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你知道全世界收藏了最多拍立得相機的人是誰嗎?你知道他收藏了多少不不重複的拍立得相機嗎?

 

答案是:全世界收藏了最多拍立得相機的人是香港的收藏家黃定敏(T.M. Wong),他收藏了1,042部不重複的各式拍立得相機,也因此名列金氏世界記錄。

 

今天下午很榮幸的參加了T.M. Wong來台灣分享他的收藏心得的座談會。在主辦人針孔相機達人管伯伯的邀請下,我有機會幫忙張羅場地以及擔任他的翻譯(粵語翻國語)。不過他大部分時間都可以用國語表達的很清楚,因此不需要我幫忙,也讓我可以專心的聽他分享他三十多年來與拍立得結緣的心路歷程。

 

T.M.一開始先分享了一張照片,照片裡是他和他妹妹,時間是三十多年前,而這張照片正是他成為拍立得收藏家的起點。起因是當時柯達在香港推出了拍立得相機(註),舉辦「買拍立得送遙控汽車」的促銷活動。而T.M.的父親就買了一部拍立得相機和三包底片,相機自己玩,遙控汽車給年幼的T.M.。T.M.回憶當時他玩了幾小時遙控汽車後就膩了,但是反而對於爸爸按下按鈕之後立即可以跑出相片來的神奇相機更有興趣。於是一家人把三包底片很快拍完了。雖然之後儉省的母親覺得底片太貴而不許再買底片來玩,不過這個回憶卻深深的印在T.M.的腦海裡。

 

之後T.M.在學校學的是平面設計,也因此需要修攝影相關的課程。於是他買了人生中第一部拍立得相機Polaroid SX-70。而童年那「按下快門之後,相片神奇的立刻出現在眼前」的記憶又重新清晰了起來。之後他就常到跳蚤市場的地攤等尋找二手的拍立得相機作為收藏,不過那段時期相機的增長速度還算緩慢,也沒想到自己日後會成為全世界擁有拍立得相機最多的人。

 

2000年起,他的拍立得相機收藏史進入一個重要的轉折點—eBay拍賣出現了。他開始在eBay上找尋各種拍立得,收藏也因此快速增加,家裡也因此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拍立得。到後來老婆警告他「你要買可以,但是不准放在家裡」,於是他租了個小房間來放他的收藏,當他把收藏搬到新的存放處時,從那一刻起他覺得像是「天國降臨」了,因為就不必擔心家裡堆不下,因此收藏的速度直線上升。T.M.在講到這裡時形容「好像每天都再過聖誕節一樣,因為當打開包裹的那一刻,就像拆開聖誕禮物一樣興奮」(這種感覺我懂,真的)。

 

在eBay競標的過程裡,他有印象總是有幾個人在跟他競爭,經常因為不認輸的心理因而在競標過程多花了不少錢。有一天他收到了其中一個人的e-mail,跟他商量說「與其惡性競爭,不如我們來約定吧—以後誰先出價,另一個人就不要出手」,後來隔了一陣子,對方又寫e-mail來「要不要我們來交換一些自己重複或者不想收的相機,當作交流」,本來T.M.還猶豫會不會寄出好貨換來比較差的東西,而對方似乎也感覺到T.M.的顧慮,主動說「不如我先寄一些相機給你,如果你喜歡的話,再寄你不想收的相機給我」。而當T.M.打開收到的一大箱相機,發現裡面竟然有寶麗萊600型全透明機身,專供展示與內部測試用的稀有機種時,他說「我當下真的感動到起雞皮疙瘩,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人(與事)?」於是T.M.也挑了一些好貨寄回去,也因此與這位住在奧地利的拍立得收藏家成為好友。之後也因為同樣的原因結識了美國的、加拿大的收藏者,彼此互相交換藏品,後來也都有機會能夠見到面。我想,這應該就是「收藏」除了藏品之外,另一項為收藏家所帶來美好禮物—有機會結識同樣著迷於某項事物的人,也因為這樣進而成為好朋友。

