始我就確認了她其實也不想結婚),不算是沒人要。不結婚純粹是覺得婚姻不適合我(或者說,我不適合婚姻)。原因?很簡單,我很重視〝最後的自我空間〞--生活裡、工作中有太多需要去遷就,需要去隱藏自我意見的情況,所以我必須替自己留一個最後可以不需要去妥協、偽裝,可以全然無視整個世界的空間。而就我所理解的婚姻關係,與我希望保有的這個最後的私人角落是可能有衝突的—我看到太多〝因為我是你的妻子(丈夫),所以我管你是理所當然的啊〞的想法,所以我一早就把「婚姻」排除在我的人生規劃中。(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說〝這還不叫憤世嫉俗?〞,好吧,某個角度也許看起來是)

 

但是請別誤會,我完全理解與尊重、祝福我身邊已經結婚或逐漸步入婚姻的朋友們,我會很開心的參加喜宴,致上我最誠摯的祝福。因為不適合我的未必不適合其他人,所以我不會妄自發表意見。且當別人問起我〝什麼時候輪到你啊?〞時微笑不語(不太熟的話),或者微笑解釋〝呵呵,我沒打算結婚啦〞(比較熟的),絕對不會讓場面尷尬。

 

你問我媽怎麼看待這件事?她也很熟知她兒子的脾氣,不想做的事,誰也沒辦法強迫。所以頂多是當新聞談到「少子化」議題時會趁機說兩句〝對啊,你看如果個個都像你不結婚不生小孩,未來就沒有人繳稅養你們這一代,甚至人類就絕種了,為了世界的未來著想,趕快結婚生一個吧!〞(是說「生個寶寶救人類」就對了),其他時候也不會逼我。

 

今晚剛好又參加了同事的喜宴,已經是這個月的第四場。在包禮金時難免自我解嘲〝哈,大概沒有讓對方禮尚往來的機會了〞,想起有一集慾望城市,凱莉突然覺得身邊的朋友慢慢的都結婚了,她常常被已婚的朋友認為〝你們單身的人啊,不知道已婚的人的辛苦〞,但是單身女郎並不是全然無憂無慮的啊,也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為什麼選擇結婚就能獲得祝福,她也都會照著禮儀送對方結婚禮物,但是選擇單身的她,卻沒有機會也得到大家的祝福與禮物?於是她發了一張帖子給她的朋友,大意是〝凱莉布瑞蕭選擇與她自己共渡下半生,決定在某月某日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歡迎親朋好友如欲送禮,請到某某禮品店依禮物單選購〞(外國的習俗新人會列出想要的禮物,讓親朋好友挑選餽贈)

 

我大概還沒有辦法像凱莉這麼帥氣,也許哪一天缺錢的話,只好辦場假婚宴套現了,不過我很講道義的,絕對只會發帖子給我有參加過婚宴的朋友,哈哈(開玩笑的)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大意是藍營正在訓練網軍,並且邀到知名部落客朱學恆擔任講師。參與學員除了練習如何透過在網路上發佈內容引發傳播效果之外,還包含體能訓練,包含上山與挑水云云。

 

看完這則新聞,我第一個反應是「藍營的發言人團隊裡應該有綠營埋伏的臥底吧,發這樣的新聞看起來是在幫藍營宣傳,其實適得其反啊。如果不是,那他們真的笨到沒藥醫了。」

 

怎麼說呢?

 

我想,每天我們在網路上看到這麼多的內容與資訊,除了我們自己有能力判斷真偽是非的內容之外,很多時候,靠的就是「信任感」讓我們決定是否接收或略過所看到的內容。

 

而如果某個陣營大張旗鼓的宣佈「我們正在訓練一批網軍,準備大舉發佈對我們有利或對敵手有害的內容」時,請問這會讓我們產生信任感嗎?我想不會。

 

甚至,之後當我們再看到對該陣營有利或者攻擊其對手的資訊或內容時,很自然就會聯想「啊,應該是他們的網軍發的,也許不一定是真的」,即便我們看到的可能根本與他的網軍無關,也許真的是事實,但是我們自然會產生疑慮。

 

孫子兵法「始計篇」有云--「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意思是說“用兵不能被對手看穿,明明能打也要故意裝作不能打。明明準備開打,故意假裝沒有要打“。既然是正在訓練網軍,意思就是還不太能打卻還大聲嚷嚷,而還沒開始打則反而警告對方“我要打咯!“,如果不是有臥底,那真的就是笨了,唉。

(而且,訓練網軍還要爬山跟挑水是怎麼回事啊...)
 

