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續 拉拉雜雜談Facebook粉絲團

by - 晚上8:51

 

 

上星期聽新聞team的同事分享我們的新聞粉絲團的一些經營成績,在兩個月左右粉絲人數增加到15,000人,且同事強調「除了人數的增長之外,我們發現每天分享到粉絲團的新聞回應與討論相當熱烈,最高一則新聞有四百多則回應,且回應的內容很棒,與一般討論區看到的筆戰甚至謾罵很不一樣。即便有時會有比較偏激的回應,也會有其他人出來說公道話,這一點還蠻特別的」。

 

大家討論了一會,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是,因為在Facebook,大家幾乎都是以「實名」的方式加入會員,即便不是用本名,但是從個人資料與朋友中,也可推測出這個人大致的“形貌“與“出身“,所以在這樣的的環境下,每個人發言時很自然的也會有“為自己的發言負責“的心態。

 

這一點對照回部落格的生態圈時也有可類比之處越知名,經營的越久的部落客越會對自己的言論有所謹慎,畢竟自己的部落格等於是自己在網路上的家和地盤,需要愛惜羽毛。而純粹只是開個帳號很少在用甚至是“免洗帳號“的使用者,在發言時越無所顧忌一來覺得反正別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二來就算要從頭開始,似乎也沒那麼困難。

 

所以前一陣子看到一位朋友在Twitter上寫道「寫部落格遇到署名“路人“的回應最讓人頭痛,這類回應有時會很偏激,如果認真的長篇大論回覆,他未必會再回來讀到。而放著不回又很刺眼,若是刪掉,旁人看來又好像是自己心虛了。」(大意),正是上述心態的展現。

 

讀到這裡看官也許會覺得「所以老查的意思是Facebook的社群生態比較好嗎?」,其實話不能這樣說,Facebook的本質是社交,因此「身分」與「關係」是其特長,但是部落格的本質是「內容」與「多元的媒體形式」,一篇文章可以千言萬語、圖文並茂、洋洋灑灑,且還可以把文字、照片、影音共冶一爐,加上可以被不特定人透過搜尋引擎搜尋到,因此「內容產生的影響力」是其關鍵。彼此間無法相互替代,但是卻有可能產生互相協助的效果。好的內容透過社交的高度相關性與信任因而被傳播發揮更高的影響力,而網友透過社交互動漸漸所培養出的“自我經營“與“為言行負責“(因為很容易就被“人肉搜索“出自己是誰)的態度也有助產生更良性的互動。

 

越來越覺得,在現在這個網路社群越來越交錯的時代,劃地為王(或劃地自限)的網站經營思惟一定要有所改變。相互連結、組成聯盟、各取所需的想法才有機會因為社群的散佈和放大讓網站繼續成長以及成長速度更快。當然這對許多網站來說是個需要熟悉與調整既有方式與機制的過程、但是相信像是這樣的發展會漸漸成為趨勢。

 

 

 

 

延伸閱讀

 

拉拉雜雜談facebook粉絲團

 

續  拉拉雜雜談facebook粉絲團

 

 


 

You May Also Like

2 意見

  1. 祝老查中秋節愉快!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也祝福您中秋節快樂,月圓人團圓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