 

收藏的故事T.M.暫時講到這裡,接下來就開始介紹他這次帶來台灣的30多部各式各樣拍立得相機。其中除了主要的大系—各式各樣的寶麗萊Polaroid相機外,還有柯達、蘇聯自己開發的Foton 1、產量只有1,000部,自有規格導致底片超級難找的Chrislin Insta Camera(T.M.說「雖然這部相機很差,導致只生產了1,000部,但是它的底片因為這樣所以太難找了以致於其珍貴程度可能超過我今天帶來的所有相機。而我手上這一部是有使用過的痕跡的,這讓我覺得很興奮,因為表示我有機會看到它實際拍攝的照片,對我來說,相機不是擺設品,重要的是拍攝」)、可以八連拍(連續、單獨、格與格之間的間隔時間可以自行調整)的拍立得,以及各種稀有的機型。每一部看似平常的拍立得,T.M.都可以侃侃而談其背後的故事。而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現在的3C產品每每靠著不斷的推出新型機來維持競爭優勢與刺激購買,但是在過往的日子裡,也許一個夠好的商品可以有很長的生命週期,其間也許都只是在外型等小地方做出差異,反而因此產生了收藏的趣味。

 

現場除了相機之外,T.M.還帶來另一件很珍貴的物事—一張20”×24”的大幅拍立得相片,裡面是他與太太、女兒的全家福合影。目前世界上僅剩下紐約還有機器(相機本身含機座約200cm高)與相紙拍這樣的照片,也因此價格不便宜:三張US$1,800,但T.M.說「這些僅存的相紙只會越來越少,估計存量還可以用一到兩年,有一天就會完全消失了。所以除了預期將會越來越貴之外,想趁它消失之前可以實際去拍下這樣的一張拍立得照片,算是收藏拍立得所必須有的體驗之一」

 

現場有人問T.M.,會不會擔心有人的收藏會超越他,他笑說「如果有人收藏的拍立得比我多,那很好啊,這樣我就可以去找他見識一下他有哪些我沒有的收藏品,不是很好嗎?」而T.M.也提到他將來的希望是,能夠想個方式讓他所收藏的這麼多拍立得相機不只是珍藏在他的家裡,而是能夠透過展示讓世人也都有機會看到這些各式各樣的拍立得相機,產生相同的體驗與感動。

 

衷心希望T.M.可以如願,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的「拍立得博物館」,到時一定會去朝聖,仔細欣賞這些凝結了那個時代技術、設計、美學的拍立得相機們。

 

 

 

想看更多的現場記錄照片?請點這裡

 

(註:柯達所產的拍立得後來因為寶麗萊主張擁有相關專利,因此停止生產退出市場)




 




 



 


 



 


 



 



 



 



 



 



 



 



 



 



 



 



 



 



 



 



 



(這一張就是20" X 24" 的稀有大片幅拍立得照片,T.M.特地帶一家人去紐約拍攝的)

Share
Tweet
Pin
Share
4 意見

 

 

上禮拜找了時間帶著Fujifilm X100出門隨拍,主要的目的地是寶藏巖,不料到的時間太早,還沒開放,只得先隨處逛逛打發時間。

 

信步走到「公館The Wall」門口,發現旁邊的牆面上有著塗鴉與貼紙,一直很喜歡這類雜亂無章中隱約透出的不協調美感,所以順手拍了幾張。

 

也許對其他人來說,這些照片只是一些無意義圖案與影像的結合。不過拍照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裡,不同人從觀景窗看到同一個世界的不同樣貌。透過鏡頭與感光體記錄的畫面加總起來,也讓這個世界更加的豐饒多義。

 

 


 


 


 


 


 


 


Share
Tweet
Pin
Share
6 意見

 

昨天因為我所服務的無名小站有個活動「正妹遊樂園 – 義大世界一日遊」,所以跟著同事一起到高雄義大世界支援現場人力。(絕對不是因為有正妹才去的,這些小妹妹的年紀應該可以當我女兒差不多)