Share
Tweet
Pin
Share
5 意見

 

 

學生時代打工,在麥當勞慢慢的從打烊班服務員一路升到計時組長。麥當勞對於員工的訓練還蠻重視的,所以隨著升遷,也陸續接受公司的一些教育訓練。坦白說許多跟麥當勞的實際操作有關的訓練經過二十多年早已忘得差不多了,不過有一項工具算是從那時開始一直用到現在,就是「To do list」,樓面值班經理都會用這個的工具協助在工作時備忘。

 

當然這項小工具也算不上是麥當勞獨創,市面上也可以買到現成的,只是用了一兩年也很習慣那個格式,離開麥當勞之後,不管做哪一份工作,一到新的崗位還是習慣依照麥當勞的格式自己用回收紙印出一疊,把需要完成的工作列在上面,完成後畫掉。

 

在公司跟我開過會的朋友也許會有印象,我通常都是帶一本筆記本記重點,另外就是這疊To do list用來記需要完成的事項。甚至如果沒帶這兩樣東西,心理上就會有“沒穿好衣服出門“的不安感。有時那陣子事情一多,一張單子上常會有空隙就記,猜想同事看我寫的亂七八糟密密麻麻的待辦單,也許會有「這個人做事應該沒什麼條理吧?」的感覺。

 

每換一個工作或職務,我通常還是會把之前用過的待辦單留下來,想說如果哪一天有需要回顧某段時間的工作情況時會是蠻有用的資料(但事實上,這樣的需要從來也沒發生過)。

 

開始用iPhone之後,曾經嘗試過安裝了幾個「Todo」的程式試試看,不過一來開會時全場拿出手機記事怕別人誤會我不專心,加上螢幕面積始終比較小,難有那種「一覽無遺」的感覺,於是仍然繼續用我的紙本待辦單。前兩個月iPad上市,很快也托了同事代買一部。就面積上來說已經比我的單子大,而開會拿出iPad也不至於太過突兀。剩下的就只有習慣需要調整而已,畢竟用了二十年的東西,想改總是沒那麼容易。

 

前兩天,之前印好的一疊用完了,“要不要再印一疊新的呢?“心裡這樣想。突然覺得也許是時候了吧?決定就讓待辦單從此退役,之後就靠iPad與iPhone做我的個人數位助理了。

 

時間似乎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離開麥當勞的那天,收拾儲物櫃,決定哪些東西要帶走,手裡拿起一張空白待辦單“嗯,這個還蠻好用的,帶回家當作範本吧“,而每到一個新工作,領到電腦,第一件事就是把磁片或隨身碟插進電腦裡,叫出「本日待辦單」這個Word檔,印出第一張後,找影印機與再生紙印個一疊,用長尾夾夾好,彷彿是種儀式,告訴自己“嗯,開始工作咯!“,以後,這樣的儀式將不再有了,突然有點小小的感傷了起來。


 

Share
Tweet
Pin
Share
3 意見

 

 

在實行「每日一博」之後,自己還在慢慢體會對生活會產生怎樣的變化,但一些有趣的事也因而發生了。

 

上星期網路趨勢主題部落格,也是我「必看」list 中的 Inside-網路趨勢與行銷 的共筆作者之一Fox透過Plurk問我「Hi 老查,我是fOx,因為最近看您比較常更新部落格,很冒眛想請問您,不知道您有沒興趣加入inside寫作之類的呢...?」

 

坦白說,我部落格的老讀者(如果有的話)就知道,我的格子通常很少寫與工作有關的主題,一來很多經驗與想法也許只對自己服務的企業有用,未必可以提供其他企業做參考。二來也不覺得自己寫的夠好,所以長期以來都以我私人生活裡的嗜好如收藏老相機、拍照、閱讀等作為主題。接到Fox的邀約,一時間有些意外。

 

不過看來也是因為近來「每日一博」的關係,每天要寫一篇,想不到梗的時候自然就會寫寫網路社群有關的主題(畢竟是我的工作領域,每天浸淫其中),或許是因為這樣才引起Fox邀我加入共筆的念頭。

 

Anyway,反正愛玩的我只要有新鮮事總是不會放過的,問清楚發文的頻率等該怎麼配合的細節之後,我也就厚著臉皮的加入了 。而今天就是我在Inside 的“初登板“,寫的是對昨天看到的一則新聞自己的想法-- 到底Facebook該不該推出自家手機?(之一)

 

到底該還是不該?就先在這賣個關子,請大家到Inside 幫老查捧個場吧,免得文章人氣太差,搞不好會被踢出去共筆行列呢,呵呵

 

 

