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閱讀策展--活動「每月一書,以書策展」第一場(緣起篇)

by - 晚上7:07


閱讀對我來說,除了是種消遣之外,也是我發現世界的方式。

當讀了一定數量的書之後,很自然的有些書在腦海裡會自動的連結起來,也許是因為主題、相似性或對反性。而更多時候,閱讀會是另一段追索的開始:到底書裡面提到的那首歌是怎樣的旋律呢?那個地方的景象真的如作者描述的那樣嗎?會引發我想去弄個明白,也因此慢慢的發現更多原來所不知道的有趣的事。

所以在今年初我離開上一個工作,暫時休息的時候,突然想要用「讀書」這件事來辦個活動。

我的想法是:如果把因為讀某本書之後,進而發現、連結組合、衍生的事物嘗試呈現與說明詮釋,那麼就會很像是「以某本書為主題的展覽」一樣,剛好和最近很熱門的主題「策展 Curation」有關。所以,我在Facebook上發了這樣一則

「書,也許可以說,是作者以文字進行策展
讀者在閱讀一本書之後,也有機會把因為閱讀而接收到的刺激,加上自己的思考、判斷、經驗,進行另一次策展。

「每月一書,以書策展」社團的成立發想是,找一群朋友,約定好每個月每個人都至少讀一本書,然後針對自己讀的這本書,進行一次小小的策展,在聚會時分享給社團成員。

而這些策展的紀錄,也可以透過數位的方式--部落格、粉絲專頁、微網誌、影音、照片,呈現給我們的其他朋友,以及他們的朋友,甚至陌生人。

所以--

這是讀書會,又不只是讀書會
這是每月的聚會,又不只是單純聚一聚
會有虛擬社群,但是虛實也只隔一線
分享是義務,由別人的分享中得到收穫是權利,不同的思想的激盪與相互刺激與組合是紅利」

沒有想到,這樣一個隨機想到的點子竟然朋友們的反應相當熱烈(24小時不到人數就破100人),在回應裡紛紛表示想要參與,所以我就設了一個Facebook社團把大家加進去,也開始往下規劃:初步的想法是參與的成員們都要輪流分享,因此每一組的人數大約是10人左右。以當時社團裡已經有一百多人的情況,大概分成至少十組。所以,為了讓有意參與的朋友了解我想像中的進行方式,於是我決定辦一場名之為「第0場」的示範,開始看聚會的場地,也找了願意來「第0場」分享的一些朋友,還一起相約討論了一番,當時把「第0場」的時間定在3/9。

不過人生總有意料之外的事,3/9剛好也是「反核大遊行」,除了我自己想參與之外,一些想參與活動的朋友也建議「活動隨時都可以辦,反核不能等」,於是我延後了「第0場」的時間,想說再另挑一個好時間來舉行。

不料另一件意料之外的事發生了,三月一趟日本行之後,四月我就重返職場上班去了。 之後的週末,忙著還原先休息時答應了別人的課程或是文字債,也都沒有時間再把「每月一書,以書策展」重起爐灶。如此懸著一樁心事,不知不覺幾個月也過去了。

一直到上個月,終於把這段期間答應人的事情忙得差不多了,才又把「每月一書,以書策展」這件事重新開始想。想著想著,因為參與其他人的活動反而想通了,我在社團裡這樣寫:

「這星期參加了兩場大型的活動:「Evernote 2013台灣使用者論壇及Evernote:100個做筆記的方法新書發表會」與「Google+中秋節部落客聚會」之後,我突然想通了。

想通的點有兩個:「我太急著讓更多人來參與」跟「我已經不是跟一個團隊一起辦活動」了

當時在提出「每月一書、以書策展」這個想法,一夜之間有一百多位朋友加入社團之後,我一下子想的全都是「怎麼讓這些朋友們儘快可以參與?」「怎麼樣不讓他們參與後覺得失望?」。所以雖然連我自己都還沒實際試過「到底這個活動該如何進行?」,就也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闖。但畢竟跟我當時做「一卡皮箱」時有一群同事與志工朋友們一起籌辦不同,這一次方式是新的,又沒有固定班底的情況下,又不希望讓有意參與的朋友們失望,心裡的壓力其實相當大。

但是在參加完這兩場大型活動,感受到雖然都是大型活動,也都有一個團隊在籌辦,形式也沒有太大差異(座談),但Evernote活動卻讓我印象深刻得多。當我思考差別在哪裡時,突然醒悟一個基本到我竟然因此就忘記了的道理--「重點不在於活動,重點在於社群與社群價值啊」。當時因為我太急著讓活動形式能成形與上軌道,卻也讓我就因此卡在「如何盡可能完善的舉辦第一次活動」的思考,但卻忘了「重要的是,我本來想傳達什麼」

所以我打算回歸到原點:「用一本書當引子,萃取這個世界」的想法,從我自己先來實行,邀請對這個點子有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如果你也喜歡,接下來你也可以一起來分享。我先不去管場地要有多大,參與的人會有多少,至少我自己一個人先開始就夠了。」

所幸,馬上就有朋友來信說想要擔任講者,於是第一場活動確定可以辦的成了。(待續)


You May Also Like

0 意見