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前兩天在誠品買書結帳時,發現櫃台有一份贈閱的「台灣夢想地圖」,是 嚴長壽 先生新書《我所看見的未來》的宣傳DM。

 

好奇的拿了一份,書預定3月31日上市,所以有點“預告“、“試讀“的意味。細讀之下,覺得想幫忙稍微介紹一下這本還沒出版的書。

 

先稍微扯開聊一下自己旅遊時有過的一些想法。去年在關西的宇治有機會去造訪「源氏物語博物館」,不過參觀時才知道,原來《源氏物語》只有最後十章的故事發生在宇治(故稱為“宇治十帖“),且並不算是故事的主線。但是宇治卻巧妙的運用《源氏物語》作為宣傳觀光的方式,在「源氏物語博物館」看到大門的標示上註記創館以來已經有數百萬人入館參觀過,相信對於宇治的觀光來說,應該是有相當的幫助。當時我心裡就想,台灣應該也可以學習這樣的方式,把稗官野史如“西螺七崁“、“嘉慶君遊台灣“、“廖添丁“中的人物與事件、場景作為為台灣觀光增加附加價值的點。就像我其實並沒有讀過《源氏物語》,但也還是去了博物館,並且差點就買了一套紀念明信片(沒買的原因是身上的日幣已經快花完了)。

 

這段經驗跟《我所看見的未來》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在這份「台灣夢想地圖」裡摘錄的,就是 嚴先生對於台灣發展觀光的一些想法。像是“有一天,花東像美國納帕谷地一樣迷人“、“有一天,綠島成為全球環保示範區“、“有一天,澎湖成為節能玩家的天堂“、“有一天,金門成為全球軍事迷的樂園“、“有一天,台北成為華人文化觀光重鎮“…,可以看出嚴 先生期待能藉由“企劃“的方式,為台灣創造出更多吸引觀光客前來的“梗“,讓觀光客有更多的理由想到台灣來看看,甚至是一來再來。

 

也許看到這些想法時,有的人會覺得“台灣真的有這樣的條件嗎?“,但我認為即便台灣現在沒有這樣的條件,但是只要透過規劃,是有機會做到的。而我也想起了很久以前 詹宏志 先生在《城市人》一書中提到的「公司街道」的概念—整條街道的居民與商家共同透過企劃與合作去打造一條有吸引力的街道(概念就像台中的精明一街),創造更多的商機與增值的機會。而 後來詹 先生在數位時代的一篇專欄又提出了“企劃台北成為「牛肉麵之都」 “的想法,應該算催生了後來的「台北牛肉麵節」。

 

是的,一條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觀光,除了依賴其原有的風景、歷史與人文背景之外,其實是可以透過「企劃」的方式創造出更多的吸引力與價值的。

 

這樣的工作不一定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民間企業甚至個人,都有機會創造出這樣的價值。就像我經常看到網友假日專程前往淡水的“有河book“書店消磨假期,正是一家書店為一個地區創造出前往觀光的理由相當好的例證。

 

我很期待能讀一讀《我所看見的未來》這本書,相信有機會對台灣催生與創造出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與想法。

 

不過,我更期待看到的是,每一個生活在台灣的人,都有自己對於台灣的想法與夢,並且也真的試著去實現。

(網頁圖片引用自天下文化《我所看見的未來》網站)

(後記:我已經買到了這本新書,打算春假時好好讀一讀)


 


 


 



Share
Tweet
Pin
Share
9 意見



明天就是總統大選了。


在最近這一段日子裡,一來是因為工作忙碌,二來個性上不喜與人爭論,所以對於政治少發議論,看到部落圈、Twitter上經常有朋友寫對於政黨、候選人的意見與批評,也很少參與討論,並不是我對於政治冷感或無感,而是看到許多朋友已經把政治以面對宗教或是賽事的心態視之,亦或是戲謔笑罵某一候選人之言行,覺得與其到最後淪為抬槓般的各說各話不歡而散,還不如保持靜默。


只是今天倒是想寫點於這次大選的想法,也算為這值得紀念的一刻留下些屬於自己的紀錄。


我覺得,這次大選對台灣的民主發展來說,意義相當特殊,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轉捩點。因為台灣全體人民包含政治人物,在這次大選裡能夠學到的事,是與之前的選舉有些不同的。


雖然我還不知道哪一位候選人會當選,但是他的當選將會回答以下的問題:


    到底台灣的選民重視的是執政實績,還是意識形態?是歷史的陰影,還是當下的現實?