點此去 Inside-網路趨勢與行銷

到底Facebook該不該推出自家手機?(之一)  歡迎也談談您的想法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上星期聽新聞team的同事分享我們的新聞粉絲團的一些經營成績,在兩個月左右粉絲人數增加到15,000人,且同事強調「除了人數的增長之外,我們發現每天分享到粉絲團的新聞回應與討論相當熱烈,最高一則新聞有四百多則回應,且回應的內容很棒,與一般討論區看到的筆戰甚至謾罵很不一樣。即便有時會有比較偏激的回應,也會有其他人出來說公道話,這一點還蠻特別的」。

 

大家討論了一會,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是,因為在Facebook,大家幾乎都是以「實名」的方式加入會員,即便不是用本名,但是從個人資料與朋友中,也可推測出這個人大致的“形貌“與“出身“,所以在這樣的的環境下,每個人發言時很自然的也會有“為自己的發言負責“的心態。

 

這一點對照回部落格的生態圈時也有可類比之處—越知名,經營的越久的部落客越會對自己的言論有所謹慎,畢竟自己的部落格等於是自己在網路上的家和地盤,需要愛惜羽毛。而純粹只是開個帳號很少在用甚至是“免洗帳號“的使用者,在發言時越無所顧忌—一來覺得反正別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二來就算要從頭開始,似乎也沒那麼困難。

 

所以前一陣子看到一位朋友在Twitter上寫道「寫部落格遇到署名“路人“的回應最讓人頭痛,這類回應有時會很偏激,如果認真的長篇大論回覆,他未必會再回來讀到。而放著不回又很刺眼,若是刪掉,旁人看來又好像是自己心虛了。」(大意),正是上述心態的展現。

 

讀到這裡看官也許會覺得「所以老查的意思是Facebook的社群生態比較好嗎?」,其實話不能這樣說,Facebook的本質是社交,因此「身分」與「關係」是其特長,但是部落格的本質是「內容」與「多元的媒體形式」,一篇文章可以千言萬語、圖文並茂、洋洋灑灑,且還可以把文字、照片、影音共冶一爐,加上可以被不特定人透過搜尋引擎搜尋到,因此「內容產生的影響力」是其關鍵。彼此間無法相互替代,但是卻有可能產生互相協助的效果。好的內容透過社交的高度相關性與信任因而被傳播發揮更高的影響力,而網友透過社交互動漸漸所培養出的“自我經營“與“為言行負責“(因為很容易就被“人肉搜索“出自己是誰)的態度也有助產生更良性的互動。

 

越來越覺得,在現在這個網路社群越來越交錯的時代,劃地為王(或劃地自限)的網站經營思惟一定要有所改變。相互連結、組成聯盟、各取所需的想法才有機會因為社群的散佈和放大讓網站繼續成長以及成長速度更快。當然這對許多網站來說是個需要熟悉與調整既有方式與機制的過程、但是相信像是這樣的發展會漸漸成為趨勢。

 

 

 

 

延伸閱讀

 

拉拉雜雜談facebook粉絲團

 

續  拉拉雜雜談facebook粉絲團

 

 


 

Share
Tweet
Pin
Share
2 意見

 

 

在讀這一部東野圭吾的短篇集《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的苦惱》時,一下子會忘記了他是《偵探伽利略》、《流星之絆》的作者,因為在這部《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裡,以黑色幽默筆法把「推理小說」與「推理作家」推向一種極致荒謬的存在,與在他之前的作品裡所流露對人性的悲憫與沈重,似乎不太能連在一起。

 

不過如果對照回東野圭吾在寫作之路上的坎坷起伏與堅持不輟到最後大放異彩,也不難理解在那樣的過程裡,除了持續寫作之外,他也不斷的以一個“小作家“的眼光冷眼旁觀出版社與文壇的各種怪現象,這些光怪陸離的文壇內幕,自然的也因此成為他寫作的素材之一。《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的苦惱》裡有幾篇作品,可以嗅到他對於這些現象濃濃的諷刺意味,也可以說,算是他對於其所處的出版圈的逆襲。

 

由書中的「超猜兇手殺人事件」、「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魔風館殺人事件」、「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都可以讀到東野圭吾對於推理出版業界的諷刺,讀者固然無從得知他筆下的異象有多少真實的成份多少誇大,但是以我曾經在出版社工作幾年的經驗,不難想像其有一定的真實程度,讀完難免會心一笑。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的寫法有點像是科幻小說常見的“If...Then“寫法--“假如推理小說家自己都想不出兇手是誰,會發生什麼事?“、“假如推理作家也要節稅,會發生什麼事?“、“假如推理小說遇到社會高齡化,會發生什麼事?“...而“If...Then“所組合而生的想像空間,讓《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玩出了相當有意思的內容。

