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屬於92%不自覺讓目標半途而廢的人嗎?讀《完成- 把不了了之的待辦目標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克服絆住自己無法完成的心魔
每年的新年新希望、起心動念而興致勃勃開始的新計畫、覺得想要改變生活而展開的行動…但最後,似乎都虎頭蛇尾收場。《完成 把不了了之的待辦目標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這本書要談的是如何改善我們「總是沒辦法完成自己訂的目標」這件事。
不只是你,大部分人都苦於沒辦法完成
根據調查顯示,92%的人所設定的新年新希望並不會被完成,而是默默的在某一天就被放棄。也許我們會認為這是因為缺乏毅力或不夠投入所造成,但本書作者設計了一個「30天目標達成」的線上課程,從860多位實際進行的參與者發現:真正從中作梗的原因是「完美主義」心態(是,我知道你不是處女座)。在「30天目標達成」的實作參與者結果中,你猜中輟率最高是在哪一天?答案是第二天。只要在一開始沒有順利進行,許多人就連繼續試的念頭都沒有了。
「完美主義」心理阻礙我們完成
《完成》作者發現許多人放棄的原因只是因為連續紀錄因某事中斷,覺得過程不完美了,就全盤放棄。「完美主義」心態告訴你我的第一個謊言是:如果事情不完美,就放棄吧。但事實上,本來事情就有很大可能並不完美,而通常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成果拿到A,而不是B+或C。甚至因為這種心理,很多人不願意開始新的目標,因為什麼都不做就不會失敗。另一個調查顯示:有97%的人會「拒絕寫下某個想法,只因為覺得自己“想的還不夠好”」,即便只是寫給自己看的。
從一個習慣立新志向不斷開始的人,到變成有恆心持續完成目標的人,要培養的是對不完美的忍受力。所以,當事情「不再完美的第一天」很重要,因為那是讓我們練習「不完美的往前進」這個好習慣的分界線。
完美主義的相對並不是「失敗」,而是「完成」。而當立下目標時,等於自己對自己許下的一個承諾,沒有完成目標,絕對沒有完美可言。放棄並不是一種避免不完美的方式,只是自欺欺人。
完美主義的第二個謊言:目標訂得高才有意義
通常,在訂目標時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自欺欺人地把目標訂太高,認為那才值得一提,而對小幅度的成果不滿意,這是完美主義習慣影響你我的另一種手法。但過於理想化的目標會讓人因為無法實現而沮喪,最後還是放棄。
- 對時間的過度樂觀:人們經常受「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影響:在預估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完成未來的某個任務時,表現出過於樂觀的偏見,因而低估了所需時間。這樣的經驗相信你我都不陌生。
- 讓「特大號目標」摧毀既有的行動與成果:為了要進行過於樂觀的計畫,有可能排擠了原本投注在其他事情的時間與精力,到最後除了新計畫放棄,連既有的計畫可能也被波及而受影響。
把目標砍半,成果更有可能超乎預期
針對上述問題,作者給的建議是:把目標砍半。實際達成的成果會讓你想再繼續下去,最後達成很棒的結果。人生裡的目標通常不是短跑衝刺,而是馬拉松。真正的選擇並不是:1. 完美達成有挑戰的目標 或 2. 完成一半目標,而是 1. 因為目標太大而放棄 跟 2. 把目標砍半而切實完成。有些目標的成果無法砍半(例如業績、一本書的內容量)時,那就要把計畫的時程拉長一倍。
根據針對「30天目標達成」的學員進行的研究,把目標砍半,成功完成的比率會提高到63%。相較於放棄,看起來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做法。
有捨才有得,優先順序很重要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但我們從來不願意承認:要做好一件事,就可能要犧牲另一件事。這也是完美主義在影響我們的另一種方式。兩個選擇: 1. 嘗試做超過我們時間與能力所能負擔的事,然後放棄 跟 2. 選擇捨棄某些事,並且集中火力完成最重要的目標。
不要嘗試在已經很滿的行程裡再塞一件事,因為如果過程中有意外,所有的事都會被打亂,讓我們有可能因而全盤放棄,不只是那些不堪負荷的部分,而是全部!這樣的影響相當嚴重。
比較好的做法是,事先選好,決定當時間不夠時,你會「放棄哪些在當時比較不重要的事」,對「愧疚我沒有辦法做好所有事」的念頭說不。這是一種「策略性的不稱職」,承認自己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某些事就是會被擱置。
