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guy通信
  • 首頁
  • 關於我
  • 聯絡我
  • 粉絲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pinterest Email


 

離跨年還有幾個小時,我正坐在女友公司樓下的星巴克,等她下班一起去渡過2009年的最後幾個小時。如果依目前我們“沒有計畫的計畫“,目前暫定是會先去長春戲院看「幸福便當」(說真的我不知道這部片的故事是講什麼,女友選的),然後再找個地方吃一頓幸福晚餐,接著就暫時沒有想法。

 

一個人對於特殊節慶的熱中程度與他的年紀成反比,已經年屆中年的我,對於費心安排跨年夜的活動已經不感興趣(你看,連跨年感言竟然都還提前先寫)。在這裡也要感謝女友的大度包容(或者是習慣或放棄了)我對跨年活動的無為而治 :P。

 

早上看到Twitter上有推友說「現在距離“明天“、“下個月“、“明年“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的確,一年又悄悄的過去了,再去感嘆什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什麼的老梗,也不會讓時間因此流動的慢一點或是能做的事就因此變多了。不管這一年是踏實的、虛度的、有意義的、無趣的、意外的、按部就班的…,始終它就是要過了。

 

如果2008年對我來說的意義是「轉變」(從做了五年多的部門轉調到新的單位,試著讓我這條老狗學點新的把戲),嘗試去規劃或主導某些變化,那麼2009年對我來說的意義也許就是「沈潛」--公司從年初開始全球化的組織變動,從適應新的組織,一度離開現職,所處業界的巨大變化,到日前又被徵召回去…整個2009年,我的思緒大多在觀察與思索我該如何在某些不由自主的變化中找到新的戰鬥位置,或者喊個暫停。而從這段過程裡,我也稍微對自己的「能與不能」,有了些新的體會。

 

面對在幾個小時後即將來臨的2010年,雖然我不知道有哪些事在面前等著,但是此刻我的心情大概只有四個字「放馬過來」。

 

是啊,也只能這樣想,人到中年,面對未來既沒有茫然的餘裕,也少了些期待的興奮,總之就見招拆招吧。

 

假如有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在此也祝福您在2010年日日都順心如意,所有的希望都能實現,日日皆好日。

 

新年快樂!

 

 

 

最後,為各位朋友送上2009 跨往2010年的跨年煙火--地點在大直美麗華,據在家裡陽台可以同時看到美麗華和101煙火的朋友說,他覺得美麗華的比較好看,這可是我提早一小時站在好位子上等來的呢,呵呵。

 

Share
Tweet
Pin
Share
16 意見

(攝影 Tenz)

 

身為福委的我,在聖誕節也只好來扮一下聖誕老人娛樂一下同仁了 XD

 

早上發小禮物,下午當作拍照的吉祥物,我今天是值【聖誕老人】班

 

在此也祝各位朋友聖誕快樂,每個人都平安喜樂

Share
Tweet
Pin
Share
15 意見

 

已經開始上班一個多星期,回到原來的公司、原來的職務。可以這麼說,三個多月的長假結束了。

 

一些朋友也許會覺得「為何離開了又要回去?」,一些同事也許也會覺得「既然沒有其他計畫,為何當時要離開?」,如果真的要順著我自己的心意的話,三個月的休息其實還不太夠,因為這段期間我仍然自覺或不自覺的在生活裡安排了太多事、答應了太多事,還沒有真的嚐到「無所事事」的感覺,還沒有真的放下。

 

那麼為什麼最後還是回來了呢?除了是因為老闆盛意拳拳之外,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就算是沒有工作的這段時間似乎也並無因而清閒,沒有因此而展開什麼新生活或者走上什麼新軌道。好吧,我承認,我這條老狗也許已經玩不出什麼新把戲,不必自欺欺人。我已經少了那種去探索自己生命的動機與衝勁,在人生航道上小幅度的調整也許還可以,但是大幅度的改變航向另一個方向,已經不是現有的燃料與補給可以做的到了。

 