 

我個人尤其喜歡「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這一篇,假如書評家、作家,甚至讀者都依循著某種「公式」進行,“讀書“變成只是一種消弭自己“要跟上潮流啊“的焦慮或自我標榜的方式,那麼如篇中所敘述的怪現象--小說、書評、讀者心得完全都由機器所產生的荒謬也不難想像。甚至以在部落格平台工作的我來看,也很自然會連想到“部落格寫作“這件事上—假如寫部落格逐漸變成純粹只是商業置入、應酬文友甚或別有現實目的的工具,某個角度來看對於「部落格」原本屬於每個人都可為自己發聲的個人媒體這一點來說,應該也是一種根本性的諷刺--原本寫部落格是為了表達自我、但最後“自我“已經不存在於部落格書寫當中。

 

不過除了諷刺文壇之外,東野圭吾也不免幽自己一默,其中一篇「超理科殺人事件」,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他筆下的「偵探伽利略」教授名偵探湯川學系列,至於東野圭吾到底是怎麼挖苦自己的作品,讀者不妨親自找來看看。

 

不過,《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真的不是一部推理作品集喔,但我相信推理小說的愛好者,應該還是會喜歡這本有著濃濃諷刺意味,但是也算是對推理小說致敬的短篇集。

 

最後想講一個題外的感想,在讀這本書的過程裡,我一直想到在台灣twitter上一群推友們共筆 ,以新聞事件作為諷刺主題的「台灣幹得好新聞社 @gjtaiwan」。精準的諷刺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除魅,不過政治諷刺很容易因為政黨意識形態而被曲解,也許從一個社會裡諷刺文學的生態,是觀察那個社會文化成熟與多元程度的指標之一。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先聲明一下,這篇文章與選舉無關,請藍綠支持者勿過度解讀,感謝。)

 

早上隨意亂選台找節目,看到TVBS的政論節目,看起來似乎是找了一位名嘴,一位里長,以及一位花卉相關業者(不確定是花農還是批發商),正在聊花博最近的採購相關新聞。

 

轉過去的時候似乎里長正在質疑為什麼市場賣一把幾元的空心菜,花博採購一株卻要20元,因此要花卉業者解釋哪裡不同,只聽到花卉業者用臺語回覆:「啊這是種ㄟ,那是賣ㄟ,當然嘛莫同」

 

結果隔了一陣子,里長似乎仍在質疑不同在哪裡,花卉業者又說了一句:「這是種ㄟ,那是賣ㄟ,勿通安呢比,莫同啦」

 

說真的,我第一次聽的時候聽不太懂意思,後來又聽了一次花卉業者用同樣的方式回答,心想他應該有特別的意思,仔細想一想之後,突然懂了。

 

我想先用另一件事來舉例,今天凡那比颱風襲台,早上看到推友們分享無論是傳統市場與超市都擠滿了準備存糧的民眾,而菜價也因為預期心理似乎有些小漲。

 

為什麼颱風來時菜價會漲?難道今天買到的菜與昨天買到的菜在品質上有差異嗎?非也,我想很多人都會回答我「那是因為供需的問題,颱風會讓菜圃受損,因此當菜的供給不足時,價錢自然會漲。」甚至即便因為風雨的關係讓菜的品質、賣相不比颱風前,但可能價格仍然會上漲。

 

那再想像一下,如果菜價漲的離譜,民眾捨不得買因此都不買,請問價格會繼續維持呢?還是上漲或下跌?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會跌」,是因為當時菜的品質突然變糟嗎?不是,仍然是因為供需的關係。

 

青菜不是可以久放的商品,當採收之後,如果沒賣掉,價值很快的只會等於0,所以市場上的空心菜,菜販會訂的價格是「賣得掉」的價格,因為只要賣掉了,少賺也是賺,甚至擺太久的話,價格等於成本甚或賠一點也會肯賣,為何?因為避免沒賣掉菜爛了就一毛錢也收不到了。

 

但是花博裡的空心菜,契約裡要求的除了符合特定規格(大小)外,還需要保活、施工、維護,與其說買的是「商品」,看起來更像是「商品+服務」,所以把兩樣不同性質與狀態的東西拿來比價,的確基準是不太相同,所以花卉業者才會連說了兩次「啊這是種ㄟ,那是賣ㄟ,勿通安呢比,莫同啦」。

 

寫到這也許看倌們會覺得我拐了大彎是要幫市府講話,非也非也,上面寫的這一大堆其實主要是讓我有兩點收穫,所以特別想在部落格記下備忘—

 