    到底左右選舉的是負面的力量如恐懼或憎恨,還是正面的力量如包容或願景?


    做出選擇的動力是浪漫、激情、理想主義的投射,還是對於環境現實的理性思考?


所以在選舉前,我會問我自己--


    我選擇他的原因是相信他可以帶領台灣嗎?


    我選擇他是因為對他的認同,還是因為對另一個人的厭惡?


    我相信他與他的政黨能夠好好的為台灣的人民與福祉做出實際的貢獻嗎?


    影響我決定的因素,是正面的力量,還是負面的力量?


    他的當選帶給台灣會是怎麼樣的意義?


在我思考完這一些問題之後,我就已經準備好做出我的選擇,投下這一票。


我不想為我支持的候選人拉票,但是我想為台灣拉票。如果你與我一樣希望台灣的明天會更好,請你一定明天要去投下你的一票。


因為只有我們都切實做出選擇之後,我們才不會對於未來發生的事感到後悔,埋怨自己為何放棄了做出選擇的權利。


明天我會去投票,希望你也是。

-------------------------------------------------------------------------------------------------------------

補記:把這兩天後續在twitter上記下的一些感想加在下面--

 

選擇人,選擇黨,選擇著眼過去還是未來,選擇記憶或是遺忘,選擇往回看的時間長短...這一次選擇,每個人心裡看重的也許都不一樣,所以我雖然心思堅定,但是保持靜默。因為我知道,沒有誰的選擇一定比誰好,在這共業之下,只能共同承擔。

 

心情其實有點激動,因為我感覺到,台灣的民主生命力越來越強,彷彿已經可以看到接下來的每一次選舉,人民將逐漸走在政客前面走該走的路,那些污穢不堪的事只會沈澱入歷史之中,就如同每一個走過民主發展歷程的國家一般,台灣的民主將不可能被倒退磨滅。

 

每一個做出選擇的台灣人,每一個發表意見的台灣人,每一次碰撞與摩擦,每一次跌倒與奮起,這一切都讓台灣因此而逐漸變得偉大。我不相信政客口中的話語或口號,但我相信我切實感受到的脈動與力量。

 

這一次選舉,我沒有公開表達我支持哪一位候選人,只有昨天為文寫了一下我對於這次選舉的想法。我想這就是我參與民主的方式--充分理解,充分思考,做出選擇,以及分享我對於民主的感受與態度,但無須為任何人搖旗吶喊或陷入激情。用我的一票來代表我自己的意見即可。

 

我想,民主的基礎應該是奠基在“信任“二字--信任大多數人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信任選票托付的對象可以實踐承諾、信任透過溝通與理性可以讓選擇更加正確。所以當我擁抱民主的同時,我也同時選擇了“信任“

 

我相信這樣的信任不是因為天真,而是一個群體社會已經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共同決策方式了。我也許不能片面的相信某一個人,但是必須相信人類群體的共通理性。

 

而我也相信做出選擇的同時,並不是就是否定了其他不同的人的選擇。而大多數人的選擇產生之後,這不該是個勝敗問題,而是一個溝通的開始。投票讓我們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人與我的選擇不同,那麼就需要繼續溝通,這與是身處獲選的一方及落選的一方無關,因為我們都同是這土地上的人民。

 


Share
Tweet
Pin
Share
28 意見



 

 