回過頭看當時要離開前在自己部落格上寫的東西,大體上這段期間的發展和離開當時“幾乎是沒有想法的預估“差不多—弄了相機的書、幫老媽在中秋節前賣了八十幾盒糕餅(讓她既開心自己做的點心有人喜歡,又驚嚇於網路口耳相傳的威力)、去了一趟屏東(讓我覺得台灣的觀光產業還有可以發展的空間)、接了一些案子、和一些單位談了一些沒什麼後續的企劃…。如果要說有什麼收穫?大概就是讓我弄清楚幾點迷思—

 

1.       有些事沒去做不是因為沒有時間,而是其實你沒那麼想去做

2.       真正限制自己的不是環境或別人,而是自己的想法與意念。

3.       適合別人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適合自己,找到自己覺得安身立命的方式最重要

4.       有會一直把事情吸過來的體質,其實是因為不管怎麼樣總會答應別人各類事情,閒不下來。

 

決定回去前的某一天,接到一個在這段期間離開的同事的電話「老查,我在往機場的路上,要去澳洲打工遊學半年,不過沒想到反而你要回去了,哈哈」,人生中的往返與去留,似乎就是這樣的無跡可循。

 

剛回到工作上,就忙著趕上這三個月的變化進度--一些新同事對我來說是陌生的面孔,一些老同事已經轉而負責不同的業務。忙著弄明年的計畫,熬夜、長時間工作,彷彿這三個月我沒有離開過似的,很自然的又回到那種昏天暗地的狀態。(甚至連寫篇部落格update一下狀態,都沒那心情與餘裕)同事說我的氣色還不錯「老查,你現在看起來就像新同事一樣,精神看起來好好喔。」我總是苦笑「大概很快又會恢復以前那樣了…」。

 

我最喜歡的日劇「長假」想告訴我們的是,人生有些時候需要有“給自己放一段長假“的心情,不需要焦慮於一時的低潮,但是當時候到了,記得也要有“結束假期“的決心。不管怎麼樣,這一段「不算長的長假」算是結束了,回到了熟悉的工作環境,雖然也有很多事已然不同,也很難說這段變化是好還是壞,就當是替自己看似一成不變的生活增添一段小插曲吧。

 

 


 

Share
Tweet
Pin
Share
20 意見

 

 

趁著早上間斷的陽光,帶了相機出門,在家附近晃晃。

 

打算拍的不是風景,是相機本身。平常擔任「記錄者」角色的相機們,今天成了畫面裡的主角。

 

今天擔綱“演出“的幾部相機分別是蘇聯RF FED 5、FED 4、Yashica Electro 35、TLR Rolleiflex 3.5、LOMO LCA、中國製TLR  海鷗4B、半格SLR Olympus Pen FT、Canon半格相機Dial 35。

 

 


 


 


 


 


 


 


 


 


 


 


 


 


Share
Tweet
Pin
Share
9 意見

 

 

    隨著facebook 在台灣越來越熱,也造成了台灣社群網站間的板塊變動,以網路為主要觀察領域的市場調查公司「創市際」所發表的在九月份台灣網站排名中,facebook的ARO值 (Access Rating Online,網路收視率調查) 已超越無名小站,成為僅次於Yahoo!奇摩的第二大網站。

 

    創市際ARO值統計的指標包括「網站到達率」、「網頁瀏覽總數」、「不重複造訪人口」、「停留時間」、「平均使用天數」以及「到達率」等。根據報導中引述的數據,Facebook在9月的到達率是57.60%,較無名小站的75.27%低,但網站連線到達率近26%、網友單次停留時間382 秒和每個月停留時間439 分鐘,都高於無名小站的24%、253 秒及200 分鐘。

 

    也因此有一些網路觀察家因此而評論台灣的網路社群平台已經面臨重新洗牌,facebook 勢將銳不可擋,甚至有可能成為台灣最大的網站。

 

    事情真的只是這樣嗎?我也試著以個人的角度來聊聊對於這個現象的看法。

 

    我個人認為,今年facebook 與Plurk 等社群網站在台灣網路界所帶來的變化,解讀的角度不該只是「哪個(些)網站贏了(輸了)」 ,而是「使用網站(網路)方式的變化」 ,至少包含了以下幾種變化— 遊戲的變化、入口的變化、發抒的變化、人際互動的變化--