心得1:

我看了好幾則相關報導,發現市府的解釋媒體所報導的多半都在「規格不同勿混為一談」,但也許讓民眾繼續疑惑「大棵一點要貴這麼多嗎?」,但我到台北市政府網站上看當天的新聞稿裡,的確有提到花博的採購契約裡,價格是包含展覽期間後續的維護,只是那一整段文字看起來太官式與坳口,所以媒體都選擇簡單易懂的「大小差異」作為報導重點--所以我自己的心得是,怎樣把一件事的本質藉由溝通去解釋清楚,是一項必須培養的能力。

 

心得2:

假如市府的確有解釋本質不同之處,但是媒體沒有聽懂或是遺漏報導,即便官方網站也許因為性質考量不適合溝通此類爭議性報導,但花博本身有官方部落格與其他社群帳號,市府是可以持續在官方部落格主動溝通的(假如這則新聞卻讓人誤解花博本質甚至對花博產生反感的話,這樣的溝通確有必要)。但是看花博的官方部落格裡並沒有相關的說明,甚至很多民眾也許都還搞不清楚為什麼花博裡會有空心菜?--心得是既然已經運用了部落格與社群媒體,光是放放新聞稿或動態當做官網的延伸還不夠,善用其即時、彈性、互動的特性,包括思維與技巧,都是在這個網路社群時代必須持續培養的能力。

 

大概真的是職業病吧,別人看這則花博採購爭議也許看的是選舉政治角力與弊案,但我看到的還是部落格與社群,大概會被人笑我是「劃錯重點」吧,哈哈。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前兩天寫了「拉拉雜雜談facebook粉絲團」之後,同事早上問我「老查我看了你的文章,那我們正開始經營的粉絲團還需要做嗎?」

 

而剛好也看到推友們轉推前輩的一篇文章「Facebook粉絲好?還是Twitter推友好?」

 

雖然已經想打住有關粉絲團的話題,不過既然同事有此一問(我當時有回答他我的想法,絕不是為了衝人氣賣關子說「你繼續看我的部落格就知道了,嘿嘿」喔),加上讀完該文後有些延伸的想法,所以稍微整理一下再來一篇。

 

我個人認為,在判斷不同社群媒體的影響力時,固然量化的數字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判斷的依據,但是還是需要回到社群媒體互動的本質上來思考,才不致於有所遺漏。

 

所以我想先問幾個問題「A與B的Twitter帳號都各有2,000個follower,請問是否表示A與B在Twitter上的影響力相同?」、「甲粉絲團的粉絲數是乙粉絲團粉絲數的10倍,是否表示甲粉絲團的行銷效果為乙粉絲團的10倍?」

 

我想大多數人應該會回答我「不一定」吧?為什麼?因為「影響力」與「行銷效果」的衡量有太多的變因,絕對不是只是一個數字就可以做結論的。

 

再稍微探討一下Follow一個人(企業)的Twitter和加入一個粉絲團,就心理意義上以及對於自己的“連線生活“的影響(在Twitter上Follow一個人表示你每次開twitter瀏覽時都有機會看到他的tweets,但是加入粉絲團卻可以設定不在自己的塗鴉牆上看到),以及訊息被呈現和與其同時出現的其他訊息(是內容呢?還只是一些系統動態),把這一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時,行銷人員也許思考的除了“選哪個平台“之外,應該還有“怎樣在那樣的平台上擴大影響力“。

 

那麼我如果再問一個問題「那該如何加強品牌在Facebook、Twitter上的影響力?」時,我相信我得到的答案也許也會各不相同,也許是設法提昇被RT(轉推)或是被粉絲主動分享到塗鴉牆的次數,也許是刺激看到訊息的人直接產生點選(以及後續的一連串行動,例如購買),也許是增加對品牌的印象度…,而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行動,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企業本身的產品與服務各不相同,也正如在社群平台上的每個人也有其獨特個性是類似的。

 

所以,我常引述一位同事在某次簡報時說的一句話「企業在做社群經營時,其實就跟〝做人〞是一樣的」--必須符合自己的本性、發揮自己的特長、尋求他人的認同、與社群裡的其他份子維持與增長關係…

 

