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泛泛之交這麼簡單--《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書介

by - 晚上11:32

 

你用Facebook嗎?你有Twitter或微博嗎?你寫部落格嗎?

 

假如以上答案均為“是“,恭喜你,你正為你接下來的生涯發展奠定了非常正面的基礎。

 

別誤會,我要說的不是「數位履歷」之類的概念,即便你運用這些社群工具只是閒聊或者分享、交流自己的興趣或嗜好,即便看起來不是那麼正經嚴肅的內容,都有可能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

 

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Superconnect- The Power of networks and the strengthof weak links)嘗試透過社會學實驗與大量的實證經驗,剖析社群與社交行為看似隨機無系統的互動與連結背後潛在的力量。顛覆了傳統觀念裡“強連結“(指既有的人際關係如親人、朋友、同事)對我們來說比較“有用“的觀念,《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 》告訴我們,泛泛之交、宴會裡偶遇交談的陌生人、在部落格或Facebook、微網誌短暫互動的網友,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大幫助。怎麼說呢?

 

也許您對於前一陣子的一個真實案例有些印象26歲的年輕人凱爾麥當勞用一根紅色迴紋針,在經過14次交換之後,換到了一棟位於加拿大肯普林小鎮的豪宅。由他的交換過程中你會發現,除了他突發奇想的點子外,正是網路所帶來的“隨機緣份“讓原本看似毫無價值的迴紋針逐漸變成一個受矚目的傳奇,而每一次的交換裡也逐漸的讓不同的需要被連結起來。如果一根迴紋針都有機會因為這隨機的連結而變成豪宅,那麼對於一般人來說,透過這些隨機的“弱連結“為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活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機會或者資訊,看來並非難事。

 

還是對此半信半疑嗎?《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 》分別用1967, 2002, 2008年的三次實驗(分別透過文件、電子郵件,與MSN messenger的資料做分析),先說明了「六度分隔理論」是實際存在的,一封電子郵件只需要透過平均4.05人(如跨國則是7人)就可以送到一個毫不相識的目標人選手上,全世界的MSN Messneger用戶在2008年任兩人間的平均分隔度是6.6人。而在這些傳遞實驗中,未能完成的連結只有0.3%是因為“不知道要傳給誰 “而中斷,絕大多數都只是因為“懶 /忘記往下傳“。另外觀察到其中一些「人脈王」在整個網絡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絕大多數的連結幾乎都是透過了「人脈王」而被連結起來。但是「人脈王」的力量並非來自他自身,而是那無數經由他的弱連結。也因此,增加與周遭網絡弱連結的發生,正是我們可以做的。

 

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裡針對構成網絡的元素:“強連結親密的家人與朋友關係、“弱連結泛泛之交,不太熟悉的相識者與“樞紐Hubs”—個人所參與的或大或小的團體或組織,強與弱連結的交錯點等三大元素做了充滿實證的介紹,也對長期以來的觀念--“強連結才值得倚賴(事實上也許是帶來限制與障礙)“、“泛泛之交的弱連結毫無價值(事實上會為我們帶來重要的知識、資訊或創新想法)“滾石不生苔(事實上,主要樞紐像是工作每隔三或四年更換最好,長期停留在同一個樞紐只會讓連結弱化)做了反思的提醒。

 

而越來越普及的網路社群平台像是Blog、微網誌、Facebook正是讓大量弱連結得以發生的好工具。像是因為喜歡攝影,而寫與讀攝影相關的部落格,參與攝影的主題群組,這正是在「攝影迷」這個樞紐中創造了連結與產生連結的可能性。不同的嗜好、對某項理念的認同、共同參與某種活動、同是某部電影的影迷、讀書會這些都是參與不同樞紐產生更多弱連結的方式。

 

除了積極參與產生連結之外,《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也分析了能夠促成弱連結發生的一些特質因為只有稀少的接觸機會,所以第一印象相當重要、因為缺乏長時間接觸,所以必須建立在高度的信任感與和諧上。這兩點也許會提醒一些因為網路的匿名性而不自覺發表激化言論的人注意,因為也許無形的也影響了你產生弱連結的機會。另外,保持對人的好奇、在沒有外在動機與利益的情況下,仍然願意採取行動把人們連結起來。也都是促成弱連結不斷發生的重要人格特質。

 

如果你的Facebook堅持只加真實生活裡的朋友、不了解微網誌的碎碎念有什麼意義、覺得寫部落格浪費時間,推薦你讀《超級關係弱連結法則所爆發的強大社群力量》,你會發現這些看似花時間的網路社交,不只會為你,也會為整個世界,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與創新動力。

 

(本文同時發表於 Inside http://www.inside.com.tw/ )

 

 


 

You May Also Like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