 

 

    遊戲的變化—

        過往在「“輕“網路遊戲(Casual Game)平台(如「楓之谷」、「麻將大悶鍋」)中隱而未見的流量與使用行為因為facebook而變得清晰可見(透過Alexa流量統計、ARO統計呈現)了,加上原本分散於各遊戲的使用人口與用量因為「開心農場」的大流行而被聚合了。

 

    入口的變化—

        以往網友依賴入口網站首頁或部落格平台首頁作為每天進入網路、跟上潮流的入口,也許可以這麼說-網友們把入口網站作為幫自己篩選資訊的代理,但這項行為現在有了新的代理人—朋友。以前跟上話題必需的進入點也許是入口網站編輯挑選的首頁新聞或是BSP 的首頁文章、正妹型男照,但是現在直接去看看朋友們在談些什麼、轉貼些什麼,可能慢慢變成一些網友們養成的新習慣。因為那不再只是「被動的觀看」,而是「主動的互動」

 

    發抒的變化—

        以前也許要發抒心情或想法,甚至創作,文章(部落格、BBS)、照片、影片也許是主要的形式。但是現在更加輕薄短小的微網誌或是facebook 的動態更新讓發抒更加沒有壓力,無須長篇大論也可以成一家之言。而智慧型手機隨著iPhone 引發的普及也助長了「隨處寫、隨處讀」的模式越來越普及。

 

    人際互動的變化—

        以往某些較仰賴實體接觸或既有人際關係的互動例如朋友引薦、即時溝通、言語文字之外的體驗,因為facebook 的強大「找朋友」與「朋友推薦」,以及眾多的遊戲、心理測驗、虛擬禮物等功能,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範疇變廣了、彈性(時空、形式)變大了。

 

 

    這樣的變化我認為對既有的網站或平台來說,都應該視為是「新機會」而不僅只是「新威脅」。事實上這股熱潮的成因一部份也是因為有許多人已把握了這些新機會—

 

        --遊戲開發者把握了社群平台上既有的會員關係與流量,不需要從零開始佈建平台

 

        --政治人物與名人把握了社群平台有力的人拉人與訊息散佈能力,增加自己發聲空間與影響力

 

        --有想法有創意的人把握了社群平台的特性、體例與擴散力,替自己找到了新舞台

 

 

    但是,可以說這就是全面性的行為轉移了嗎?我認為尚不可就此斷言。主要的原因還是兩點—既有已累積的「內容資產」不會歸零、平台自有其強項與短處無法驟變。特別是後者,包括使用者的心態(公共空間展現?或是熟人空間分享)、搜尋是否可及(社交搜尋雖然各大搜尋引擎都已經提出這概念,但是畢竟還沒有完成)、社交成就動機不同(是想凝聚小圈圈還是想成名變紅)、訊息存活壽命(文章的亙古長存與微網誌、即時動態的靈光乍現),想必都會產生多元的需求與行為模式。

 

    我自己比較樂見的演變會是一種“mix“形態的新平衡—部落格(文字、照片、影音)的豐富內容形式(註)+微網誌的彈性與即時性、散佈性+Social network 的人際延伸力與多樣互動,每個人可以視自己的個性、需要、狀態、特長、心情…去決定或持續調整這個mix,讓自己優游於網路社群的美麗新世界與他人互動與連結,產生交互影響,甚至也因為如此而產生的影響力,讓既有的世界產生更好的改變。

 

 

 

 

    所以,我不想只把眼光放在網站間的消長變化,接下來會網路社群對於網路使用者所產生的新體驗、新用途與新機會,反而更值得去思考與期待。

 

 

    註: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社群平台與網友使用行為,所以行文中只簡單的把「部落格」作為內容的主要載體來陳述。事實上「內容」當然不只有「部落格」的形態,像是媒體、網路新聞、各類網站也都是廣義的「內容」,也可以看到許多媒體也開始善用社群工具達到散播或互動的效果。

 

 

 

 

相關文章--

 

[淺見] facebook會把誰幹掉?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星期天因為上課的緣故在墾丁待了大半天,天氣很晴朗。與出發時台北的陰雨棉棉完全不一樣。

 

趁著課前的空檔到墾丁大街走走拍拍照,這一次帶的是Olympus Pen FT,找了很久終於入手的一部經典半格單眼相機。

 

因為第一次拍,加上又是有點歷史的老相機,我有點不太信任它的測光,但是又沒有帶測光表,自做主張的補正的結果就是...過曝!