所以,行銷人員在使用粉絲團時,粉絲人數真的不是唯一的目標,而只是達成目標的開始而已。就像做人與其有一堆酒肉朋友泛泛之交,還不如一兩個真正知心可以相互扶持的好友。我很喜歡「大公司小老闆」裡的一段--在快結束時,。“老鳥“雖然巧妙的利用了客戶潛意識裡“想修理一下毛頭小子“的心理贏得了訂單﹐但是他高興的不是自己的計謀得逞﹐而是“這筆交易對他(客戶)的公司是真的有好處的“。而“菜鳥“訝異的說「原來你是真的相信這個(工作)的」﹐“老鳥“回答「不然我怎麼會幹了這麼多年」﹐真正好的社群行銷就如這段戲裡想表達的一樣,固然對企業來說得到了效益,但是也許對顧客來說,也的確滿足了他的某些需要。不會只是一個你贏我輸的遊戲。

 

所以不要再只看粉絲團的人數而已了,因為這樣只會顯得淺薄外行而已。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我走進了一座「心的博物館」

 

號稱有五億顆心在這裡展示,只是沒有人可以看的完。

 

進館的方式很簡單,只需要填入自己的名字

 

剛進入時周遭一片黑暗

 

身邊的展區燈光隨著我把資料填的越滿,越發明亮

 

你會發現靠近你的的心上掛的名字都是你熟識的

 

有的讓你一看就覺得熟悉親切,有些卻覺得異常陌生

 

有的與你之間似乎毫無隔閡,有的又重重包覆讓你看不出裡面有著什麼

 

當你觸碰每一棵心,他周遭的心又會為你而亮

 

有些人幸運的看見一顆顆坦蕩的心,也有人只見到重重的偽裝與欺瞞

 

因此當問起其他人在「心的博物館」裡的見聞時,也許會訝異的發現自己與他似乎處在不同的時空裡

 

有些人因而流連忘返,也有些人在看見其他人的心時,擔心起自己也毫無保留的暴露,因此卻步

 

但不管如何,當你走進「心的博物館」,你既是參觀者,也是展品之一

 

 

 

 

我想明眼人從我今天這些似胡謅不通的文字裡應該知道我在寫的是facebook。

 

說起來,今天在工作時因為在做的是一些有關未來的規劃,寫了兩三個案子,下班後一時腦子無法切換成寫部落格的狀態,於是想〝那就從相簿裡挑張照片寫一下自己的感覺,看圖說故事好了〞,隨手挑了一本相簿,看到上面這一張,於是從畫面的影像想該寫些什麼呢?隨便亂想之後,就是你看到的這一篇了。

 

標題竟然好膽敢寫「散文詩」三個字,除了惹人訕笑之外也許還會氣死真正的詩人吧?但反正既然每天都要寫一篇部落格,偶而做些kuso的嘗試也算是一種實驗吧。

(狀態顯示為厚臉皮及為自己的偷懶與亂寫狡辯)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在去年Facebook因為「開心農場」等Social Game風潮以及強大的社交功能,快速的成為網友們喜愛的社群服務,而當人潮聚集之後,企業自然動起了運用facebook做行銷的腦筋,加上網路趨勢專家與社群行銷專家的不斷鼓吹之下,「開個粉絲團吧」成為時下社群行銷最夯的玩法。許多「社群行銷專家」津津樂道7-ELEVEN有六十幾萬粉絲,都懷著「有為者亦若是」的雄心壯志。

 

不過物極必反,就如我之前在部落格曾寫到〝過熱的狀態始終降溫會回復到某種平衡〞,當時幾乎成為全民遊戲的開心農場迅速退燒(你還在玩嗎?)。最近雖然開粉絲團的企業還是不少,但是要增加粉絲看起來就沒之前那麼容易,因為網友們經過這波浪潮的洗禮,已經各自找到自己使用facebook的最適方式,不容易再輕易濫加朋友或成為粉絲。最近聽到的市場訊息是,某大家用品品牌花了超過NT$300,000的廣告預算(還不包括建置的成本)在facebook上推粉絲團,三、四個月衝到大約20,000人,平均花在一個粉絲的廣告成本約$15左右,由成本與成長速度來看比起去年難度跡近高了一倍。當然也有一些幾近「人口販子」操作方式的“facebook行銷專家“仍然宣稱可以快速幫企業衝粉絲人數,只是到底是真粉絲還是真人頭(請看MR. Friday的文章 完全踢爆!Facebook行銷黑暗兵法大公開!連MSN、Google都是受害者? )?企業也只能從後續是否真的達到社群口碑傳播效果、與品牌深入互動,或是透過銷售等方式來驗證效益。

 

