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誌 The Big Issue 10月號」小感

by - 晚上11:07

 

 

看了這一期的「大誌 The Big issue」,坦白說有點小小失望。

 

因為當讀過一遍之後,我有點記不得哪一個部分內容有讓我覺得印象深刻的,有點像是翻完一本企業的宣傳刊物,依稀記得裡面有介紹了一些東西,但是真要轉述嘛,又說不太出來。

 

(坦白說,我還蠻擔心看我的部落格的朋友也有這樣的感覺的

 

真要勉強說個有印象的部份,大概是配合10月是國慶月所附的那本小冊子「這個國家未來的樣貌」吧,但喜歡的也只是這概念,若真的說起內容,也會讓我有〝為什麼是找這十九個人來談(雖然有幾位是我的朋友或網友)的疑問?他們說的到底是台灣,還是只是某個理想國?這些真的跟我的想望有關嗎?〞(但我相當喜歡張國立先生的希望未來走進捷運站,每個人都在閱讀的那一段話)。

 

我一直很贊同與支持「大誌 The Big issue」的理念讓街友找到開始自立的起點。但也正因如此,「大誌 The Big issue」的內容必須好看到會吸引讀者每一期願意主動尋找分布不多的售賣點去購買,以及在閱讀之後願意透過自己的部落格、微網誌、Facebook分享自己的感想給更多人,才能支撐在雜誌背後的理念,以及讓街友因此得到幫助。達到同時透過內容去產生影響與改變這個世代、這個環境的目的。

 

但我越來越不確定,「大誌 The Big issue」想傳達給我的主要訊息是什麼。或者這麼說,和我每天在網路上接收到朋友與網友們各式各樣的分享連結有什麼不同?而如果真的沒有太大不同,我需要付出$100的代價買雜誌嗎?

 

如果如「大誌 The Big issue」創刊時宣示的,希望辦一本針對20~35的「愚人世代」(有想像力,堅持理想的一代)的雜誌,除了之前我在創刊時寫過的,也許可以提供這個世代「另一種看這世界的方式」之外,也許另一個需要去發揮的概念,可以是「對話」

 

同一個世代的人的對話、不同世代間的對話、不同概念的對話、衝突的對話、相互理解的對話雜誌可以扮演的也許是發起題目,找到適合對話的兩方(或多方)讓對話開始,留下記錄。而透過對話,也許訊息就因此豐富、多元,甚至激發出新的火花與延伸。而在各種社群工具如Twitter, Plurk, Blog, Facebook都已普及的此刻,要引發對話,應該並非難事。

 

還是要說明一下,寫這一篇文章的用意不是為了批評,而是因為期待。拋出這些感覺與模糊的想法,是希望有機會可以聽到其他朋友更好的意見與想法。或者可以說,我也是試圖引發另一種對話。

 

 

You May Also Like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