 

盡量調整了一下,也只能安慰自己,至少還蠻符合陽光耀眼的墾丁印象啦,有感受到好風景比較重要,照片只是記憶留存的方式之一,不是全部。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因為上課的關係,週末在墾丁過了一夜。

 

刻意避開人潮多的時間出去走走,雖然過了十二點,墾丁大街仍然熱鬧,不捨得就此入睡的人們在街上走著,試著為假期多增加一些回憶與體驗。

 

隨手用iPhone拍了些照片,再玩玩Lomo效果,也許將來我的記憶也會被這些照片所欺騙,忘了那一夜一個人走在街上的寂寞,只留下那迷離朦朧的印象色彩。

 




 


 


 


 


Share
Tweet
Pin
Share
8 意見

 

 

剛剛在便利商店翻了一下這一期的商業週刊,讀到何飛鵬社長的專欄「千萬不要太超過」,突然有點想法。

 

何社長這次在專欄裡舉的例子是,集團在做年度計畫,今年他打算讓旗下某個在過往幾年在營收上扛起重擔但是被操兵過度的事業單位明年可以降低目標稍事休養生息,但是該事業的主管卻提了一個「小幅虧損」的目標,讓何社長覺得有「給你三分顏色你卻開起染坊來了」的「太超過」之感,也因此何社長對此一主管多年來累積的好感頓失。

 

基本上,我是相信何社長所舉的例子應該是有所本的(應該不會編故事呼嚨讀者吧?),正因如此,我才小小生了些感慨。

 

先把話題稍稍扯開,講另外一位CEO的故事。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CEO“的兩位執行長的公司恰巧都是「通用」,一位是通用電氣的傑克.威爾許,另一位,則是通用汽車的史隆(Alfred Sloan)

 

雖沒有讀過史隆所著《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不過,讀彼得.杜拉克的回憶錄《旁觀者》,裡面有描寫到史隆的一些段落,覺得有些想法可以分享。

 

彼得.杜拉克會與通用汽車及史隆結緣,是在他完成了《工業人的未來》之後,想再進行一項研究,主題是“工業社會的政治與社會結構“(註)。在接觸了一些大型製造公司,希望能夠實際旁觀內部運作但卻屢遭回絕後。卻意外接到了通用汽車的公關主任邀請他針對通用汽車,研究其結構、政策、對內及對外關係,然後向通用汽車的經營階層提出報告,作為後續通用汽車經營階層的參考。這邀請正好與杜拉克原本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他積極的開始進行,通用汽車也非常的配合。研究進行了十八個月,研究結果後來彼得.杜拉克以《企業的概念》為名出版,也正式奠定了「企業管理」這項知識的基礎。


杜拉克在《旁觀者》中側寫通用汽車當時的高階主管的部份雖然也相當精彩,但是,他卻如此寫道:

 

“這些通用汽車的主管不管多麼超群絕倫,我在訪談中越了解他們,越清楚知道他們只是“配角“,真正的“巨星“則是史隆。這些主管…,無不流露出自信的神采、堅持己見,而且直言無諱,但是一提起史隆,語調就為之一變,說到「史隆先生也同意這點」時,虔誠的有如引述聖經。他們在講述個人歷史的時候,不免說起一段史隆先生如何力挽狂瀾的故事,或是他的洞察力和親切的態度如何影響自己的一生。“

 

那麼,史隆到底是怎樣的一位企業家呢﹖

 

可以這麼說,他是一位把“專業經理人“這個概念充分發揮的管理者。

 

所謂的專業經理人和企業主不同的地方是,專業經理人所承擔的企業經營責任是來自股東(投資人)的委託,因此他的經營必須以創造股東最大利益為原則。企業主自營,某個程度上容許企業主個人色彩的發揮,或者經營結果可以以滿足企業主的個人期望為主。