除了新開粉絲團的難度變高,最近發生了幾件Facebook粉絲團被莫名檢舉違反facebook使用規範而遭站方停權的案例(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知名部落客重灌狂人了,請見 「重灌狂人」粉絲專頁被Facebook無預警關閉(停權)!下一個輪到你 ),讓企業在Facebook粉絲團做行銷變得更加綁手綁腳,很多增加與粉絲互動的小活動像是小問答贈獎就不能玩了(誰都不希望經營了很久的粉絲團莫名被停權)。在這樣的限制下,用誇張一點的說法是—到底是facebook粉絲團在幫企業行銷?還是企業自己的品牌力、企劃力、活動力在幫facebook鞏固網友?端看你用什麼角度來看了。不過這就是平台與開放的威力,只能往好處看算是「魚幫水,水幫魚」。

 

別誤會,我並不是要說粉絲團沒有用,事實上我的部門也剛開始嘗試經營FACEBOOK粉絲團(見前文)。但粉絲團並不是「行銷萬靈丹」,甚至為了要把粉絲人數衝高所需要投注的資源不會小於一般規模的行銷活動。所以當企業在規劃如何把粉絲人數衝高的同時,也必須思考從希望從粉絲團後續獲得哪些效益—是品牌形象、口碑、促銷效果、與顧客互動…還是其他?,每個企業的業種特性與強項不同,不能“人云亦云“的跟隨潮流(就像之前有一個生產工業自動化機器的企業一直傳訊息拉我加入他的粉絲團,我實在搞不懂像我這樣的個人型粉絲就算拉再多,對它到底有什麼實質幫助?)

 

許多行銷人甚至是老闆都難以抗拒被按「讚」和粉絲人數陸續增加之類的數字誘惑,甚至有一次看到朋友在Twitter上說他的老闆要他把其他的社群經營暫停,集中火力做粉絲團就好了。朋友感慨「粉絲團既沒有累積(幾乎不可能看到、找到兩個禮拜之前的內容)也沒有美學」、「只能活在當下」,也許對於某些屬性的企業像是零售通路、速食業、媒體(除粉絲頁外另有完整媒介)等不會是問題,但是如果對內容與使用者互動的累積會是資產的企業來說,也許就無法完全透過粉絲團完成所有的社群經營動作。

 

原本這一篇是想從粉絲團起頭談其他的社群經營工具/方式的,不料拉雜寫了太多,為了避免咖啡館打烊我必須在郵筒上把文章寫完的窘境(前兩天就是這樣把文章寫完的)先就此打住,下次再談。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最近因為部門又從其他單位接手一些新的業務,加上要準備明年的年度計畫,為了不致於遺漏,花了些時間把我所帶的部門相關的業務與工作整理成一張「心智圖」(mind map)作為備忘,整理完之後,自己都有點小吃驚(請見上圖)

 

當然其中有很多項目是跟其他單位合作,但是也因為如此增加了許多溝通會議的需要。再加上還持續不斷的有由老闆與各單位pass過來的新idea與request,所以坦白說這張圖還未必已經是全貌。以往就覺得我自己的工作情況很像高陽小說裡胡雪巖形容的「六個茶壺五個蓋」(意思是不斷的需要cover不足的資源),看了這張圖,覺得我的六個茶壺可能只有四個蓋或三個蓋…

 

昨天臨時被抓進去一個會議裡,其他部門新來的大老闆第一次見到我,第一句話就問「你是不是晚上習慣不睡覺?怎麼看你好像眼睛都快瞇起來了」,唉,原來我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竟然就是這樣,當場說不出話來。

 

在書店翻過一本書,書裡提到常常習慣加班的人很有可能是因為笨懶慢,才會習慣用加班去cover自己的缺乏效率,所以書裡建議讀者要強迫自己不要加班,在正常工作時間裡把事情做完,自然就會成為一個有效率的人云云。讀完我也只能微微苦笑,想說如果我真的依照書裡的方式做的話,我大概會直接變身成為「MR.No 」--開個會討論一下好嗎?No。可以研究一下有沒有合作的機會嗎?No。你覺得你的部門可以協助嗎?No。有關這個新的市場機會請你想一下弄個案子好嗎?No。可能只有不斷的說No,才可以達到這本書裡要求的「絕對不要加班」但又維持高品質的產出。

 

所以很多時候也難免怨嘆—我也不想做別人眼中的工作狂、只懂工作不會玩的笨蛋、沒有生活情趣的工作宅男啊。我也有很多嗜好、很多想做的事,我也希望有正常的家庭與社交生活啊。而且我真的不是沒有效率的遜咖,不然你問一下我的工作伙伴和業務往來單位看看他們怎麼說,唉。

 

也許只能怪自己選了這個行業這個領域的工作,環境永遠在變動,永遠有新的機會,原來的經驗永遠不夠用,所有的事永遠都有新的作法…不過我想我也真的沒辦法去做那種固定週而復始的工作(自己會先悶壞了),只能老梗的說「食得鹹魚抵得渴,要進廚房就別怕熱」,一切都是自做自受啊。