前天在誠品,買了一張誠品自製的“仿行李貼紙樣式“的貼紙,因為喜歡它的設計巧思。



不過,很少旅行的我,自然也不會經常有攜帶行李箱的機會,於是靈機一動,把貼紙貼在Notebook的外殼上。



有意思的是,這款Notebook的系列名,就是Travelmate,旅行的夥伴。



貼完之後發現,其實看起來也還蠻像是“一卡“行李箱。



事實上也沒錯,我的Notebook其實就是裝載了我的工作、心情、思考...的一只箱子,所有我的想法與感覺,都隨著敲打鍵盤的同時,被裝進這只箱子裡,靜靜的躺在硬碟的位元裡...

 

 


Share
Tweet
Pin
Share
17 意見

 

 

最近在跟部門的同事過個別的工作計畫,在討論案子的時候,我會直接的提出我的想法與意見,或是就我的經驗告訴他們哪些我覺得可能需要修改,哪些需要想的更細。這樣的過程裡也許難免會讓同事感覺到挫折,甚至會覺得他的提案被我質疑,用白話一點的說法,“被打槍了“。

 

在會議之後,有些同事會半開玩笑跟我說“老闆,你不要一直打我們槍啦,這樣會很挫折耶。“

 

昨天還有同事把上次活動做的人形立牌臉上加上鬍子,然後貼上我在會議裡最常說的一句話“那我問你一個問題…“,或是用手繪版畫了我的漫畫頭像調侃(說真的,畫的還不錯)作為紓解壓力的方式。

 

這也讓我不禁開始回想,到底以前我是怎麼走過來的呢?

 

發現,以往我比較少有這種“跟老闆學習“的機會,很長的一段工作歷程裡我都扮演獨行俠或是帶一個小團隊的角色,因此習慣了藉由自我質問或用閱讀、找資料的方式去學習,摸索出自己的工作方式。

 

所以我有時會跟朋友開玩笑說,我其實沒有什麼貴人命,從來沒有因為“跟了誰“從此就一帆風順或是功力大進的際遇。

 

工作的過程裡沒有老闆來打槍當然少了很多壓力,可以自由的嘗試各種方式,用自己的步調去做事情…種種好處可以想見。但是,也對於自己的成長來說,是一種考驗。因為就必須自己默默的push自己往前,去摸索、累積經驗,以及面對不確定感所帶來的壓力,承擔犯錯的後果。

 

因此也養成了我之後在討論工作時那種直接的風格,因為在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時是不會迂迴的,總是就問題與狀況本身去思辯探討。

 

所以那天我半開玩笑回那個跟我說“老闆不要一直打我們槍啦“的同事說“今天就算老闆不打你槍,明天就是市場來打你們的槍啊。“

 

其實,我還真的希望在我年輕的工作生涯裡,有個老闆可以好好打我槍,這樣也許我學到的東西會比現在多的多。

 

而且,你不知道,我在打槍的同時,其實也是希望自己的經驗與想法,可以變成你接下去思考的養分,讓你有一天也變成可以去打別人槍的“老闆“啊。

 

也許,這就是一種職場裡的傳承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25 意見

 

先聲明﹐這不是“開箱文“

 

過年期間﹐在幾經考慮之後﹐還是買了Asus的eeePC﹐4G Linux 的版本(因為8G 一直缺貨﹐而且在考量之後﹐覺得多加4G固態硬碟的價差其實有點不划算)。

 

其實一直希望能夠有部重量1 kg 左右的隨身Notebook﹐可以在一些時間的空檔裡上上網、寫點東西。但是又對於SONY Vaio,  Fijitsu 富士通等高價的小型NB的價格望之卻步。半年前在拍賣上以很低的價格買到一部Asus 的S200,7”螢幕,重量不到 一公斤 ,照講已經符合我的需要,不過因為沒有內建wifi 以及電池設計容量不大,續航力太短還是稍稍有些不便。因此在eeePC上市之後,說實在蠻動心的。

 