 

據杜拉克在《旁觀者》中記述,史隆認為,專業經理人應該不能透露自己的興趣,信念和私人生活,他得把這些和工作分開。史隆曾說:

 

「外科醫師不會因為自己精於盲腸的割除,或是喜歡開刀,而割除別人的盲腸。他之所以進行手術,一定是因為診斷的需要不得不如此」

 

「有些人喜歡孤寂,我可不是。我一向喜歡有個伴,但是責任在身,我不得在工作場合建立私交,甚至不能給人我偏好某人的印象。」

 

「假如我跟這些跟我共事的人有交情,自然會有好惡之分,但是我拿公司的薪水就不該這麼做」

 

若你因為上面的這些話就誤以為史隆是個冷酷無情的人,那麼你就錯了。他在寫完《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後,等了10 年才出版,為什麼呢﹖因為書裡免不了提到某些人的缺失,他不希望造成對那些人的傷害,因此他堅持等到這些人都作古之後,才讓書出版。書稿完成時史隆已經七十八高齡,編輯勸他把裡面的一些事件寫的模稜兩可一些先行出版,他說「這我辦不到,我們就賭賭看我可不可以在有生之年出版這本書」,幸好他比書中提到的所有人都活的久,也由此可以看出他敦厚的一面。

 

而史隆在面對用人的決策也特別慎重,只要是跟人事有關的決策,他一定親自處理,有一次在一個會議裡他花了四個小時討論一個零件部門的技工師傅的職位,會後杜拉克問他為何願意花這麼多時間討論一個微不足道的職位,他說:「公司給我這麼高的薪水,就是要我做重大決策,而且不失誤,請你告訴我,哪些決策比人的管理更重要﹖…要是用錯人,決策無異是在水面上寫的字,落實決策的,正是這些基層員工。至於花了多少時間討論云云,那簡直是屁話,我們公司有四十七個部門,去年做過的有關人事的決策是143個。平均每個部門是三個,如果我們不花四個小時好好花時間討最適合的人來擔任,我們往後就要花幾百個小時來收拾這些爛攤子,我可沒有這些閒工夫。」而有一次眾多主管都認為一個屢次把危機解決的盡善盡美的人足堪大任,史隆提醒其他人想想為何這個人會屢遇危機卻又都處理的天衣無縫?而對於一個看起來不夠顯眼的人,史隆卻可以從他的記錄中看出來他持續進步與改善的能力,而予以拔擢。

 

史隆之所以寫《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某個程度上,是要回應彼得.杜拉克以通用為研究母體的《企業的概念》中他不同意的觀點,而非成就自身美譽。和一般企業家自傳不同的地方是,史隆在書中對他個人幾乎無所著墨(這和另一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CEO“通用電氣的傑克.威爾許在自傳《Jack》(Straight from the Gut)中對自己的豐功偉業著墨甚多有很大不同),杜拉克形容《我在通用汽車的日子》書中的主角其實是通用汽車,書裡的史隆只是簽下一份備忘錄的人、某項計畫的發起人、主管委員會的成員之一等等。這種不以個人為重心的態度也一以貫之的展現出他專業經理人的風範。

 

再把話題扯回來,如果對照史隆在對待身旁合作夥伴的行誼,我剛剛的感覺則是,何社長的這篇專欄,也讓我覺得「太超過」了。

 

商業週刊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我相信何社長集團裡的工作同仁應該也都會捧場讀何社長的文章,明眼人就知道何社長文中指的是哪一位,即便不知道的也難免會猜。無論猜對猜錯,讀了這篇文章的人都會覺得「那個某某人應該黑掉了」。甚至如果過往有嫌隙的,難免會想趁機落井下石一番,就算沒有實質效果,不免因此多生是非。

 

要分享「凡事不應太過」這概念,是否一定要舉身邊的工作夥伴的案例?這一點也許見仁見智,但如果我是當事人,看到社長文章裡寫著「我對這個主管長期的好印象,幾乎在這一次溝通中化為雲煙」時,不免會有「多年汗馬功勞,比不過一念好惡」之慨,接下來這個人以及他帶領的單位的工作士氣,不難想見。而為了闡釋「不應太超過」的道理,押上後續部屬的士氣可能因此重創(畢竟是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上被老闆公開修理)作賭注,其得失(得也許是有個鮮活的好例子,失則是可能影響部屬士氣)之間的懸殊差異之大,未免也「太超過」了。

 

只能說,老闆想的也許真的跟我們不一樣吧?