 

因為手上要拿導引牌,所以雖然相機就在包包裡,仍然還是拿出單手就可以拍的iPhone 4當作主要拍攝的工具,主要仍然是使用Instagram。同行的攝影師們有一位背了近20公斤的器材,相當佩服。(這大概也是人家為何拍得好的原因之一),因為是隨手拍,義大世界的遊樂園裡有些特別規劃營造的景觀自然就成了我捕捉的畫面。

 

不能免俗的還是有拍了一兩張正妹的畫面,只能說,年輕真好、青春無敵啊。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記得很久以前讀過香港女作家張小嫻的散文集(書名忘了),裡面有一篇的主題是「佬味」。

 

所謂的"佬"是粵語裡稱呼"有點年紀的男人"的略語,不過感覺算是平易中微微帶貶意的叫法。而「佬味」也自然不像「男人味」、「男子氣慨」那樣正面的形容,而是指中年男人稍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邋遢的感覺。有點像粵語裡另一個形容中年男人的詞「男人老狗」,有種隨便而帶著點稜角磨盡的滄桑味道。

 

只是記憶裡張小嫻的文章對於"佬味"是帶著些微警告意味的敘述,提醒男人們不要因為年紀長了、感情定下來了,就不再注意自己的外表吸引力。鬍子不刮、挺著肚子穿著短褲、拖鞋、格子襯衫的就上街到處去,中年男人還是該好好打點一下自己的外表,不一定要衣衫華美光鮮,但是至少該恰如其分。

 

年輕時有一段時間因為經濟能力的關係,的確是不太在乎穿著。不過當荷包稍微有點錢之後,其實對於穿著和外表也還蠻在意的,也有過一段"風神漂丿(撇)"的時光。不知為何,當時讀這一篇文章的印象就相當深刻(你看,隔了十幾年都還記得)。也許是想警惕自己“老了以後“不要變成文中所形容的“佬“(或“肥佬“)。

 

之後偶然一次聽到另一位美女小說家聊起她對男人的看法,她覺得“胖男人“對她來說只代表欠缺自制與意志力的存在,毫無雄性動物的吸引力,基本上她不會把這樣的男人當男人看。當下更是覺得「男人看女人的眼光比起女人看男人,其實是寬容得多啊」。

 

只是年歲漸長,費洛蒙對我的作用力越來越弱,加上感情穩定、大部份時間專注於工作、新陳代謝變慢、沒時間常運動…等種種理由,我的身形也越來越中廣壯碩。我的穿著也逐漸因此而往寬鬆、休閒的方向演進(而且我又在一個不需要穿襯衫打領帶的工作環境上班)。直到有一天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發現竟然也有了當時所讀的文章裡的“佬味“(而且還得加個“肥“字在前面),不禁心下一驚。

 

女友自然對此也不太滿意,經常直接表示要我減肥。只是我多半諾諾以對,心裡想我的肚圍有一部份的原因也還是因為她—因為兩個人吃飯時,最後總是我要扮演“清空桌面“的角色,長久以往如此這般怎能不胖?

 

後來看了一些自己參加活動的記錄照或影片,覺得已經到了“不忍卒睹“的地步,心一橫,決定認真減重,每餐只吃土司豆漿,加上早晨的兩大杯自製果菜汁,作為主要的食糧。兩週下來倒也瘦了三公斤多。

 

我老實招供,“健康“並不是我所考量的重點,“外觀“也許才是我甘於忍口腹之慾三餐只啃麵包的主要原因。也許這原因看起來相當膚淺,也許看官會覺得「你即便瘦下來也未必好看到哪裡去,不必委屈自己了吧」,但我只是不想成為女人口中“毫無吸引力“、“缺乏意志力,基本上不能算是男人“的那種存在啊(泣)

 

你問我目標是多少?我希望至少減個10公斤,而心裡另一個“隱藏版“的標準是—我希望可以瘦到穿襯衫時把下襬扎進褲子裡時,不會讓人覺得腰帶上擠出了一圈肉。多久可以達成?不知道,反正老子拼了就是。

 

目標達成之後呢?我想,我應該會專程跑一趟金峰魯肉飯,好好吃一大碗魯肉飯加頭髓湯,還要配滷蛋跟油豆腐… :P 。(什麼?你說這樣太〝墮落〞?算一算,減掉10公斤所需要少吃的熱量=7,700卡× 10kg=77,000卡,如果以一碗魯肉飯大約770卡來算,我等於已經少吃了100碗魯肉飯了耶!)