而之所以會考慮那麼久,一來是對於只有4G、8G 的硬碟容量感到不安(這應該是長久以來受硬體廠商潛移默化的結果—相信數大就是美),二來則是擔心沒有熟悉的Windows, office,會不會對我來說只是一個“體積放大的電子字典或是PDA“而已。

 

不過隨著閱讀了網路上眾達人們的介紹以及在電腦賣場實際操作之後,發現先前的疑慮其實都可以消除。eeePC 不但在效率上應該比我的Asus S200更好之外,我所需要的功能—瀏覽網站, BBS、即時通訊、處理文件、收發個人信件都一應俱全。唯獨只有Linux 作業系統無法裝公司VPN收公務信件這是美中不足之處(不過若真的需要,也可以藉由改灌XP 辦到)。

 

因為網路上相關的資源與討論已經太多,這裡就不詳盡介紹eeePC 的功能,有興趣的朋友只要搜尋一下就可以看到不少相關的文章。這裡只想簡單的談一下買eeePC 這件事帶給我的一些額外感想:

 

    1.  在eeePC大賣的同時,又再一次證明了“Think Different“的價值--尤其是另一家A字開頭的廠商由剛開始的嗤之以鼻覺得eeePC只是個噱頭(甚至玩具)到也開始積極開發“eeePC Like“的產品,更證明了Asus在這個產品上的策略的確是有其力道的。

 

    2. 便宜不一定(也不應該)沒好貨--一部比許多手機還便宜的Notebook,但是在整體的質感上仍然有做出它的水準。前天拿給一位買東西蠻挑剔的朋友看,他也說“噫?做的還不錯啊,外觀的質感不像是一萬出頭,跟三四萬的迷你NB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啊“。

 

    3. eeePC也許會為下一次資訊大戰拉開了序幕—原本被 Intel + Microsoft 所宰制的大眾軟體市場因為eeePC而被打開了另一個缺口,讓很多人赫然發現“原來我的電腦裡不是只有裝微軟的軟體這種選擇而已“。尤其是當他發現同樣規格的eeePC 只是因為裝Linux 或是XP 竟然價格就差了$4000 時,他很自然會想“我有需要多花這筆錢嗎?“。我甚至可以這樣說,當Google 決定針對微軟發動總攻擊時,只要找到硬體廠商做出價廉物美的“類eeePC“電腦便宜的賣給消費者(甚至是送?以Google 現在的身價並不是不可能做到),不必透過短兵相接就可以發揮削減微軟影響力的一定效果。(換個角度看,你就知道微軟為何要提議收購Yahoo!了,因為微軟在網路上的勢力明顯不足,當“末日對決“來臨時,有太大的戰力空隙)。

 

    4.  發現eeePC 也有不少技術狂設法在硬體上改造—加裝觸控螢幕、自己改主機板加額外的存儲空間,一萬出頭的價格讓不少人拿eeePC 作實驗改造也會太心疼,也展現出某種規格品以外的匠人文化的味道(連我這個技術大外行因為看到相關的介紹也破天荒的買了一條2G 的RAM 自己更換上去)。

 

即便不想那麼多、那麼遠,身為一個工作與生活已經與網路密不可分的網路從業人員來說,能夠有一部輕薄好用外型也算得上賞心悅目的小Notebook 隨侍身旁,也算是生活裡的“小確幸“之一啦。

 

補充:經過公司MIS的同事指點,其實Linux OS一樣可以連公司的VPN的,因此我的eeePC又更方便可以運用在工作上了 :)

 

 


Share
Tweet
Pin
Share
24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  11月 2009 (9)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為台灣的觀光寫一份企劃書--嚴長壽新書《我所看見的未來》(預告)
      • 明天我會去投票,希望你也是
      • [玩物志] 心情行李箱--誠品“旅行家“行李貼紙 + Travelmate C110 Notebook
      • 老闆不要打我槍
      • 我的隨身新寵--華碩 ASUS eeePC 迷你筆記型電腦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