 

 

註:之所以有這個坳口的名詞,是因為在彼得杜拉克以通用汽車為背景的巨著《企業的概念》寫成之前,還沒有所謂的「管理學」,有關企業內的組織運作並沒有相對應的學科予以專門探討,還依附在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之下。因此上述的這個名詞是以政治學、社會學的角度思考的,以現在的語彙來說應該是類似“關於製造業的管理組織結構“


 

Share
Tweet
Pin
Share
12 意見

 

 

之前在十月份的GQ 雜誌上,看到一個新的專欄,用插畫的方式畫了一部Leica M9,感覺蠻不錯的(下圖)。

 

十月號GQ 的Leica M9 插畫

 

 

昨天試著用iPhone 3Gs 拍我的老相機,再用之前裝的一個影像處理App 「Vihgo」做影像處理,也弄出幾種不同的插畫風格,蠻有趣的。(見第一張圖,未處理之原始照片請見本文最後一張圖)

 

 「Vihgo」內建的影像處理filter 很多,可以模擬出鉛筆畫、素描、毛玻璃、X光片、底片負片、紅外線影像...等等效果,且選擇filter之後還可以再微調。以及挑選“底紙“是平面還是有紋路,讓呈現的效果更加有趣。

 

因為「Vihgo」程式使用不複雜,就不一一截圖說明了,下面再放兩張「Vihgo」處理過的圖,是不是蠻像插畫或漫畫的風格呢?

 

剛剛一時不察,還停留在「Vihgo」是免費的的印象,感謝幾位朋友更正,「Vihgo」是要付費的app,定價US$1.99。

 

 

 

 

 

 

這張是原本iPhone 3Gs 拍攝的效果


Share
Tweet
Pin
Share
1 意見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搜尋此網誌

李全興(老查)

About Me

前半段電子商務,後半段社群經營的網路業老兵。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老相機﹐愛讀村上春樹與卜洛克,從他們的作品裡,讀到了孤獨的況味。

Follow Me

  • 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
  • pinterest
  • youtube
  • Google+

