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讀--馬修.史卡德系列探案

by - 晚上10:00

偶而總會遇到有朋友問我“你那麼喜歡看書,那介紹一些好看的書吧“

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會看一下對方是否認真,如果只是想打發時間的,我會隨口介紹一下手邊正在讀的當時的新書。如果感覺對方是認真的想找些書好好讀一讀,我總會介紹勞倫斯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系列探案“

“啊?是推理小說喔?好看嗎?“多半下一個問題對方會這樣問。

我總會說“你讀了就會知道,因為我也不知從何說起“

通常會推薦他從八百萬種死法酒店關門之後》這兩本開始,假如喜歡的話,就可以照著這系列作者寫作年表的順序來讀。

還是簡單介紹一下這系列吧,書裡的主角馬修.史卡德,一個因為追緝現行犯而非過失誤殺一個七歲的小女孩而辭職的退職警探。在法律與道德上,他都沒有犯錯。就像他說的“我還因此而得了個獎章“ ,他只是沒辦法處理在一切看起來都沒有錯的情況下,為何無辜的人會因此死去?他以往所相信的是世事自有其秩序與正義,彷彿都變成一個惡作劇。

所以他自願選擇離開了工作,也離開了家庭。和妻子與兩個孩子分開,獨自一人住在一個小旅館裡。不繳稅,也不拿任何執照。他刻意的排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原因?他自己也弄不明白。他只是不想再繼續用老方法生活下去了,因為這世界的荒謬。

意料之外的二十年生命探索之旅,也就此開始了。

他開始酗酒,日子過一天算一天,他沒有問任何問題,當然也沒有人給他任何答案。

靠著之前受的訓練,他以幫人查探事件維生。很隨性的方式,隨便開價、不保證一定會查到什麼,你付的費用,買到的是他的時間與偵探技巧。他不負責仲裁與執法,他只是去找出事情的真相。

事件背後,總隱藏著我們所不習見但的確存在的惡與罪。

因此,罪與罰的議題,始終離不開他的生命。

透過一件又一件的案件,史卡德也慢慢的換了一個角度去看這世界。當知道一切均非偶然或必然時,我們的疑問,也不成為疑問了。沒有問題,當然也沒有解答。只有經歷才是重要的。

而我們跟著這十六部作品,也彷彿跟著馬修一起慢慢的經歷了人生不同的階段,他慢慢的老去(而不是像一般書裡的主角一樣永遠不老不死,數十年如一日),發生在真實生活裡的911事件,也在他的故事裡留下了些微痕跡。甚至在每個人都死了》,卜洛克讓馬修的情婦、老友都因為捲入他另一位好友的私人恩怨中而驟然喪命。我們跟著馬修一路經歷他對生活、生命、正義、死亡、聚離…等不同的困惑與疑問。很多時候這些問題馬修也沒有找到答案,他只是理解了、接受了,或試著忘記。

是啊,很多時候,對於人生諸多難解的問題,我們也只能理解、接受,或忘記。

臉譜出版社選擇了他這趟個人探索之旅的中間站《八百萬種死法》作為引介這一系列作品給台灣讀者的起點。因為在這一部作品裡,他開始認真的戒酒,選擇清醒的面對這世界帶給他的一切,不逃不避。

我有時會跟我的朋友說,一個夠清楚的人,始終會有一天需要去面對他個人與這世界間的關係。

你就會發現,這個思考的過程,沒有人可以給你任何幫助。也沒有任何地方供你逃遁。

跟著馬修的探索(我相信也是作者卜洛克的人生探索),彷彿讀了一部人生之旅的旅遊記事。

讀遊記不等於自己也去過那裡,甚至遊記裡所描寫的也許與你親身經歷也有很大的不同。

不過,好的遊記,還是值得一讀的。

當生命之旅的旅人前輩們捎來了他旅程的見聞,也許可以讓沒還沒出發或是仍在路上的我們有開始的勇氣。

勞倫斯卜洛克簡介以及作品列表

You May Also Like

23 意見

  1. 我也是卜洛克迷,不過,我覺得要慢慢看,但總是擱置在那裏。
    有些文字或語言,真的是很精采,但需要時間去理解體會 ...... :P

    回覆刪除
  2. to Steven:
    所以“馬修史卡德“系列我大概已經重讀不下十次了吧,就是覺得每次讀都還是可以讓我有些不同的體會 :)

    回覆刪除
  3. 還正想問你這系列該從哪本開始讀起勒
    謝啦!! :)

    回覆刪除
  4. 好像很好看...............

    :( :(

    還是只能回台灣再買來看了

    回覆刪除
  5. 有時間一定讀它個十七八遍

    回覆刪除
  6. to 阿潘,Han, 鈴
    如果一下子還沒準備好一口氣讀這系列的十六本
    可以先找他的另一本長篇小說“小城“來讀﹐也是一本很精彩的小說﹐不隸屬於哪一個系列﹐單獨一本的作品﹐比較不必擔心欲罷不能 :)

    回覆刪除
  7. hihi~bestguy^^
    提醒您
    LOMO展的最後交件日期是6月29日星期四
    不要忘記囉
    否則會來不及將您的大作貼上去>"<
    感謝感謝~

    回覆刪除
  8. 一個人能過的生活有限,大家各自經受,然後彼此參看瞭悟。
    看馬休史卡德是如此,看 bestgay......呃......不是故意,真的是不小心拼錯字,但失笑,就讓a留著--,看Han ,或者看其它格友都是如此。
    所以,為自己,為別人都要活的好一點。把自己活成一個精彩的風景是道德的!
     

