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聞媒體之外的另一扇世界之窗- 全球之聲 Global Voices
經常看電視新聞的報導以各種台灣地方新聞如大小車禍、災害、趣聞為主,像是哪個人幫他的兒子取了個奇怪的名字也許都可以做個一兩分鐘的報導時,我不免會疑惑—難道電視新聞找不到這世界的其他地方沒有更值得關心或注意的事情需要透過報導讓我知道嗎?
你說報紙新聞也許會好一點?也許是,但也許還是集中在某些大國、大事件、大人物,且篇幅相較之下仍然是少。
因為部落格的興起與普及,我們也從單純的瀏覽與使用網站服務的角色,逐步轉變成可以創造、記錄、報導的「內容提供者」角色。所以「公民記者」的概念也因而產生。只要擁有攝影或錄影設備(數位相機甚至手機都已經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可以記錄與報導事件,甚至透過微網誌更可以做到即時的速報。
雖然記錄與報導的權力已經交到每個部落客手中,但實際上仍然有一個主要障礙是—這些內容如何有系統與有效率的被人看見?尤其是當資訊來自於世界各地時就更加困難。因此一個集中的「平台」仍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全球之聲」是一個國際性的網站,開放給各國部落客和公民記者追蹤及報導。內容概括了來自世界上各個角落的部落客的文章。可以參考--維基百科上有關「全球之聲」的條目介紹。而透過網站右欄的「議題」與「地區」,就可以找到自己關心的領域內的相關報導。
有了「平台」之後,語言(翻譯)的問題也必須要被解決,才可以讓每一則報導的傳播與影響效果就如同「全球之聲」的創辦人之一伊丹薩可曼所說「網際網路有潛力營造全球對話,但除非我們解決語言問題,否則就沒有可能,未來也不能。」因此全球之聲也發起了「全球之聲多語言翻譯計畫」,希望將原本以英文為主的內容,透過主動參與的志工,翻譯為各國語言。 「全球之聲多語言翻譯計畫」繁體中文的部份(也是整個翻譯計畫的濫觴)是由台灣的部落客inertia 提出構想,由Portnoy 開始實行,於他個人blog「龜趣來嘻」上開始固定翻譯GVO的報導為中文。進行一段時間之後Portnoy 決定邀請更多志願參與者加入翻譯行列,成立了GVO-translator群組,開始討論相關事宜。之後成員ilya則於Taipedia上建立了GVO翻譯計劃的頁面,此後群組開始藉由wiki的形式協調翻譯進程。(註)
而「全球之聲」所聚合的「公民記者」所記錄、報導的訊息,我相信絕對與傳統媒體會是不同的,不論是深度(每一位部落客會撰寫的領域大多是自己所知甚詳的)、廣度(來自於四面八方、各行各業)以及速度(本身也許就在事件發生現場)的差異,或者是由於自己也許「置身事內」所能提供的主觀感受與角度,都與傳統媒體產生了某種互補的關係。
也許你會問「我們為什麼需要知道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正在發生什麼事?那和我有什麼關係?」,我想對我來說也許只有一個簡單的理由—透過觀察與了解其他地方的人與事,可以作為觀照自身的一面鏡子。這也是古人云「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緣故。尤其是當這些記錄與報導來自於部落客而非主流媒體時,也許在角度與深入度上,更可以提供平凡如你我的常人,一些思考上的刺激,就像我在前幾天讀到全球之聲上的一篇報導--「到農場去吧,年青人! - 正在改變的日本農耕業」也許就很值得身在台灣的我們借鏡。
其實想一想,這就很像是我小時候追讀「讀者文摘」的感覺啊,那時還經常從光華商場一整年一整年的買過期的讀者文摘回家。(年輕一些的朋友應該對這本雜誌不太熟悉,但是五年級或以上的朋友也許就了解),只是以前還需要有編輯與雜誌社挑出這些來自各地的新聞軼事,現在透過網路,我們已經可以直接接觸與瀏覽這整個世界。
(註)本段說明部份文字直接引用「全球之聲」之內容
相關連結
中譯全球之聲,台灣男孩躍上紐約時報 - UDN News
3 意見
Global Voice的新聞我看了一陣子~
回覆刪除發現蠻有趣的!
因為看著別的國家發生的事
都覺得如果發生在台灣真是有創意! XD
是啊,之前讀了幾篇有關日本的報導,跟台灣做對照,就覺得蠻有意思的
刪除感謝推薦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