recent posts

總網頁瀏覽量

Facebook粉絲專頁

部落格文章

  • ►  2018 (25)
    • ►  12月 2018 (1)
    • ►  11月 2018 (5)
    • ►  10月 2018 (3)
    • ►  9月 2018 (5)
    • ►  8月 2018 (4)
    • ►  7月 2018 (5)
    • ►  1月 2018 (2)
  • ►  2017 (2)
    • ►  12月 2017 (1)
    • ►  8月 2017 (1)
  • ►  2016 (10)
    • ►  9月 2016 (1)
    • ►  8月 2016 (1)
    • ►  7月 2016 (3)
    • ►  6月 2016 (1)
    • ►  3月 2016 (1)
    • ►  2月 2016 (3)
  • ►  2015 (10)
    • ►  11月 2015 (1)
    • ►  8月 2015 (2)
    • ►  7月 2015 (1)
    • ►  6月 2015 (1)
    • ►  5月 2015 (1)
    • ►  4月 2015 (1)
    • ►  3月 2015 (2)
    • ►  1月 2015 (1)
  • ►  2014 (12)
    • ►  12月 2014 (1)
    • ►  9月 2014 (1)
    • ►  8月 2014 (2)
    • ►  6月 2014 (1)
    • ►  5月 2014 (1)
    • ►  4月 2014 (1)
    • ►  3月 2014 (4)
    • ►  2月 2014 (1)
  • ►  2013 (24)
    • ►  12月 2013 (2)
    • ►  11月 2013 (1)
    • ►  10月 2013 (1)
    • ►  7月 2013 (3)
    • ►  5月 2013 (2)
    • ►  4月 2013 (5)
    • ►  3月 2013 (4)
    • ►  2月 2013 (4)
    • ►  1月 2013 (2)
  • ►  2012 (40)
    • ►  12月 2012 (2)
    • ►  10月 2012 (4)
    • ►  9月 2012 (1)
    • ►  8月 2012 (1)
    • ►  7月 2012 (4)
    • ►  6月 2012 (8)
    • ►  5月 2012 (2)
    • ►  4月 2012 (2)
    • ►  3月 2012 (3)
    • ►  2月 2012 (4)
    • ►  1月 2012 (9)
  • ►  2011 (75)
    • ►  12月 2011 (1)
    • ►  11月 2011 (9)
    • ►  9月 2011 (5)
    • ►  8月 2011 (8)
    • ►  7月 2011 (8)
    • ►  6月 2011 (4)
    • ►  5月 2011 (6)
    • ►  4月 2011 (5)
    • ►  3月 2011 (6)
    • ►  2月 2011 (7)
    • ►  1月 2011 (16)
  • ►  2010 (156)
    • ►  12月 2010 (30)
    • ►  11月 2010 (29)
    • ►  10月 2010 (31)
    • ►  9月 2010 (31)
    • ►  8月 2010 (6)
    • ►  7月 2010 (4)
    • ►  6月 2010 (2)
    • ►  5月 2010 (3)
    • ►  4月 2010 (9)
    • ►  3月 2010 (3)
    • ►  2月 2010 (4)
    • ►  1月 2010 (4)
  • ▼  2009 (69)
    • ▼  12月 2009 (4)
      • 2010年,放馬過來 - 提前幾個小時的跨年感言
      • 祝大家聖誕快樂之一日聖誕老人
      • 長假結束了
      • 巷子裡的老相機--幾幅古典相機寫真
    • ►  11月 2009 (9)
      • 也看facebook帶來的台灣網路生態新變化
      • 墾丁,豔陽天(過曝的一捲)--拍照不必在他方--出張篇八
      • 夜.墾丁大街 (iPhone Lomo效果)--拍照不必在他方--出張篇七
      • 社長,也許您也「太超過」了
      • iPhone幫你畫插畫(1)-- iPhone 3Gs + 影像處理軟體 【Vihgo】處理效果
    • ►  10月 2009 (10)
    • ►  9月 2009 (15)
    • ►  8月 2009 (5)
    • ►  7月 2009 (2)
    • ►  6月 2009 (4)
    • ►  5月 2009 (6)
    • ►  4月 2009 (4)
    • ►  3月 2009 (4)
    • ►  2月 2009 (3)
    • ►  1月 2009 (3)
  • ►  2008 (57)
    • ►  12月 2008 (4)
    • ►  11月 2008 (5)
    • ►  10月 2008 (3)
    • ►  9月 2008 (7)
    • ►  8月 2008 (6)
    • ►  7月 2008 (6)
    • ►  6月 2008 (3)
    • ►  5月 2008 (5)
    • ►  4月 2008 (4)
    • ►  3月 2008 (5)
    • ►  2月 2008 (4)
    • ►  1月 2008 (5)
  • ►  2007 (93)
    • ►  12月 2007 (7)
    • ►  11月 2007 (9)
    • ►  10月 2007 (5)
    • ►  9月 2007 (7)
    • ►  8月 2007 (6)
    • ►  7月 2007 (8)
    • ►  6月 2007 (13)
    • ►  5月 2007 (8)
    • ►  4月 2007 (6)
    • ►  3月 2007 (7)
    • ►  2月 2007 (10)
    • ►  1月 2007 (7)
  • ►  2006 (136)
    • ►  12月 2006 (13)
    • ►  11月 2006 (10)
    • ►  10月 2006 (11)
    • ►  9月 2006 (13)
    • ►  8月 2006 (10)
    • ►  7月 2006 (14)
    • ►  6月 2006 (6)
    • ►  5月 2006 (11)
    • ►  4月 2006 (12)
    • ►  3月 2006 (9)
    • ►  2月 2006 (7)
    • ►  1月 2006 (20)
  • ►  2005 (17)
    • ►  12月 2005 (8)
    • ►  11月 2005 (9)

Created with by ThemeX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