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涯發展裡跟隨熱情是一種迷思?《深度職場力》告訴你樂在工作的四個原則

by - 下午5:06


適合讀這本書的讀者:正在思索職涯問題的社會新鮮人,或是覺得自己在生涯發展碰到瓶頸的朋友

在人生最活躍的階段裡,我們每天花在工作以及與工作有關的事(如通勤、進修)的時間也許超過1/2(延伸閱讀:每週72工時的時代來臨了)。好的工作與在工作中獲得成就對很多人來說與人生幸福有相當大的關聯。如果撇開不切實際的機遇與幸運,有什麼方法可以作為在職場生涯依循的原則嗎?也許「從熱情出發」會是你的答案,甚至有許多的成功故事也為這種想法背書。本書《深度職場力》的作者Cal Newport則對「熱情思維」不表認同,甚至說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做法,為什麼呢?



引發作者探索這個主題的原因,是他自己的生涯規劃過程裡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只有少數人能夠愛上他的工作以及獲得成就,但大多數人則不是如此呢?」他發現從1970年代起,職涯發展相關理論中「找到並跟隨你的熱情」成為持續被認同的論調,但矛盾的是,幾十年過去了,大部分工作者並沒有因為熱情思維而更快樂,甚至相較「熱情論」之前的時代,在工作中受挫的程度也許更高。作者嘗試要找出答案,他認為他找到了,歸納成本書所提出的四項規則。若要簡單地用一句話來歸納,也許會是「由刻意練習、精益求精的過程之中所引發的熱情,才是樂在工作的原因。

以下是《深度職場力》歸納出的四大原則:

  1. 不要追隨熱情
  2. 追求「讚到沒人能忽視你」--技能思維
  3. 取得高度自主性:掌控工作內容與工作方式的權力
  4. 發展出自己的「使命」


為什麼作者開宗明義會說「不要追隨熱情」呢?並不是熱情本身有什麼問題,但是那並不是在思索職涯發展時最好的起點,因為--

把「熱情思維」作為工作的最高原則,你可能會一直處在不滿足與困惑之中


熱情思維中的核心是「自己」,自己想做的、自己熱愛的。但是工作中會遇到的、要解決的、重要的通常不會是「自己」,而是週遭的人與環境。抱持著「熱情為先」的想法,無可避免的一定會持續地碰到不如己意但又無法解決的情況,以及因此而疑惑「是不是因為我還沒找到我真正的熱情所在?」而覺得有所缺憾。

在工作中,熱情通常不是天生的


在少數的例子像是藝術家、運動員,跟隨幼時的熱情也許成就了一生的志業。但通常在工作裡比較常遇到的還是「我的熱情好像跟工作拉不上關係」「我不確定我對什麼有熱情」「熱情通常是在熟練與駕輕就熟後才被引發」,所以與其把精神花在「找到我有熱情的志業」,不如「把事情做好,因而激發出成就感與熱情」也許更實際。
(說起來這跟愛情有點像:假如認為生命中有一個命定的「真命天子(女)」要遇到才有完美的愛情,也許會一直尋尋覓覓下去。但是真心去愛身邊的人且投入與付出,可能才是真正讓自己的感情獲得幸福的方式)


如果不是從「找到熱情」出發,那什麼才是發展職涯的正確起點呢?

由「技能思維」出發,累積職涯資本


怎麼樣的工作會讓人覺得美好?「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意」「具有影響力」「高度自主性」會是許多人共通的答案。但是要如何獲得上述的待遇?顯然必須靠自己的工作實力做為籌碼。這正是本書第二項原則想告訴讀者的:唯有把能力與技術發展到不可或缺,你就得到了可以換得讓工作依自己的想法發展的職涯資本

但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適用全心投入的技能思維,以下是例外:

  1. 假如那個工作沒有什麼機會讓你培養珍貴稀有的技能。
  2. 你覺得那個工作重視的東西沒什麼用處,甚至對世界有害。
  3. 那個工作迫使你跟討厭的人共事。

「一萬個小時法則」與「刻意練習」


在談到「讓自己讚到無法被忽視」時有一個很重要的實作觀念,就是一般在談到能力發展時會談到的「一萬小時法則」與「刻意練習」。從西洋棋職業棋士、音樂家的實際案例分析裡歸納出更近一步的原則是「比起花了多少時間,怎麼規劃這些時間進行更重要」。並不是輕鬆地重複做已經駕輕就熟的是,刻意製造一些難度、做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才會讓能力突破「高原期」而到達更高的境界。簡單的說,就是要靠「自己為難自己」的方式去練習。以作者個人的經驗,甚至在每一次他刻意設定的困難情境開始時,身體很自然的會產生不適感,因為這種刻意練習並不是日常的自然。我自己的經驗是,每次要寫一份困難的報告或講義時,也會有腸胃不適渾身不對勁的感覺,但強迫自己坐在桌前開始思索,隔一會隨著開始思緒的流動,這些不舒服感很自然就消失了。