Share
Tweet
Pin
Share
7 意見

 

 

昨天晚上睡前一時有感,在Twitter上發了一則「對於工作--需要熱愛,但不能感情用事。需要分得清什麼是目的,什麼又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需要爭一口氣,但也要能忍一口氣。需要有「沒人比我更懂」的自信,但又必須保持「聽得進別人的話」的虛懷。」 

 

總的來說,也許就是這一段日子一些感觸的總結吧。 

 

回想我這二十年來的工作生涯,從被外派到香港開始,一直都是用一種〝只要我在哪個職務上,我就要成為最了解那份工作該怎麼做的專家〞的心情在做。雖然不敢說我都做到極致,但是至少從出版行銷企劃、文案、網站行銷、拍賣的品類經營、社群經理,其間這一些角色的轉換,都還有些我自己覺得可以拿出手來的代表作。甚至當我在某個職務上時,對我來說,沒有對過去的舊情綿綿,也沒有對未來其他可能性的三心二意。我,盡可能讓自己如同〝變形〞般的嵌入那個職務該有的樣貌,專心的做當下該做的事。 

 

只是這樣的狀態很多時候對我自己來說未必是〝快樂〞的,因為難免要壓抑些心裡的感覺、改變些個性、忍受些旁人的不了解。不過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上班族的工作哲學或者是工作紀律吧。而當這樣投入在工作時,又必須巧妙的維持所謂的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有平衡嗎?大概只要沒發瘋不失控應該就算有吧?),以及在「熱愛」與「狂熱」、「自信」與「剛愎」、「手段」與「目的」等等在判斷上每每只有一線之隔的分寸拿捏。每天晚上在沖澡時回想一天的經過,暫時用一種抽離的心情看自己時,難免有時會對自己說聲「唉,難為你了」。 

 

難免會想,持續不斷的工作了二十年(除了之前那段三個月的意外長假),沒有妻小要養,手邊算是有一點點小錢,我有沒有給自己稍微休息一下的餘裕?有沒有讓自己可以拋下寄託了二十年所有的精力、時間、能耐、智慧的這件事,把思慮放在自己真正愛的事物像是模型或拍照,以及做一些不是為了公司、老闆、職務以及任何他人,只是為了自己愛做、想做的事的空間。也許你會說〝這應該是中年症候群吧?〞或者說〝你是日子過太好了,才會想東想西。如果你是為生活所苦的話就不會想那麼多了〞。也許是吧,不過說真的,就算是,又有誰有資格來責問我、要求我什麼呢? 

 

坦白說,我這一陣子自己評估在工作上的〝自我狀態〞其實是好的,事情總是一點一點的如計畫完成,一些案子有了不錯的開展,堅持了很久持續不斷的說的事情終於被聽進去而有了啟動。所以上面的感觸並不算是因為〝不順〞而產生的牢騷抱怨,反而是一種〝即便是這樣,那又如何?〞的反思。 

 

也許工作始終是那樣、生活始終是那樣,只是是我自己在想還要不要再繼續那樣而已,呵呵。


Share
Tweet
Pin
Share
6 意見

 


 

昨天在書店看到松浦彌太郎的新書《嶄新的理所當然》,當下就買了兩本,一本自己讀,一本則送給女友(題外話:我覺得如果是好書或是自己喜歡的書,覺得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有幫助的話還是多買一本送給對方吧,不要用借的,才不會自己想讀的時候不在手邊。台灣的書價大多已經比去餐館吃頓豐盛點的飯便宜了,但是卻可以陪著你很久很久,實在是很好的自我投資)。