    回覆刪除
  9. to 波娃:
    你不是第一個拼錯的人 :))

    只希望不要達到錯誤的“廣告效果“(你也知道Google什麼都搜的到﹐難保有人就在找這個) :P

    回覆刪除
  10. hihi~我們營業時間是到10點半
    只要在營業時間內送件都ok喔^^

    回覆刪除
  11. 喜歡!!!!
    比較有時間時會在重複看看,卜洛克的小說要花腦經所以必須在不受到打擾下一口氣唸完!
    最近看日文版本發現跟台灣版本的某些不是那麼一樣
    但看了你的解讀之後
    我想該是我看書時心境跟年齡不一樣了
    所以多了些不一樣的感受

    回覆刪除
  12. to 小紅帽:
    會不會翻譯也是造成差異的原因?不過看日文版的卜洛克...感覺蠻特別的 :)

    回覆刪除
  13. lala。藝文【烤】2006年6月28日 晚上11:46

    嗯...今天才在書虫閱讀誌上讀到一段唐諾寫的,關於閱讀行為觀察的一段提醒,大抵上是說,閱讀推理小說的讀者群和其他類書籍是很不相同的,因為推理小說本身的特質使得讀者不願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也提高了讀者自身的參與程度,所以比起閱讀其他類文學作品或書籍的讀者來講,這是更主動且積極參與的一群。
     
    不過也因此,使得推理小說的好壞與否成效立見,手法是一個,而另一個層次的,作者自身對於道德是非的判斷抒發又是另一個,這也是我不太常讀推理小說的原因,一面是因為通常一買就得買很多而我也無法忍住想看的長長的一口氣,一面是因為是非本來就太主觀,創作者也容易在這類議題上陷入一種不自覺的鄉愿,這讓我不由自主地對推理小說保持距離。
     
    或者一切是因為我還沒讀過卜洛克的緣故?

    回覆刪除
  14. to LaLa:
    那麼我想你可以試著讀些冷硬派推理的東西﹐由卜洛克的馬修系列作為起點會是個不錯的開始 :)

    回覆刪除
  15. 有可能ㄡ!那我該在去買一本達文西密碼台灣版看看!
     

    回覆刪除
  16. 村上和卜洛克? 同好你好, 世界真小.
    推理也是從福爾摩斯混著亞森羅頻直到神探白羅, 然後跨海東洋次川次郎土屋隆夫一路走來...最愛果然還是冷硬派. 誰說過(唐諾?序寫到可以出書了...詹宏志maybe)躺在病床上信手拈來最適合的就是一本推理, 不過, 會讓人越看越累的就是錢德勒跟普洛克馬修系列了噢...
    哪裡累? 當然是心裏累. 少不更事血氣方剛時, 事事有意見, 總覺得沒什麼改變不了的事 - 除非不夠努力. 但打滾了這些年, 再看看馬修一路走來在工作上, 人際關係上的際遇, 真是心有戚戚焉. 現在無論看到什麼異象, 套一句周董說的, 一切都只是"剛好而已"了. 沒有成果的努力, 沒有結果的(人際)關係...不也像村上"舞舞舞"中的"我"一般? 只能在舞台上持續自己的舞步, 是不是叫好叫座 - 上帝(如果存在)自有其安排, 沒有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置喙的餘地.
    抱歉廢言不少, 只是看到喜歡這兩位作家的朋友上來打聲招呼罷了. 誰知道? 說不定在網路上也可以透過吐吐苦水而找到一個"美好友誼的開始".
     

    回覆刪除
  17. to 雷蒙德:
    你引的應該是詹宏志在“謀殺專門店“的總序裡寫的一段。
    我自己的經驗反而是讀馬修會讓我得到某種平靜,因此常常都會隨手抓起任一本馬修就開始讀。
    森村誠一的“人性的證明“我覺得也還不錯,若你喜歡土屋隆夫的話,那麼這本也可以讀看看

    回覆刪除
  18. 感激
    人性的證明嗎? 週末去政大書城晃一下先~

    回覆刪除
  19. 我也很喜歡這個系列,譚納系列也很不錯,建議大家可以看看,比看電視好多了.他的確是個特殊的作者,我沒去過紐約,可是透過他的文字我好像經常走在紐約的街頭.他已經寫了40年以上,台灣的作家有可能生存這麼久嗎?

    回覆刪除
  20. 遇到同好囉 :)

    我自認也是個重度推理迷
    其中最喜歡的作家就是卜洛克
    我的Blog也有一些精采推理小說的心得和推薦
    不過你也知道...大部分都是未讀勿看 :P

    希望多多交流推薦好的推理小說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剛剛讀完你的blog有介紹的“死神的精確度“,還有“奧杜邦的祈禱“呢 :)

      刪除
  21. 奧托邦的祈禱我倒是還沒看
    也是滿多格友推薦的呢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奧托邦的祈禱“的故事還蠻有意思的,讀著讀著會讓我聯想馮內果的一些作品,有著類似的“想故事方式“(當然文字風格不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