有些事情會拖延我們,讓我們沒有進度。作者認為,以下事情應該是你優先擱置的:
- 追劇,特別是因為要跟上身旁話題的那種
- Instagram等即時動態
- 看e-mail:只有10%的mail需要回覆,其中只有少數的mail需要在24~48小時內回覆。
- 做像是修剪草坪之類對生活影響不大的事
要做到上述,必須要有不討好人的勇氣,要適時說不,不需要多作解釋,不需要找理由辯解,甚至不要道歉,在你必須要優先把時間放在其他事情上時,就說不。而如果有人會因為你說不而生氣,也許就證明你應該對他說不。
而「不能說不的事」,就想辦法簡化,做到「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程度。
幫目標增添動機與樂趣
之所以我們會刻意訂出自己不喜歡去做的目標,原因有二:- 我們潛意識覺得目標非得辛苦、悲慘不可。
- 完美主義心態告訴我們,好玩的事不算數。
樂趣,可以同時滿足成功的目標設定裡兩項原則:1. 滿足感 與 2. 表現成功率。另外,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的動機通常受什麼因素所激發:
- 獎勵型動機:會追求完成特定之目標時所產生的報酬,正向結果是其驅動力。
- 恐懼型動機:動力來自於「害怕因為不行動而發生的後果」他們不是努力去追求成果,而是努力消除恐懼。
對自己產生有效動機的誘因也許有點古怪:例如到某家餐廳來一頓有點奢侈的大餐、點一支有點昂貴的香氛蠟燭、享受按摩服務、租最好的車出差,諸如此類,只要有效,不妨就這麼做。而如果你的動力來自於恐懼,就設計一個“如果沒有達成目標時自己最不想發生的情境:例如先簽好一張支票交給朋友,如果你沒有完成目標他就幫你捐給你最討厭的政治人物這類的。
想辦法為自己的目標增添一些樂趣,不管是透過獎勵或是避免恐懼的形式,越有可能成功。
避開影響你達成目標的陷阱
「分心」也是讓你我放棄目標的最大陷阱之一,通常會有這兩種類型:- 藏身處:在目標以外,你所專心從事的其他活動,像是逃避到另一件要花時間的任務,或是瞎忙。一但看出藏身處,必須把時間挪回跟目標有關的行動
- 冠冕堂皇的阻礙:像是「堅持沒有必然性的步驟順序」(等到「OO」,我才能「XX」)和「擔心衍生不好的副作用」(如果我完成「OO」,就可能發生「XX」)
完成目標的人把事情變得更容易,更簡單
下次為目標努力時,可以問自己:事情可以更容易嗎?事情可以更簡單嗎?避開影響自己完成目標的障礙。
小心絆住自己行動的潛規則
有時候我們會有些絆住我們自己的潛規則而不自知,要發現它們,必須問自己四個問題:- 我真的喜歡、在乎______嗎?有時候我們會讓自己卡在根本不需要堅持的情境裡。
- 我真正的目標是什麼?確定你之前一直追求的事真的是你想抓住的。
- 我使用的方法合乎我的本性嗎?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可以達成你的目標,挑你喜歡的方式去做。
- 該放棄了嗎?別被「贏家永不放棄」的規則所迷惑,經過嘗試,以及真心面對自己的答案。
- 這條規則真正的意思是什麼?例如:覺得完成目標只能單打獨鬥,問自己理由是什麼。
- 問自己「誰說的?」也許只是因為某件不愉快的往事的影響而已。
嘗試用數據來增加成功機會
目標的進度有數據可以評量嗎?因為憑感覺與印象通常會失準。而當事情進展不順利的時候,透過分析進度的數據,可以幫助自己確定現在的位置與速度,作出適當的調整。由實際的進度與結果的反饋,面對其間的問題,而非否認或否定自己,而是看到自己已經為完成目標走了多遠。當有數據可以回顧時,可以從過往的情境與經驗裡找到讓進展順利的原則,進而設法複製當時的做法。
而在進度不如預期時,透過數據,你也可以調整以下三件事:
- 目標
- 時程表
- 行動
終於快達標了嗎?你還得小心
有時候就在最後階段我們還是有可能會放棄,也許很不可思議,但原因可能是—完成目標前的三種恐懼:
- 恐懼即將發生的事,例如受到批評
- 恐懼事情不夠完美
- 恐懼要面對「接下來呢?」的陌生挑戰
或者,因為沒有完成目標的「安全感」迷思:
- 至少不會發生意外的情況
- 因為“犧牲自己成全他人”而獲得的評價
- 降低其他人對自己的期待,避免壓力
會不會覺得上述心理有點荒謬呢?但這是「完美主義」心態在最後可能會得逞的最後機會,必須要當心。
《完成 把不了了之的待辦目標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提醒讀者:多數人花了大半輩子想像與做夢,開始做一些事的確很有趣,但是真正的未來是屬於「能把事情完成,獲得成果」的人。
自我揭露:本文提到書籍所附的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都有加入「AP策略聯盟」推薦碼,您如果點選連結購書,我會收到博客來的回饋金。購書連結點此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