 

這是第二次讀松浦先生的書,上一本讀的是《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先簡單介紹一下松浦彌太郎—身兼知名作家、書評者、雜誌總編輯等多重身份,1992年成立販賣舊雜誌和專業書籍的「m&co.booksellers」。1994年於赤坂「Huckleberry」內設置門市書店。1997年將店面遷移至中目黑。2000年創立以兩噸重貨車為載具的移動書店「m&co.traveling booksellers」。2002年於中目黑與GENERAL RESEARCH的創辦人暨設計師小林節正共同開設二手書店「COW BOOKS」。2003年於南青山Dragonfly CAFE內開設「COW BOOKS」二號店。2007年起接任日本老牌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總編輯。

 

我所讀到的兩本松浦先生的著作都是松浦先生把自己對於生活與工作、待人處事的想法以散文的方式記錄下來。書中許多觀點都讓我咀嚼再三。而《嶄新的理所當然》書名的意思是,生活中有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或原則,但如果只是依循著其他人所制定的「理所當然」原則來做,一來相當無趣,二來也未必是最好的作法。唯有不斷對周遭的事物保持關注與思考,才能替自己的生活找出專屬的「嶄新的理所當然」。松浦先生這麼寫道「世界在變化,為了維持自己的本色,我們不得不因此而成長。也就是說在變動不居的世界裡,為了保持不變,"改變"是必要的,我們要追求「嶄新的理所當然」」

 

今天星期天,早上如往常般被生理時鐘喚醒之後,順手就把《嶄新的理所當然》拿過來讀,邊讀邊把我覺得值得深思的段落用iPad分享到常用的Twitter、Facebook與Plurk上,以下是我自己蠻喜歡的段落(因為顧慮Twitter 140字的限制,部分是我根據書中原意濃縮改寫)

 

「不可以當一個把"(真)麻煩"二字掛在嘴邊的人」,因為"麻煩"這個字眼具有把一切全盤否定的強大「消除能量」,而真正的樂趣就在"麻煩"的事情之中

 

「商業眼光」並不單純只是爲了賺錢,而是要讓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與能力在這個世間發揮功用,和這個世界接軌。"扯到錢的事=下流"這句話是個誤解。

 

「學習」就是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去發現那些「理所當然」但是「重要」的事。不要忘記好奇的心,去了解什麼才是對自己而言才是"恰恰好的狀態"

 

工作上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如果每當這樣的情況就馬上請教別人或者上網搜尋答案,我們的腦袋就會退化。「先自己想一想吧」,遇到不懂的事,應該先靜下來一個人好好想個透徹。

 

不要把品味和自己不同的人當笨蛋,不要否定那些和自己生活價值觀不同的人。結黨批評那些和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是很卑鄙的作法。

 

開車除了要懂得踩油門前進、操縱方向盤轉向,第三項技巧是"踩煞車"。生活的步調不能只是一味向前衝,隨時要能夠踩煞車停下來,維持「對自己來說最剛好的步調」〞

 

「九點到五點」,把這當做工作的度量衡太沒有意義了,而且會陷入"隨著時間過去,事情就逐步會被完成了"的迷思。不要用"工作了幾小時",而是"完成了哪些事"來作為一日工作的度量衡。

 

「想」和「思考」是兩件事。「想」有點像塗鴉,「思考」則像仔細描繪的素描。抱著「想要了解事物本質」的目的,為了察知本質不斷反覆進行"那是什麼?"的推理,這個過程稱之為「思考」。

 