 

(尤其是生日好好的吃蛋糕就是了,幹嘛許什麼〝每日一博〞的勞什子心願,每天又幫自己多找了一件事作,只能說真的是自做自受)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在用了iPhone之後,越來越常直接用它拍一些當下想拍的東西,除了之前常用Camera Kit 模擬Lomo效果外,最近也開始玩HDR處理。

 

所謂HDR 是 "High Dymanic Range"的縮寫,中文可翻成"高動態範圍",其原理是用多張不同曝光照片,透由軟體的合成,讓照片具有亮部及暗部曝光細節皆正常清楚的影像。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說,就是讓照片的細節呈現在極亮與極暗的區域都很清楚,也因此經過HDR處理的照片有時會呈現出一種超現實,很像電腦動畫的感覺。

 

雖然iPhone 4已經有內建HDR拍攝,不過似乎只是以明暗兩種曝光值各拍一張,供使用者後續另行用軟體合成用。不過只要下載像是Pro HDR($1.99)的app,也可以直接拍攝合成HDR效果的照片。又,Pro HDR不只可以用在iPhone 4,在iPhone 3Gs也可以安裝使用。

 

 

下圖是沒有使用HDR,用iPhone直接拍攝的效果

 

 

 

 

以下這一張則是經過HDR處理的效果,有發現不同嗎?天空與背景的Taipei 101與畫面下方的帳篷裡的曝光值被合成在一起,因此無論明暗部細節都清楚呈現,不會過亮或過暗。

 

 

 

 

Pro HDR 的啟動畫面,可以選擇Auto HDR(由程式決定)以及Manual HDR(手動決定極亮與極暗的測光區域)及Library HDR(處理之前存的照片,需選取不同測光值的兩張照片合成)

 

 

 

 

處理中,可以看到是把曝光極亮與極暗的照片合成在一起

 

 

 

 

處理完畢,但仍可以微調對比、色溫、明暗等,按下Save即可儲存

 

 

 

 

經過HDR處理後,再玩LOMO效果,別有一番風味

 

 

 

感覺在這些有意思的影像處理軟體加持下,iPhone越來越有機會替代掉一般的隨身傻瓜數位相機了,這對數位相機廠商來說未必是個好消息,但是對愛拍照的人來說應該是福音吧。

 

相關連結

 

iPhone也可以玩Lomo風--iPhone 3G + 影像處理軟體 【Toy Camera】拍攝效果 

 

iPhone也可以玩Lomo風(2)-- iPhone 3G + 影像處理軟體 【Camera Kit 】拍攝效果

 

最好的相機就是你手邊的這一部--《iPhone影像隨行—國際商業攝影大師的iPhone攝影藝術》

 

iPhone也可以玩HDR (High Dymanic Range)效果--影像處理軟體 Pro HDR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他不笨,他只是愛Social
      • S.T.A.R 的人生
      • 老闆與老師
      • 「每日一博」滿一月小記
      • 不怕後浪推前浪
      • 讀「ARO觀察:部落格網站使用狀況」最新報告
      • 不結婚的人
      • 讀報有感-我看藍營有臥底
      • 莎呦那拉,本日待辦單
      • 部落格也「靠行」—小記加入 Inside-網路趨勢與行銷 共筆
      • 再續 拉拉雜雜談Facebook粉絲團
      • 名作家的黑色逆襲--東野圭吾《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的苦惱》
      • 關於花博、空心菜的隨便想想
      • 續 拉拉雜雜看facebook粉絲團
      • [散文詩] 心的博物館
      • 拉拉雜雜談Facebook粉絲團
      • 忙忙忙之情非得已我也不想啊
      • iPhone也可以玩HDR (High Dymanic Range)效果--影像處理軟體 Pro HDR
      • 一趟村上迷都想去做的旅行--參加郭正佩《東京‧村上春樹‧旅》新書發表會小記
      • 從唱歌想到人生--週末的隨想
      • 雜誌瘋
      • 壞脾氣
      • [極短篇] Fly me to the moon
      • 關於開會這檔事...
      • [隨想] 從部落格想到公與私的界線
      • 底片相機玩家一定要看的指南--藤田一咲《玩回底片機:48款銘機圖鑑與攝影解析》
      • bestguy情歌精選--You don't know me
      • 玩具店的午後,某段回憶
      • 歡迎加入「Y!時尚筆記」粉絲團,感受隨手可及的時尚
      • 從鋼鐵人玩具想起的工作小道理
      • 卡路里與小確幸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