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原研哉隨筆集《請偷走海報》想到部落格寫作
今天難得沒有什麼活動,打定主意懶在家讀買了許久但沒機會讀的書。
成績是讀完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的隨筆文集《請偷走海報》。
讀的過程裡對書的內容當然有蠻多的感想,不過也許留在另一篇介紹這本書的文章再細說吧(因為打算還要再細讀一遍)。但是有另一個與書的內容不太有關的感想,隨著閱讀的過程一直浮上心頭。
那就是,我覺得如果因為微網誌和Facebook的風行而讓人因此越來越少寫部落格,或是讓某些人誤以為部落格的影響力已經消失,所以從始至終只覺得需要有微網誌或粉絲團就好,那真的是件太可惜的事。
之前其實讀過類似論點的文章,原本想引用一下裡面的論點,尷尬的是,當時我只在Twitter上順手把文章標題與連結分享出去,沒有把讀後想法寫下來,因此剛剛花了30分鐘想找回那篇文章,但是一無所得,這就是微網誌與Facebook目前對我來說還是不夠完整的地方,許多在上面分享過的東西,事後難以有效的回溯。
而為什麼讀原研哉的隨筆會讓我想起部落格與微網誌呢?主要是在序裡原研哉有提到,這本書裡收錄的文章是他在三十五歲左右時為「小說新潮」所寫的專欄(1991~1995年)集結,在《請偷走海報》所收錄的專欄文字中,原研哉看似很隨意的記下當時正在作的工作或是一些雜感、見聞,但是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他對於設計的熱情、想法、品味與思索的過程與精華。其後這十五年間,他就再也沒有持續以類似的節奏發表文字作品的機會。在十五年後結集出版時,除了可以回顧剛出道時自己的想法之外,也讓他有機會再寫了三篇文字加進去,令這十五年的空白如同設計的留白般產生了對照的效果。
我邊讀邊想,如果原研哉有寫部落格的習慣,那麼我們也許就不會只有這樣的一本書,而是數倍於此的好文章可讀了。進而想到,如果各行各業的達人們都有寫部落格的習慣,那麼為這世上留下的好內容,又會多出多少倍呢?
常看到一些知名的部落客,在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之後,也許開始接廠商的代言委託,也許慢慢轉移以微網誌或是粉絲團作為與其讀者更即時互動的管道,純粹的「文章」創作卻是少了。總覺得那雖然可以說是網路社群行為的一種變化(我仍不確定是否可以稱為“演化“),但是心理仍然覺得有種淡淡的可惜。這當然是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想,但是即便從一個分享者甚至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我仍覺得部落格與微網誌、SNS該是彼此互補的組合,而非相互替代的關係。
總之,還是希望有更多人回過頭開始寫部落格,在這個微網誌與SNS已經蓬勃發展的時代,一篇文章的影響力與擴散效果絕對是比起還只有部落格的年代來的巨大,我期待看到明年也許會是“部落格文藝復興“的一年,希望不只是我的妄想而已。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