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 拉拉雜雜看facebook粉絲團

by - 晚上11:13


 

前兩天寫了「拉拉雜雜談facebook粉絲團」之後,同事早上問我「老查我看了你的文章,那我們正開始經營的粉絲團還需要做嗎?」

 

而剛好也看到推友們轉推前輩的一篇文章「Facebook粉絲好?還是Twitter推友好?」

 

雖然已經想打住有關粉絲團的話題,不過既然同事有此一問(我當時有回答他我的想法,絕不是為了衝人氣賣關子說「你繼續看我的部落格就知道了,嘿嘿」喔),加上讀完該文後有些延伸的想法,所以稍微整理一下再來一篇。

 

我個人認為,在判斷不同社群媒體的影響力時,固然量化的數字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判斷的依據,但是還是需要回到社群媒體互動的本質上來思考,才不致於有所遺漏。

 

所以我想先問幾個問題「ABTwitter帳號都各有2,000follower,請問是否表示ABTwitter上的影響力相同?」、「甲粉絲團的粉絲數是乙粉絲團粉絲數的10倍,是否表示甲粉絲團的行銷效果為乙粉絲團的10?」

 

我想大多數人應該會回答我「不一定」吧?為什麼?因為「影響力」與「行銷效果」的衡量有太多的變因,絕對不是只是一個數字就可以做結論的。

 

再稍微探討一下Follow一個人(企業)的Twitter和加入一個粉絲團,就心理意義上以及對於自己的“連線生活“的影響(在Twitter上Follow一個人表示你每次開twitter瀏覽時都有機會看到他的tweets,但是加入粉絲團卻可以設定不在自己的塗鴉牆上看到),以及訊息被呈現和與其同時出現的其他訊息(是內容呢?還只是一些系統動態),把這一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時,行銷人員也許思考的除了“選哪個平台“之外,應該還有“怎樣在那樣的平台上擴大影響力“。

 

那麼我如果再問一個問題「那該如何加強品牌在FacebookTwitter上的影響力?」時,我相信我得到的答案也許也會各不相同,也許是設法提昇被RT(轉推)或是被粉絲主動分享到塗鴉牆的次數,也許是刺激看到訊息的人直接產生點選(以及後續的一連串行動,例如購買),也許是增加對品牌的印象度,而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行動,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企業本身的產品與服務各不相同,也正如在社群平台上的每個人也有其獨特個性是類似的。

 

所以,我常引述一位同事在某次簡報時說的一句話「企業在做社群經營時,其實就跟〝做人〞是一樣的--必須符合自己的本性、發揮自己的特長、尋求他人的認同、與社群裡的其他份子維持與增長關係

 

所以,行銷人員在使用粉絲團時,粉絲人數真的不是唯一的目標,而只是達成目標的開始而已。就像做人與其有一堆酒肉朋友泛泛之交,還不如一兩個真正知心可以相互扶持的好友。我很喜歡「大公司小老闆」裡的一段--在快結束時,老鳥雖然巧妙的利用了客戶潛意識裡想修理一下毛頭小子的心理贏得了訂單﹐但是他高興的不是自己的計謀得逞﹐而是這筆交易對他(客戶)的公司是真的有好處的。而菜鳥訝異的說「原來你是真的相信這個(工作)的」﹐老鳥回答「不然我怎麼會幹了這麼多年」﹐真正好的社群行銷就如這段戲裡想表達的一樣,固然對企業來說得到了效益,但是也許對顧客來說,也的確滿足了他的某些需要。不會只是一個你贏我輸的遊戲。

 

所以不要再只看粉絲團的人數而已了,因為這樣只會顯得淺薄外行而已。

 

You May Also Like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