一兩個小時過去,很快的我把《嶄新的理所當然》讀完一遍,我在Twitter上這樣寫著〝週日晨讀「嶄新的理所當然」,躺在床上一邊看書,一邊用iPad把覺得該深思的段落記下與透過網路分享,一樂。另一感想是,iPad誠好物也 〞。的確有了方便的設備與社群服務,很多不錯的心得與想法都可以跟認識的不認識的網友們分享,的確是人生一樂。而為了不想這些有意思的段落分享只是隨著微網誌因時間推移而消逝,也特別在部落格記下,讓自己有方便可以回過頭咀嚼思考的機會。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前兩週接到部落客水瓶子的邀請,在「青田七六」正式開幕前,先去參觀了一趟。

 

以下引用一段「青田七六」的簡介文字—

 

“位於台北市青田街七巷六號的市定古蹟--馬廷英教授故居是1930年代興建的日式教授宿舍,一群台大校友本著能為台大做些甚麼的熱情,將開幕成立科普教育的展覽館,並推動文化藝術導覽工作。

 

2007年內政部都委會通過台北市政府所提,將青田街附近一些建築指定為日式聚落風貌專用區的計畫,這一區日式宿舍的古蹟再利用的案子特別引起大家的關注。

 

如今,屬於台大校產的青田街七巷六號(後稱青田七六),台大校友以黃金種子文化公司名義,以租賃模式取得使用權利經營,自負盈虧維護這棟老房子。上午免費提供各單位申請自然科普導覽活動,中午以後提供簡餐、咖啡、茶等服務。

 

(中略)

 

黃金種子文化公司文化長簡肇成(水瓶子)表示,他希望藉由這棟會呼吸的老房子,讓所有人在此講故事,並激盪更多的火花出來。台灣從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來台,戰前戰後所發生的故事太多了,對於市定古蹟能夠維持再利用,網路知名部落客水瓶子透露著感性的眼神,不只是這棟老房子,在老房子內的『人』所發生的故事,才是主體。“

 

當天參觀的行程,除了瀏覽「青田七六」保留了老建築之美的獨特風味外,比較特別的是,觀賞馬廷英教授的公子,名作家亮軒先生講述兒少時在「青田七六」的回憶以及馬廷英教授行誼的一段記錄影片。我當下的感覺是,記憶與故事,的確是時間所能留給我們最美好的禮物。而透過人的口中講述的故事,又比透過文字與紙張所記錄下來的,更加的鮮活動人。

 

附上當天參觀時所拍的照片,刻意“小處著眼“,試著想表達當天在聽到亮軒先生娓娓道來在那老宅子裡發生的故事時的感覺—人生的歷程,不過是一連串片段記憶的總和。

 

突然想起了一部老電影「似曾相識 Somewhere in time」,電影裡的男主角在一棟充滿了歷史的老旅館裡嘗試回到了過去的時空。雖然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奇遇,但是找個時間走訪保留了過往的記憶與形制的老建築細細欣賞,也可算是給自己一段小小的時空旅程。

 

 

青田七六

 

地址:青田街七巷六號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11:30~21:00,週六至日9:00~21:00,提供餐飲

週一至週五 9:00~11:00,提供導覽服務,歡迎預約

 

青田七六提供各種大小包廂及和室間,適合舉辦活動、講座、文藝茶會餐會等,

空間人數容量最小可4-6人,最大15-20人;亦提供展覽空間,可舉辦各式畫展、攝影、雕塑、書法、手工藝展等,歡迎預約租借。

 

預約電話: (02)2391-6676

 

 

 


 


 


 


 


 


 


 


 


 


 


 


 



Share
Tweet
Pin
Share
No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世界上收藏最多拍立得相機的人-- T.M. Wong 來台座談「Let's Polaroid」活動紀實
      • 公館「The Wall」周邊隨手拍 -- 拍照不必在他方(番外篇二十五)
      • 青春無敵之義大世界一日遊--拍照不必在他方--出張篇17
      • 減肥記(again) -- 首部曲
      • 近來工作雜感
      • 生活不該只是老生常談般的重複著--讀松浦彌太郎《嶄新的理所當然》
      • 老宅子的小角落--「青田七六」隨手拍
      • 看見孤獨的況味--「All about Alone 台北-東京」攝影展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