在工作中取得高度自主性,以及要避免踩的兩個陷阱


剛剛提到要追求美好的工作時,「自主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因為網際論與社群發展,讓小眾領域裡的意見領袖也有機會因為其影響力而依照自己偏好的方式工作。去年有一項調查,台灣的年輕人裡有許多人嚮往成為「網紅」,因為好像就可以充分依照自己的意願想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但是作者也提出在追求工作中的高度自主性時必須提防的,過猶不及的兩個迷思:

  1. 自主性如果不是靠職涯資本所換取的就無法持久(如果你還不知道要做什麼內容就決定辭掉工作專職做網紅,很可能無法持續太久)
  2. 在追求自主性的過程,會遭遇到原有工作環境裡必然的阻力(例如老闆與公司當然不希望原有的模式被改變,因此千方百計說服你放棄)


簡單的說,必須要能夠分辨自己到底是已經準備好了還是一廂情願。如果已經準備好了,要靠勇氣去突破。而如何確定呢?作者提出的檢驗方式是「財務可行性原則:有人會願意為你做的工作付錢買單嗎?

讀到這個部分時,我忍不住想到最近流行的「斜槓」。我自己在生活裡有不少具有熱情甚至已經投入持續許多時間的領域像是做模型、拍照、收藏(相機、鋼筆、眼鏡),但是很清楚知道這些充其量可以作為嗜好,但是拿不上台面,原因就是並無法通過「財務可行性」原則的檢驗(幸好我還蠻有自知之明的)。
(延伸閱讀:想「斜槓」?先想清楚這些事

不是每個人都能改變世界,使命來自於你已經到達頂尖


在賽門西奈克一次影音訪談裡,他提到「千禧世代總是說「希望工作能帶來使命感,希望能夠產生“影響“」。使命感是什麼?似乎像是「熱情」「夢想」一樣,是常被低估其難度、重要性,甚至因為過度濫用而貶值的詞彙。作者認為,真正的使命感是當你在某個領域裡已經達到了頂尖境界,才因為那視野所能窺見的可能性。當還沒到達那個境界時,所看到、想到的事,可能都沒辦法產生夠大的影響力或進而改變世界。

為什麼要談到「使命」?因為也許真正讓工作產生熱情的原因正是由此而來。而當在嘗試找到使命的過程裡,透過一些小嘗試去幫自己釐清,以及透過有策略有創意的宣揚其價值去強化,會是重要的過程。當到了這個階段,相信你已經是處在充分享受工作對自己的人生所創造的不同可能性與價值的狀態。

延伸閱讀:
讀《不憂鬱,哪算是工作》-- 不容許自己膚淺、平庸,把自己逼到無路可退以激發決心的工作美學
不能「用短跑的方式跑馬拉松」,職涯發展三大階段與三種動力打造工作勝利組 -- 讀《人生的長尾效應 25, 35, 45的生涯落點》

讀完本書,如果用我自己的經歷來驗證:剛剛提到從小我就喜歡做模型,也買了不少模型大師的作品集或技法指南,其中有一位至今仍活躍於日本模型界的大師MAX渡邊(渡邊徹)在他的書中有一段感言,我在20年前讀了之後一直放在心裡「有的人會覺得把自己最喜愛的事當作一生從事的工作是最幸福的,也有人會覺得既然是自己最喜歡的事,還是不要跟藉以謀生工作牽扯在一起,保持它的樂趣和純粹比較好。但很難說哪一種想法才是對的。」(他自己是把模型作為工作,成為模型組件的生產者)。之所以這一段話一直在我心裡,是因為我也很想知道答案應該是什麼?如果我設法找跟我喜歡的事有關的工作,我的人生會更有成就感一些嗎?在讀這一本《深度職場力》之後也許已經有了答案。

自我揭露:本文提到書籍所附的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都有加入「AP策略聯盟」推薦碼,您如果點選連結購書,我會收到博客來的回饋金。


You May Also Like

3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